- 年份
- 2024(4718)
- 2023(6680)
- 2022(5822)
- 2021(5250)
- 2020(4500)
- 2019(10113)
- 2018(9743)
- 2017(18493)
- 2016(10239)
- 2015(11538)
- 2014(11527)
- 2013(11525)
- 2012(10876)
- 2011(10123)
- 2010(10115)
- 2009(9620)
- 2008(9422)
- 2007(8541)
- 2006(7750)
- 2005(7236)
- 学科
- 济(46819)
- 经济(46733)
- 管理(33663)
- 业(26669)
- 企(23182)
- 企业(23182)
- 方法(18902)
- 数学(15815)
- 数学方法(15630)
- 学(13301)
- 地方(13147)
- 环境(11887)
- 中国(11177)
- 农(10769)
- 财(10376)
- 制(10152)
- 业经(9169)
- 划(8991)
- 地方经济(8567)
- 和(7865)
- 体(7521)
- 农业(6913)
- 融(6831)
- 金融(6830)
- 理论(6815)
- 贸(6763)
- 贸易(6755)
- 银(6506)
- 银行(6471)
- 易(6468)
- 机构
- 大学(157448)
- 学院(153749)
- 济(60177)
- 经济(58832)
- 研究(58595)
- 管理(56195)
- 理学(48624)
- 理学院(47953)
- 管理学(46982)
- 管理学院(46718)
- 中国(43848)
- 科学(38941)
- 京(33924)
- 所(31471)
- 农(30251)
- 研究所(28902)
- 财(27889)
- 中心(26195)
- 业大(24955)
- 江(24161)
- 农业(24068)
- 财经(21910)
- 院(21681)
- 范(21628)
- 北京(21311)
- 师范(21308)
- 经(19843)
- 州(19077)
- 省(18586)
- 经济学(18331)
- 基金
- 项目(107171)
- 科学(84589)
- 基金(78967)
- 研究(72986)
- 家(71709)
- 国家(71169)
- 科学基金(59582)
- 社会(47364)
- 社会科(44625)
- 社会科学(44609)
- 基金项目(41659)
- 省(41302)
- 自然(40317)
- 自然科(39288)
- 自然科学(39270)
- 自然科学基金(38576)
- 划(36397)
- 教育(32902)
- 资助(32141)
- 编号(27395)
- 重点(25284)
- 部(23705)
- 发(23660)
- 成果(22670)
- 创(21904)
- 计划(21284)
- 科研(21043)
- 创新(20655)
- 课题(19974)
- 国家社会(19800)
共检索到2333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罗玉双 林东明
为探究西北太平洋生物种类的能量存储能力,以“淞航”号远洋渔业调查船采集的鱼类和鱿鱼为样本,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分析其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并采用混合模型分析组织能量密度与海洋环境因子的效应关系。结果显示,鱼类比鱿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大,前者为(23.50±2.80) kJ/g,后者为(19.67±1.16) kJ/g。鱼类中以汤氏角灯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最大,为(28.75±0.96) kJ/g;日本栉鲳的组织能量密度最小,为(20.37±1.04) kJ/g。鱿鱼中以发光柔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最大,为(20.07±0.39) kJ/g;日本爪乌贼的组织能量密度最小,为(18.42±0.22) kJ/g。在纬度较高的海域,鱼类和鱿鱼具有较大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而且与经度×纬度显著相关。鱼类和鱿鱼在海平面高度0 m时具有较大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且在净初级生产力>12 mg/(m3·d)时呈增大变化趋势;然而,两者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随海表温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鱼类和鱿鱼的肌肉组织能量密度存在纬向变化趋势,海域的海平面高度、海表温和净初级生产力对其单位质量组织的能量存储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可为认知西北太平洋生物种类的环境适应特性,以及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冷甜甜 王欣 刘必林 谢婧倩
中上层游泳动物具有较强的微量元素富集能力,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其体内富集的微量元素会传递到高营养级生物体内。为了解西北太平洋中上层游泳动物肌肉微量元素赋存特征,采集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三棘若蛇鲭(Nealotus tripes)、鳀(Engraulis japonicus)、北方拟黵乌贼(Gonatopsis borealis)、发光柔鱼(Eucleoteuthis luminosa)和日本爪乌贼(Onychoteuthis borealijaponica)等6种中上层游泳动物样品,测定其肌肉中必需微量元素B、Cr、Mn、Fe、Co、Cu、Zn、Se的含量以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采用聚类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营养放大系数(trophic magnification factor,TMF)等方法揭示微量元素赋存的物种差异、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和来源以及微量元素与营养级相关性与传递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6种游泳动物体内必需微量元素含量都遵循Fe>Zn>Cu>Mn>Se>Cr>B>Co的规律,鱼类体内Cr、Mn、Fe、Co和Zn含量明显高于头足类;微量元素在中上层游泳动物物种之间的赋存差异明显(P<0.05),Zn和Mn两个微量元素在3种鱼类(远东拟沙丁鱼、三棘若蛇鲭和鳀)中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鱼类和头足类体内的Zn、Co、B、Cu和Fe主要是摄食获取,而Mn、Cr和Fe主要来源于栖息水体中;西北太平洋6种游泳动物的食物来源存在差异性(δ13C:-26.9‰~-17.8‰),营养级跨度大(1.7~3.7);Cr在西北太食物链存在生物放大效应(TMF>1),B、Co、Fe、Zn和Se在中上层游泳动物食物链存在显著生物减小效应(TMF<1),其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研究结果可为该海域环境治理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田思泉 许柳雄
根据1995-2002年西北太平洋柔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表温及其生产统计数据,对其表温的年间变动及其与资源丰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在20°~30°N、140°~170°E产卵场海域,1995-1997年表温相对较低,而1999年偏高,1998年和2000-2002年则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E以西索饵场海域,2002年表温处在较低水平,1998-2000年偏高,1995-1997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165°E索饵场海域,1995、1997和2002年表温较低,1998-2000年偏高,1996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灰色关联表明,产卵场和索饵场...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泉 陈新军 冯波 钱卫国
海洋环境决定着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栖息地环境来推测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是当前渔业资源学的研究前沿。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 system,GIS)方法,根据1995-2004年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生产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所获得的海洋环境数据(温度、盐度和海平面高度),分析各海洋环境因子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的关系,推测不同月份柔鱼资源丰度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6月在175°E、40°N,175°W、41°N以及178°W、43°N附近海域资源丰度相对较高,而在165...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韫沛 余为 陈新军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经济头足类,也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的捕捞对象。根据2004—2015年8—10月份西北太平洋150°E~165°E 、39°N~45°N海域的柔鱼捕捞数据,分析了柔鱼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评估了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渔场表温(SST)及渔场重心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8—10月份柔鱼渔场适宜SST范围是13~22℃,且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减小;渔场重心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显著,且季节性变化与柔鱼的洄游路线一致;各月份渔场重心的聚类结果均分为3类,分别对应正常气候条件、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异常气候事件通过调控柔鱼渔场的适宜温度范围,驱动渔场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移动: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渔场SST降低,渔场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正常气候和拉尼娜条件下,渔场SST升高,渔场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庭羽 张嘉琦 刘必林
为了深入了解大洋性鱿鱼在西北太平洋食物网中的作用,根据2021和2022年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开展农业农村部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专项时采集的样品,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i)和日本爪乌贼(Onychoteuthisborealijaponicus)两种头足类肌肉稳定同位素以及营养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柔鱼各站点间的δ~(13)C、δ~(15)N值都存在显著性差异;日本爪乌贼2个站点间的δ~(13)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δ~(15)N值差异性不显著。柔鱼和日本爪乌贼间的肌肉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发育过程中,柔鱼、日本爪乌贼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相关性不显著。柔鱼营养生态位宽度(SEAc=0.35‰~(2))大于日本爪乌贼生态位宽度(SEAc=0.20‰~(2)),两者之间的重叠率中等(0.314)。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种内雌雄间生态位重叠率高,分别为0.988、0.76。分析认为,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δ~(13)C值受海表温及摄食作用的影响;柔鱼和日本爪乌贼的δ~(15)N值受摄食作用的影响;两种头足类雌性和雄性群体对食物和栖息地资源的利用高度相似。
关键词:
柔鱼 日本爪乌贼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崔钰莹 林琴琴 朱江峰 陈作志
根据2017年6月—2019年2月在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14°03′N~30°22′S, 179°36′E~114°29′W)开展的6个航次金枪鱼延绳钓渔获采样资料及胃含物组成数据,运用12个食物网网络分析指数,研究热带东太平洋中上层食物网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本食物网物种(类群)数为83,连接数为542,食物网的平均营养级为2.4,顶级物种、中间物种、基础物种的比例分别为10.85%、83.13%、6.02%。食物网不同营养级物种的比例、杂食性指数(omnivorous, O=92.77%)、连接复杂性指数(connection complexity index, C_(SC)=13.22)和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P=1.85)的分析表明,该食物网结构处于较稳定状态;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Cc=0.242)表明食物网物种间可形成几个连接性较密切的子网络结构;由连接密度(linkage density, D=6.53)和连通度指标(connectance, C_(l)=0.08)可知食物网的复杂性处于正常水平,对人为扰动以及环境变化存在一定的抵御性。研究可以为今后热带太平洋食物网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基于生态系统的大洋渔业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食物网 指数分析 中上层 热带太平洋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吉昌 李显森 赵宪勇 应一平
利用2014年11月17日12月2日我国拖网渔船在中东大西洋部分区域(塞内加尔共和国专属经济区)作业时获取的FURUNO FCV-292型船载探鱼仪声学映像资料,结合渔业声学原理与水文环境数据,分析了该海域小型中上层鱼类的集群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海域底拖网渔船捕获主要小型中上层渔业资源为北梭鱼(Albula vulpes)、斑鳍圆鰺(Decapterus rhonchus)与黑斑十指马鲅(Galeoides decadactylus)等鱼类,分别占总渔获量的11.23%、11.34%,5.78%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范江涛 陈新军 曹杰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柔鱼是北太平洋海域的重要经济头足类,黑潮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柔鱼渔场形成及其空间分布。利用1998-2007年黑潮分布类型,结合同期8-10月我国鱿钓渔船生产数据,分析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变化与黑潮分布的关系。在25°~40°N、125°~150°E海域内,以空间分布率经纬度5°×5°为一个空间单元,共分A(140°~145°E、35°~40°N)、B(145°~150°E、35°~40°N)、C(135°~140°E、30°~35°N)、D(140°~145°E、30°~35°N)和E(145°~150°E、30°~35°N)5个区,将黑潮分布类型分为大弯曲型、小弯曲型和平直型3种。利用渔场重心的纬...
关键词:
柔鱼 黑潮 北太平洋 渔场变化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沈新强 樊伟 崔雪森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峰 陈新军 刘必林 钱卫国 田思泉
根据2003-2007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不同水层的温度和我国鱿钓船的生产资料,对柔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不同水层(5m、50m、100m、200m)的温度、水温垂直结构(100-200m水温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0月柔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151°~156°E、41°~44°N海域,各月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水温垂直结构有所差异。8月中心渔场各水层(5m、50m、100m、200m)的水温及100~200m水温垂直梯度的适宜范围分别为17~21℃、9~12℃、3~9℃、2~7℃和0~0.03℃/m,9月分别为15~18℃、8~11℃、3~6℃、2~5℃和0~0.02℃/m,10月分别为...
关键词:
柔鱼 水温垂直结构 北太平洋 渔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蔡锴 周雨霏 麻秋云 KINDONG Richard
鲐(Scomber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渔业种类,该渔业涉及多个国家的多种作业方式,渔业形势较复杂,但目前西北太平洋海域尚无基于资源评估的、完善的鲐养护管理措施。本研究使用传统渔业管理方法(资源预测)和较新颖的方法[数据有限的渔业管理规程评价(managementstrategyevaluation,MSE)]对鲐的渔业管理进行了研究。在资源预测方法中,通过JABBA和JABBA-Select两个资源评估模型对种群未来的资源动态进行模拟,探讨不同捕捞控制规则(harvest control rules, HCR)下种群的变化。本研究设置了4个HCR,分别以2020年渔获量的0.8~1.4倍,最大可持续产量MSY、B×FMSY和SB×HMSY (分别用于JABBA和JABBA-Select)、历史最高渔获量为总可捕量(totalallowablecatch,TAC),预测2023—2032年间的鲐种群变化。结果显示基于亲体资源量进行研究的JABBA-Select模型,其预测结果相比于JABBA模型略悲观,但都是基于生物学参考点设定的HCR养护和管理效果最好(TAC分别为50~80万t和50~66万t)。MSE则根据设定筛选出12种养护管理效果较好的策略,其中DAAC(消耗率修正后的平均捕获量)与SBT2 (基于资源量和渔获量水平的总可捕量递增矫正法)养护管理效果最好。SBT2求得的TAC (520387 t),与近些年产量及上述HCR的结果较为接近。此外,敏感性分析表明,可捕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渔获量相关的参数(平均渔获量、渔获量、渔获量参考点)对于养护管理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需要额外关注两者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现阶段为确保西北太平洋鲐资源的养护和最佳利用,建议根据B×FMSY或SB×HMSY设定年可捕量,同时基于资源量和渔获量水平进行调整,综合制定管理措施。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栾青杉 吴强
于2011年5―10月对莱州湾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进行了6个航次的逐月大面调查,研究了春末至秋中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主要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的关系。共记录浮游植物33属78种,总丰度在春、秋季各出现1个峰值,分别为265×10~4 ind/m~3和111×10~4 ind/m~3。春末夏初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夏中至秋中圆筛藻(Coscinodiscus)、角毛藻(Chaetoceros)、角藻(Tripos)和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属逐渐形成优势。夏末至秋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皆呈现上升的趋势。将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逐步优化后的广义可加终模型,对4种鱼类CPUE总偏差的累积解释率达到了76.5%,月份、海表温度、夜光藻丰度、圆筛藻丰度、甲/硅藻比5个预测变量皆达到显著水平以上,甲/硅藻比的升高对渔业资源密度分布表现出正向的作用。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群落长期演变后的类群结构和丰度水平,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其资源量现状的可持续性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为深入探讨渔业种群关键栖息地早期补充和食物网过程的影响因素,从浮游植物饵料基础变动的角度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演替 中上层鱼类 莱州湾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清澄 杨明树 高玉珍 花传祥 李珊珊 周扬帆
根据2015年6—7月和10—11月中国秋刀鱼船在西北太平洋采集的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样本,以耳石最大宽度(MW)与其总长(TSL)之比作为表征耳石生长的指标,利用方差分析耳石生长与性成熟度、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耳石扁平,核心靠后端,基叶较翼叶突出明显;除Ⅳ外,雌雄个体各期TSL和MW均值随性成熟度等级增大而增加,在ⅣⅤ期TSL和MW均值明显增加。雌雄个体在Ⅱ、Ⅲ、Ⅳ、Ⅴ期性成熟度间耳石MW/TSL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从性成熟度Ⅱ期开始的个体,其耳石形态不随性成
关键词:
秋刀鱼 耳石 性成熟度 叉长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邵煜 张春玲 范家慧 傅利福 苏涵 闯子维 张梦莉
为深入了解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渔场的形成和变迁规律,基于淞航号连续三年的渔场区现场调查数据,通过梯度依赖最优插值方法融合历史数据,综合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渔场形成的物理海洋和生物化学三维环境特征,并初步探讨了该海域远东拟沙丁鱼渔场中心位置及渔获量随温度、盐度、流场、叶绿素、溶解氧等环境因子变动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渔场中心与温度锋面的径向变化、叶绿素浓度等值线的水平变化趋势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渔场多分布在涡旋相互作用的边缘过渡区。渔场区适宜的温度、盐度、叶绿素范围分别约为7~17℃、33.25~34.25、0.25~0.75mg·m-3,高渔获点的溶解氧饱和度大于70%,对应的流速范围基本在0.5m·s-1~1.0m·s-1之间,渔获量与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溶解氧饱和度等环境因子的垂向梯度大致呈反比关系。研究可为西北太平洋渔情预报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