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70)
- 2023(8799)
- 2022(7590)
- 2021(6637)
- 2020(5630)
- 2019(12920)
- 2018(12585)
- 2017(24559)
- 2016(13752)
- 2015(15526)
- 2014(15896)
- 2013(16059)
- 2012(15331)
- 2011(14137)
- 2010(14076)
- 2009(12763)
- 2008(12658)
- 2007(11528)
- 2006(9875)
- 2005(8797)
- 学科
- 济(66570)
- 经济(66519)
- 管理(38911)
- 业(33521)
- 方法(29719)
- 数学(26999)
- 数学方法(26766)
- 企(24610)
- 企业(24610)
- 地方(18947)
- 农(17776)
- 中国(15206)
- 环境(15146)
- 学(14725)
- 财(13913)
- 农业(12399)
- 业经(11533)
- 贸(11468)
- 贸易(11467)
- 地方经济(11452)
- 易(11013)
- 和(10421)
- 划(9383)
- 制(9370)
- 融(8457)
- 金融(8453)
- 资源(8272)
- 银(8011)
- 银行(7984)
- 务(7806)
- 机构
- 学院(206095)
- 大学(205861)
- 济(86629)
- 经济(84797)
- 管理(77263)
- 研究(72945)
- 理学(67010)
- 理学院(66107)
- 管理学(64909)
- 管理学院(64523)
- 中国(53506)
- 科学(47045)
- 京(43674)
- 农(38196)
- 所(38126)
- 财(36863)
- 研究所(34951)
- 中心(33855)
- 业大(32699)
- 江(30906)
- 农业(30321)
- 财经(30010)
- 范(28517)
- 师范(28250)
- 北京(27328)
- 经济学(27067)
- 经(27021)
- 院(26486)
- 经济学院(24739)
- 州(24669)
- 基金
- 项目(140970)
- 科学(110744)
- 基金(102375)
- 研究(99890)
- 家(90526)
- 国家(89844)
- 科学基金(75764)
- 社会(63603)
- 社会科(60299)
- 社会科学(60277)
- 省(55307)
- 基金项目(55141)
- 自然(49614)
- 自然科(48381)
- 自然科学(48367)
- 划(47751)
- 自然科学基金(47456)
- 教育(45274)
- 资助(41239)
- 编号(40315)
- 重点(32489)
- 发(32452)
- 成果(31455)
- 部(31222)
- 创(28498)
- 课题(27833)
- 科研(27672)
- 计划(26994)
- 创新(26874)
- 国家社会(26453)
共检索到295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彩虹 邹淑燕 赵晶 文琦 米文宝
采用IPCC方法,对西北地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对碳排放地域类型作了划分。结果表明:1990—2013年,西北地区碳排放总量由1.91×108t增长至12.03×108t,碳排放强度由18.40t/万元降为9.87t/万元,碳排放压力从很低等级(Ⅰa)升为中上等级(Ⅱb)。碳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以关天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为主核和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副核的主—副核模式,碳排放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碳排放压力以第二亚欧大陆桥轴线城市带、银川平原城市群以及陕北能源基地为较高区域。依据碳排放总量、强度和压力,划分出了高高高型(乌鲁木齐、昌吉、兰州、银川、石嘴山、吴忠、延安、榆林、渭南)、高高低型(阿克苏)、高低高型(西安、宝鸡和咸阳)、低高高型(哈密、西宁、海西、嘉峪关和金昌)、低高低型(吐鲁番、巴音郭楞、白银、平凉、临夏和固原)、低低高型(克拉玛依和铜川)、低低低型(伊犁、塔城、黄南、玉树等25个市州)等7类碳排放地域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区的碳减排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玲 李孝坤 任秋爽 王超超 欧力文
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最新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名单中涉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26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西南地区贫困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揭示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高程、坡度、人均GDP、少数民族占比、距省府距离等因素的分级和聚类分析,划分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针对各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减贫脱贫措施。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分异表现为:地势较低,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区,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的密度相对较低;而地势较高、坡度变化较大的地区,贫困县的分布较为集中;少数民族比重较高、距省府较远的区域,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分布越广泛;2)通过综合聚类分析,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共划分成九类;3)针对九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相应减贫对策:深化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并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共进与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短贫困乡村与经济中心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改善其通达状况。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谢玲 李孝坤 任秋爽 王超超 欧力文
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最新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名单中涉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26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西南地区贫困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揭示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高程、坡度、人均GDP、少数民族占比、距省府距离等因素的分级和聚类分析,划分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针对各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减贫脱贫措施。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分异表现为:地势较低,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区,贫困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费洪平
工业化地域类型是系统反映工业化过程与产业结构空间差异性及分类的地域单元。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推进,已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工业化地区,如何对其研究已成为值得重视的新问题。本文以衡量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的主要指标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10个工业化地域类型,研究各自的工业化的条件和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阐明工业化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工业化空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建军 孙根年 赵多平
文章利用1985~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及2006~2007年中国30个省区截面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交通客运量与旅游客流量的关系及地域差异。结果发现:(1)从时间序列来看,旅游客流量与交通客运量之间存在着某种均衡关系,入境客流量与航空客运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铁路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与入境客流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航空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与国内旅游客流量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铁路客运量与国内客流量无格兰杰因果关系。(2)从30个省区的截面数据分析,发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黄明凤 王姗姗
通过突变点检验考察"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对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影响的时间差异,引入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对西北地区在"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带动下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从时间和区域两个维度对比分析西北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结果说明,陕西省的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早,这主要是由于西北五省中陕西的经济密度和旅游产业发展都领先于西北其他地区。西北地区在"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实施之后,各地区对政策纷纷响应,效果最明显的是宁夏和青海,影响较小的是甘肃省和新疆。模型结果显示μ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说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除了旅游产业之外,政策倾斜的力度不容忽视。因此,复兴计划对于后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步艰,张学群
常山县位于北纬28°46′~29°13′,东经118°15′~118°45′,它西与江西玉山县为界,北与开化、淳安为邻,东、南二方分别和衢州市及江山县相接,是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一个山区县。全县土地总面积164.55万亩,总人口29.20万人(1983年),其中农业人口26.43万人,全县有24个乡(镇),337个村。县内地形以低山盆地为主,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1983年开展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罗玉冰
货币政策传导是一个有着众多环节、渠道和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各个地区在经济和金融结构等方面的异质性,导致单一的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产生区域差异效应。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问题对于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宏观调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西北地区的现实表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婕 王琴梅 姚宇
本文分析经济结构变动对西北地区能源效率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利用1990~2009年间西北五省区的数据,通过Panel Data模型构建,具体比较了工业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产权结构、对外开放度各自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原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西北地区能源效率的改进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白廷斌
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划分区域旅游业地域发展类型是一个新的尝试。文章以滇西北旅游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 4个旅游片区为旅游业发展地域单元。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结合各地域所处的发展阶段 ,以各地域的发展特征和定量指标为依据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将滇西北旅游业发展划分为起步型、成长型和成熟型 3个地域类型 ,为进一步的普遍适用的旅游业地域系统发展类型划分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龙 石培基 刘海猛 陈雪 魏伟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使得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等以资源、能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构建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分别从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视角来分析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状况和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7~2011年,兰州市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并确定未来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重点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行业CO2减排对策建议,为兰州市以及同类型城市发展低碳工业提供...
关键词:
碳排放 重工业城市 碳强度竞争力 兰州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万先进 吴南 伍婷
本文运用SPSS数理分析软件,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从产品质量、要素质量、产业增长方式和产业运行质量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4年中部六省饭店业发展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中部六省饭店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其影响因素可概括为:资本要素效率、劳动力结构合理度、生产要素组合效率。通过聚类分析,中部六省可划分为饭店业发展较好、发展中等两种产业发展层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江西为龙头带动中部饭店业发展,同时依托湖北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实现区域饭店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中部六省” 饭店业 发展质量 江西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殷颂葵
[目的]为准确把握市域尺度下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促进该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方法]基于51个市域单元2010—2018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1)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89下降至2.736,下降幅度为14.21%;(2)空间分布格局上形成了东西方向的“U型”特征和南北方向由北及南平滑上升的特征;(3)全局莫兰指数在波动中由0.322上升至0.358,上升幅度为11.18%;(4)空间滞后模型表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现代化和金融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负向影响,而经济发展虽然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两者在计量结果上显示“U型”关系。[结论]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小幅波动中表现出缩小的趋势,且市域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收敛的态势;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地区有板块集聚特征;空间因素是西北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倩倩 张志斌 师晶 陈龙 张亚丽
以西北地区49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5年、2010年、2015年、2018年4个时间节点的城市间铁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ArcGIS可视化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域面、轴线、节点三个层面对西北地区城市网络结构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城市网络密度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整体结构仍较松散,铁路客运联系网络仍处于弱连接状态,且区域差异明显;城市联系轴线不断发育,稠密化发展趋势明显,城市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初步形成了"一横三纵"的网络结构模式;节点城市的中心度服从帕累托分布,两极分化明显,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少数城市在网络体系中具有绝对主导性与控制力,中心度演变呈现出由非均衡向相对均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网络演变 社会网络分析 西北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翀 李晶 任志远
利用1962年-2000年中国西北地区46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量数据,以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Mann-Kendall法为基础,对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近40年来年均降水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存在25年左右的年代振荡周期以及4年和9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周期;②降水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基本上呈连续分布。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部和东部以及吐鲁番盆地东部降水分布最少,并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平均降水量逐渐增加。降水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小区,降水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降水量较高区,降水变化不明显区域则处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区;③降水量少的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