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2)
2023(5396)
2022(4640)
2021(4348)
2020(3422)
2019(7855)
2018(7971)
2017(13985)
2016(7993)
2015(9034)
2014(9275)
2013(8830)
2012(8359)
2011(7581)
2010(7905)
2009(7113)
2008(7260)
2007(6936)
2006(6362)
2005(5451)
作者
(23283)
(19450)
(19104)
(18276)
(12121)
(9358)
(8793)
(7374)
(7354)
(7256)
(6535)
(6525)
(6420)
(6049)
(5968)
(5882)
(5798)
(5648)
(5540)
(5515)
(4942)
(4861)
(4610)
(4604)
(4484)
(4353)
(4336)
(4274)
(3961)
(3959)
学科
(29072)
经济(29050)
管理(25410)
(17146)
环境(14395)
(13388)
企业(13388)
地方(11796)
(10958)
中国(9313)
(8250)
(7998)
方法(7736)
业经(7601)
(7524)
农业(7380)
生态(6862)
(6686)
资源(6675)
理论(6532)
规划(6044)
(5977)
(5921)
环境规划(5825)
地方经济(5791)
教育(5774)
数学(5598)
数学方法(5488)
教学(5165)
(4244)
机构
学院(110038)
大学(106086)
研究(38268)
(37654)
管理(37474)
经济(36444)
理学(30342)
理学院(29891)
中国(29434)
管理学(29242)
管理学院(29040)
科学(25138)
(24325)
(20066)
(19735)
(19215)
中心(18579)
(17866)
(17711)
师范(17562)
研究所(17455)
(16580)
北京(15647)
业大(15374)
(14610)
技术(14580)
(14515)
财经(13989)
师范大学(13619)
农业(13322)
基金
项目(68824)
研究(54937)
科学(52299)
基金(45162)
(39436)
国家(39042)
科学基金(32403)
社会(32108)
社会科(30013)
社会科学(30003)
(29116)
教育(25244)
编号(24711)
基金项目(24257)
(23748)
成果(20808)
自然(19562)
自然科(18847)
自然科学(18842)
自然科学基金(18437)
课题(18155)
资助(17443)
(16572)
重点(16292)
(15292)
项目编号(13966)
(13902)
(13861)
(13596)
规划(13388)
期刊
(53120)
经济(53120)
研究(33372)
中国(30330)
教育(20855)
(16928)
学报(16605)
(16314)
科学(14681)
管理(13378)
大学(12326)
农业(11314)
技术(11168)
学学(10815)
图书(10684)
业经(9745)
(9088)
金融(9088)
资源(8207)
书馆(8201)
图书馆(8201)
职业(7064)
经济研究(6534)
问题(6461)
财经(6434)
(6360)
论坛(6360)
(5963)
(5741)
(5601)
共检索到182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世琦  杨改河  尚爱军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及其严重退化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十分迫切。建设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五种基本思路是 :应用熵理论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生物哲学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物质投入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应用先进技术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社会进步和持续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建设思路。这些基本思路是研究和探讨西北地区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核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钢,李静,赵景柱  
本文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角度,分析了制约西北地区发展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和干旱、生态资源安全、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生态系统退化、点面源环境污染、区域发展的协调性等的主要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解决对策。着重探讨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及荒漠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及恢复措施。其目的是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乔远  杨欢  雒金麟  汪思娴  梁蓝月  陈新平  张务帅  
目的】明确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的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西北地区六省或自治区(新疆、陕西、山西、宁夏、内蒙古、甘肃)15年间(2004—2018年)玉米生产的投入(肥料、农药、柴油、地膜、种子及人工)与生态环境风险(温室气体排放、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及人体毒性)进行评价,定量化该地区单位面积(hm~2)玉米生产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西北地区玉米生产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较高,15年间平均肥料投入为233.1 kg N·hm~(-2),106.3 kg P_2O_5·hm~(-2)和23.3 kg K_2O·hm~(-2),农药、柴油、地膜、种子、人工投入量分别为6.5 kg·hm~(-2)、93.2 L·hm~(-2)、13.7 kg·hm~(-2)、38.8 kg·hm~(-2)和120.1 h·hm~(-2)。玉米平均产量为7.9 t·hm~(-2),温室气体排放量为4 188 kg CO_2 eq·hm~(-2),土壤酸化潜值为155.3 kg SO_2-eq·hm~(-2),水体富营养化潜值为52.6 kg PO_4-eq·hm~(-2),人体毒性为2.9 kg 1,4-DCB-eq·hm~(-2)。相较于2004年,2018年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种植面积和玉米单产分别增加了79%和26.9%;投入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单位面积投入量分别增加9.2%、52.7%和203.7%,农药、柴油、地膜的单位面积用量分别增加了303%、143%和108%,而种子和人工的单位面积投入量则分别降低了38.6%和50.8%。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的生态环境风险则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酸化潜值、水体富营养化潜值以及人体毒性分别增加了13.6%、15.8%、2.6%和302.5%。西北地区玉米生产15年间单位面积氮肥投入量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年份均为2016年,最低均为2007年。西北地区不同省份玉米生产单位面积的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甘肃的氮肥、地膜和人工单位面积投入量最高,3种投入的最低省区分别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新疆的磷肥和柴油投入量最高,最低均为陕西;山西的钾肥投入量最高,最低为新疆;农药和种子的投入量最高分别为宁夏和新疆,最低均为山西,玉米的种植面积与单产最高的省区分别为内蒙古和新疆,最低的分别为宁夏和陕西。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土壤酸化潜值均为甘肃最高,水体富营养化潜值为陕西最高,人体毒性为宁夏最高,均为山西最低;西北地区玉米生产投入量与生态环境风险综合值最高的省区为宁夏,山西为西北地区玉米生产综合生态环境风险最低的省份。【结论】西北地区玉米生产呈现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特点,其投入与生态环境风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2004—2018年,西北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单产、投入整体呈增加趋势,生态环境风险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未来玉米生产布局可考虑向高产和低环境风险的省份倾斜,在实现高产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杨芳  
基于2005-2013年西北四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西北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北四省(区)均进入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阶段,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互补互适的特征;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西北地区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在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中,生态环境的作用大于城镇化,影响较显著的子系统依次是生态水平、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响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恒洋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实施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本文从组织层面、管理层面、法规层面,提出了实施的基本措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杨雪杰  苏凝娜  
在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04—2018年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虽然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大但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处于改善中,总体上生态环境在向好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在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基本不协调到基本协调再到良好协调3个主要阶段的变化,其耦合协调类型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各省(区)之间无论在城镇化、生态环境还是两者耦合协调方面差异都较大,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于法稳  
西北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从生态景观、自然资源、需要解决饮水问题的人畜数量、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土壤侵蚀情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贫困的特征,探讨了缓解西北地区生态贫困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该地区生态贫困的政策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永忠  李轶冰  袁榴艳  杨改河  
西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人均拥有量上与全国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但其农村经济、农民收入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加入 WTO后会对西北地区粮食供给、传统的以粮棉油为主的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民收入和农民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对此 ,政府应加快对农业的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统一完善的农产品贸易的市场运作机制 ,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改革农业经营模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严立冬  
贫困地区一般属于自然条件较差或资源短缺现象比较严重的地区 ,且大部分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本文从贫困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入手 ,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生态环境压力 ,提出了消除生态贫困、创建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的有效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巨才  孔伟  任亮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也带来一系生态环境问题。如何在高效健康地发展城市绿色旅游经济的同时,兼顾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方法]以张家口为例,着力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辅以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5—2016年张家口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测度。[结果]研究期内,张家口市旅游经济指数、旅游规模和旅游效益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指数、生态资源和环境治理指数波动较大;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指数由2005年的0. 24发展到2016年的0. 61。[结论]张家口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关联度逐渐增强,两者正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耦合协调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未来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应兼顾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稳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进程,促进两者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爱国  徐恒力  甘义群  黎志恒  
基于对西北地区大开发的关键性难题与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不良倾向的讨论 ,认为大开发的实施需要在系统科学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 ,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我国西北乃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持续干旱的发展规律 ,对干旱化趋势与水盐失衡的分析表明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化将长期存在 ,生态将继续退化 ,这种趋势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人为活动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应该在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的前提下 ,调整用水格局 ,发展节水经济 ,科学确定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 ,保证必须的生态用水 ,大力发展生态植被。指出在分析西北生态环境问题时过于强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魏晖  巩前文  
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头等大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重要举措为研究起点,总结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对未来进行展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包括生态环境建设从"政府意识"上升到"国家意志";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能力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互融互促机制生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框架基本形成,保障能力提升;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等。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得益于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同行、政府主导与多元共治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并举和城镇与农村人居环境共治等重要举措的实施。中国在生态环境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短期经济利益让渡于长期发展和全民参与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压舱石等基本经验。今后应继续推进中国生态环境建设,树立绿色观念,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并驾齐驱;建设"天眼工程",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一盘棋;强化行为自觉,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