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1)
- 2023(1430)
- 2022(1333)
- 2021(1239)
- 2020(1007)
- 2019(2352)
- 2018(2244)
- 2017(3760)
- 2016(2521)
- 2015(2692)
- 2014(2614)
- 2013(2746)
- 2012(2777)
- 2011(2555)
- 2010(2547)
- 2009(2291)
- 2008(2312)
- 2007(2096)
- 2006(1866)
- 2005(1613)
- 学科
- 济(8756)
- 经济(8749)
- 学(5571)
- 地方(4844)
- 农(3802)
- 业(3503)
- 农业(2966)
- 地方经济(2836)
- 管理(2729)
- 物(2694)
- 方法(2635)
- 数学(2408)
- 数学方法(2372)
- 植(2126)
- 害(2105)
- 植物(2089)
- 虫(1971)
- 环境(1932)
- 及其(1902)
- 防(1865)
- 生态(1846)
- 生物(1842)
- 防治(1752)
- 治(1747)
- 中国(1702)
- 虫害(1690)
- 业经(1639)
- 病虫(1529)
- 病虫害(1529)
- 和(1453)
- 机构
- 学院(38477)
- 大学(37918)
- 研究(19501)
- 农(18442)
- 科学(17666)
- 农业(14773)
- 所(12863)
- 业大(12527)
- 中国(12241)
- 研究所(12192)
- 济(10028)
- 经济(9756)
- 农业大学(9614)
- 室(9230)
- 京(9223)
- 省(9031)
- 实验(8852)
- 实验室(8540)
- 管理(8428)
- 重点(8045)
- 业(7983)
- 中心(7946)
- 科学院(7776)
- 理学(7267)
- 理学院(6993)
- 院(6876)
- 管理学(6628)
- 管理学院(6576)
- 江(6453)
- 技术(6364)
共检索到55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俊涛 祝木金 于平儒 李玉平 韩建华 邵红军 丁海新 张兴
室内以离体方法测试了采自西北地区的187种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cir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cingulata)、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turcicum)等5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以活体方法测定了部分样品对番茄灰霉病菌和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graminis)的防治效果。筛选出了对供试病原菌有80%以上离体抑菌效果或有50%(或60%)以上防效的植物样品98种,其中菊科24种、豆科10种、伞行科7种、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雪娇 何军 冯俊涛 马志卿 张兴
【目的】对西北地区106种植物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以期筛选出具较高杀虫活性的植物种类,为开发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参考。【方法】以粘虫3龄幼虫和小菜蛾3龄幼虫为试虫,采用小叶碟添加法,对供试植物样品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结果】在1g/mL的供试剂量下,甘草、中国粗榧等10种植物对粘虫24h的拒食率在95.0%以上;牡丹、细柱五加、沙打旺、砂蓝刺头、白头翁和大籽蒿等6种植物对粘虫72h的校正死亡率在50.0%以上。牡丹、中国粗榧、细柱五加、天名精和甘草等5种植物样品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48h拒食率和72h死亡率均在90.0%以上。【结论】细柱五加、牡丹、中国粗榧、天名精和甘草等5种植物...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杀虫活性 粘虫 小菜蛾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木庚 杨红 徐浩 孙朝晖 杨春龙 钱康南 赵和忠 蒋丰 钱小刚
综合报道了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醇、烯唑醇、已唑醇及环菌唑 )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烯效唑、多效唑 )光学异构体的制备、构效关系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三唑类农药 光学异构 制备 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詹家绥 吴娥娇 刘西莉 陈凤平
单位点杀菌剂是植物病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单位点杀菌剂的大量、广泛使用,抗性问题也随之产生。目前为止,有植物病原菌对各大类单位点杀菌剂均具抗性的报道。本文作者主要阐述了生产中常用的5类单位点杀菌剂,包括苯并咪唑类杀菌剂(MBCs)、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DCFs)、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DMIs)、QoIs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的作用机理及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论述了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及抗性治理原则。MBCs作用于β-微管蛋白,抗性主要与靶标蛋白基因的点突变有关,突变造成的氨基酸变化多集中于第50、167、198、200和240等5个位置,主要突变位点为第198位,同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郭立中 邓先琼
杨梅腐烂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危害杨梅主干分枝处,引起干腐和枝枯。经鉴定,杨梅腐烂病菌为核果壳囊孢菌(Cytospora leucostoma)。室内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退菌特、炭必灵和波尔多液;红杀和湘研植病灵抑制菌丝生长效果较好,但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差;石硫合剂、新万生、疫霜锰锌和敌克松抑制孢子萌发的效果较好,而抑菌丝生长效果较差。
关键词:
杨梅 腐烂病 核果壳囊孢菌 杀菌剂筛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建孟 徐成东 查凤书 董晓东 杨自忠
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最新的文献数据,结合过去5 a的野外考察成果,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地区拥有种子植物6 559种,分属于205科,1 281属。滇西北地区以0.4%的国土面积,拥有我国种子植物科数的74%,属数的41%和物种数的20%。同时也以10%的土地面积,拥有云南地区种子植物科数的77%,属数的55%和物种数的43%。在热带区系组成方面,比重较大的分布区类型为泛热带分布(16.5%)和热带亚洲分布(12.2%);在温带区系方面,北温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所占比重比较高,分别为19....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玉平 慕小倩 冯俊涛 张兴
以小麦赤霉病菌 (Gibberella zeae (schw.) Petch)、番茄灰霉病菌 (Botrytis cirerea Pers et Tris)、辣椒疫霉病菌 (Phytophthora capsici L eon)、苹果炭疽病菌 (Glomerella cingulata )、玉米大斑病菌 (Exserohilum turci-cum L eonard) 5种病原真菌为供试菌种 ,对菊科 15属 2 5种植物的丙酮提取液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 ,除蒙山莴苣和千里光 2种植物外 ,其他 2 3种植物的提取液对至少 1种供试菌种有 6 0 %以上的抑制作用。臭蒿、大花金挖耳、猪毛...
关键词:
菊科植物 抑菌作用 活性筛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文桥 韩秀英 张小风 马志强 李红霞
测定表明,己唑醇、戊唑醇抑制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活性明显高于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萎锈灵、嘧菌酯、咪鲜胺、啶菌恶唑、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五氯硝基苯、恶霉灵、福美双、百菌清、丙森锌、代森锰锌;5%己唑醇微乳剂、12.5%戊唑醇水乳剂及25%阿米西达悬浮剂对麦苗上纹枯病菌的毒力高于50%多菌灵可湿粉、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5%井冈霉素可溶粉、40%达科宁悬浮剂、25%敌力脱乳油、40%氟硅唑乳油、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20%甲基立枯磷乳剂、40%卫福悬浮种衣剂和50%福美双可湿粉;福美双与己唑醇混配抑制小麦纹枯病菌增效,1∶10为最佳配比,依此配成44%己唑醇.福美双可湿粉600~1 2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嘉 陈娜 胡军华 吴望 占爽 周彦
对‘爱媛38’杂柑果腐病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得到果腐病致病菌株AY–11和GP–1,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LSU、TUB和EF–α)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AY–11和GP–1分别为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将菌株回接到健康柑橘果实可致其发病,从发病组织再次分离得到L.pseudotheobromae和L.theobromae,确定AY–11和GP–1是主要致病菌。致病菌对‘意大利酸橙’‘摩洛哥酸橙’‘爱媛38’‘春见’‘枸头橙’均有较强致病性,在枝、叶、果上形成褐色水渍状圆形病斑,其中春见的病斑最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1种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对AY–1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_(50)值为0.025μg/mL;对GP–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EC_(50)值为0.023μg/m L。田间药剂防控试验结果显示,45%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处理的防效达100%,这些杀菌剂用于田间均能减少烂果率,有效防控‘爱媛38’果腐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嘉 陈娜 胡军华 吴望 占爽 周彦
对‘爱媛38’杂柑果腐病病果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得到果腐病致病菌株AY–11和GP–1,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ITS、LSU、TUB和EF–α)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定AY–11和GP–1分别为假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将菌株回接到健康柑橘果实可致其发病,从发病组织再次分离得到L.pseudotheobromae和L.theobromae,确定AY–11和GP–1是主要致病菌。致病菌对‘意大利酸橙’‘摩洛哥酸橙’‘爱媛38’‘春见’‘枸头橙’均有较强致病性,在枝、叶、果上形成褐色水渍状圆形病斑,其中春见的病斑最大。运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21种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对AY–1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_(50)值为0.025μg/mL;对GP–1菌丝抑制作用最强的为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EC_(50)值为0.023μg/m L。田间药剂防控试验结果显示,45%咪鲜胺水乳剂10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倍液处理的防效达100%,这些杀菌剂用于田间均能减少烂果率,有效防控‘爱媛38’果腐病。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樊兵 吴云锋 袁耀锋
以烟草花叶病为防治对象,经过在普通烟上的生物测定,筛选出抑制率在20%以上的含有抗病毒活性物质的植物58种。包括独活、大戟、泽泻、青蒿、艾蒿、刺儿菜、鱼腥草、黄花蒿、泥炭藓、睫毛地衣、悬藓、中华木衣藓、蕨类、红藻、锦葵、秋葵、黄蜀葵、天竺葵、山茶、茶、无花果、法国梧桐树、海桐、紫杉、水杉、黄岑、香石竹、银杏、苦瓜、重楼、紫金牛、射干、虎杖、小藜、紫草、月季、蛇床子、海带、连翘、牛蒡、蹄叶橐吾、板兰根、大黄、贯众、金银花、槟榔、薄荷、蒲公英、柴胡、结缕草、马齿苋、穿心莲、玉簪、菠菜、苦楝树、大豆、连翘、草莓、银杏。其中银杏、无花果、板兰根、大黄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抑制率在50%以上,无花果最高,达到...
关键词:
植物 抗病毒物质 筛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宁伟 周丹丹 李海娟 赵鑫
采用形态学观察法,筛选东北地区8种蒲公英(Taraxacum)核心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从花部和瘦果特征中选出12个最具稳定性和分类学意义的形态指标,包括花色、外层总苞片被毛情况、瘦果表面纹饰等,如瘦果周身具刺或仅上部具刺,并依据植物志分类要点进行验证。核心指标为种质分类提供简便快速的识别方式,可作为分类辅助依据,为蒲公英属植物分类鉴定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蒲公英 形态学 核心指标 东北地区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建华 祝木金 冯俊涛 杨之为 张兴
以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辣椒疫霉病菌为供试菌种,对采自西北地区6科27种植物的31种丙酮提取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0.1g/mL下,孜然(Cuminum.cyminum)、黄素馨(Jasminumgiraldii)、太白冷杉(Abiesfargesii)、鬼灯擎(Rodgersiaaesculifolia)等13种植物提取物至少对1种病原菌菌丝的抑制率在80%以上;在孢子萌发试验中,至少对1种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较好的有鬼灯擎、白芷(Angelicadahurica)、狮子七(Rhodiolakirilowii)等7种植物提取物。其中,孜然、鬼灯擎、白芷对...
关键词:
植物粗提物 抑菌作用 初步筛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国 叶钟音 刘经芬
根据课题组对中国主要作物病害抗药性监测、抗药性分子机理和有关杀菌剂抗性治理进行研究的结果,发现中国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已存在田间抗性,并证实禾谷镰刀菌在室内可发生频率为10-6~10-8的多菌灵抗药性变异;苏、沪等地的果、蔬灰霉病菌、水稻恶苗病菌以及北方甜菜褐斑病菌已普遍发生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多菌灵在部分田块失去了防效。南方单、双季稻区已存在抗异稻瘟净的稻瘟病菌群体,其中广西平南抗药菌株占自然群体比例高达91.7%,与克瘟散存在交互抗性和部分菌株对稻瘟灵存在交互抗性。但并未发现稻纹枯病菌对井冈霉素产生抗药性。抗药性的机制研究表明,三唑醇抑制Neurosporacrassa甾醇脱甲基酶...
关键词:
杀菌剂 抗药性 监测 抗药机理 病害防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志同 韩立荣 吴华 冯俊涛 张兴
【目的】研究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活体组织法,测定了采自内蒙古、宁夏草原和荒漠地区34种植物丙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在0.1g/mL质量浓度下,白沙蒿、黑沙蒿、蓼子朴、地肤、中间锦鸡儿、黄芪、甘草、骆驼蓬、圆叶盐爪爪、雾冰藜、滨藜和大麻12个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黄瓜炭疽病菌、黄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中的至少一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大于70%;蓼子朴、黑沙蒿、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矮葱、乳浆大戟、沙打旺、甘草、虎尾草、猪毛菜和角蒿11种植物样品丙酮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的保护作用大于75%;而碱蓬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