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06)
2023(13179)
2022(11860)
2021(11136)
2020(9539)
2019(22646)
2018(22732)
2017(44691)
2016(24618)
2015(27957)
2014(28385)
2013(28445)
2012(26332)
2011(23672)
2010(23622)
2009(21898)
2008(21496)
2007(19193)
2006(16398)
2005(14385)
作者
(73178)
(61075)
(60912)
(58067)
(38613)
(29485)
(27663)
(24268)
(23010)
(21717)
(20756)
(20443)
(19276)
(19207)
(18936)
(18934)
(18929)
(18152)
(17459)
(17315)
(15398)
(14861)
(14827)
(13832)
(13761)
(13663)
(13521)
(13500)
(12460)
(12197)
学科
(103217)
经济(103116)
管理(67630)
(66315)
(53568)
企业(53568)
方法(51147)
数学(44993)
数学方法(44562)
(28041)
(25013)
中国(24779)
(22819)
地方(22694)
业经(20963)
农业(19085)
(18833)
贸易(18821)
(18228)
(16494)
(15952)
理论(15883)
(15587)
财务(15518)
财务管理(15482)
环境(15189)
企业财务(14578)
技术(14441)
(13836)
银行(13778)
机构
大学(356062)
学院(354441)
(140759)
管理(140693)
经济(137671)
理学(122512)
理学院(121100)
管理学(118980)
研究(118456)
管理学院(118358)
中国(86178)
科学(76706)
(75857)
(63379)
(62247)
(61229)
业大(56978)
研究所(56224)
中心(53877)
(51035)
财经(50520)
农业(50170)
北京(47737)
(46706)
师范(46269)
(45787)
(42222)
经济学(42087)
(41749)
经济学院(38358)
基金
项目(244171)
科学(189841)
基金(175665)
研究(175604)
(153946)
国家(152701)
科学基金(129389)
社会(107886)
社会科(102144)
社会科学(102113)
(96037)
基金项目(94443)
自然(85893)
自然科(83794)
自然科学(83768)
自然科学基金(82248)
(81223)
教育(80505)
资助(72938)
编号(72599)
成果(58562)
重点(54774)
(53742)
(52428)
(50090)
课题(49430)
科研(47253)
创新(46769)
教育部(45398)
计划(45276)
期刊
(149929)
经济(149929)
研究(100567)
中国(61740)
学报(60116)
(57094)
科学(53949)
管理(47975)
(47048)
大学(43702)
学学(41244)
农业(39260)
教育(36260)
技术(30398)
(26608)
金融(26608)
业经(24751)
财经(23889)
经济研究(23792)
(20815)
问题(20313)
(20302)
图书(18614)
技术经济(18199)
理论(17417)
科技(17088)
(16894)
资源(16368)
商业(16050)
实践(16032)
共检索到5025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达存莹  岳云  贺娟  赵贵宾  刘祎鸿  张凯  
文章通过对西北5省2000~2013年小麦生产情况、小麦高产创建取得的效益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西北5省小麦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单产稳步提升,高产创建万亩片的效益远高于西北5省的平均单产。推广综合集成技术和加大投入是增产的关键,西北5省区小麦生产仍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今后挖掘西北5省小麦增产潜力要依靠科学技术,加大优良新品种选育,建全新优品种的推广力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推动生产全程机械化,持续加大投入,加强灾害预警与抗逆减灾技术研发,科学抗灾减损。提出要将高产田的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到大田生产中,实现在现有种植面积不扩大的前提下,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实现口粮绝对安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利文  
本文通过构建经济增长所需水资源来源模型,计算出维持西北地区经济增长三种水资源利用措施的贡献,并预测了不同用水方案对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潜力。结论是,在1980—2000年期间,用水效率提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在未来20年左右,除了继续采用技术改进和用水结构调整措施外,借助市场诱导的方式(如水权交易)将20%的农业用水转为其他用途,满足对经济增长支撑能力的水资源基本上可以在区域内部解决。文章的最后,讨论了水权交易成行过程中水资源价格的变动范围并提出政府对推动转变应有所作为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王学清  刘茜  张丽华  贾秀领  
为了充分利用周年光热资源,确定河北平原冬小麦适宜播期和夏玉米适宜收获期,在河北藁城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试验。冬小麦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夏玉米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小麦产量对播期和冬前积温、玉米产量对收获期的响应特点。结果表明,冀麦585和金禾9123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较长,冬前≥0℃积温分别在324~560℃和362~566℃均可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根据藁城多年积温数据,该积温下限对应的日期为10月20日左右。夏玉米产量与播期、收获期均呈线性关系,而不同年份播期和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玉米生育后期平均气温高于有效灌浆温度(16℃)的截止日期为10月17日,假如玉米收获期由农民传统的9月22日推迟至10月17日,积温可增加476,100℃积温可增产527. 7 kg/hm~2,玉米可有2 511. 9 kg/hm~2的增产潜力。可见,小麦推迟播种时间、玉米延迟收获时间是发挥两季作物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玉米收获期最晚推迟至10月17日,小麦播种期最晚推迟至10月20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一军  韩亭辉  
小麦是我国居民两大口粮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小麦持续增产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本文阐述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对改革开放以来小麦的增产经验进行了探讨,查找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小麦增产潜力并提出了实现小麦增产潜力的政策路径。本研究旨在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小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明斌  李玉山  
在长期冬小麦潜势试验和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建立了作物光温水肥产量模型 ,从光温生产潜力、旱作产量潜势、现阶段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和目前试区产量现状共4个层次 ,对黄土塬区旱作冬小麦的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指出 ,目前黄土塬区冬小麦实际产量仅达到了光温潜力的41 6 %、旱作产量潜势的49 3 %、试区施肥水平下光温水肥产量潜力的78 6 %。因此 ,采用合理施肥方式和加强田间管理 ,黄土高原塬区旱作冬小麦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曹志强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量丰质优,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实现粮食生产的障碍因素是:缺水、少肥和风沙、盐碱、渍涝及低温冷害。如果下大气力进行技术措施组装配套,治理风沙、盐碱、渍涝,增加科技投入,调整种植结构,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因此,建议:①主攻高产田,抓好中低产田改造;②抓好“北水南调”和高效节水栽培;③与林牧业结合,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④调整结构,优化作物与环境资源的组合;⑤发展粮食的精深加工技术,加速粮食生产商品化进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明镜  晋凡生  池宝亮  陈奇恩  
以晋麦43号为材料,对3种覆膜条件下,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不同覆膜方式下其产量为地膜穴播>条播盖苗>膜侧条播>露地条播(对照)。覆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高峰期比对照提前,地膜穴播和膜侧条播小麦增产潜力大,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下降慢,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灌浆速度等生理指标都显著高于条播盖苗和对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卉洁  苗红  王云  
传统村落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针对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研究较为空白的现状,对不同特点的村落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开发。以西北地区314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市场条件三方面的指标因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构建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模型,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分级,探索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的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五级潜力区分布在陕西大部,甘肃中部和南部,青海东部。(2)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四级潜力区分布在陕西北部和南部,宁夏除中卫市外所有地区,新疆中部。(3)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四级以上,即高级潜力区分布不均,传统村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云杰  
[目的]休闲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形态,也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甘肃省休闲农业的分布格局,为西北地区休闲农业的优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点指数、集中指数模型、核密度模型等方法研究甘肃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影响休闲农业分布的因素,最后用模糊计分法计算14个市(州)的休闲农业发展潜力指数。[结果]通过最近邻点指数和集中指数模型,计算得到甘肃省整体休闲农业最近邻点指数N为0. 082 4,集中指数G大于平均值,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呈凝聚分布,分布比较集中。通过核密度分析发现甘肃省休闲农业的分布存在多个密集区,均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潜力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平凉市的发展潜力最大,潜力指数为7. 846 9;甘南州的发展潜力最小,潜力指数为4. 583 2。[结论]甘肃省休闲农业类型丰富,但发展不均衡,休闲农业的分布呈现出以城市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凝聚分布,其中平凉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潜力最大,甘南州发展潜力最小,建议政府发挥核心的带动作用,促进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兵雪,高培琦  
我国的粮食“危机”及增产潜力分析任兵雪,高培琦[编者按]中国面临着每年耕地减少四、五百万亩、人口增长一千四、五百万的严峻局面,已经引起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界的广泛关注。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理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曾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印军  易小燕  方琳娜  杨瑞珍  
【目的】分析未来中国耕地数量和粮食增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决策提供参考。【方法】以1980/1996—2013年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系列数据为样本,应用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基于中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预测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比、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并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品种区试单产水平"、趋势单产等多视角分析未来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结果】到2020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32×10~8 hm~2,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面积占比为66﹕3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2×10~8 hm~2;从"高产示范区单产水平"看全国粮食总产有68.9%的增产潜力,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建军  王新爱  闵东红  李生秀  郑武乾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西北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15个耐肥性不同的主要小麦品种的氮营养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供试的15个小麦品种中,丰产3号、周麦9号和长武134在低氮和高氮下均可获得高产,是适应性较广的品种类型;西农1376、西农6028和陕229对氮素累积量大,但体内氮的利用效率低,对土壤氮利用能力也差,需肥量大,氮肥利用率高,比较耐肥,适用于高肥土壤种植;低氮条件下,周麦9号、小偃6号属高产-氮高效型品种,而在高氮条件下,丰产3号、周麦9号和偃师9号属高产-氮高效型品种;低氮条件下耐瘠品种主要靠发达的根系和对NO-3的有效利用获得高产,高氮条件下耐肥品种主要靠对肥料氮的吸收及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毛军需  徐晓锋  石兆勇  苗艳芳  
【目的】探讨化肥在豫西地区不同地形农田的增产效益与增产潜力,为引导和实现化肥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施用、提高豫西地区粮食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豫西地区平川地、坡平地、坡地等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对3种典型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的多年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豫西地区粮食增产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作物单产以平川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坡地最低。尽管在3种类型农田上使用化肥均可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但化肥增产效益以坡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平川地最低;对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也获得相同结论。根据田间试验结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吴文祥  胡莹  刘光旭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某一区域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稳定性对于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至关重要。论文从区域的角度,利用西北5省西安、西宁、兰州等27个辐射站逐日太阳总辐射(1961—2008年)和延安、乌鲁木齐、安康等163个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1958—2008年),用统计分析和规则样条函数插值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西北地区近50 a来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太阳能资源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中部青海地区日照时数最长和太阳能总辐射最为丰富,属于资源丰富区,陕西南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黄明凤  李蕾  
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西北地区,运用"索洛余值"法计算潜在要素投入并建立适当的计量模型对各省区服务业发展潜力进行实证测评,得到西北五省区服务业发展实际值与潜力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并分析差距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要素利用情况及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合理配置资源、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服务业稳步发展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