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45)
- 2023(15666)
- 2022(13356)
- 2021(12302)
- 2020(10159)
- 2019(23642)
- 2018(23549)
- 2017(44664)
- 2016(24154)
- 2015(27577)
- 2014(27928)
- 2013(27686)
- 2012(25991)
- 2011(23765)
- 2010(24509)
- 2009(22728)
- 2008(22528)
- 2007(20494)
- 2006(18204)
- 2005(16804)
- 学科
- 济(120211)
- 经济(120105)
- 管理(66479)
- 业(62125)
- 企(48801)
- 企业(48801)
- 方法(45870)
- 数学(40072)
- 数学方法(39407)
- 中国(31883)
- 农(30621)
- 地方(30602)
- 业经(24869)
- 学(24304)
- 财(23653)
- 农业(20798)
- 制(19703)
- 贸(19305)
- 贸易(19290)
- 环境(18780)
- 易(18547)
- 理论(17789)
- 银(17600)
- 银行(17564)
- 地方经济(17561)
- 融(17517)
- 金融(17513)
- 和(17006)
- 行(16904)
- 发(15617)
- 机构
- 学院(357733)
- 大学(353881)
- 济(151439)
- 经济(148126)
- 管理(131876)
- 研究(126315)
- 理学(111790)
- 理学院(110402)
- 管理学(108200)
- 管理学院(107534)
- 中国(96629)
- 科学(77916)
- 京(76596)
- 财(68039)
- 所(65797)
- 农(60159)
- 研究所(59196)
- 中心(57630)
- 江(56507)
- 财经(53038)
- 业大(51477)
- 北京(49335)
- 范(48915)
- 师范(48449)
- 经(47750)
- 经济学(46736)
- 农业(46694)
- 州(45613)
- 院(45085)
- 经济学院(41756)
- 基金
- 项目(226843)
- 科学(176966)
- 研究(167218)
- 基金(160741)
- 家(140024)
- 国家(138836)
- 科学基金(117867)
- 社会(104485)
- 社会科(98947)
- 社会科学(98920)
- 省(90631)
- 基金项目(84216)
- 教育(77186)
- 划(75703)
- 自然(74576)
- 自然科(72736)
- 自然科学(72718)
- 自然科学基金(71347)
- 编号(69182)
- 资助(66858)
- 成果(56709)
- 发(53925)
- 重点(51972)
- 课题(49063)
- 部(49027)
- 创(46749)
- 创新(43708)
- 发展(43185)
- 国家社会(42826)
- 科研(42759)
- 期刊
- 济(181029)
- 经济(181029)
- 研究(109450)
- 中国(76794)
- 农(55689)
- 学报(54106)
- 财(53320)
- 科学(50323)
- 管理(49718)
- 教育(42527)
- 大学(40727)
- 学学(38185)
- 农业(37552)
- 融(34733)
- 金融(34733)
- 技术(34539)
- 业经(29624)
- 经济研究(29119)
- 财经(26504)
- 问题(23068)
- 经(22933)
- 业(20464)
- 技术经济(19617)
- 统计(19601)
- 贸(17883)
- 图书(17787)
- 策(17582)
- 商业(17325)
- 资源(16831)
- 版(16663)
共检索到556027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甜 曹小曙 邓铭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西北地区正处于全球生态安全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战略地位,其在全国、全球地理空间格局下均位居不可替代的枢纽位置。水资源是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依托合理的水资源跨区域配置调控,可以为西北地区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生态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在调水改土与城乡统筹、占补平衡与飞地经济、碳中和与生态补偿、水利经济与现代经济等不同视角下,探明多模式协同联动的内在机制与运转链条,构建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有助于推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创新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甜 曹小曙 邓铭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西北地区正处于全球生态安全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战略地位,其在全国、全球地理空间格局下均位居不可替代的枢纽位置。水资源是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依托合理的水资源跨区域配置调控,可以为西北地区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生态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在调水改土与城乡统筹、占补平衡与飞地经济、碳中和与生态补偿、水利经济与现代经济等不同视角下,探明多模式协同联动的内在机制与运转链条,构建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有助于推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西北地区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创新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怡楹 王俊荣
文章主要对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贫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量分析。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陕西省吴起县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分析其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间的双重矛盾,确定其衡量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最后对该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定量研究。通过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解决生态脆弱贫困区问题,就必须打破"脆弱—贫困"的恶性循环发展模式,贯彻执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扭转生态环境恶化局面,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开忠
加快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杨开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如何在全国统一市场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快沿江以外的内地、特别是其中最落后的西部地区发展,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新军
西北地区的城市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区域经济落后的制约。本文以类型的划分为基础,提出了西北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大城市主要应完善城市外部功能和内部地域结构,小城镇的发展重点是要促使乡镇企业的集聚和规模化经营,工矿城市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城市发展 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锋 孙兰东 郭俊琴 冯建英
利用西北地区136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日最大降水量、城市与经济发展等数据,研究了西北地区降水各要素的趋势变化特征及人为活动影响。结果表明,西北降水量在1980年以后呈增加趋势,但东西部趋势相反,中西部地区增加,而东部地区减少。经济快速期(1979—2012年)与慢速期(1961—1978年)降水量的趋势差表明,人为活动密集的东部地区降水下降趋势明显减缓;而中西部区域的化工区、城市及其下风区的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和日最大降水量都有明显增加。省会城市和化工城市对降水各指标的正贡献总体在10%~60%之间,其中化工城市对降水的影响最为显著。多元回归表明,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仁智
作为华夏农耕文明渊薮,曾以汉唐雄风闻名于世的中国西北角,既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又有“天翻地覆”、“换了人间”的发展成就,更有雄伟状阔、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国内有识之士一致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起步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而最终成功,却在大西北实现现代化之时。改革开放14年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志士仁人,对加快大西北的开发和现代化进程,见仁见智,发表了很宝贵的见解,但是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而最终形成学术专著,且获得国内同行专家高度评价的。除《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概论》外,不未见其他。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单纬东
略论西北地区资源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单纬东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正确选择符合本地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同全国一样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却存在着与东部地区差距逐步拉大的趋势。只有选择资源主导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志良,朱莉
一、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态势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各子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然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张建中
1927至1949年期间,在抗战救国和开发西北的大背景下,西北地区高等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不仅学校数量有所增加,办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同时还形成了三个显著的特征:在学科设置方面,理、工、农、医诸学科成为主体;在学校类型方面,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成为主体;在高等学校布局方面,西安、兰州、迪化成为西北地区高教中心。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呈现出两种值得注意的走势:其一是开始步入本土化发展的道路;其二是初步改变着区域失衡发展的状况。
关键词:
西北地区 高等教育 1927至1949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福贵 崔秀臻 张道昱
辽西北地区包括朝阳、阜新、锦州、葫芦岛、铁岭5个地级市和沈阳市的康平、法库县,辖32个农业县(市、区),乡镇场787个,村委会7703个,农村居民301.4万户,拥有土地资源6.8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6.2%。并依据其自然地理、行政区划、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可分为辽西走廊沿海平原区、辽西低山丘陵区和辽北平原低山区等3个地域单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福贵 崔秀臻 张道昱
本文结合辽宁省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和长时期抗旱避灾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重点围绕该地区干旱少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借鉴过去旱作节水的工作经验,从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角度出发,在对阜新、朝阳两市调研的基础上,对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讨。其重要意义在于,采取怎样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抗旱避灾、恢复生态、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
辽西北地区 旱作节水农业 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国强 汪慧玲 许倩
以共生理论为指导,在西北五省(区)旅游经济和交通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2001—2015年共生单元间共生度和共生系数的对比分析,对各省(区)旅游经济和交通业之间的共生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①西北地区及各省旅游经济和交通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②5A、4A级景区和民用航空所占权重较高,分别对旅游经济和交通业起重要支撑作用。③从共生度来看,2002—2015年,陕西、青海、新疆表现为正向非对称共生关系,宁夏为近似正向对称关系,甘肃为寄生关系。④从共生系数来看,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在0.5~1.0之间,表明旅游经济的影响较大,旅游经济发展驱动交通业的发展;而新疆在0~0.5之间,表明交通业影响较大,交通业发展先于旅游经济,对旅游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