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6)
2023(7766)
2022(5988)
2021(5175)
2020(4073)
2019(8997)
2018(9018)
2017(16749)
2016(9040)
2015(9969)
2014(9953)
2013(9310)
2012(8096)
2011(7275)
2010(7290)
2009(6768)
2008(6586)
2007(5799)
2006(5505)
2005(5113)
作者
(26509)
(22113)
(22059)
(21049)
(13941)
(10558)
(9947)
(8490)
(8433)
(7830)
(7516)
(7363)
(7220)
(7036)
(6874)
(6835)
(6631)
(6412)
(6332)
(6310)
(5532)
(5504)
(5419)
(5046)
(5006)
(4991)
(4906)
(4790)
(4550)
(4435)
学科
(41221)
经济(41191)
管理(27149)
(22441)
(16716)
企业(16716)
环境(15109)
地方(14093)
(13910)
方法(12854)
中国(12766)
数学(10986)
业经(10824)
数学方法(10817)
农业(9640)
(8948)
(8887)
(8741)
地方经济(7354)
(7313)
生态(6910)
发展(6803)
(6791)
资源(6704)
规划(6513)
(6506)
(6409)
环境规划(6275)
产业(5936)
(5607)
机构
学院(128908)
大学(126332)
(51896)
经济(50792)
管理(47502)
研究(46264)
理学(40932)
理学院(40438)
管理学(39601)
管理学院(39386)
中国(33894)
科学(30002)
(27320)
(23330)
(22711)
(21917)
研究所(21405)
中心(21047)
(20052)
业大(19682)
(18664)
师范(18495)
财经(17584)
农业(17304)
(17243)
北京(16931)
(16257)
经济学(16019)
(15898)
师范大学(14852)
基金
项目(92696)
科学(73469)
研究(67680)
基金(66824)
(59331)
国家(58892)
科学基金(50433)
社会(44856)
社会科(42481)
社会科学(42466)
(37408)
基金项目(35401)
自然(31267)
(31108)
自然科(30390)
自然科学(30382)
自然科学基金(29778)
教育(29346)
编号(26555)
资助(25733)
(22495)
重点(21620)
成果(20739)
国家社会(19530)
(19085)
课题(19063)
(19047)
发展(18152)
创新(17966)
(17872)
期刊
(60728)
经济(60728)
研究(35635)
中国(27435)
(22095)
学报(20707)
科学(19740)
管理(17024)
大学(15620)
(15495)
农业(15021)
学学(14854)
教育(13080)
技术(10959)
业经(10930)
(9761)
金融(9761)
资源(9260)
经济研究(9011)
问题(8503)
(8082)
财经(8049)
(6983)
科技(6847)
(6640)
统计(6105)
(6068)
现代(6059)
图书(6037)
技术经济(5771)
共检索到191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新才  杨芳  
基于2005-2013年西北四省(区)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西北四省(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的演变特征,并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西北四省(区)均进入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阶段,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出互补互适的特征;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快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西北地区由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在对耦合协调度的贡献中,生态环境的作用大于城镇化,影响较显著的子系统依次是生态水平、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响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小平  杨雪杰  苏凝娜  
在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2004—2018年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点。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社会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增长幅度最大,而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虽然生态环境压力在逐年增大但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响应处于改善中,总体上生态环境在向好发展;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在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基本不协调到基本协调再到良好协调3个主要阶段的变化,其耦合协调类型由城镇化滞后转变为生态环境滞后;各省(区)之间无论在城镇化、生态环境还是两者耦合协调方面差异都较大,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玲  智慧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设计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测算模型,得到耦合协调度预测区间及其概率,以预测区间的下限为推算依据构建时间序列,得到耦合协调度的预测值。以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统计数据为实证研究,得到长江经济带整体达到高度协调的时间和11个省市的空间演化,验证了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师海猛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黄河流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系统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及脱钩指数等相关指标,从耦合到解耦全面剖析两系统关系的演变。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其中生态环境指数增长较为曲折,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数增长较为迅速;各省份系统耦合度较高,但协调度较低,青海、陕西、内蒙古、宁夏及甘肃属于基本协调型,而山东、河南和山西属于勉强协调型;两系统的脱钩指数具有动态波动性,城镇化负效应凸显,生态环境仍具有较大压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祥福  余陈燚  蒋正云  周杰文  
从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视角,构建了包含双重复合系统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及二者的整体耦合协调关系。结果显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协调指数约为0.43,目前整体处于过渡状态中的濒临失调阶段,城镇化发展整体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省内各地区二者的耦合协调情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除省会南昌市外,其他地区均处于失调衰退和过渡阶段,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水平不同步且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区际不平衡,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态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旭峰  冉启英  
基于西北地区2006—2017年的数据,文章构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城镇化各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人口-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4,处于较高失调阶段;人口-空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人口-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至中度协调阶段;人口-绿色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至中度协调阶段,并处于上升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旭峰  冉启英  
基于西北地区2006—2017年的数据,文章构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城镇化各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人口-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4,处于较高失调阶段;人口-空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人口-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至中度协调阶段;人口-绿色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至中度协调阶段,并处于上升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云小鹏  
基于2004—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数据,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交互胁迫模型,探究二者动态耦合及交互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相对发展度逐步下降,“无序态→无序态与低稳态并存→低稳态→低稳态与中稳态并存”阶段有序接替;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资源要素状态优于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压力与生态环境状态趋势基本一致,这基本符合黄河流域资源禀赋特点以及能源和粮食战略地位;黄河流域分省及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均存在交互胁迫关系且动态耦合关系空间分布不均衡,中下游经济发展较快省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上游欠发达省份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木花  
以中原城市群9市为例,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首先评价了其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程度,并将其划分几种类型,其次研究了中原城市群内部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9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水平偏低,除郑州外,其余8市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2依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中原城市群9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被划分为3种发展类型,即"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中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低度协调发展,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周燕华  施生旭  
基于PESS-DPSIR模型构建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10个少数民族地区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极高,有9个县市耦合度在0.9以上;但是10个县市耦合协调度之间差异较大,跨越了低度、中度与高度协调3个阶段。最后,根据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划分出三种发展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乐勤  陈素平  陈保平  张勇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1996-2011年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5、2020年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96-2011年,安徽省土地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均呈上升态势;城镇化演进与土地利用耦合协调度由1996年的0.4958提升至2011年的0.6682,年均值为0.5442,处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015、2020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值分别达到0.6985、0.7821。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杜宇玮  刘东皇  
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耦合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实证研究了1981-2013年间中国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效应和协调状况。结果发现:从总体效应看,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耦合协调关系;从具体效应看,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对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效益提升的推动作用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服务业发展对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较显著,但对经济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趋于弱化,对空间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也相当有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文静  夏咏  赵向豪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城镇化”三维系统(以下简称“EEU”系统)协调发展关系,以期为推动三者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西北5省区为例,在构建EEU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GIS工具和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北各省区EEU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分析。[结果]2003—2017年西北5省区EEU系统评价值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系统评价值呈波动上升态势,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值;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度整体由过度发展大类向协调发展大类演变;各省区协调度上升等级不同且未能达到优质协调等级,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有经济发展滞后型和生态环境滞后型两大类;未来5年各省区协调度将稳步提升,但演进差异明显。[结论]基于此,提出要遵循科学方法,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突破薄弱环节,推进系统协调发展,重点关注甘肃,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程广斌  陈曦  蓝庆新  
基于DEA模型测算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地区五省、自治区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其生态系统质量进行测度,进而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西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2006~2015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西北地区五省、自治区的经济效率大部分均为DEA非有效,生态环境质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就地区整体而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该变化趋势与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