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92)
2023(4975)
2022(4154)
2021(3857)
2020(2765)
2019(6389)
2018(5993)
2017(11095)
2016(6061)
2015(6407)
2014(6364)
2013(6355)
2012(6269)
2011(6035)
2010(6336)
2009(6006)
2008(5996)
2007(5573)
2006(5152)
2005(4202)
作者
(19381)
(16852)
(16665)
(15754)
(10481)
(8092)
(7396)
(6418)
(6372)
(6046)
(5964)
(5775)
(5593)
(5220)
(5185)
(5147)
(4900)
(4881)
(4617)
(4586)
(4273)
(4233)
(4048)
(4019)
(3771)
(3714)
(3646)
(3559)
(3535)
(3431)
学科
(30087)
经济(30055)
(22735)
农业(15587)
(15345)
地方(10964)
管理(9993)
业经(9572)
方法(8722)
中国(7842)
数学(7659)
数学方法(7534)
(7276)
农业经济(6996)
(6640)
(6097)
企业(6097)
(5716)
发展(5560)
(5552)
地方经济(4815)
收入(4807)
(4641)
农村(4615)
(4551)
金融(4549)
环境(4401)
土地(4372)
建设(4290)
(4239)
机构
学院(96601)
大学(95101)
研究(37923)
(36932)
经济(36009)
管理(32052)
理学(27842)
理学院(27303)
中国(27247)
管理学(26597)
管理学院(26421)
科学(25344)
(25094)
(20594)
(19889)
农业(18519)
研究所(18445)
中心(17159)
业大(16918)
(16902)
师范(16769)
(15577)
(15156)
师范大学(13662)
(13195)
财经(12557)
(12530)
北京(12446)
(12372)
科学院(12350)
基金
项目(67830)
科学(53728)
基金(49816)
研究(48368)
(44838)
国家(44437)
科学基金(36995)
社会(32114)
社会科(30111)
社会科学(30102)
基金项目(27455)
(26530)
自然(23466)
自然科(22892)
自然科学(22884)
(22809)
自然科学基金(22430)
教育(20849)
编号(19355)
资助(18499)
(16281)
成果(16073)
重点(15677)
(14882)
(14505)
国家社会(13726)
课题(13676)
(13315)
发展(12935)
(12750)
期刊
(48946)
经济(48946)
(29773)
研究(27713)
农业(19490)
中国(19221)
学报(18783)
科学(18586)
大学(14225)
学学(13657)
业经(10992)
(9527)
金融(9527)
(9513)
管理(8664)
教育(8562)
(7501)
农业经济(7411)
(7283)
农村(7149)
(7149)
资源(7090)
问题(6907)
业大(6070)
经济研究(5833)
财经(5802)
社会(5673)
技术(5492)
(5220)
农业大学(5211)
共检索到1424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卉洁  苗红  李爽  王云  
以西北地区314个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值、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探索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最邻近指数R=0.364,符合凝聚分布模式。(2)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全局莫兰指数为0.878,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大部分传统村落分布在冷点区和次冷点区。(3)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集中于三个分布区:青海省与甘肃省的交界处,陕西省北部,陕西省东部。(4)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形成受到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影响。最后,就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卉洁  苗红  王云  
传统村落是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深度挖掘传统村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开发的基础。针对西北地区传统村落研究较为空白的现状,对不同特点的村落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开发。以西北地区314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选取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和市场条件三方面的指标因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构建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模型,运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分级,探索西北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潜力的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五级潜力区分布在陕西大部,甘肃中部和南部,青海东部。(2)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四级潜力区分布在陕西北部和南部,宁夏除中卫市外所有地区,新疆中部。(3)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四级以上,即高级潜力区分布不均,传统村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培家  章锦河  孙枫  曹姗姗  阚越  王昶  徐冬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西南地区1 912个传统村落为案例,运用计量地理法与GIS空间分析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明显,且逐渐形成滇西北、黔东南—黔东北、黔南和云南红河州四大高密度区。(2)地理探测器因子探测结果显示:自然环境的影响因子最强,地域文化次之,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社会因子影响力较弱;各影响因子间交互作用增强,且海拔高程、坡向和河流间两两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3)从影响机理来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形成演化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导向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因素是决定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的"基石",起着主导作用;人文社会因素是传统村落发展演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政策导向是形成现有空间格局的外在动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畅   李立敏   田起军  
[目的]以484个陕西省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识别,以期对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振兴传统村落起到重要作用。[方法] 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借助ArcGIS、SPSS,分析其空间密度、空间关联性、空间分布均衡性,以及影响因素与其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异质性。[结果]研究得出:(1)陕西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18.582,不平衡指数S为0.688,表明传统村落在107个市(区)县中分布较集中,但具有不均衡性;(2)具体表现为“东部聚集,向中、西部圈层扩散”,主要集中在汉滨、绥德、米脂、合阳、旬阳等区县;(3)陕北东部无定河流域、关中东部渭河流域、陕南中部汉江流域为高密度的三大核心区,泾河、嘉陵江为两个次级分布核心区;(4)传统村落的莫兰指数为0.63,Z值为5.2,空间正相关性显著;(5)传统村落整体空间分布具有低海拔、小坡度、近河流、欠发达、远交通、低人密的空间指向性。[结论]自然环境因素(高程、坡度、河流)是陕西省传统村落生成的源动力,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人口)是陕西省传统村落构成和演变的制约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资改革理论研究”课题组  
今年上半年,我们受人事部委托,赴新疆、甘肃和青海三省区就西北地区工资分配的格局进行了调查。现根据有关材料,提出本报告并建议: 一、西北工资、收入分配中的主要问题 1985年工资改革以来,全国工资分配格局在逐渐发育成长中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推动下发生了明显变化,职工收入分配机制出现了一些难以用单一产品经济分配原则来解释的现象,其中西北五省区的工资(收入)的形成和增长过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是单位内部的平均主义不断强化,另一方面是外部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宾津佑  
传统村落是体现农耕文明、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探讨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冷热点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广东省传统村落总体呈不均衡分布态势,在空间上呈倒"T"型多核心凝聚式分布,即形成了以梅州―潮汕揭地区、广佛地区、清远瑶族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湛江雷州地区为主的四大核心集聚区域;2)从四大地理区域看,广东省传统村落分布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粤北山区>珠三角>东翼>西翼地区;3)从市域层面看,主要集中分布在梅州市、清远市、佛山市三市,约占总数的50%;4)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是自然资源环境本底、社会经济人文因素等多重因素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山水格局奠定了传统村落分布的宏观格局,社会经济因素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文化因素是传统村落延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政策因素对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存续起着重要的外在调控和导向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翀  任志远  袁鑫  
利用西北地区1982年-2006年日均温与降水数据和GIMMS-NDVI数据,以时滞互相关法为基础,通过生态区划和植被类型两个层面分析了水热条件的季向变化同半月NDVI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植被覆盖较好且海拔较低的山地区以及河流沿线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相对较高,响应也较快,而盆地以及海拔较高的高原或山地区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且响应时间较长,初步判定是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相关程度高且响应迅速,相反水热条件差的区域相关程度低且响应迟缓。进一步以西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划分析西北地区水热状况对NDVI变化的影响,得出≥10℃积温和降水量大的地区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程度较大且响应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君子  刘大均  周勇  朱爱琴  肖鹏南  
传统村落是时代的产物,其空间分布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分形理论对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格局;(2)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分形结构,且分形结构大致沿着流域内部河流等线状要素展开;(3)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地形地貌、水系、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地域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嘉陵江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更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目的]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域特色明显、类型突出的单个村落,研究结果多为"地方性知识",缺乏"整体社会知识"的解释,文章分析了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特色,提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构想。[方法]选取古徽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构建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基本呈现凝聚分布状态,从县区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黟县、歙县和婺源,且各县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在进行核密度估计后,发现黟县、徽州区和歙县的密度较高。[结论](1)古徽州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区域环境、地形地貌、交通以及较为滞后的社会经济,成为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屏障。(2)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应当立足于区域徽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升竞争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形成区域整体性保护发展意识。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天天  冯仲科  郁壮  
【目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是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的重要指标。西北地区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水平矛盾突出的典型地区,其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对亚欧大陆腹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运用土地利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气候气象、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使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机会因子法等方法,计算西北地区2000—2020年的GEP,并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1)2020年西北地区GEP为23 481.59亿元,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分别占比17.6%、82.36%和0.04%;固碳释氧、产品供给、防风固沙3种功能为研究区主导功能;水域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价值量最高,达到420.65万元/km2;在空间分布上,GEP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与西北部。2)20年间,该地GEP整体呈增长趋势,GEP增长6 338.37亿元,增幅36.97%;3种服务类型价值量均在上涨,但调节服务增幅远小于供给服务增幅,这说明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价值量变化最大,涨幅60.36%;草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价值量变化较小,但其多年来对GEP的贡献量达到48.55%以上,是GEP的主导生态系统;空间动态变化上,研究区部分地区GEP的上涨与农田、水域生态系统面积的增加有关,但同时要关注森林、灌丛等生态系统面积减少的问题。【结论】通过计算2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能够直观地展现出了各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生活产品与服务价值,为制定可持续经济发展政策、缓解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小芊  龚胜生  胡娟  许甲甲  
分析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可为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与分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湘鄂赣地区55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市域、县域两个尺度探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具有分布广泛、局部集中的特征,分布形态呈集聚型,且县域尺度的集聚特征比市域尺度更明显;江汉-洞庭湖平原为低低集聚区域,传统村落分布稀疏。在两个尺度上,传统村落数量均与平均海拔、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河流密度、年均气温、公路密度、城镇化率、人均GDP、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平均海拔、公路密度在市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人均GDP在县域尺度对传统村落的分布影响显著。自然地理因素是湘鄂赣地区传统村落形成的环境基础,并通过影响社会经济活动进而影响传统村落的保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关中美  王同文  职晓晓  
以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3、2014和2016年4个时间截面,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结合Arc GIS软件,分析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时间截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均呈现聚集分布特征,空间结构上呈"双核集聚—网状发展"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利用地理探测器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传统村落分异主要受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中心城市距离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影响力不显著。(3)中原经济区传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覃丽琼  
[目的]由于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加剧并面临重构,研究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为丰富乡村聚落的市域空间格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对广西乡村发展和乡村聚落的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方法]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及GIS空间分析方法,以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为时间节点,对表征乡村聚落空间规模的聚落人口密度进行测算与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桂北地区近15年乡村聚落在空间上的演变特征。[结果](1) 2001—2016年桂北地区乡村聚落分布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遵循"由西向东"的规律,即西部地区分布密度先下降,继而中部地区下降,最后是东部地区分布密度下降;(2)聚落的分布特点由全区域范围内规模分布趋向于集中分布,最终呈"C"状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即桂林和贺州两市。[结论]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存在聚落密度依然较大、乡村建设"重西部,轻东部"、演化周期长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策略:优化桂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密度升"级";加强"C"区建设;优先建设小城镇,促进就地城镇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敏娟  
在对西北地区农村资源破坏概况描述的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所选取的各指标的权重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测定西北地区农村资源破坏等级的严重程度。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与产权制度的核心地位 ,认为引发西北地区农村资源破坏的主要根源是农村资源产权制度的缺陷 ,并提出了西北地区农村资源产权制度建设的对策措施 ,即保护产权拥有、明晰产权关系、丰富产权内容、保障产权应用等。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温晓霞  杨改河  李轶冰  
本文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界定入手,通过分析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