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14)
2023(10233)
2022(8659)
2021(7832)
2020(6214)
2019(14233)
2018(14197)
2017(26710)
2016(14407)
2015(16197)
2014(16199)
2013(16280)
2012(15936)
2011(14775)
2010(15087)
2009(13826)
2008(13211)
2007(11844)
2006(11078)
2005(10491)
作者
(42967)
(36118)
(35854)
(34104)
(23615)
(17405)
(16297)
(13984)
(13916)
(13005)
(12588)
(12133)
(12004)
(11598)
(11250)
(11189)
(10566)
(10490)
(10388)
(10346)
(9319)
(8894)
(8696)
(8512)
(8234)
(8073)
(7989)
(7939)
(7397)
(7220)
学科
(84565)
经济(84496)
管理(33099)
(29813)
地方(29418)
中国(25922)
方法(21117)
(20320)
(19969)
企业(19969)
数学(18327)
数学方法(18200)
业经(16812)
地方经济(16531)
(15381)
农业(14383)
(12989)
环境(12445)
(11957)
金融(11955)
(11883)
(11090)
银行(11078)
(10901)
贸易(10889)
(10871)
(10717)
(10173)
(9724)
产业(9309)
机构
学院(209484)
大学(207237)
(94222)
经济(92043)
研究(84630)
管理(72180)
中国(63366)
理学(59604)
理学院(58666)
管理学(57729)
管理学院(57293)
科学(50523)
(47255)
(43747)
(40089)
研究所(39274)
中心(37679)
(35562)
(34534)
(32171)
师范(31919)
北京(31015)
(30625)
财经(30620)
(29570)
经济学(29513)
业大(28298)
(27437)
农业(27230)
(26871)
基金
项目(131208)
科学(102208)
研究(98711)
基金(91391)
(79132)
国家(78362)
科学基金(66015)
社会(63142)
社会科(59664)
社会科学(59649)
(52611)
基金项目(48527)
(44191)
教育(43455)
编号(40093)
自然(39683)
自然科(38655)
自然科学(38647)
自然科学基金(37889)
资助(36602)
(35933)
成果(33257)
重点(30106)
课题(29926)
发展(29417)
(28959)
(27871)
(26439)
国家社会(25842)
创新(24844)
期刊
(124095)
经济(124095)
研究(72999)
中国(51030)
(34065)
学报(29342)
科学(29337)
(29030)
管理(28007)
教育(24834)
(23454)
金融(23454)
农业(23237)
大学(21916)
学学(20395)
经济研究(19672)
技术(19308)
业经(19227)
问题(17221)
财经(15482)
(13586)
(12364)
(12196)
资源(11967)
世界(11716)
(11537)
技术经济(11256)
现代(10819)
图书(10538)
国际(10505)
共检索到3510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世馨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宏观背景之下,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西北内陆城市要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当地开放发展的历史任务,需要改善当地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甘肃省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节点,甘肃(兰州)国际港务区和兰州新区"两口岸一平台"建设是发展口岸经济的抓手和重点。目前,兰州在建设口岸、陆港,发挥通道优势的过程中主要存在3方面的问题:第一,多式联运建设不完善;第二,优势产品例如特色农产品未能规模化地走出去;第三,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与兰州新区陆港存在同质竞争问题。未来要进一步发展口岸经济,首先,加强甘肃(兰州)国际陆港与兰州新区在电子商务、大数据、多式联运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其次,强化各自的功能侧重,真正实现错位发展;最后,优化企业服务,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平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惠  石培基  李巍  
本文针对兰州市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从资源结构、空间结构和市场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兰州市环城游憩带的优化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张应亚  
以兰州市各街道的低收入人口为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6月进行的兰州市居民调查问卷和棚户区统计数据,借助Arc GIS10.0、SPSS平台,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反距离空间插值、主成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揭示兰州市低收入人口的属性特征、空间分布、聚居类型及社会效应。结果表明:在社会属性方面,低收入人口主要是低龄、低学历、下岗及退休、无职业且家庭结构较复杂人口;在空间分布方面,低收入人口"西高东低"分布不均衡,呈现"多中心"组团结构,"核心—边缘"特点明显;在聚居类型方面,可将其居住空间划分为原住型、流动型和移民型;在社会效应方面,带来空间分异、居住隔离、资源剥夺和公共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建议通过调整福利政策、倡导混合居住、拓宽就业渠道和加强规划引导等措施加以消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曹琦  师安隆  
开发区作为城市特殊组成部分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以兰州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从地域空间、产业经济和制度文化的角度来透视开发区与城市进行整合发展的基础,并以产业集群理论、精明增长策略作为理论依据,分别对开发区与城市在用地、基础设施、产业、制度四个方面的整合发展以及开发区内部的整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期对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金根  
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极化和扩散。城市对外围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为扩散效应,而对外围的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则为极化效应。所谓极化是物质、能量、信息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这种集聚过程既有人才、资金、原材料、能源等流入造成外围地区缺少人力物力财力而降低发展速度的极化效应,又有因城市经济实力增强而促进外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的正影响和极化效应的负影响迭加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文鑫  杨永春  马交国   毛利伟  
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区的快速聚集所引致的用地紧缺、地价过高和人居环境恶化等因素,中国部分城市已逐步进入了人口和产业的扩散过程,甚至还出现了居住用地的郊区化过程,推动了我国部分城市新城(区)的规划和建设。兰州市中心城区地处黄河河谷盆地,目前也出现了地价过高、后备用地有限、人居环境欠佳、城市人口和产业聚集快等问题;提出了在榆中盆地建设新城(区)的设想,以兰州榆中新城(区)的规划为例,分析了我国新城(区)建设的相关问题。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朱廷珺  
无水港的发展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产物,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无水港内设有海关、动植物检疫、商检、卫检等监督机构,可为客户通关提供服务。同时,货代、船代和船公司也可在无水港内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收货、还箱、签发以当地为启运港的多式联运提单,而内陆进出口商则可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公司。在北方地区大通关协作机制下,依托天津港的整体功能和政策支持,建立兰州无水港,对加快内地区域市场化进程,凝聚产业要素,实现区域开放,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科学推进无水港建设,在模式上要注意特色建设,在政策上要给予大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师安隆  
以兰州城市开发区为例,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分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城市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敏  杨晓洁  
发展创业企业有增加就业、促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创业企业的发展对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尤为重要。文章以兰州市为例,对创业企业的发展态势及不同产业的创业发展进行了分析,并以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创业企业对兰州市GDP的贡献,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白相印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应把农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兰州市应选择农、林、牧、副、渔工、贸综合发展的城郊经济模式。对此,笔者提出以下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珂  杨敏  
循环经济是有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模式。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是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兰州市小城镇发展现状、类型及特点的分析总结,提出兰州市小城镇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模式,并以兰州市金崖镇为例,结合金崖镇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经济现状特点,构建金崖镇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梓洋   石培基   石晶   张学斌   刘玥  
【目的】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是贯穿城市化过程的关键的人地关系问题,而河谷城市由于扩展空间受限,其生态效应更加复杂,因此多角度探讨典型河谷城市空间扩展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尤为重要,同时可为相关学者提供较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方法】本文以典型河谷城市兰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计算1995、2005、2015和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规模、强度和景观格局指数,以反映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将研究区分为12184个网格,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大气辐射传输方程法以及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模型,从多角度分析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探讨了自然环境条件对河谷城市空间扩展生态效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修复对策。【结果】(1)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城市扩展规模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城市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城市扩展方向以西部和北部为主,城市扩展模式由组团水平扩展向跳跃式扩展转变。(2)1995—2020年兰州市主城区整体生态风险效应和热岛效应存在减弱趋势,但河谷谷地却有上升趋势,研究期末总体格局呈谷地高、四周低的特征。(3)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存在微弱提升,主要表现为河谷周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提升,且建成区部分区域由生态系统服务低值区向中值区转变。(4)城市扩展会对区域自然基底产生一定影响,而自然基底也影响着城市扩展的规模、方向与模式,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结论】从多角度出发构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效应研究框架,发现在网格尺度上城市空间扩展对生态风险、热岛和生态系统服务效应影响较为显著,并对定量可视化研究城市演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为城市智慧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世杰  姚天祥  杨文新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相互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关联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兰州市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发展历程提出了兰州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措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新红  陈越依  
城市贫困空间分布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已有研究集中于低收入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的探讨,鲜有从"贫困住区"这一空间实体视角开展研究。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兰州市区155个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状态及其与基础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贫困住区在市区尺度上整体呈凝聚型分布,在组团尺度上的不均衡分布也很显著。贫困住区在市区形成了两个高密度区和4个较高密度区,它们或为组团中心,或邻近组团中心,其中棚户区和城中村分布较多。从与城市空间基础地理要素的关系来看,贫困住区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即远离黄河,趋近于洪道、山体和铁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海龙  石培基  刘海猛  陈雪  魏伟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使得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等以资源、能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构建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分别从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视角来分析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状况和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7~2011年,兰州市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并确定未来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重点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行业CO2减排对策建议,为兰州市以及同类型城市发展低碳工业提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