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85)
- 2023(4186)
- 2022(3467)
- 2021(3477)
- 2020(2818)
- 2019(6656)
- 2018(6440)
- 2017(11629)
- 2016(6050)
- 2015(7119)
- 2014(6770)
- 2013(6965)
- 2012(6701)
- 2011(6296)
- 2010(6015)
- 2009(5677)
- 2008(5593)
- 2007(4542)
- 2006(3957)
- 2005(3697)
- 学科
- 济(31039)
- 经济(31008)
- 方法(14241)
- 数学(13407)
- 数学方法(13365)
- 管理(13222)
- 业(12388)
- 中国(12341)
- 贸(8923)
- 贸易(8918)
- 易(8823)
- 企(8287)
- 企业(8287)
- 农(7527)
- 制(5494)
- 财(5487)
- 关系(5370)
- 学(5304)
- 出(5201)
- 银(5136)
- 银行(5130)
- 行(5059)
- 融(4986)
- 金融(4986)
- 农业(4745)
- 业经(4532)
- 发(4494)
- 环境(4464)
- 口(4227)
- 出口(4226)
- 机构
- 大学(93584)
- 学院(89008)
- 济(49770)
- 经济(49289)
- 研究(39693)
- 中国(31923)
- 管理(31511)
- 理学(27191)
- 理学院(26843)
- 管理学(26533)
- 管理学院(26350)
- 京(20781)
- 科学(20681)
- 财(20222)
- 所(19924)
- 研究所(18369)
- 经济学(17882)
- 财经(16636)
- 中心(16320)
- 经济学院(16146)
- 经(15601)
- 院(14108)
- 北京(14038)
- 农(13293)
- 财经大学(12659)
- 科学院(12471)
- 研究中心(11633)
- 范(11448)
- 师范(11375)
- 社会(11293)
- 基金
- 项目(60032)
- 科学(48660)
- 基金(47994)
- 研究(43808)
- 家(42893)
- 国家(42624)
- 科学基金(35554)
- 社会(31664)
- 社会科(30187)
- 社会科学(30183)
- 基金项目(23938)
- 自然(21056)
- 资助(20643)
- 自然科(20624)
- 自然科学(20619)
- 自然科学基金(20310)
- 教育(19428)
- 省(17753)
- 划(17213)
- 中国(16828)
- 部(15874)
- 国家社会(15268)
- 编号(14751)
- 重点(14075)
- 教育部(13911)
- 发(13213)
- 成果(12659)
- 人文(12362)
- 重大(12259)
- 创(12003)
共检索到138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遐年 张孝羲 程极益
1988和1990年秋季,在南京市郊江浦县用超高频雷达、气球拖带空中捕虫网及田间笼罩,对褐飞虱秋季回迁进行了研究。江浦县位于中国东部江淮稻区,以种植单季中、晚稻为主(中稻占70%),随着水稻的灌浆,成熟,褐飞虱长翅型成虫迁出从8月末到9月末逐渐增多。9月中旬,季风转为东北风占优势时,正待迁飞的虫群数量达到高峰,东北风被台风加强时,回迁尤为加快。9月间季风风向的这一转变,对褐飞虱后代的存续是重要的,它保证了迁飞虫群大部分被带到适宜冬春季繁衍的地方。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雷达观察 轨迹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蒋春先 杨秀丽 齐会会 张云慧 程登发
【目的】研究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在华南地区的迁飞行为参数,为其早期预警及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及相关辅助设备对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空中飞行参数进行研究,并运用HYSPLIT平台对监测到的迁出种群进行迁飞轨迹分析。【结果】在中国华南地区,稻纵卷叶螟在日落后起飞,20:00左右达到起飞高峰,起飞可持续1 h左右;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度主要在1 000 m以下,具有聚集成层现象,可形成2—3层,100—300、400—500 m成层密度较大。成层现象与局部风速极值有关,与风向关系不大,但最大密度并不总是出现在最大风速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极益 包云轩 樊多琦 王海扣 程遐年
借鉴现代统计──天气理论中的大气传输与扩取模型,对褐飞虱秋季回迁的轨迹进行模拟,计算了回迁昆虫在高空1000m(实际飞行高度)和1500m(以往传统的计算高度)的迁飞轨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高度的轨迹在迁飞方向、迁飞速度和迁飞距离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迁飞风场和迁飞温度场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1000m高度的迁飞轨进模拟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出昆虫迁飞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导致1000m和1500m两高度轨迹差异的背景环流进行了归类,定性地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对两高度迁飞轨迹方位角差、迁飞速率差的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丽 程遐年
同期从虫源迁出地和迁入降落地采集待迁出与迁入、尚未产卵的成虫,分别在实验室单对接虫、饲养、产卵及田间笼罩繁殖,比较了褐飞虱迁飞对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虫源地迁出个体的平均产卵量为(233.7±78.6)粒,迁入种群个体的平均产卵量为(379.5±63.2)粒,经长距离迁飞后平均产卵量增加62.4%。田间笼罩饲养,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稻株上二者的单对繁殖量分别为(53.5±37.9)头、(186.7±72.8)头和(139.0±73.2)头、(264.8±70.9)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初步说明,长距离迁飞对褐飞虱的生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生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淑文 戴华国
蔗糖、甲硫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是白背飞虱若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褐飞虱取食过的稻茎中蔗糖含量降低 ,游离氨基酸总量减少 ,由此破坏了稻茎中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 ,导致稻茎的营养条件恶化。以此稻茎喂饲白背飞虱 ,造成若虫死亡率上升 ,发育历期延长 ,但对白背飞虱性比及短翅率影响不大。说明这两种飞虱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竞争关系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褐飞虱 营养需求 营养竞争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易稳 薛向辉 曾洁 王鉴远 周宝柱 叶海伦 陈廷娣 窦贤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流星雷达(33.4°N,116.5°E)自2014年4月运行以来,已经持续观测超过了8 a。本文报道了该流星雷达8 a的水平风场和大气潮汐波动观测结果。另外,给出了该流星雷达观测和Navy Global Environmental Model-High Altitude(NAVGEM-HA)模拟的对比结果。观测结果表明在北半球较低中纬度地区,流星雷达观测的流星数量存在明显的周日变化,流星数量在当地时间的上午增多,在午后和夜晚降低。同时流星数量也存在明显的周年变化,在9和10月份出现大值,在2月份出现低值。此外,北半球较低中纬度地区中间层-低热层大气水平风场存在明显的周年变化,在84 km以上,纬向水平风场在夏季表现为东向风场,冬季表现为西向风场;而在84 km以下,冬季为东向风场,春季为西向风场。经向风场则表现出冬季为北向风场,夏季为南向风场。此外,大气风场存在明显的太阳热力潮汐波动,主要表现为周日潮汐,半日潮汐次之。其中纬向和经向周日潮汐均在春季3月份出现了最大值,振幅分别可达到40和30 m/s,而在秋季9月份出现较大值,振幅分别可达到30和25 m/s。周日潮汐振幅基本表现为在春秋分日附近出现增强,在冬夏至日附近出现减弱的特征。半日潮汐主要在90 km高度以上出现明显增强,而在季节变化特征上,在春季(4月)和秋季(9月)出现明显的增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云轩 程极益 程遐年
对中国多年褐飞虱虫情资料进行普查分析后,筛选出两个典型的盛夏北迁大发生过程,引进中尺度动力数值预报模式MM4, 结合天气背景对这些过程的实测气象要素场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 对褐飞虱迁飞有影响的四维气象要素有23 个,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为气流场、温场和位势高度场; (2) 有利的天气背景是造成褐飞虱大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气流场、温场、位势高度场等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有效配合对起飞、迁移和降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3) 当大气处于强对流不稳定状态时, 如果褐飞虱生理上的主动迁飞需求与气象背景的推动作用呈正向迭加时, 迁飞大发生的条件就成熟了。
关键词:
褐飞虱 迁飞 数值模拟 气象背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永跃 黎坚 梁广文1
经过连续 3a的田间系统调查 ,结果表明 :广东省双季晚稻田稻飞虱田间种群消长曲线基本上为双峰型 ,发生盛期从 9月中旬到 10月上中旬 ;近年来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发生数量比率增大 ,在混合种群的发生趋势中起主导作用 ;稻飞虱混合种群与白背飞虱发生年度间表现为每 6a出现 1个高峰。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褐飞虱 种群动态 晚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华国 宋小玲 吴小毅
稻褐飞虱 Nilaparvata ;ugens Stal 是亚洲水稻产区发生区域最广、对水稻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国内外有关学者对其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作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学者末永一曾对其精子和卵子的发生作过系统研究,但未对精子和卵子的结构作深入细致的观察。迄今为止,有关稻褐飞虱精子结构和功能的报道甚少。鉴于精子对生殖的重要作用,作者对稻褐飞虱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博 姚云 徐泽炜 林欣大
【目的】克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Yellow基因(NlYellow),研究该基因在褐飞虱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通过RNA干扰沉默Nl Yellow了解其功能。【方法】使用网络版primer3设计引物克隆Nl Yellow,将得到的c DNA序列翻译为氨基酸序列后,与Gen Bank数据库中其他物种的Yellow序列进行同源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研究褐飞虱胚胎、1-5龄若虫以及成虫期Nl Yellow的相对表达量,并检测该基因在雌、雄成虫头、胸、腹、足、翅、卵巢和睾丸等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向褐飞虱5龄若虫体内...
关键词:
褐飞虱 黄体基因 基因表达谱 RNA干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英之 韦燕萍 李孝琼 陈乔 孙荣科 杨朗 黄凤宽 韦素美 刘丕庆 黄大辉 张月雄 李容柏
通过筛选抗源、抗性遗传分析,水稻品系BPHR96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具有高水平广谱抗性,其抗性遗传受2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性基因聚合可以有效地获得高抗广谱的抗虫材料,甚至可以从4~6个抗性基因重组后代中获得1级的高抗材料。同时,利用褐飞虱优异抗源BPHR96,获得一大批抗褐飞虱的创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BPHR96是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BPH抗性资源,抗性基因重组与聚合是培育广谱持久高抗性水稻品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利用BPHR96与其他抗源进行抗性基因重组和聚合可为水稻育种提供更理想的抗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亦红 韩召军 张小敏 庞超
用水稻敏感品种TN1和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Mudgo ,ASD7和RathuHeenati饲养稻褐飞虱 (Nilaparvatalu gens) ,研究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体内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褐飞虱在 3种抗性品种上饲养一代后 ,其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种上的试虫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然而 ,取食Mudgo和ASD7的雌成虫之间酯酶活性达到显著性差异 ;取食Mudgo和RuthuHeenati的雄成虫酯酶的Km 值分别为取食TN1的 2 78和 2 5 8倍。褐飞虱体内酯酶活性还因其生物型的不同而异。对褐飞虱生物型 1和生物型 2个体酯酶活力分布的测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水稻品种 代谢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通 陈少勇 高蓉 张燕霞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近46a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REOF、Mann-Kendall、子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季风区秋季气温的变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东部季风区秋季气温增温明显,1961年~2006年46年期间增温率为0.22℃/10a,其中11月份增温最大;从1974年开始气温呈增加趋势,1987年有一次显著突变;秋季气候变暖中,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存在区域差异,大部分地方以最低气温的升高为主,而中西部最高气温的增温比较突出;②秋季气温的稳定性,黄河南部高于北部;③季风区大多数区域秋季气温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增温率从南向北增大,气温变化趋势...
关键词:
中国季风区 秋季气温 气候变暖 特征分析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范加勤 王荫长 尤子平
褐飞虱在扑虱灵连续处理后,雌雄成虫生殖前期的数种代谢酶离体活力都发生了异常改变,导致体内物质代谢紊乱,如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率超过10%的,在雌虫体内有6种;雄虫体内的达10种,其中有4种变化率超过30%.处理后,雌、雄虫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蛋白质量者低于对照;稻株茎部,.对褐飞虱繁殖力有决定作用的酪氨酸、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分别比对照低21.68%,9.62%和3.86%,而甘氨酸比对照高5.52%.
关键词:
扑虱灵 褐飞虱 水稻 代谢紊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小龙 徐德进 顾中言 徐广春
为探明杀虫剂在褐飞虱和灰飞虱间的作用差异,在室内测定了噻嗪酮和氨基甲酸酯杀虫剂速灭威、异丙威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同时比较了相同配比下噻嗪酮与速灭威、异丙威混配对两种飞虱的增效作用差异;并通过生化测定比较了杀虫剂单剂及组合对两种飞虱体内AChE和GSTs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噻嗪酮、速灭威和异丙威对灰飞虱1L若虫的LC50分别是褐飞虱的2.30、5.60、1.61倍。噻嗪酮与速灭威、异丙威分别按2∶1、1∶4比例混配,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82.39和193.94,对灰飞虱的共毒系数仅为60.11和43.77。生化分析结果显示,杀虫剂单剂及组合在活体和离体条件下对褐飞虱的AChE的抑制...
关键词:
褐飞虱 灰飞虱 杀虫剂 毒力 生化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