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72)
- 2023(8825)
- 2022(7997)
- 2021(7665)
- 2020(6408)
- 2019(14990)
- 2018(15043)
- 2017(29040)
- 2016(16119)
- 2015(18099)
- 2014(18129)
- 2013(17973)
- 2012(16338)
- 2011(14712)
- 2010(14359)
- 2009(12957)
- 2008(12363)
- 2007(10501)
- 2006(8952)
- 2005(7614)
- 学科
- 济(59180)
- 经济(59114)
- 管理(44257)
- 业(41973)
- 企(35597)
- 企业(35597)
- 方法(30156)
- 数学(26041)
- 数学方法(25716)
- 学(16258)
- 农(15283)
- 中国(14125)
- 财(14034)
- 业经(13085)
- 地方(12173)
- 理论(10717)
- 和(10550)
- 农业(10265)
- 贸(10076)
- 贸易(10072)
- 技术(9835)
- 环境(9816)
- 易(9757)
- 务(9360)
- 财务(9302)
- 财务管理(9287)
- 制(9200)
- 企业财务(8796)
- 教育(8735)
- 划(8559)
- 机构
- 大学(226117)
- 学院(223628)
- 管理(90875)
- 济(80342)
- 理学(79928)
- 理学院(78983)
- 经济(78426)
- 管理学(77487)
- 管理学院(77117)
- 研究(74394)
- 中国(51834)
- 科学(51497)
- 京(48367)
- 农(41471)
- 业大(39035)
- 所(38536)
- 研究所(35854)
- 财(34928)
- 中心(32903)
- 农业(32874)
- 江(31029)
- 北京(30272)
- 范(29346)
- 师范(29005)
- 财经(28989)
- 院(27237)
- 经(26380)
- 州(25688)
- 技术(25412)
- 师范大学(23545)
- 基金
- 项目(163774)
- 科学(126626)
- 基金(117468)
- 研究(115351)
- 家(103977)
- 国家(103141)
- 科学基金(87584)
- 社会(69106)
- 社会科(65317)
- 社会科学(65299)
- 省(65184)
- 基金项目(63653)
- 自然(60302)
- 自然科(58865)
- 自然科学(58845)
- 自然科学基金(57761)
- 划(55021)
- 教育(52509)
- 资助(48807)
- 编号(47060)
- 成果(37658)
- 重点(36382)
- 部(34931)
- 发(34151)
- 创(34061)
- 课题(32276)
- 科研(32090)
- 创新(31746)
- 计划(31666)
- 大学(30015)
共检索到307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应国华 吕明亮 陈连庆
以影响褐环粘盖牛肝菌菌种分离成活率、初始菌丝萌发速度、菌丝生长状况为参照标准,通过对培养基、分离材料、分离环境、培养方法4个方面10种因素研究表明,培养基以制作到分离时间10d的MMN配方为好,材料以阴、晴天采集的中、幼子实体的菌肉、菌管最好,分离环境可以野外就地、可以室内接种箱,培养方法以分离后试管斜放效果最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应国华 吕明亮 陈奕良 陈连庆 梅建伟 贾亚妮 姚月华
对低海拔马尾松林中冬季出菇的优良菌根食用菌褐环粘盖牛肝菌(Suillusluteus),进行了3a的调查观测,研究了其形态特征、子实体发生发育、子实体发生的林分结构以及气象因子,揭示了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与气象、植被、土壤关系。提出决定褐环粘盖牛肝菌等菌根食用菌子实体能否发生和发生最大产量的根本因素是共生树种类型、立地、林分结构、土壤;降雨量、温度等气象因子是决定每年子实体发生的时间和当年产量高低的关键。
关键词:
褐环粘盖牛肝菌 形态特征 生物生态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大川 周洪敏 高慈元 王萍 秦世杰 薛莹
为探究一种常见的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的生物学特性,为实现菌根菌剂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和提供便利,本研究拟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重点讨论褐环乳牛肝菌在不同的碳源、氮源、温度和酸碱度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接种菌株后,每5d测量一次菌落直径,通过试验结束时的菌落直径定性判断筛选适宜该菌生长的培养条件,并用相关软件对菌株生长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出菌株的生长回归方程,定量描述该菌株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褐环乳牛肝菌在不同的碳源、氮源、温度和酸碱度培养条件下均可以生长(甲
关键词:
褐环乳牛肝菌 温度 碳源 氮源 酸碱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春霞 何明霞 纪开萍 曹旸 刘静 王文兵
对凤凰木和菠萝蜜树下的暗褐网柄牛肝菌出菇情况进行了1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凤凰木下共出菇7次,菠萝蜜树下共出菇5次,凤凰木下子实体的总产量是菠萝蜜树下的2倍多。子实体从出土到成熟需要4~5 d。降雨量是影响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
关键词:
暗褐网柄牛肝菌 生态学 发生发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静 何明霞 王文兵 曹旸 许欣景 高锋 方艺伟 杨天伟 张春霞
【目的】研究不同宿主树、不同接种方法、不同接种时间、接种后不同时间段对宿主树根系感染牛肝菌以及栽培出菇的影响。【方法】将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Berk&Broome)Boedijn]成熟子实体孢子液、液体菌种、固体原种及收菇后菌种接种于凤凰木、柚子、咖啡树的根系进行仿生栽培。【结果】(1)凤凰木、柚子、咖啡树接种暗褐网柄牛肝菌固体原种,接种半年后各宿主树根系表面生长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菌索。菌丝、菌索与土壤蚧虫形成菌腔虫瘿将根系包裹,感染率70.5%85.6%。成熟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祁金玉 尹大川 宋瑞清
为研究外生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对樟子松苗木耐盐性的影响,采用打孔灌根的接种方法对樟子松苗木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含盐量(0.1g·kg-1和0.2g·kg-1NaCl)胁迫10d后褐环乳牛肝菌对樟子松苗木的菌根侵染情况以及樟子松苗木针叶电导率、丙二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以相同浓度盐胁迫下不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的樟子松苗木为对照。结果表明:试验选用的不同浓度NaCl胁迫,并未影响樟子松外生菌根的合成。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不同盐浓度处理间苗高、地径、鲜重、干重差异不显著,与不接种樟子松苗木盐胁迫的苗高、鲜重、干重差异显著,地径无显著性差异。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针叶的相对电导率低于不接种苗木,盐胁迫下接种处理与不接种处理间差异显著;盐胁迫下不接种苗木丙二醛含量高于接种苗木92%以上;盐处理中,接种褐环乳牛肝菌樟子松苗木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不接种处理,增幅分别为10.70%~407.69%,84.45%~158%,4.79%~8.57%;盐胁迫增加了苗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增加13.20%~29.53%,可溶性蛋白增加9.64%~13.43%;接种处理降低了苗木脯氨酸含量,降低幅度为18.24%~25.30%。可见,外生菌根菌褐环乳牛肝菌与樟子松形成菌根后提高了樟子松苗木对NaCl的耐受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快芬 刘海燕 丁贵杰
【目的】探讨外生菌根真菌增强马尾松耐铝性的机制,为马尾松抗铝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法,设置不同Al3+浓度处理(0、0.2、0.4、0.8、1.2 mmol·L-1),测定2种马尾松幼苗的生长、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1)铝胁迫抑制马尾松幼苗的生长,接种褐环乳牛肝菌(简称Sl)显著促进了马尾松幼苗高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2)与未接种相比,接种Sl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并随Al3+浓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增加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在Al3+浓度为0.2、0.4 mmol·L-1时增幅最大。3)与未接种相比,接种Sl显著增加了马尾松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在0.2 mmol·L~(-1)时增幅最大,达50.88%,之后随Al~(3+)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Al~(3+)浓度为0.2 mmol·L-1时,接种Sl的马尾松幼苗叶绿素含量较无铝处理增加了108.06%。4)与未接种相比,接种Sl显著降低了马尾松幼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0.4 mmol·L~(-1)除外),均在0.2 mmol·L~(-1)时降幅最大,之后随Al~(3+)浓度的增加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增加了对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在1.2 mmol·L~(-1)时促进作用最大,较无铝处理增加了30.13%。另外,MDA与POD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其中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最高,达0.775;SOD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与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接种Sl显著增强宿主植物的酶活性,改善叶片光能利用效率和渗透物质含量,增强其抗铝性,进而促进菌根化马尾松幼苗的生长。Al~(3+)浓度为0.2 mmol·L~(-1)时促进作用最大。
关键词:
马尾松 褐环乳牛肝菌 铝浓度 生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春霞 何明霞 纪开萍 曹旸 刘静 王文兵
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进行了母种培养基的筛选,从菌丝的长势、长速和均一性3方面研究了菌丝在7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M1是最适合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生长的母种培养基。
关键词:
暗褐网柄牛肝菌 母种培养基 筛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薛振文 闫伟 姚庆智
以西部优势菌根真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L.Fr.)Gray)为胶囊菌剂主要成分,对菌剂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筛选实验。以胶囊的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和胶囊中菌丝活力及菌丝含量为衡量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椰绒和泥炭为合适的填充物;固化剂浓度在5%~7%最佳;固化时间10min 为宜。
关键词:
菌根菌剂 褐环乳牛肝菌 工艺优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敏 闫伟
以褐环乳牛肝菌为试验材料,从酶学的角度,通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脯氨酸(Pro)与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研究了菌丝体培养过程中菌丝体活力与这几项测试指标的相关性,为对供试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的菌丝体活力进行评价探索可行方法。结果表明,菌丝体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菌丝体生物量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菌丝体相对电导率在菌丝体生长最旺盛时,其值最低。这两项指标可作为反映菌丝体活力的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脯氨酸与丙二醛含量也可作为反映菌丝体活力的参考指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晓蔓 丁贵杰 翟帅帅 王艺 李敏
为探索菌根-土壤-植物共生体系原理,以马尾松为供试植物,研究褐环乳牛肝菌Sl12、Sl13对苗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值、酶活性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褐环乳牛肝菌接种处理会使苗木根际土壤的p H值降低0.13。(2)褐环乳牛肝菌在不同程度上增加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的活性,与CK相比,Sl13菌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分别增加47.14%、8.86%、5.91%、22.38%。(3)接种褐环乳牛肝菌能显著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其中,Sl12菌株能显著增加土壤中可培养真菌数量,提升效果优于Sl13。与CK相比,接种组Sl12菌株根际真菌数量增加63.7...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锦霞 王敏杰 闫伟
本文采用ITS序列分析方法和ITS-RFLP分子标记方法对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分离获得的27个乳牛肝菌属(Suillusspp.)真菌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和遗传关系研究。通过ITS序列比对鉴定出SP1、SP2、SP3、SP4、SP5、SP6、SP7、SP8、SP9、SF1、SF2、SF3、P.Lac-1、P.Lac-2、3′、3″、3#菌株属于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27株乳牛肝菌属真菌分为3个遗传类型,且每个遗传类型在分类上属于同一个种。樟Ⅱ和1"与其余菌株的遗传距离较大,其原因可能是宿主和生境的影响。序列分析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出遗传差异,但ITS-RFLP方法更简单、实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梁军 贾秀贞 张星耀 王媛 Hai Nguyen
对美味牛肝菌和褐疣柄牛肝菌在不同培养基、不同梯度的培养温度、不同pH值条件、不同碳 (C)源和氮(N)源下的生长特性以及抗盐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美味牛肝菌适合在MMN培养基上生长 ,褐疣柄牛肝菌适合在PDA、MMN和MRD上生长 ;2菌种适生pH值范围为 4~ 9,最适pH值为 5~ 6 ,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 30℃ ;美味牛肝菌利用最好的C源是葡萄糖和淀粉 ,而褐疣柄牛肝菌利用最好的C源是葡萄糖 ;2菌种对供试的有机N源均利用较好 ,尤以牛肉浸膏为最佳 ;无机N源中 ,2菌种对 (NH4 ) 2 SO4 和KNO3利用较好。抗盐碱性试验表明 :2菌种有一定的抗盐碱能力 ,但pH...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伍英 刘静 曹旸 何明霞 张春霞 王文兵 纪开萍
将已报道的3株细菌C1、T24、T34,8株放线菌14、36、T21、34、9、C20、T5、21以及引进的4株细菌1A03263、1A01082、1A00081、1B00263选用L16(215)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复合,添加到覆土中,研究其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及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2由菌株1A00081、T21、1B00263、34、9、C20、T5、21复合、处理3由菌株C1、14、36、T24、9、C20、T5、21复合、处理7由菌株T34、1A01082、C1、14、1B00263、34、9、C20复合对暗褐网柄牛肝菌菌丝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处理15由菌株1A03263、...
关键词:
暗褐网柄牛肝菌 覆土 细菌 放线菌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辉 吴小芹 任嘉红 陈丹
【目的】探究荧光假单胞菌与红绒盖牛肝菌共接种条件下NL-895杨植株氮代谢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响应,在养分代谢水平上揭示溶磷细菌与外生菌根菌互作对杨树生长的影响,为杨树复合菌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年生NL-895盆栽菌共接种荧光假单胞菌JW-JS1和红绒盖牛肝菌(Xc),测定氮代谢指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植株矿质元素含量。【结果】无论JW-JS1或Xc单接种,还是JW-JS1与Xc共接种均能显著提高NL-895杨树叶片可溶性蛋白、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植株的矿质元素含量,且共接种处理优于各单接种处理。共接种30天后NL-895杨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CK增长20.19%、79.99%和33.08%,共接种90天后增长76.76%、106.62%和34.86%,共接种150天后增长137.99%、50.70%和59.89%,植株内P、Mg、K、Ca、Mn和Zn含量分别比CK增长71.66%、23.67%、49.71%、22.90%、84.57%和151.56%。相关性分析发现,共接种30天后NL-895杨苗高和茎粗与硝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共接种90天后NL-895杨苗茎粗与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共接种150天后NL-895杨苗高与硝酸还原酶活性、Mg含量、K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NL-895杨茎粗与P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K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荧光假单胞菌JW-JS1与红绒盖牛肝菌共接种显著改善NL-895杨的氮代谢功能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NL-895杨的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