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62)
- 2023(8345)
- 2022(6801)
- 2021(6052)
- 2020(4874)
- 2019(10569)
- 2018(10172)
- 2017(18886)
- 2016(10547)
- 2015(11269)
- 2014(10912)
- 2013(10759)
- 2012(9974)
- 2011(9058)
- 2010(8818)
- 2009(7506)
- 2008(7510)
- 2007(6488)
- 2006(5707)
- 2005(4794)
- 学科
- 济(39644)
- 经济(39592)
- 管理(31425)
- 业(28144)
- 企(21763)
- 企业(21763)
- 方法(17696)
- 数学(15566)
- 数学方法(15395)
- 学(13860)
- 环境(12411)
- 农(11965)
- 财(10533)
- 中国(9901)
- 业经(9033)
- 贸(8774)
- 贸易(8772)
- 易(8532)
- 农业(8521)
- 划(7566)
- 和(6782)
- 技术(6689)
- 制(6654)
- 地方(6506)
- 务(6467)
- 财务(6462)
- 财务管理(6452)
- 企业财务(6194)
- 银(6153)
- 银行(6103)
- 机构
- 大学(155967)
- 学院(153813)
- 济(59614)
- 经济(58549)
- 研究(56932)
- 管理(56729)
- 理学(50661)
- 理学院(49970)
- 管理学(48849)
- 管理学院(48614)
- 中国(40919)
- 科学(40722)
- 农(38191)
- 京(32403)
- 业大(31247)
- 农业(30818)
- 所(30758)
- 研究所(29053)
- 财(25672)
- 中心(25145)
- 江(22056)
- 财经(21284)
- 农业大学(20717)
- 院(20651)
- 范(19818)
- 经(19577)
- 北京(19417)
- 师范(19411)
- 经济学(18450)
- 省(18349)
- 基金
- 项目(116555)
- 科学(91537)
- 基金(87626)
- 家(81965)
- 国家(81363)
- 研究(73747)
- 科学基金(67758)
- 社会(48533)
- 自然(47892)
- 基金项目(47459)
- 自然科(46831)
- 自然科学(46810)
- 社会科(46039)
- 社会科学(46026)
- 自然科学基金(46004)
- 省(44991)
- 划(39766)
- 资助(33885)
- 教育(32821)
- 重点(27565)
- 编号(25873)
- 计划(25720)
- 发(25033)
- 部(25021)
- 创(24469)
- 科研(23724)
- 创新(23035)
- 科技(22807)
- 业(21406)
- 国家社会(21109)
共检索到2093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曹娟 刘兴国 高美云 朱浩 曾宪磊 刘雪
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是底泥生物脱氮的主要过程,碳源是调控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褐煤为对象,对褐煤的静态碳释情况及其对池塘底泥中脱氮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褐煤在室温条件下的碳释放规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在脱氮实验中,发现褐煤对底泥上覆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NO_2~--N)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NO_2~--N的去除率随褐煤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褐煤质量浓度为40g/L时,NO_2~--N去除率最高达99.61%,此时硝酸盐氮(NO_3~--N)的浓度也最低;同时发现,水体中氨氮(NH_4~+-N)氧化的最适褐煤质量浓度为10g/L,其去除率达99.39%;对底泥中的厌氧氨氧化菌群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发现,其中浮霉菌门占比最大(39.6%~71.8%),优势菌属为Candidatus Brocadia(13.9%~35.8%)和Desulfovibrio(17.1%~34.8%),添加褐煤组Candidatus Scalindua菌属比例高于未添加组;荧光定量PCR得出,随着褐煤质量浓度升高,底泥中的反硝化菌丰度呈增长趋势,而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则低于无褐煤添加组,表明添加褐煤对底泥反硝化有促进作用,而对厌氧氨氧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褐煤具备作为反硝化碳源的条件,可用于池塘养殖底泥脱氮作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钟立强 李冰 王明华 张世勇 姜虎成 陈校辉 朱健 边文冀
微生物群落在水产养殖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构建机制对了解池塘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养殖池塘底泥中细菌群落机构特征,并分析了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春季样品相似性较高。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池塘水体细菌群落间有明显的差别。线性判别分析显示,冬、春和秋季的特异性优势菌群较为丰富,冬季和春季分布较为集中,分别集中于浮霉菌、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秋季特异性优势菌群分布特别分散,而夏季优势细菌类群最少,只有绿弯菌门厌氧绳菌属1个属具有显著优势。环境因子中,透明度和总溶解性悬浮物与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相关(P<0.05),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也最大。本研究旨为斑点叉尾鮰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调控提供借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春雪 陶玲 张世羊 李晓莉 宋景华 李谷
借助BIOLOG检测法,研究了栽种莲藕池塘及养殖黄颡鱼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种植莲藕后底泥中有机质(OM)含量分别减少11.45%(深度0~5 cm)、19.12%(深度5~10 cm),莲藕的生长能促进根区底泥有机质的消耗,对底泥中的总氮(TN)、总磷(TP)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种植组与对照组在养殖周期后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高于初始值,且种植组AWCD变化率更显著,表明栽种莲藕的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更;对0~5 cm与5~10 cm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比较发现同一环境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不同;养鱼组(0~5 cm)底泥中微生物Biolog代谢功...
关键词:
鱼藕轮作池塘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 底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温彬 高勤峰 张乘 董双林 于海波 李卫东 李泽明
为分析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2年5—12月以16:1(n-7)/16:0及EPA作为硅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及奇数碳和支链脂肪酸(oDD&br FAs)作为细菌的特征脂肪酸标志调查了荣成靖海湾刺参养殖池塘底泥和刺参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及鞭毛藻或原生动物为底泥的主要组成生物,且各类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显著,其中硅藻的特征脂肪酸16:1(n-7)/16:0及EPA最高值出现在冬季,褐藻的特...
关键词:
刺参 底泥 脂肪酸标志法 食物来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曦沛 宗良纲 孔和云 陈来金 陈双全 徐财福
采用室内模拟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有机和常规养殖底泥中氮、磷的溶出规律。结果显示:有机组氨态氮溶出总量明显高于常规组,覆水前期,底泥厚度是决定氨态氮溶出总量的主要因子,中后期底泥类型成为主要因素。相同厚度底泥中有机组硝态氮的污染负荷明显低于常规组。常规组较有机组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溶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5 cm和10 cm底泥厚度下有机组溶出总磷量分别高于常规组60.5%和56.5%,但在前4 d有机组的溶出速率低于常规组,应提早换水以有效控制总磷浓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蔡惠凤 陆开宏 金春华 王扬才 吴科峰
在实验室模拟生态条件下,运用投放复合微生物、微生物合酶菌液、添加营养促生剂、水底界面曝气等不同方法对养殖池塘污染底泥进行生物-生态修复;检测底泥及上覆水在不同生物修复技术作用下溶氧、氨氮、硝态氮、CODcr、TOC、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异养细菌数量和反硫化细菌数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据此评价不同修复技术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生物生态方法均对污染底泥产生了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以VB997底泥营养促生剂组的综合修复效果最为理想,在为期60 d的实验中,底表水CODcr消除率达70.00%,底泥生物降解能力(G值)从12.00 kg/(kg.h)提高至45.60 kg/(kg.h),底...
关键词:
底泥 有机污染 生物修复 曝气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彬 廖梅杰 荣小军 张正 王印庚 陈贵平 王岚 范瑞用
2014年10月,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标准化养殖池塘中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肠含物及附着基和底泥中细菌的菌群结构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仿刺参肠含物、附着基、底泥中细菌多样性较高,分别平均获得30.00±1.00、15.33±1.70、21.67±2.62条带,肠含物中细菌种类数显著高于附着基和底泥。聚类分析和戴斯系数表明,不同池塘的仿刺参肠含物样本单独聚为一支,相似性达到0.785,附着基和底泥样品聚为一支,平均相似性达到0.532。不同样品DGGE图谱中20条优势条带的切割、克隆、测序,共获得了20条细菌序列,表明肠含物细菌种类以聚球藻属(synEC...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迟爽 刘海军 刘冉 赵振军 马家好 崔龙波
通过检测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的6项理化指标和8类细菌数量,研究了山东省莱州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的周年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底泥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趋势相同,变化范围分别为(7.15±0.40)~(7.80±0.21)和(42.8±85.5)~(-351.0±61.5)mV。硫化物的变化趋势与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相反,其含量变化范围为(47.66±47.01)~(496.12±418.57)μg/g(干重)。总氮、总磷和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57.42±103.40)~(865.83±187.85)、(166.83±17.12)~(241.32±27.21)μg/g和0.27%±0.08%...
关键词:
刺参池塘 底泥 理化指标 细菌数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敬旺 谢骏 李志斐 余德光 王广军 龚望宝 王海英 郁二蒙
采用原位底泥耗氧测定法,研究了10口家鱼鱼池底泥耗氧率与底部水体理化因子(溶氧、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底泥有机质含量及深度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池塘平均底泥耗氧率(SOD)为0.91 g/(m2.d),变动范围为0.76~1.09 g/(m2.d)。双变量相关性分析表明,底泥耗氧率与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溶氧相关性最高(Pearson相关系数为0.779),其次是温度、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0.557和-0.421;底泥耗氧率与底泥深度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底泥耗氧率与溶氧和温度呈极显...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陈瑾 廖明军 何绪刚 陆诗敏 张敏
以反硝化菌的亚硝酸盐还原酶编码基因nirS为分子标记,调查了湖北省公安县崇湖渔场池塘表层底泥反硝化菌丰度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反硝化菌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底泥反硝化菌数量夏季(8月份)最高,为(5.02±1.05)×107copies/g,春季(4月份)与秋季(11月份)次之,分别为(1.76±0.29)×107copies/g和(1.85±0.55)×107copies/g,冬季(1月份)数量最低,为(1.04±0.26)×107copies/g;相关性分析显示,反硝化菌丰度与温度、氨氮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无机氮、温度和溶解氧是影响反硝化菌数量的...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丹丹 田秀平 韩晓日 卢显芝 张伟洁 郝建朝 王芳
以天津市东丽区和西青区养殖池塘为对象,采用对照、沸石、脲酶抑制剂、芽孢杆菌及其组合处理,经过培养后,分析了底泥中脲酶活性与底泥和上覆水中NH4+-N含量之间的关系及不同处理对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底泥脲酶活性与底泥铵态氮含量以及底泥脲酶活性与上覆水中铵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都达到显著相关关系。底泥和上覆水中NH4+-N含量也呈显著正相关;在养殖水体中加入脲酶抑制剂、沸石及去磷脱氮的芽孢杆菌均能抑制脲酶活性,从而减少上覆水中NH4+-N的含量,并且以加入脲酶抑制剂效果最好,其脲酶活性减少量2.12g·kg-1,上覆水中NH4+-N含量减少6.09mg·L-1。
关键词:
养殖池塘 底泥 脲酶 NH4+-N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丹蕾 呼唤 刘云根 王玉莹 王妍
为阐明湖滨湿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与湿地淹水之间的差异响应,进行了不同水位(0、7、15 cm)及窄叶香蒲不同生长时期(生长初期、生长旺盛期和枯落期)的盆栽模拟试验,结合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对高原湖滨湿地底泥有机碳(SOC)、全氮(TN)、总磷(TP)以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底泥中SOC、TN、T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随不同水位梯度均呈显著差异(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攀 李晓东 李林 程先友 刘晶 胡建勇 郭江
为了解集污和排污时长对底排污池塘水质特征及排污效果的影响,通过设计集污24、48、72、120、240 h共5个时间梯度,分析评价出污口第1、2、3、5、10、15 min和0~15 min混合水样的水质特征。结果显示:底排污池塘水体中总氮、氨氮、化学需氧量、硫化物和总磷含量分别在养殖中后期(7月21日~9月28日)、养殖后期(8月25日~9月28日)显著低于对照池塘。底排污池塘水体中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氮、总磷、硫化物、浊度分别在集污72、240 h后显著升高。以《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评价,底排污系统集污24~72 h后排出水体综合污染指数达到二级标准,集污120~240 h后排出水体综合污染指数劣于二级标准,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化学需氧量。研究结果表明:底排污系统间隔1~3 d后排污10 min,可有效改善池塘养殖水体水质环境,但应避免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梅 原居林 倪蒙 张雷鸣 顾志敏
为了解沉水植物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Cu的修复效果,采用室内盆栽实验方法,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三种沉水植物在底泥Cu浓度分别为28.34 mg/kg(背景值)和112.42 mg/kg(处理组)培养120 d,通过定期采集根际土壤和收割根茎叶部位测定各相关指标,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淡水养殖塘底泥重金属Cu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显示:(1)这3种沉水植物对Cu胁迫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不同植物对Cu的富集差异很大,富集能力顺序依次为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且差异显著;(2)试验结束时,Cu处理组中三种沉水植物对底泥Cu去除率依次为55.72%、48.62%和39.27%,对照组底泥中去除率分别为19.90%、21.88%和16.23%;(3)通过进一步分析三种沉水植物SOD和POD活性及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苦草对重金属Cu胁迫具有更高的耐受适应机理。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施沁璇 叶雪平 孙博怿 周冬仁 高晟 罗毅志
为探究苦草、黑藻、菹草等沉水植物修复对养殖池塘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其生物有效性,对沉水植物修复前后底泥中重金属Cu、Zn、Pb、Cd、Hg、As、Cr的总量和赋存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修复可以有效去除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并降低生态风险,其中对底泥中Cu、Pb、Cd、Hg的去除率较高,但对Cr的去除率较低。不同季节生长的沉水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修复效果不同。聚类分析显示,苦草、黑藻等春夏季生长沉水植物对Cd、As、Cu、Zn、Pb的去除效果较好,而菹草等越冬沉水植物对Cr的去除作用较好。形态分析显示,底泥中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MF)较高的Cu和Cd在沉水植物修复后底泥中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相比其他元素显著增加。此外,相关性分析显示,底泥中重金属的去除率与其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和迁移率可以有效表征沉水植物对底泥中复合重金属污染的去除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