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30)
- 2023(18103)
- 2022(15488)
- 2021(14418)
- 2020(12291)
- 2019(27566)
- 2018(27454)
- 2017(52641)
- 2016(28760)
- 2015(32062)
- 2014(31608)
- 2013(31448)
- 2012(28579)
- 2011(25544)
- 2010(25685)
- 2009(24034)
- 2008(24052)
- 2007(21608)
- 2006(19170)
- 2005(17299)
- 学科
- 济(115636)
- 经济(115471)
- 业(106553)
- 管理(100828)
- 企(96393)
- 企业(96393)
- 方法(51310)
- 数学(40843)
- 数学方法(40387)
- 财(37815)
- 业经(34982)
- 农(34122)
- 中国(29571)
- 制(27559)
- 务(26447)
- 财务(26364)
- 财务管理(26325)
- 技术(25412)
- 企业财务(25024)
- 农业(23687)
- 学(22856)
- 理论(22548)
- 地方(20759)
- 和(20629)
- 体(19825)
- 划(19818)
- 贸(19575)
- 贸易(19562)
- 易(18966)
- 银(18952)
- 机构
- 学院(408885)
- 大学(407337)
- 管理(164625)
- 济(163520)
- 经济(159968)
- 理学(141443)
- 理学院(139894)
- 管理学(137719)
- 管理学院(136951)
- 研究(132984)
- 中国(101819)
- 京(86967)
- 科学(81227)
- 财(80122)
- 农(67044)
- 所(66758)
- 财经(62750)
- 江(62254)
- 研究所(60120)
- 业大(60097)
- 中心(60021)
- 经(56994)
- 北京(54716)
- 农业(52403)
- 范(51067)
- 师范(50596)
- 州(49733)
- 经济学(48537)
- 院(48303)
- 财经大学(46356)
- 基金
- 项目(271442)
- 科学(214810)
- 研究(200193)
- 基金(197518)
- 家(171268)
- 国家(169779)
- 科学基金(147315)
- 社会(126826)
- 社会科(120189)
- 社会科学(120160)
- 省(106853)
- 基金项目(104601)
- 自然(95414)
- 自然科(93209)
- 自然科学(93188)
- 自然科学基金(91598)
- 教育(91470)
- 划(88465)
- 编号(80970)
- 资助(80426)
- 成果(65739)
- 创(60108)
- 重点(60085)
- 部(59796)
- 发(57011)
- 课题(55736)
- 创新(55460)
- 制(52832)
- 国家社会(52055)
- 教育部(51541)
- 期刊
- 济(185946)
- 经济(185946)
- 研究(121992)
- 中国(83147)
- 管理(66605)
- 财(66063)
- 学报(62485)
- 农(62129)
- 科学(58657)
- 大学(48142)
- 教育(45592)
- 学学(45465)
- 农业(42756)
- 技术(38218)
- 融(37172)
- 金融(37172)
- 财经(31630)
- 业经(31519)
- 经济研究(28771)
- 经(27142)
- 业(24853)
- 问题(23535)
- 技术经济(22191)
- 科技(20971)
- 现代(19739)
- 版(19147)
- 理论(19065)
- 财会(18980)
- 图书(18592)
- 商业(18421)
共检索到613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徐建中 贾大风 吕希琛 杨慧兰
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技术变革动荡的双重诱因,使得突破性创新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战略工具。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突破性创新可以获得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及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和隐性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与过程绩效。完善突破性创新政府政策机制、完善突破性创新支撑体系和强化企业突破性创新主体地位等能有效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关键词:
突破性创新 装备制造企业 技术创新绩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瑾 王雪娇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逆向研发外包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实践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因此,有必要厘清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本文采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的方法归纳了研发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三种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7家典型案例企业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研发合作方式进行逆向研发外包无法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方式开展逆向研发外包的企业则有4条路径可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其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逆向研发外包,利用式学习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海外并购开展逆向研发外包,探索式学习则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的核心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个前因要素组态使得基于海外并购的逆向研发外包未能取得企业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瑾 于妍惠
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动战略选择。本文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厘清逆向研发外包过程中,在对本土/国际双重创新网络嵌入演化的不同阶段,企业自身知识结构与组织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在逆向研发外包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在本土创新网络嵌入的初级阶段以及在国际创新网络嵌入的初级和高级阶段,企业知识宽度和深度及其探索式和利用式组织学习方式共同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条件组态;在本土创新网络嵌入的高级阶段,企业探索式学习及其知识宽度和深度共同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条件组态,企业的知识宽度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核心条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海运
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积累、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加强知识管理对实现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对已经积累的知识予以管理,提高将不同来源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并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知识的获取、整合、扩散、创新这四个层面揭示了企业突破性创新过程中知识积累机制。知识的存量、增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并转化成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能量揭示了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知识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能力培育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杰 游达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后发优势的削弱,突破性技术创新成为新兴小企业挑战大企业的利器,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制度的层面上,根据企业组织为适应突破性技术创新应具备的特点,通过分析传统一元化组织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障碍,阐述了内部孵化器、研发子公司柔性组织、项目负责人制、风险俱乐部、联盟开发、直接并购等基于二元组织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组织结构。企业可通过对成功创新企业的系统分析,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实施创新组织结构的可行性方案,从而促使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随成 姜银浩 朱中华
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制造企业实施突破性产品创新对供应商的依赖关系,从理论角度剖析了供应商参与创新的前因因素、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企业间学习、制造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索了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对制造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作用,最终构建了基于供应商参与的企业突破性产品创新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供应商参与 企业间学习 突破性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罗洪云 林向义 罗杰 刘闯
在阐述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知识整合和突破性技术创新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位一体"协同动力机制模型,从个体微观、团队中观和企业宏观的维度阐述了知识整合视角下新创科技型小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个体微观维度的动力机制包括做好个体目标规划和提升个体自我效能;团队中观维度的动力机制包括提供技术创新资源、优化团队人员构成和协调团队成员工作;企业宏观维度的动力机制包括建立包容性企业文化和科学的激励体系;三者协同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提升个体实现创新目标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立新 张玉利
文章在分析突破性创新和组织动能概念的基础上,指出现有企业突破性创新动能的产生与发展实质上是克服企业惯性的过程,并从外在诱因与内在战略性驱动、产生模式以及强化机制三个层面分析了如何克服惯性、构建并强化创新动能的问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公一 郗玉娟 郭鑫
利用吉林省19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方法,检验企业网络的不同维度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验证了资源整合在企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企业网络的不同维度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不同,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与突破性创新正相关,而网络强度则负向影响突破性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下,应通过合理构建企业网络、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等手段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水平。
关键词:
企业网络 资源整合 突破性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公一 郗玉娟 郭鑫
利用吉林省19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方法,检验企业网络的不同维度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验证了资源整合在企业网络与突破性创新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企业网络的不同维度对突破性创新的影响不同,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与突破性创新正相关,而网络强度则负向影响突破性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下,应通过合理构建企业网络、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等手段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水平。
关键词:
企业网络 资源整合 突破性创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邵云飞 詹坤 吴言波
首先通过溯源和梳理关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现有研究文献,从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维度划分创新类型,辨析了不同类型创新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技术变革与商业变革重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然后基于"过程"视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进行梳理和凝练,剖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从技术概念设想或创意构想乃至市场实现的价值脉络,明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非线性的本质。最后分析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形成机理 演化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邵云飞 詹坤 吴言波
首先通过溯源和梳理关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现有研究文献,从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维度划分创新类型,辨析了不同类型创新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技术变革与商业变革重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然后基于"过程"视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进行梳理和凝练,剖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从技术概念设想或创意构想乃至市场实现的价值脉络,明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非线性的本质。最后分析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形成机理 演化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邵云飞 詹坤 吴言波
首先通过溯源和梳理关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现有研究文献,从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维度划分创新类型,辨析了不同类型创新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技术变革与商业变革重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然后基于"过程"视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进行梳理和凝练,剖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从技术概念设想或创意构想乃至市场实现的价值脉络,明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非线性的本质。最后分析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形成机理 演化路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可 高庆昆
本文通过建立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阐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方式,为企业运用突破性技术创新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突破性技术创新 核心竞争力 协同整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