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760)
- 2023(19030)
- 2022(16228)
- 2021(14924)
- 2020(12696)
- 2019(28376)
- 2018(28132)
- 2017(53884)
- 2016(29633)
- 2015(33018)
- 2014(32284)
- 2013(32040)
- 2012(29213)
- 2011(26242)
- 2010(26125)
- 2009(24255)
- 2008(24124)
- 2007(21512)
- 2006(19124)
- 2005(17093)
- 学科
- 济(116988)
- 经济(116818)
- 业(107346)
- 管理(102533)
- 企(96123)
- 企业(96123)
- 方法(51652)
- 数学(41335)
- 数学方法(40917)
- 财(37869)
- 农(35552)
- 业经(35378)
- 中国(29834)
- 制(27251)
- 务(26343)
- 财务(26261)
- 财务管理(26226)
- 技术(25162)
- 企业财务(24900)
- 农业(24614)
- 学(23884)
- 理论(21756)
- 和(21342)
- 地方(20983)
- 贸(20888)
- 贸易(20875)
- 划(20868)
- 环境(20522)
- 易(20282)
- 体(19528)
- 机构
- 学院(420054)
- 大学(417848)
- 管理(168226)
- 济(167528)
- 经济(164005)
- 理学(144827)
- 理学院(143281)
- 管理学(141074)
- 管理学院(140307)
- 研究(137751)
- 中国(104979)
- 京(89342)
- 科学(86197)
- 财(79960)
- 农(75693)
- 所(69595)
- 业大(66417)
- 江(63487)
- 研究所(63029)
- 财经(62914)
- 中心(62417)
- 农业(59606)
- 经(57217)
- 北京(55946)
- 范(51048)
- 师范(50434)
- 州(50338)
- 院(49862)
- 经济学(49583)
- 财经大学(46503)
- 基金
- 项目(283670)
- 科学(222783)
- 基金(205623)
- 研究(205036)
- 家(180535)
- 国家(178983)
- 科学基金(153833)
- 社会(129427)
- 社会科(122691)
- 社会科学(122660)
- 省(112389)
- 基金项目(109493)
- 自然(101081)
- 自然科(98704)
- 自然科学(98676)
- 自然科学基金(96970)
- 划(93653)
- 教育(92947)
- 资助(83501)
- 编号(82365)
- 成果(65451)
- 重点(63441)
- 创(62743)
- 部(61627)
- 发(60208)
- 创新(58042)
- 课题(56643)
- 科研(54133)
- 制(53840)
- 业(53795)
- 期刊
- 济(187764)
- 经济(187764)
- 研究(121490)
- 中国(83618)
- 学报(69617)
- 农(69523)
- 管理(66626)
- 财(65326)
- 科学(62943)
- 大学(52569)
- 学学(49984)
- 农业(47528)
- 教育(43383)
- 技术(38105)
- 融(36724)
- 金融(36724)
- 业经(32405)
- 财经(31333)
- 经济研究(29026)
- 业(27472)
- 经(26884)
- 问题(24116)
- 科技(22478)
- 技术经济(22475)
- 版(20649)
- 现代(19930)
- 理论(19082)
- 商业(19011)
- 财会(18924)
- 图书(18314)
共检索到622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建中 贾大风 李奉书 王玥
为达到经济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装备制造企业必须要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来改变原有的产品、工艺及能源消费结构来迎合低碳经济及市场发展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能源消费结构作为中介变量,以政府政策支持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出低碳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关系模型,并对其关系路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碳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在低碳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政府政策支持调节了低碳技术创
[期刊] 预测
[作者]
孟凡生 韩冰
低碳经济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低碳转型刻不容缓,为了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尽快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本文利用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演化博弈理论构建装备制造企业相互作用下的低碳技术创新决策支付矩阵,通过稳定性分析揭示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最后利用数值仿真探讨碳税、碳交易、补贴以及购买者低碳偏好等变量对装备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税强度及碳交易力度对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的驱动效果最为明显;政府高强度的投入补贴力度有助于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装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与否对购买者低碳偏好的敏感性较高。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保利 杨欣
在全球化与超竞争趋势下,服务增强和技术创新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关键。相比于技术创新,服务增强的作用机制仍存在争议。因此,将服务增强与技术创新纳入同一框架,深入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增强对技术创新及企业绩效的影响,并探讨了环境动荡性对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支持企业产品的服务增强(SSP)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呈倒U型影响,而支持客户行为的服务增强(SSC)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有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在服务增强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发挥“桥梁”作用;环境动荡性对SSP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但正向调节SSC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关键词:
制造企业 服务增强 技术创新 企业绩效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韩冰 孟凡生
为了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实施低碳技术创新进行低碳转型以适应低碳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构建装备制造企业相互作用下低碳技术创新决策的演化博弈模型,揭示了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取决于政府环境规制、市场需求与竞争、低碳技术水平与转让的作用关系,且作用力强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净收益,进而驱动装备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决策。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加以辅证,结果发现政府环境规制、低碳技术水平与转让及市场竞争与需求共同驱动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并逐渐实现低碳化发展。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徐建中 贾大风 吕希琛 杨慧兰
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技术变革动荡的双重诱因,使得突破性创新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战略工具。装备制造企业开展突破性创新可以获得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及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和隐性知识吸收能力,进而影响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绩效与过程绩效。完善突破性创新政府政策机制、完善突破性创新支撑体系和强化企业突破性创新主体地位等能有效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关键词:
突破性创新 装备制造企业 技术创新绩效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莹莹 綦良群 徐晓微
为了实现减排目标,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采纳行为是快速有效的途径。为了探究影响制造企业实施低碳技术创新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深度访谈,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研究框架,提炼影响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采纳行为的六个主范畴:低碳技术创新采纳收益、流行性规范压力、制造企业间相互作用、政府规制、中介机构参与行为和低碳技术创新采纳障碍,并对核心范畴与主范畴间的关系、主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阐释,最后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为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采纳行为决策及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芳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331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调研数据,引入企业政治关系与企业市场关系作为调节变量,围绕政府支持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政府支持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企业政治关系负向调节政府支持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影响;企业市场关系正向调节政府支持对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影响。基于此,从引导企业市场关系构建、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芳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331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调研数据,引入企业政治关系与企业市场关系作为调节变量,围绕政府支持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政府支持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企业政治关系负向调节政府支持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影响;企业市场关系正向调节政府支持对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影响。基于此,从引导企业市场关系构建、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瑾 王雪娇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逆向研发外包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实践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因此,有必要厘清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本文采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的方法归纳了研发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三种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7家典型案例企业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研发合作方式进行逆向研发外包无法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方式开展逆向研发外包的企业则有4条路径可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其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逆向研发外包,利用式学习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海外并购开展逆向研发外包,探索式学习则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的核心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个前因要素组态使得基于海外并购的逆向研发外包未能取得企业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振刚 户安涛 叶宝升
本文基于数字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以446家中国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对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的内在机制及其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绩效影响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制造企业数字创新应聚焦流程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和服务数字化三个关键环节,其中流程数字化能够促进产品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对服务数字化有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流程数字化和产品智能化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绩效水平,流程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和服务数字化均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提升;同时研究还发现,数字化投入持续性越强,越能增强产品智能化、服务数字化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也能强化流程数字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数字化对财务绩效的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制造企业数字创新实施的过程机制,细化了当前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笼统研究,深化和拓展了数字创新扩散理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振刚 户安涛 叶宝升
本文基于数字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以446家中国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对制造企业数字创新的内在机制及其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绩效影响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制造企业数字创新应聚焦流程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和服务数字化三个关键环节,其中流程数字化能够促进产品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对服务数字化有积极推动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流程数字化和产品智能化有利于企业提升创新绩效水平,流程数字化、产品智能化和服务数字化均有利于企业财务绩效提升;同时研究还发现,数字化投入持续性越强,越能增强产品智能化、服务数字化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也能强化流程数字化、产品智能化、服务数字化对财务绩效的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制造企业数字创新实施的过程机制,细化了当前数字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笼统研究,深化和拓展了数字创新扩散理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范莉莉 褚媛媛
以2009~2016年沪深A股上市的冶金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冶金企业环保规制、低碳技术创新及企业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环保规制抑制了企业绩效,显著地促进了低碳技术创新,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和黑色冶金企业中更强;但低碳技术创新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中国冶金企业并不完全符合"波特假说",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景荣 樊坚强 张文卿 童明余
利用2010-201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面板数据,分析不同技术来源对各所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一步考察各所有制企业对外源性技术来源的吸收效率。结果发现,不同技术来源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所有制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其中,国外技术引进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国内技术购买对民营企业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它类型企业没有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显著正向作用,对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影响;自主研发显著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而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没有显著促进作用。考察吸收效率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各种来源技术吸收效率整体较低且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世政
组织创新不仅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亦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本研究探讨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组织创新是如何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珠三角200家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式分析,实证结果发现: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能力呈正向显著影响,即企业进行组织创新有利于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之组织能力、策略规划能力对企业绩效呈正向显著影响,而学习能力、研发能力、资源运作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技术创新能力对组织创
关键词:
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 创新能力 企业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