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66)
- 2023(18581)
- 2022(15221)
- 2021(14115)
- 2020(11471)
- 2019(25856)
- 2018(25436)
- 2017(48979)
- 2016(25932)
- 2015(28770)
- 2014(28337)
- 2013(27854)
- 2012(25333)
- 2011(22601)
- 2010(22761)
- 2009(21161)
- 2008(20806)
- 2007(18570)
- 2006(16416)
- 2005(15015)
- 学科
- 济(114791)
- 经济(114641)
- 业(97392)
- 管理(90305)
- 企(85551)
- 企业(85551)
- 方法(44719)
- 农(35685)
- 数学(35550)
- 数学方法(35123)
- 财(34982)
- 业经(34649)
- 中国(31687)
- 制(26022)
- 地方(25872)
- 农业(24954)
- 务(23946)
- 财务(23879)
- 财务管理(23836)
- 企业财务(22623)
- 技术(21415)
- 贸(19665)
- 贸易(19648)
- 和(19609)
- 体(19154)
- 易(19075)
- 理论(19015)
- 银(18880)
- 银行(18864)
- 融(18443)
- 机构
- 学院(366859)
- 大学(360093)
- 济(156589)
- 经济(153578)
- 管理(146667)
- 理学(125431)
- 理学院(124161)
- 管理学(122405)
- 管理学院(121692)
- 研究(118925)
- 中国(93987)
- 财(76174)
- 京(75120)
- 科学(67720)
- 财经(59325)
- 所(57322)
- 江(56665)
- 农(55792)
- 中心(55634)
- 经(53871)
- 研究所(51070)
- 业大(49142)
- 经济学(47430)
- 北京(46954)
- 范(46019)
- 师范(45601)
- 州(44652)
- 财经大学(43832)
- 院(43804)
- 农业(42928)
- 基金
- 项目(240680)
- 科学(193385)
- 研究(182755)
- 基金(175976)
- 家(150476)
- 国家(149083)
- 科学基金(131318)
- 社会(119428)
- 社会科(113377)
- 社会科学(113353)
- 省(95290)
- 基金项目(92787)
- 教育(83693)
- 自然(81930)
- 自然科(80076)
- 自然科学(80058)
- 自然科学基金(78651)
- 划(78408)
- 编号(74114)
- 资助(69956)
- 成果(59250)
- 发(55761)
- 重点(53885)
- 部(53724)
- 创(53251)
- 课题(51173)
- 制(50119)
- 国家社会(49649)
- 创新(49046)
- 教育部(47189)
- 期刊
- 济(182444)
- 经济(182444)
- 研究(110504)
- 中国(75290)
- 财(62174)
- 管理(60569)
- 农(53366)
- 科学(47861)
- 学报(46600)
- 教育(39267)
- 大学(38194)
- 融(37868)
- 金融(37868)
- 农业(36433)
- 学学(36149)
- 技术(35150)
- 业经(32577)
- 财经(29801)
- 经济研究(27997)
- 经(25738)
- 问题(23743)
- 业(20488)
- 技术经济(19394)
- 贸(18203)
- 现代(17981)
- 商业(17492)
- 世界(17248)
- 财会(17084)
- 科技(16351)
- 国际(16174)
共检索到559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梁经伟 杨超 尹梦菲 钟世川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装备制造业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研究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路径,并重点分析国内循环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循环显著促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的提升,国际循环对处于价值链高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正向影响,对处于低端位置的经济体具有负向影响。中介效应表明:国内循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行业集中度双渠道实现装备制造业全球分工地位提升。调节效应表明:国际循环会抑制行业规模和技术进步对国内循环的提升作用,进而影响全球分工地位。以上研究结论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破除“低端锁定,高端封锁”困境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邢彦 杨小辉
文章基于2006—2020年行业面板数据,从技术差距视角,分别检验国内大循环下的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下的技术引进与制造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动态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自主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中等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正向驱动创新绩效的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应牢固树立开放式自主创新理念,充分考虑行业技术差距的异质性,实行差异化的技术升级策略,以达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对外技术引进的动态平衡,对实现技术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诚 刘守臣 于兆宇
在全球疫情常态化和国际经贸形势不确定背景下,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跨境电商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提供新的机会,在带动制造业升级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本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下,分析跨境电商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作用机制,基于ARMA模型论证跨境电商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并获得结论:跨境电商发展对国内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具有驱动力;跨境电商通过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两个路径有效助推中国制造业升级,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和制造业升级水平均呈增长趋势;跨境电商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有效预测变量,且二者显著正相关。最后构建跨境电商促进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路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会政 朱光
利用基于产业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比率与出口技术复杂度两个指标构建了新型的国际分工地位指数,比较分析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及分部门的国际分工地位,并运用SDA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差距的来源。研究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分工地位与美、日、德3国有较大差距,技术差距是主要差距来源。中国应以重点研发燃气轮机、各种类型的发动机及零附件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推动具有发展潜力的通用机械和专用机械制造部门"走出去",支持发展带动作用较强的汽车制造部门等为抓手,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国际分工地位,实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孙德升 齐亚芬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外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根据受国际市场环境影响程度不同,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本文将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外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分为"大力开拓内销市场,由‘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向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发展模式转型"、"利用新发展格局的支持政策,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的攀升"、"将现有产业中的一些技术和利润相对较高的环节保留,而将其余环节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与我国周边产业互补性强的新兴国家或地区共同组建区域价值链"三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外贸制造业 新发展格局 转型升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平 余远
提升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是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考察二元出口架构下中国制造业出口DVAR的变动特点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内循环引致的制造业出口DVAR变动远在对外循环之上;受制于"低端投入→低端制造"的分工路径,国内循环导致了出口DVAR攀升与低端转型并存的发展特点;随着竞合关系的变化,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制造业出口DVAR的抑制作用逐渐凸显,已经成为对外循环中不可忽视的阻力来源。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保昌 李秀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全球供应链新挑战所作出的一项中长期战略部署,其对今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市场体系建设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分别从国内市场分割与对外开放两个视角,考察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制造业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层面上,国内市场分割显著抑制了企业的成本加成,而对外开放促进了企业成本加成的提升。该结论在工具变量稳健性检验中依然稳定;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所有制样本中,国内市场分割和对外开放对企业成本加成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研究为现阶段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提升制造业企业贸易利得和竞争力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董景荣 张文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中国制造业实现地区结构优化和行业纵深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利用SUR方法估计技术引进、外商投资、合作研发、自主研发4种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与技术进步偏向,从结构优化与纵深发展两个角度探索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来源。研究发现:发展以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为来源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存在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可通过吸收外商投资技术溢出促进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分别构建以合作研发、外商投资、自主研发为主要来源的技术进步模式,可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与行业特征相耦合,加速行业纵深发展。最后基于制造业区位优势分析,尝试以优化技术来源为政策抓手,统筹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两大目标,提出了技术来源选择方案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翔 金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开放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因而,新阶段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前一轮开放发展形成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目前转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亦是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变迁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之变高度契合的必然性要求和必由之路。顺应乃至引领全球分工演进大趋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另一方面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小花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搭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发展以及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指标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双循环”指标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数字金融水平以及数字产业化指数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影响,其中数字金融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数字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会有负向影响,但在长期仍呈现正向趋势;“双循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偏离均衡时,会以0.0931、1.7088、2.4447和1.1521的修正力度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小花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搭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互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发展以及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指标均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双循环”指标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Granger原因;数字金融水平以及数字产业化指数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影响,其中数字金融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数字基础设施在短期内会有负向影响,但在长期仍呈现正向趋势;“双循环”、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偏离均衡时,会以0.0931、1.7088、2.4447和1.1521的修正力度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平台 知名品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平台 知名品牌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发元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而作出的科学决策,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而采取的积极主动应对策略。要着力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科技创新引领、重点产业优化、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配套、良性机制形成等问题。应举全国之力做好"卡脖子"技术攻关,行踏实之路促进全面高质量发展,集有限财力打通"双循环"梗阻节点,立全局高度做好金融业配套支持,聚全民之力支持"双循环"协同推进。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