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422)
2023(18557)
2022(15336)
2021(13859)
2020(11496)
2019(25716)
2018(25190)
2017(47890)
2016(25787)
2015(28596)
2014(28271)
2013(28064)
2012(25872)
2011(23385)
2010(23986)
2009(22582)
2008(22015)
2007(19991)
2006(18117)
2005(16846)
作者
(76566)
(63778)
(63616)
(59871)
(40642)
(30482)
(28714)
(24639)
(24315)
(22846)
(22130)
(21299)
(20620)
(20505)
(20006)
(19562)
(18866)
(18864)
(18521)
(18360)
(16051)
(16005)
(15513)
(14551)
(14400)
(14333)
(14330)
(14170)
(12835)
(12627)
学科
(110192)
经济(110033)
(98343)
管理(88954)
(85828)
企业(85828)
方法(41603)
中国(35648)
(35061)
(34803)
业经(34703)
数学(32482)
数学方法(32228)
(29148)
(28874)
金融(28871)
(27932)
银行(27873)
(26955)
地方(26446)
农业(24976)
(23869)
财务(23814)
财务管理(23779)
技术(23693)
企业财务(22628)
(20942)
贸易(20921)
(20357)
(19805)
机构
学院(371985)
大学(366197)
(157204)
经济(153903)
管理(143221)
研究(127287)
理学(121472)
理学院(120199)
管理学(118567)
管理学院(117871)
中国(104194)
(78161)
(75926)
科学(75915)
(69921)
(65200)
中心(59628)
(59512)
财经(58698)
研究所(58421)
业大(56293)
农业(54698)
(53199)
北京(49430)
经济学(47615)
(47169)
(45394)
(45122)
师范(44536)
财经大学(43237)
基金
项目(240687)
科学(189742)
研究(175933)
基金(173875)
(152409)
国家(150977)
科学基金(129572)
社会(113859)
社会科(108076)
社会科学(108049)
(96186)
基金项目(91629)
自然(82303)
自然科(80421)
自然科学(80400)
(79681)
教育(79075)
自然科学基金(79063)
编号(70497)
资助(70119)
成果(56807)
(56010)
重点(54574)
(53625)
(52357)
创新(49501)
课题(49212)
(48971)
(48016)
国家社会(47502)
期刊
(183926)
经济(183926)
研究(111728)
中国(83595)
(65775)
(61548)
管理(58805)
学报(58187)
科学(54111)
(48589)
金融(48589)
大学(44538)
农业(44186)
学学(42221)
教育(37515)
技术(34655)
业经(31954)
财经(29949)
经济研究(28569)
(25855)
(25481)
问题(23556)
技术经济(20666)
(18820)
科技(18040)
现代(17891)
世界(17688)
商业(17542)
(17402)
国际(17249)
共检索到586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智  鲁志国  
我国是装备制造大国,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必然途径。本文利用全局参比的DEA-Malmquist模型和耦合评价模型,采用2007-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间的产业融合水平,并构建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大于东部及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分布特点,区域上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点;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主要通过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双重机制,对装备制造业的纯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产生正向影响,促进了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融合之初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随着装备制造业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熟练以及两大产业间制度、管理水平上的深度融合,当期的技术进步效逐渐消退,纯技术效率增长成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高智  鲁志国  
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装备制造业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可通过创新效应、制度效应、配置效应和协同效应等四大机制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效率。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并且这种提升作用在空间上主要通过直接效应表现出来。邻近地区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对本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且负向溢出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正向的直接效应,这主要与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及发展阶段有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桂黄宝  刘奇祥  郝铖文  
在对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深入分析基础上,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两者融合发展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受到政府政策、产品研发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以及竞争力等4个因素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通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的规律,将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傅为忠  金敏  刘芳芳  
在工业4.0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速了高技术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文章通过建立耦联评价模型对20062015年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状态良好,融合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产业融合的效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产业融合对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产业深加工度、产业生产效率、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杜传忠   曹建  
探索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是解析基础研究与经济关系的重要视角。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Hicks-Moorsteen指数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TFP),就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影响及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且存在长期滞后效应。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基础研究提升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作用路径,但前沿技术进步的路径机制未得到实证支持,由此提供了我国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支撑不足现象的一种解释。异质性分析表明,基础研究在高技术制造业TFP较低地区的积极影响更显著,企业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促进作用大于非企业基础研究。调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放大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提升作用,产学研合作没能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对高技术制造业TFP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基础研究发挥生产率提升作用的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霍杰  
服务是一系列生产活动的必要投入,服务业自由化将对下游制造业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银行业和制造业2003-2009年的数据,本文实证分析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服务业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影响,外资企业进入、服务业私有化和服务业竞争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积极作用,外资企业进入与服务业私有化相比更能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胡亚男  余东华  
基于有偏技术进步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剖析,探究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理,并提出适宜的技术进步方向与合理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判断依据。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有偏技术进步及要素配置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效应及要素配置效应。结果表明,由于装备制造业资本效率相对偏低且增长滞缓,要素效率与要素禀赋结构方向不一致,造成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要素配置结构均存在部分效率损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潜力。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增强研发投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要素效率增长率,尤其是提高资本效率水平是实现效率驱动增长的根本路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利平  
本文利用2006—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估计了"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效应。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间,"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互联网+"对TFP的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互联网+"对TFP的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2)"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并不明显,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属于技术效率驱动型而非技术进步驱动型。进一步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发现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尽管"互联网+"能够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收效甚微,互联网行业必须扭转重商业模式轻技术创新的错误导向,传统行业等非互联网行业则应当将资源主要集中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不应该舍本逐末地盲目追逐"互联网+"概念。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传清  宋子逸  
为了探索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规律,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数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发展,其变化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技术效率的贡献;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在省际、上中下游地区间呈不平衡状态,但区域差异在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促进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建立跨省区合作的产业技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季鹏  袁莉琳  
以北京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单元,分析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特征,并采用增长核算法估算了170个乡镇街道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出现郊区化现象,且呈多中心结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的近郊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布呈圈层结构,但增长率最高的中间圈层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不匹配;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布比较一致,高技术制造业空间结构仍没有达到均衡,有进一步向外围迁移的动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琪  
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呈现互动发展的态势。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演进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发展历史过程。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相随相伴,主导着制造业的创新和服务业自身创新的过程。一方面高技术服务业促进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不断改造、提升也进一步加强了高技术服务业在城市产业中的地位,两者形成了互动发展的价值链体系,从而产生价值增值。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栾申洲  
以2001—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度,并基于系统GMM分析了产业协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度呈现上升态势,但存在区域差异;产业协同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明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田小平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高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两个共生单元的产出水平均高于其独立经营时的产出水平,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为互惠共生关系。现阶段我国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还比较脆弱,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建立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利共生的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推动制造业的高技术服务外包,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建立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体的监测预警机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鲍晓娜  李嫣然  范晓男  张舒畅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之重器,其高质量发展对建设制造强国、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态势,行业发展的均衡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劳动力水平、产业规模、对外开放水平以及盈利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装备制造业TFP且影响路径存在一定差异。基于上述结论,为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应补短板、谋创新、促转型,实现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促进其转型升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田晓煜  陈怀超  立辉  唐婉欣  
从产业融合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以及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形态转变;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均能增强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积极影响,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