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52)
2023(11790)
2022(10013)
2021(9344)
2020(7557)
2019(17491)
2018(17452)
2017(33727)
2016(18149)
2015(20428)
2014(20427)
2013(20268)
2012(18486)
2011(16728)
2010(16628)
2009(15212)
2008(14341)
2007(12447)
2006(10953)
2005(8916)
作者
(51921)
(43192)
(42728)
(40820)
(27243)
(20630)
(19410)
(16987)
(16338)
(15190)
(14906)
(14373)
(13407)
(13404)
(13168)
(12999)
(12893)
(12676)
(12136)
(11981)
(10715)
(10470)
(10276)
(9865)
(9680)
(9496)
(9477)
(9455)
(8634)
(8481)
学科
(73623)
经济(73542)
(49500)
管理(49083)
(37412)
企业(37412)
方法(32692)
(30472)
数学(28530)
数学方法(28222)
农业(20292)
中国(19709)
业经(19533)
(17713)
地方(17331)
(16002)
(13091)
环境(11474)
理论(11296)
(11227)
贸易(11221)
(11189)
(10844)
(10771)
技术(10532)
教育(9965)
(9936)
银行(9903)
(9829)
(9616)
机构
大学(255849)
学院(255639)
管理(105429)
(97989)
经济(95618)
理学(92404)
理学院(91356)
管理学(89801)
管理学院(89327)
研究(83602)
中国(59900)
(54101)
科学(53162)
(44219)
(43126)
(40533)
业大(40012)
中心(38233)
研究所(37217)
(36039)
(35603)
师范(35346)
财经(34968)
北京(33639)
农业(33328)
(31831)
(30522)
(29842)
师范大学(28676)
经济学(28535)
基金
项目(183747)
科学(144816)
研究(135911)
基金(133421)
(115531)
国家(114521)
科学基金(99041)
社会(85988)
社会科(81230)
社会科学(81208)
基金项目(72443)
(72096)
自然(63777)
自然科(62272)
自然科学(62261)
自然科学基金(61108)
教育(60711)
(59987)
编号(56583)
资助(53101)
成果(45440)
重点(40159)
(39742)
(39379)
(37846)
课题(37761)
创新(35134)
国家社会(35097)
科研(34655)
教育部(34109)
期刊
(109021)
经济(109021)
研究(72824)
中国(45575)
(45401)
学报(40808)
科学(38489)
管理(35042)
大学(31194)
农业(30790)
(30002)
学学(29424)
教育(27277)
业经(20877)
技术(20560)
(19762)
金融(19762)
图书(16474)
经济研究(15807)
财经(15767)
问题(14501)
(13283)
科技(13083)
(12944)
(12879)
理论(12873)
实践(12092)
(12092)
资源(11775)
现代(11767)
共检索到359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勇  李广斌  
从"空间—社会—制度"辩证互动的视角,将乡村公共空间嵌入到具体化的社会制度变迁场景之中,通过苏南乡村社会及其重大制度变迁的历时性追踪,对苏南乡村公共空间转型及其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发现,从全能政治背景下的政治性乡村公共空间植入,到国家权力抽离后自主性乡村公共空间的修复,到市场侵蚀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的衰败,再到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公共空间重构,苏南乡村公共空间出现了数次翻转,其转型动力呈现出"政治植入→乡村自主→市场建构→行政主导"的变化。最后,作者指出,任何单向度力量都难以解决乡村公共空间的有效供给问题,寻找一条多方力量有机对接的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植靖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不同,不同空间中乡土社会裂变的速度也不同。文章在两个农村空间的经济社会差异的背景下,对乡土社会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状况越好的空间,其邻里和睦程度越低;陌生人更容易进入空间发展落后的农村;随着时序变化,农村居民社会交往手段从过去相互串门,逐渐转变为用手机进行交往;民俗活动在空间发展落后的农村逐渐消退;社交网络在空间发展较好的农村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重的过程。基于此,研究发现:随着农村整体性的经济社会发展,乡土社会的优良传统正逐渐消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冯奔伟  王镜均  王勇  
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社会、经济和空间层面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转型的趋向。结合苏南乡村空间转型,探讨了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转型的隐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应对策略。认为,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的乡村规划应注重"三生"空间转型的引导:生活空间注重功能更新与公共空间重组;生产空间注重农地集聚与内生增长;生态空间注重生态确权与生态管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琪龙  郭旭  李广斌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将开发区主导下的苏南乡村空间演化划分为前开发区时代、开发区时代和后开发区时代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解析。分析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乡村空间呈现出两种转型趋势,即乡村空间向城市空间转型、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型;(2)前开发区时代,其空间重构由乡村自下而上驱动;开发区时代,由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后开发区时代,则是由市场主导,政府辅助,政府主导的乡村空间转型虽能快速实现城市化,但也有其缺陷;后开发区时代,空间作为稀缺资源应由市场来配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的表现形式,庙会在本质上是宗教精神、区域特色、生活习惯、人文传承和经济活动等地方性元素融合的产物。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庙会反映了一种神圣与世俗的融合,表达了特定地区居民群体的情感诉求。历史上,通过对某种仪式的不断重复与改进,庙会得以融入到一定区域的社会生活和群体心理之中,并深刻地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地方性的品格。今天,在现代性的文化力量和解读方式的推动下,在神圣与世俗的张力作用下,庙会的文化角色发生了现代性的裂变。中国传统庙会已经表现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角色和形像,其中的"地方性"品格也面临着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肖丕楚  朱方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都市群的形成,企业向大城市聚集和异地扩张的优势日益显现。对于分布在中小城市、偏远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企业而言,顺应这种趋势,将管理总部或营销部门等组织机构向中心大城市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马丁·菲利普斯  
西方乡村转型基本遵循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演化路径,相应地,其乡村空间认知经历了从物质到表征、从客体到主体、从生产性到后生产性、从静态单维到动态多维的转变,并开始关注微观主体"人"的日常生活实践,重视乡村空间的整体性。乡村空间三重模型是乡村空间研究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同时关注乡村空间的整体性特征以及动态转型趋势。在全球乡村背景下,对西方乡村空间理论及实践应用的分析能为解析中国乡村空间内涵及转型规律提供部分启示。现阶段中国的乡村空间研究仍多聚焦物质空间等单一维度,"整体性"视角仍显不足。乡村振兴背景下,本研究尝试从"内涵认知、整体维度、时空特征、转型机制"逻辑构建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研究框架,以期为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提供探讨,也为乡村空间规划提供进一步的思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胡亮  王兴平  
基于对苏南典型乡村地区居民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城镇化的社会调查,结合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苏南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多维城镇化的进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异步现象催生了大量乡村"居民"。高水平的就业城镇化和低水平的居住城镇化是苏南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外来人口在乡村的集聚是制约居住城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公共服务层面,乡村居民具有较强的主动城镇化意愿,极大地推动了苏南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程丽  张骁  
组织裂变是指从现有组织(母体企业或母公司)中形成新企业(裂变新创企业)的过程。组织裂变是创立新企业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员工寻求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战略变革的重要手段,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外学者对于组织裂变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此类研究在国内管理学界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外关于组织裂变的研究文献进行述评,首先,在分析组织裂变的概念、类型和过程的基础上,从资源基础视角、知识基础视角、代理视角和交易成本视角阐释其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公司型裂变、学术型裂变和创业型裂变三种裂变类型从组织裂变中参与主体的特征(裂变新创企业的创始人或创始团队特征、裂变新创企业特征、母体企业)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裂变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析;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雨村  屠黄桔  岳芙  
结合苏南乡村产业空间发展现状,将乡村产业空间分成"1+2"型产业空间、"1+3"型产业空间、"1+2+3"型产业空间三类,剖析各类乡村产业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差异化的优化策略;"1+2"型联"3"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升产业空间增量;"1+3"型融"2"发挥联动综合效应,扩充就业空间容量;"1+2+3"型互动创新传承文化产业,丰富空间文化内涵。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炳成  张强  李跃  
本文基于组织身份理论和资源编排理论,利用212份企业样本数据考察了组织身份变革对商业模式裂变的影响,以及资源编排和环境不确定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组织身份变革通过审视企业市场定位、指导成员行为活动、打破组织惯性和提高问题处理能力等途径推动商业模式裂变;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组织身份变革促使不同的部门或成员进行资源共享和协作,能够有效增强企业资源编排,进而对商业模式裂变产生积极影响;调节效应检验发现,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了企业编排应用内外部资源和预测市场变化的难度,因而会弱化资源编排与商业模式裂变的正相关性,并弱化组织身份变革通过资源编排影响商业模式裂变的中介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迎军  
<正>社会演化进程中,诸多社会实体都有裂变与融合交互的经历。时代造就着企业,也改变着企业的演变方式。企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裂变过程中要素的组合与变异、选择与留存,以及多种形态的分裂和连接方式;大企业如何通过裂变式发展实现技术升级、资源获取和生态拓展,裂变后的竞合关系等都值得深入研究。李志刚教授及其团队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裂变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尝试提出中国企业裂变式发展新模式,并撰写《中国企业裂变式发展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创新创业实践洞察》一书。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晓华  张小林  
市场经济发展与全球化浪潮加速了苏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传统苏南乡村发展模式出现了变革,苏南乡村发生了经济、空间和社会的多层面转型,乡村经济形态由内发型转向开放型并带动了县域经济迅速崛起,乡村经济空间由分散走向集中从而促进了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成长,传统乡村向城市化乡村转变进而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村转型的主要调控措施是乡村重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良伟  李广斌  王勇  
基于"时空修复"理论,为苏南乡村空间分异构建一个新的解析视角。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力量主导下的"时空修复"使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村域尺度向镇域尺度、区域尺度不断跃迁。生产要素的集聚与分散对乡村空间分异产生深刻影响。从村社主导时期的乡村工业化,到市场推动下的乡镇企业改制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再到政府主导下"三集中"政策,苏南乡村空间持续分化与重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