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44)
2023(7721)
2022(5661)
2021(5075)
2020(3864)
2019(8604)
2018(8531)
2017(15655)
2016(8550)
2015(9650)
2014(9844)
2013(9164)
2012(8268)
2011(7617)
2010(8020)
2009(7659)
2008(7513)
2007(6851)
2006(6384)
2005(5726)
作者
(25174)
(21379)
(20841)
(19886)
(13426)
(10074)
(9499)
(8163)
(8038)
(7587)
(7261)
(7122)
(6867)
(6717)
(6529)
(6411)
(6141)
(6007)
(5935)
(5924)
(5348)
(5112)
(5093)
(4891)
(4751)
(4726)
(4717)
(4578)
(4314)
(4291)
学科
(35957)
经济(35897)
(27265)
(24427)
农业(18449)
管理(16194)
中国(14538)
业经(13879)
(13520)
企业(13520)
(9626)
地方(9495)
发展(8727)
(8718)
(8658)
方法(8148)
农业经济(8068)
(7393)
(7351)
(6520)
金融(6520)
数学(6517)
数学方法(6449)
(6308)
银行(6295)
(6207)
(6185)
(6084)
收入(5997)
(5824)
机构
学院(124200)
大学(123571)
(50159)
经济(48962)
研究(48318)
管理(41996)
理学(35174)
中国(35021)
理学院(34720)
管理学(34075)
管理学院(33829)
(28819)
科学(28458)
(26927)
(24695)
(22499)
研究所(22379)
中心(21602)
农业(21177)
(20690)
师范(20540)
(20392)
业大(19248)
财经(17249)
北京(17164)
(16688)
师范大学(16597)
(16103)
经济学(15787)
(15676)
基金
项目(80673)
科学(63142)
研究(62815)
基金(57094)
(50646)
国家(49670)
社会(41325)
科学基金(40815)
社会科(38699)
社会科学(38687)
(32285)
基金项目(29556)
教育(27998)
(26665)
编号(26543)
成果(23074)
自然(22838)
自然科(22252)
自然科学(22243)
自然科学基金(21818)
资助(21372)
(19378)
课题(18877)
重点(18343)
(17630)
(17585)
国家社会(17520)
(16489)
(16244)
发展(16020)
期刊
(68004)
经济(68004)
研究(41164)
(35567)
中国(30910)
农业(23380)
学报(21891)
科学(20286)
教育(18761)
大学(17388)
学学(15914)
(15736)
管理(14801)
业经(14706)
(14035)
金融(14035)
(10031)
技术(9514)
经济研究(9343)
农业经济(9219)
问题(9198)
农村(8920)
(8920)
(8750)
财经(8413)
世界(8360)
社会(7400)
图书(7366)
(7365)
社会科(6413)
共检索到2020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莉  
在现代社会地理转型、文化转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伊丽莎白·毕肖普和约翰·阿什贝利考察了现代化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失落、矛盾和选择。受现代性裹挟和影响,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造成大量乡村家园的被弃。美国现代诗歌中的风景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又回归乡村的历史变迁,既揭示了美国人对以乡村家园为代表的乡土文化和伦理的热爱,对前现代时期田园牧歌式乡村生活、家庭、经济模式的留恋,对城市化负面后果的担忧,也充分体现了美国人对现代化科技进步和城市生活的接受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美国现代诗歌的这种矛盾心理彰显了现代性的内在张力和多重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小燕  
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因为人是社会的细胞,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一个核心构件。正如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等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要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中国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其中农业的现代化是关键,因为中国是一个地道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程金龙  
村庄是俄罗斯农村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有维系农民生活、保障文化传承及促进社会稳定等多种功能。俄罗斯独立以后,大力推进农业私有化、市场化改革,导致村庄功能的衰落,大量村庄被遗弃。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村庄产业衰落、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恶化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目前,中国农村也正面临着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中国村庄"空心化"与俄罗斯村庄被遗弃现象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总体看,中国需要从社会文化、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总结俄罗斯村庄被遗弃的教训,以寻求推进中国村庄"空心化"的解决之道。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叶明珠  
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一部意识流杰作。小说对韦瑟罗尔奶奶临终前的思想活动进行了悲剧叙述,书写了波特对南方的复杂情感。通过南方庄园的再现、南方淑女的嬗变和"被遗弃"的爱情三个层面,这部小说展示了波特的南方情结。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宁慧  
我国以农立国、以诗闻世,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农业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咏农诗篇,同时传递着从古到今的农事、气候、农器、播种技术等丰富农业信息。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最美古典诗词:田园卷》一书经过编者刘凤珍的反复校勘和认真推敲,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宋元等4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田园诗词呈现给读者。田园派诗歌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田园诗人将自己在山水间得到的滋养和从田园中感受到的宁静释放到诗词中,淡远清新、质朴自然。作为与农业、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宇宙  
近代中国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众多革命者与知识分子基于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付诸实践。乡村建设派试图通过乡村教育、卫生、文化与组织改造等重建社会;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并动员农民进行社会革命。尽管两者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尝试通过一村一地的实验和典型示范扩展开去,强调农村社会动员和农民组织化的作用,实际上都服膺于20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性目标。这对于1949年后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当下的乡村在未完结的现代国家建设目标之下,正在政府与社会诸多力量的裹挟中寻求转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宇宙  
近代中国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众多革命者与知识分子基于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付诸实践。乡村建设派试图通过乡村教育、卫生、文化与组织改造等重建社会;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并动员农民进行社会革命。尽管两者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尝试通过一村一地的实验和典型示范扩展开去,强调农村社会动员和农民组织化的作用,实际上都服膺于20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性目标。这对于1949年后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当下的乡村在未完结的现代国家建设目标之下,正在政府与社会诸多力量的裹挟中寻求转型。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冯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乡村教育家们试图通过教育与农业、农村的相结合来改变新式教育在农村难以推行的状况,并最终实现"拯救乡村、复兴中国"的梦想,从这一目标指向来讲,乡村教育无疑是失败的,致使其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过分夸大教育功能以及其办学方向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无疑是很重要的原因。尽管最初的目标并未实现,但乡村教育还是有历史贡献的,它的贡献在于推动了师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从这点来说,毫无疑问它又是成功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邢宇宙  
近代中国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以来,众多革命者与知识分子基于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判断,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并付诸实践。乡村建设派试图通过乡村教育、卫生、文化与组织改造等重建社会;共产党人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并动员农民进行社会革命。尽管两者在路径选择上存在差异,但都尝试通过一村一地的实验和典型示范扩展开去,强调农村社会动员和农民组织化的作用,实际上都服膺于20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建设的总体性目标。这对于1949年后我国乡村建设的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当下的乡村在未完结的现代国家建设目标之下,正在政府与社会诸多力量的裹挟中寻求转型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蒋成浩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消费呈现出符号化、观念化的特征。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当代社会已然笼罩在消费文化语境之中,在这样的语境下,新世纪的文学有着诸多复杂的面孔,各种文学之外的无形之力在角逐。从消费文化语境入手,考察新世纪诗歌的喧哗与躁动,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新世纪诗歌的审美特征,发现其存在的困境与超越的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达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都市去"与"回乡村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大社会现象,"乡村破产"和"都市膨胀"为知识分子所广泛关注和焦虑。由此,"建设新都市"和"改造旧乡村"成为解决城乡关系危机的两条路径,并在当时形成两股强劲的思潮。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还是"发展乡村以救济都市"抑或是"都市与乡村相互调和",知识分子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当今城乡发展须打破"二元对立"格局,建立"文化共同体",促进城乡关系协调融合发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俊辰  
中国现代新诗创作中反抒情色彩的逐渐流行,使过去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中尚能找到痕迹的古典美感逐渐消弭,诸多散文化的内容模糊了诗与非诗的界限,古典诗传统也逐渐在时间的推移中蒙尘。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晚唐诗热”,是在新诗萌芽初期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而诸多诗人所钟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诗的质素”则对当下的现代诗创作和定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佟国光  
论21世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佟国光进入80年代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改革,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主要农产品产量,还是农民收入,都已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但人口的剧增,农业资源的锐减,始终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特别是拥有12亿人口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