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48)
2023(15260)
2022(12404)
2021(11399)
2020(9418)
2019(21769)
2018(21506)
2017(41098)
2016(22417)
2015(25383)
2014(25604)
2013(25071)
2012(23074)
2011(20789)
2010(20828)
2009(19354)
2008(19273)
2007(17271)
2006(15039)
2005(12938)
作者
(65787)
(55447)
(55093)
(52569)
(34995)
(26528)
(25188)
(21590)
(21137)
(19694)
(18780)
(18713)
(17568)
(17277)
(17167)
(17030)
(16849)
(16165)
(15989)
(15832)
(13580)
(13527)
(13505)
(12854)
(12521)
(12496)
(12245)
(12066)
(11211)
(11161)
学科
(98126)
经济(98021)
(62162)
管理(61190)
(47114)
企业(47114)
方法(43558)
数学(38613)
数学方法(38112)
(36562)
中国(27164)
农业(24365)
(24070)
业经(23766)
地方(22443)
(19753)
(18204)
(16398)
贸易(16391)
(15875)
(14617)
财务(14566)
财务管理(14529)
环境(14342)
(13957)
理论(13858)
(13831)
企业财务(13820)
银行(13793)
(13570)
机构
学院(327546)
大学(325963)
(131732)
经济(128810)
管理(124886)
研究(109426)
理学(108359)
理学院(107087)
管理学(104950)
管理学院(104330)
中国(80874)
科学(68988)
(68241)
(60721)
(59122)
(54708)
中心(51564)
业大(50983)
研究所(50128)
(49269)
财经(47829)
农业(46749)
(44369)
师范(43921)
(43442)
北京(41844)
经济学(41137)
(39573)
(39185)
经济学院(37327)
基金
项目(225399)
科学(177761)
基金(164345)
研究(162186)
(143981)
国家(142781)
科学基金(122434)
社会(104218)
社会科(98503)
社会科学(98476)
(88497)
基金项目(87528)
自然(79456)
自然科(77571)
自然科学(77547)
自然科学基金(76106)
(74713)
教育(74350)
资助(66018)
编号(65518)
成果(52709)
重点(51188)
(49513)
(49232)
(46133)
课题(45187)
国家社会(43505)
科研(43493)
创新(43255)
教育部(42215)
期刊
(144585)
经济(144585)
研究(90091)
(59514)
中国(58869)
学报(53349)
科学(49847)
(45837)
管理(42139)
大学(40737)
农业(39582)
学学(38768)
教育(30453)
(28371)
金融(28371)
技术(27821)
业经(26606)
财经(23084)
经济研究(21762)
问题(21380)
(19824)
(18916)
(18069)
统计(15758)
资源(15703)
技术经济(15552)
现代(14890)
科技(14344)
理论(14324)
商业(14320)
共检索到4681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姚尚建   陶青青  
基于城市理论的乡村建设正在改变城市郊区的村庄面貌。在严格的耕地保护与城市扩张的一组张力中,一些地方形成了村庄对于中心城市的依附地位,从而形成“半乡村化”的治理结构。半乡村化治理结构瓦解了熟人社会秩序,这一治理结构承认中心城市对于乡村的资源供给是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从而以城市“盆景”的空间造型扭曲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多维可能,并割断了城乡之间、乡村之间、村人之间的治理联结。城市村庄的“盆景”化损害了乡村自身的特质,是城市公园在乡村的空间蔓延;村庄治理主体日益从城市任务下的基层承担者演化为城市“盆景”的营造者和展示者。“盆景”村庄的空心化趋向要求我们重新反思城乡功能分布的正当性,重新赋予城市村庄以产业与空间之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楼江  祝华军  蔡建秀  
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庄布局分散、户均占地面积过大、房屋闲置现象。科学有效的村庄改造模式对缓解土地需求压力、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调研,分析了导致村庄建设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了村庄改造的总体思路,同时对促进村庄改造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探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刘炳辉  
宗族是中国乡村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在中国村庄治理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现代以来,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得以全面渗透,并对传统的宗族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以及偶然性因素的叠加,却造成了宗族参与村庄治理的不同症候。总结宗族型村落治理的现实经验以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出宗族参与现代村庄治理的一个类型学谱系:宗族在现代国家改造过程中,国家治理的组织体系与意识形态嵌入村落传统治理结构的不同程度,是产生宗族型村落不同治理后果的重要原因。依据国家与宗族在治理结构上的"组织互嵌度"与"意识形态耦合度",可以将现代宗族型村落概括为"博弈型宗族""对抗型宗族""边缘型宗族""治理型宗族"。其中"治理型宗族"是宗族接受现代国家改造的一个理想类型。横村的社区治理经验说明了"治理型宗族"的产生过程及其对村庄治理的积极意义,也阐释了传统治理资源对于现代乡村社会重建的可能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刘炳辉  
宗族是中国乡村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在中国村庄治理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现代以来,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得以全面渗透,并对传统的宗族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由于区域环境的差异以及偶然性因素的叠加,却造成了宗族参与村庄治理的不同症候。总结宗族型村落治理的现实经验以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出宗族参与现代村庄治理的一个类型学谱系:宗族在现代国家改造过程中,国家治理的组织体系与意识形态嵌入村落传统治理结构的不同程度,是产生宗族型村落不同治理后果的重要原因。依据国家与宗族在治理结构上的"组织互嵌度"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乔伟峰   柴逸贝   王佳炜   李琛  
深入开展典型城郊村域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分析,对于落实城郊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城郊村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微观视角揭示其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显性与隐性形态转型过程。结果表明:(1)佘村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林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商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工矿用地先增加后减少;(2)佘村土地生产功能经历了由农业生产功能向工业生产功能再向旅游业生产功能的转变,生活功能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先减弱后不断加强,土地呈现多功能复合化;(3)在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市场需求、土地利用主体等因素作用下,佘村形成了当前的村域圈层式布局结构,完成了从生活和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的转型。大都市郊区旅游型乡村经历了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旅游服务业发展三大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经营主体多样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要时刻把握乡村内源驱动和城市的外源驱动对土地利用形态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城乡融合。研究结果可为城郊村转型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和理论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宋扬  徐强  
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文从内涵及动力机制两方面入手,对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梁镜权  温锋华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农村城市化理论背景的基础上,以城乡统筹的宏观背景为指导,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总结转型时期大都市郊区的农村城市化新的动力系统结构,提出包括自上而下的压力、自下而上支撑力、前向拉力和后向推力等四大动力,从而构成了大都市郊区农村城市化"四轮驱动"的动力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基于城乡统筹的大都市郊区农村城市化的一般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谷晓坤  卢新海  陈百明  
大城市郊区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典型区域之一,如何评价其整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机理,构建整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使用规划资料、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对比研究天津市津南区、成都市双流县和上海市金山区典型项目的整理效果。结果表明:①综合评价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金山项目、津南项目和双流项目;②整理后农民居住条件均明显改善,生活成本普遍提高,社会保障有所增加,对收入和就业影响不明显;③整理可有效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农村建设用地节余58%~82%,人均建设用地下降31%~84%,新增耕地超过30%;④3个项目政府的投资风险均较高,项目可持续性有待商榷;农户的拆迁补偿标准和重置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村庄政治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经由伦理政治、阶级政治到土地政治的演化,村庄政治逐渐达致成熟形态,成为国家制度建构的产物。以集体为制度框架,村庄政治为地方性与国家性的互动融合提供了基础。经由动员机制、平衡机制和分类机制构造的政治过程促进了村庄政治性的生产和内生性秩序的达成。然而,以"农民权利"为导向的国家政治调控弱化了村庄政治的制度基础,压缩了村庄政治的实践空间,导致村庄政治的依附和蜕变,政治系统渐趋失衡,这是近年来乡村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国家政治应该从战略原则的高度和制度整体的层次调控村庄政治,修复并实现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良性循环,维持政治系统的均衡。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红梅  王克强  陈晓荣  程偲丽  
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有其重要意义和特殊性。制约大城市郊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的因素主要有:农户的合同承包面积大于实际拥有的承包面积,农民对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认识还不深入,2002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孩子全部登记为城镇居民户口后有可能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土地征收存在问题,承包经营权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成效不高。要丰富大城市郊区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完善承包经营权证制度和征地制度,提高承包经营权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主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德余  梁鸿  
文章试图探讨上海市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状况,并利用农业普查数据分析村庄层面农民对农保和镇保的参与率差异及其决定因素、农保和征地补贴保障养老金标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发现,农民参保的激励及保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与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村庄经济发达程度及集体经济管理的模式等自然环境和制度因素相关,而且还受村庄的被征地规模和集体经济支出结构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阳  叶敏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都市郊区农村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土客替代",表现为本地农民的流出与外地农民的大规模流入。"土客替代"的发生,虽然盘活了当地的农业资源,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治理问题。例如,外地农民群体性的频繁流动,边缘化的社会生活,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在生产、生活领域都对地方政府构成了巨大的治理压力。为了实现社区的维稳目标,基层政府通常会采取策略主义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对郊区农村的长远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文章通过对SH市郊区农村的考察,探讨了如何在社区的层面上形成有效的统分关系,通过更具包容性的整体性治理手段,促进都市郊区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邵晖  
大城市郊区农村由于特定的区位和功能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特殊性。本文分析了大城市郊区农村的特点,提出了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即大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应以小城镇为关节点,集中资金建设,同时要认识到农村及农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农地,保留农村形态,注重农村的规划、生态环境及民俗景观的保护。
[期刊] 求索  [作者] 贺雪峰  
从乡村社会内部来看,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分化,不同地区的农村差异很大。大体可以将中国农村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农村人口流出、留在村庄农民仍然从事传统农业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另一种是农村人口流入、村庄工业化程度很高,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当前中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管理体制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仍在进行中。只有形成与当下中国农村相匹配的乡村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可行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