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58)
- 2023(14506)
- 2022(12635)
- 2021(11799)
- 2020(9619)
- 2019(22267)
- 2018(22068)
- 2017(41773)
- 2016(22908)
- 2015(25684)
- 2014(25777)
- 2013(25525)
- 2012(23579)
- 2011(21335)
- 2010(21208)
- 2009(19416)
- 2008(18716)
- 2007(16324)
- 2006(14534)
- 2005(12219)
- 学科
- 济(93873)
- 经济(93767)
- 业(61300)
- 管理(60556)
- 企(46833)
- 企业(46833)
- 方法(40646)
- 农(35906)
- 数学(33930)
- 数学方法(33553)
- 地方(24914)
- 农业(24389)
- 中国(23458)
- 业经(23201)
- 学(22067)
- 财(21143)
- 理论(16513)
- 制(15959)
- 和(14646)
- 环境(14615)
- 贸(14089)
- 贸易(14078)
- 易(13526)
- 技术(12706)
- 银(12571)
- 银行(12529)
- 发(12439)
- 地方经济(12425)
- 务(12411)
- 财务(12352)
- 机构
- 学院(325612)
- 大学(325207)
- 管理(129594)
- 济(122454)
- 经济(119562)
- 理学(112994)
- 理学院(111623)
- 管理学(109691)
- 管理学院(109103)
- 研究(108510)
- 中国(79385)
- 科学(71159)
- 京(69622)
- 农(60149)
- 财(54224)
- 所(54174)
- 业大(52429)
- 江(51223)
- 研究所(49871)
- 中心(49769)
- 范(46782)
- 师范(46342)
- 农业(45876)
- 财经(43894)
- 北京(42969)
- 经(39771)
- 院(39510)
- 州(39345)
- 师范大学(37549)
- 经济学(35264)
- 基金
- 项目(229967)
- 科学(180725)
- 研究(167478)
- 基金(166112)
- 家(145052)
- 国家(143771)
- 科学基金(123457)
- 社会(104669)
- 社会科(98702)
- 社会科学(98676)
- 省(91762)
- 基金项目(89962)
- 自然(81157)
- 自然科(79139)
- 自然科学(79126)
- 自然科学基金(77672)
- 划(76141)
- 教育(75558)
- 编号(69753)
- 资助(66572)
- 成果(55752)
- 重点(51255)
- 发(49902)
- 部(49368)
- 创(47227)
- 课题(47227)
- 科研(43949)
- 创新(43929)
- 国家社会(42263)
- 大学(41981)
- 期刊
- 济(138535)
- 经济(138535)
- 研究(90249)
- 中国(60833)
- 农(58566)
- 学报(55204)
- 科学(51410)
- 管理(43039)
- 大学(41218)
- 财(39397)
- 农业(39243)
- 学学(38840)
- 教育(36054)
- 技术(26165)
- 业经(26059)
- 融(25817)
- 金融(25817)
- 财经(20076)
- 经济研究(19608)
- 图书(18326)
- 问题(18324)
- 业(17842)
- 版(17243)
- 经(17046)
- 资源(16982)
- 科技(16261)
- 理论(15207)
- 业大(14893)
- 技术经济(14412)
- 现代(14329)
共检索到4663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玥 余志远
旅游表演理论通过引入戏剧学语言,为解读游客体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并逐渐为旅游学界所关注。文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案例地,借助表演理论分析乡村旅游者的表演风格问题。研究发现,伴随着各种现代性要素的增长,旅游者试图努力挣脱现代性所造成的精神世界坍塌,努力通过旅游活动重新审视本真的存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的表演风格呈现出漫不经心者、旁观者、他人角色扮演者、文化粉、情境演员、镜中人、怀旧者、流浪人和神职者9种类型;日常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并不能完全割裂看待,双方存在相互作用,穿梭于其中的旅游者需要实现心境上的跨越,从旅游伊始时的观看,到旅游结束时的自我照映,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角色的扮演亦会发生流动与改变。据此,文章构建旅游者表演风格模型,以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指导。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兆峰 陈勤昌
在旅游研究的“表演转向”思潮下,客观审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的生成逻辑,可为深化表演性理论和优化民族村寨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从表演性理论视角切入,以湘西德夯苗寨为考察样本,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划分受访者文本内容,探析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的生成机制。结果显示:(1)舞台设置、角色互动、独自表演和感知距离4项主范畴,共同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者表演行为生成的核心要素,文章据此构建了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分析框架。(2)旅游者是具有能动性的表演者,其表演行为既包含角色协商和运作一致的角色互动特征,也包括反叛与服从的独自表演特征。(3)感知距离分为心理距离、认知距离,以及个体远离与超越,三者揭示出旅游者表演行为特征生成的深层次因素,影响着旅游者在民族村寨剧场舞台的具身性和认同感建构。最后,文章从增强旅游者游憩体验、加快非遗活化实践、优化民族村寨开发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启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彭正波 王凡凡
伴随着乡村政权的不断调整,乡镇政府、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导致农村社会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农村社会面临新一轮的治理危机。文章首先从制度环境、公共产品供需和乡村治理模式变化等角度,回顾了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变化过程,理论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和问题。随后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梳理了村寨旅游开发背景下,农村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由合作逐渐走向对抗,最终被解散和重组的过程,发现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政治权威的发展、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吸纳"是影响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根本原因。最后提出基层政府应当引导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确定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辅助地位,加强与农村社会组织的互动与合作,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军辉 李同昇 徐冬平
民族文化补偿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创新为目的,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民族文化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居民认知则是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依据与村寨民族文化的关系将受访居民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信息,进而探究居民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完全遵从"核心—边缘"规律;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文化距离、利益关系、旅游干扰强度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计平 李敏敏
在对贵州西江苗寨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认知度、游客景区内停留时间、旅游产品满意度及旅游产品期望等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平寨民俗风情寨、东引低碳田园度假区、羊排苗族神话村、南贵低碳农庄乐园、营上茶香文化综合服务区5大旅游功能分区,美食、银饰、蜡染和刺绣、雕刻及乐器5大系列旅游商品及多个旅游项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江苗寨加强低碳旅游宣传,打造低碳民族品牌,加快民族旅游产品转型与升级,推行低碳服务设施等对策。
关键词:
低碳理念 旅游产品设计 西江苗寨 贵州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中原 王蓉 胡静 李亚娟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以西江千户苗寨、龙脊梯田、傣族园西南地区三大著名的民族旅游地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了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特征和差异,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这三大民族旅游地的形象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三大民族旅游地分别类属于三种不同的旅游体验类型,西江千户苗寨是民俗风情体验型的代表,龙脊梯田是典型的田园风光体验型,而傣族园则为综合型的代表;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均持相对积极的情感态度,整体满意度较高,且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的特色餐饮和民宿客栈的关注度均较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春琳
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及再次游览意向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基于对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游客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对该地区游客满意度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千户苗寨游客总体上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这源于其较满意的饮食环境、民族特色、风土气候、休闲娱乐和安全与管理。尽管近半数游客明确表示将会再次游览,但为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和再次游览意愿,本文从政府、社区和游客三维视角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汤静 侯华怡 杨友宝
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实施对当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公平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旅游地居民的公平感知、社区参与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分配公平感知对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参与产生积极影响;社区参与在居民分配公平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地方认同正向调节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对普通环保行为的影响。应改进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分配公平感知,尽可能保留旅游目的地的在地文化特色,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积极引导居民社区参与,进而激发他们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汤静 侯华怡 杨友宝
社区居民环境责任行为的实施对当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公平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旅游地居民的公平感知、社区参与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分配公平感知对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参与产生积极影响;社区参与在居民分配公平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地方认同正向调节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对普通环保行为的影响。应改进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分配公平感知,尽可能保留旅游目的地的在地文化特色,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积极引导居民社区参与,进而激发他们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何景明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是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笔者认为,旅游并非造成当地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东道主有融入全球化的"自我决定"权,而审慎地选择开发方式,以保护"地方感"应成为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其间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边远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但当旅游市场形成后,应规制政府与民争利,并及时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让位于社区主导。同时,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将地方性知识融入现代景区管理制度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
旅游 民族村寨 地方性知识 西江千户苗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军辉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军辉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军辉
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而居民与游客的认知关系到民族文化补偿机制的合理构建与有效实施。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居民与游客均支持民族旅游村寨实施民族文化补偿机制;居民与游客对民族文化补偿主客体认知较为一致,但补偿方式与意愿认知却存在显著差异;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受利益关系、认知水平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淼 谢彦君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主流旅游研究中呈现出"表演转向"。历经近30年的发展,这一转向至今仍方兴未艾。"performance"(表演)作为一个具有强有力启发意义的隐喻,为西方旅游体验研究的深入推进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但国内学者对这一转向关注甚少,甚至对"表演"的理解还停留在通俗层面上。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文"performance"一词与中文对应词"表演"在各自语言体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含义差别。理解英文世界中"表演"隐喻的内涵,还需追根溯源,向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寻求答案。文章对performance一词进行词源考察,探究不同语言环境中"表演"的含义及人文社科学术领域中"表演"的内涵,并且对西方旅游研究中表演转向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进而提炼出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的核心特点。文章最后指出西方旅游表演转向对未来旅游体验研究所给予的启示:第一,国内学界应该寻找一个替代性词语来表达performance在中文语境中部分失效的含义,以弥合语言体系转换所造成的裂隙。第二,表演转向中的温和模式和激进模式并不是替代关系,旅游体验研究不必在二者中选择其一作为立场。第三,旅游体验研究应面向过程,而不是结果。第四,旅游体验研究应面向关系,而不是元素。第五,旅游体验研究方法需要新的突破和尝试。
关键词:
表演转向 具身 多感官 旅游体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庆 张建兰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引发空间生产主体的变化,促成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从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出发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旅游促“三交”,可以看到景区通过描述改造景区物质空间、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文化空间、彰显中华文化认同三方面的实践,呈现了各民族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场域内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事象。
关键词:
旅游 空间生产 交往交流交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