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16)
- 2023(4802)
- 2022(3840)
- 2021(3723)
- 2020(2788)
- 2019(6712)
- 2018(6812)
- 2017(12742)
- 2016(7250)
- 2015(8228)
- 2014(8187)
- 2013(7818)
- 2012(7622)
- 2011(6994)
- 2010(7187)
- 2009(6438)
- 2008(6774)
- 2007(5721)
- 2006(5095)
- 2005(4800)
- 学科
- 济(28648)
- 经济(28600)
- 管理(17401)
- 业(15881)
- 方法(14144)
- 企(14003)
- 企业(14003)
- 数学(11593)
- 数学方法(11441)
- 理论(8460)
- 财(7564)
- 学(7541)
- 中国(7079)
- 农(6617)
- 业经(6457)
- 贸(5940)
- 贸易(5934)
- 融(5920)
- 金融(5919)
- 易(5775)
- 银(5392)
- 银行(5379)
- 制(5350)
- 行(5197)
- 务(4647)
- 财务(4644)
- 财务管理(4634)
- 教育(4584)
- 和(4576)
- 企业财务(4463)
- 机构
- 大学(106214)
- 学院(103206)
- 济(42264)
- 经济(41335)
- 研究(36949)
- 管理(35271)
- 中国(30146)
- 理学(29987)
- 理学院(29609)
- 管理学(28985)
- 管理学院(28815)
- 京(22424)
- 财(22351)
- 科学(21414)
- 所(18816)
- 财经(17718)
- 研究所(17008)
- 中心(16779)
- 经(16268)
- 江(16018)
- 农(15493)
- 范(15212)
- 师范(15046)
- 经济学(14577)
- 北京(14295)
- 财经大学(13595)
- 经济学院(13180)
- 业大(13033)
- 州(12989)
- 院(12972)
- 基金
- 项目(65543)
- 科学(51424)
- 研究(49270)
- 基金(47962)
- 家(41789)
- 国家(41443)
- 科学基金(35076)
- 社会(30865)
- 社会科(29176)
- 社会科学(29168)
- 教育(24691)
- 基金项目(24515)
- 省(24093)
- 自然(21817)
- 自然科(21303)
- 自然科学(21292)
- 划(21097)
- 自然科学基金(20952)
- 资助(20479)
- 编号(19725)
- 成果(17838)
- 部(15635)
- 重点(15513)
- 课题(14601)
- 教育部(13815)
- 创(13706)
- 大学(13272)
- 国家社会(13214)
- 性(13197)
- 发(13152)
共检索到160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廖承红
补充货币作为官方货币的补充形式,以不计利息,不产生通货膨胀的特征区别于官方货币。其产生的理论来源不同于传统货币理论,在经历了"加印"货币说、社会分红论、私人货币供应论、阴阳互补论的理论发展后,最终在世界各国贯彻于实践。在中国虽然也有补充货币的雏形,但涉及范围还很小,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补充货币的作用。阿根廷是补充货币实践时间较长、覆盖范围较广的国家,其运作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引入补充货币有助于改善我国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以及解决养老、失业等经济和社会问题。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柯冬梅
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近 40年以来 ,大多经济学家基本上都只研究其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学方面的应用 ,却很少关注其对国内经济、金融的意义。本文立足于国内视角 ,探讨了该理论对一国货币政策的借鉴意义 ,并且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相应分析。
关键词:
最优货币区理论 货币政策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王国刚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理论思想史中无可替代的里程碑。本文从货币来源和货币本质、货币职能、货币的历史性三个方面概括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从货币内生的信用机制、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货币内含的金融功能、货币的经济社会功能四个角度对马克思货币理论做出了延伸理解,基于从货币本质和功能看"比特币"、货币层次的需求界定和供应量划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监管重心等三个视角讨论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货币理论 实践意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娜
并购与反垄断是法律与经济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文章介绍了美国反垄断立法的理论基础、基本法律框架、并购执行准则以及反垄断的程序控制。中国应当在借鉴美国制度的基础上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反垄断法。
关键词:
并购 反垄断 法律制度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郭子忠
一、导言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披露有关政策制定过程信息的程度,主要内容是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决策的结果和货币政策操作理由的解释。Eijffinger和Geraats(2002)将透明度分为五种类型:政治透明,是指政策目标公开,其中包括明确官方货币政策目标;经济透明,是指供货币政策制定使用的经济信息,其中包括经济数据、政策模型和经济预测。程序透明,是指货币政策决策过程,其中涉及货币政策制度和描述货币政策框架的策略。政策透明,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许谨良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发布一年多来,一些省市已经开始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的改革方案,如《南昌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试行办法》、《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国务院关于改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文件的精神是,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海曦
人们一般认为,补充性货币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且其实践也仅限于西方国家。实际上,马克思早已提出了这个理论,在中国也早已存在补充性货币的实践。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出现是以补充性货币的原始形态为基础的,补充性货币广泛存在于货币发展的过程之中,补充性货币可以作为资本运用,补充性货币有不同的具体形式,补充性货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中华红色经济之都"补充性货币的实践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的理论。"中华红色经济之都"补充性货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当时经济社会的深刻原因。其给予我们的启示,对当代中国控制经济风险、深入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蒋海曦
人们一般认为,补充性货币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且其实践也仅限于西方国家。实际上,马克思早已提出了这个理论,在中国也早已存在补充性货币的实践。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出现是以补充性货币的原始形态为基础的,补充性货币广泛存在于货币发展的过程之中,补充性货币可以作为资本运用,补充性货币有不同的具体形式,补充性货币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中华红色经济之都"补充性货币的实践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的理论。"中华红色经济之都"补充性货币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当时经济社会的深刻原因。其给予我们的启示,对当代中国控制经济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郑友林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周效华
近日,笔者作为江苏绩效审计考察团成员,对美国审计总署、马里兰州议会审计机构以及旧金山政府部门审计机构进行了考察访问。通过考察了解美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学习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经验,深化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结合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开展绩效审计的信心。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马克和
随着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地方税收入呈现萎缩态势。特别是房地产税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资源税调整的启动,拉开了优化、完善、健全地方税体系的改革帷幕。本文从借鉴他国先进经验入手,从深度(拓宽税基)、广度(扩充税种)两方面分析如何构筑我国完整、坚实、雄厚的地方税体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忠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以来,在经济约束和结构性特征异常复杂的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当局根据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突破思想束缚,积极探索和初步形成了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体系和理论基础。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货币经济学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极大推动了理论界和决策者的深刻反思。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和宝贵经验,同时全面梳理了危机以来国外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货币政策框架的新方向、货币政策操作的新模式和货币政策调控策略的新变化。事实证明,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所积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徐忠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责以来,在经济约束和结构性特征异常复杂的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当局根据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不断突破思想束缚,积极探索和初步形成了中国稳健货币政策的政策体系和理论基础。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货币经济学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极大推动了理论界和决策者的深刻反思。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和宝贵经验,同时全面梳理了危机以来国外宏观经济理论的新进展、货币政策框架的新方向、货币政策操作的新模式和货币政策调控策略的新变化。事实证明,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的反思是一致的,有必要加以总结完善。这对于做好新常态下转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蔡志刚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志洋
亚洲国家的宏观审慎监管实施经验比西方国家丰富。本文从亚洲金融体系的共性出发,分析亚洲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特点,并着重分析西亚(以海湾国家为代表)和东(南)亚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情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虽然亚洲国家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经验工具丰富,但这种丰富性是被动的,它受制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首要前提是立足自身,保证实施的主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