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5)
- 2023(14577)
- 2022(12610)
- 2021(11917)
- 2020(9894)
- 2019(22845)
- 2018(22829)
- 2017(43201)
- 2016(23834)
- 2015(27003)
- 2014(27408)
- 2013(26589)
- 2012(24266)
- 2011(21786)
- 2010(21953)
- 2009(20173)
- 2008(19644)
- 2007(17450)
- 2006(15282)
- 2005(13553)
- 学科
- 济(85758)
- 经济(85626)
- 管理(71545)
- 业(64116)
- 企(54652)
- 企业(54652)
- 方法(38272)
- 数学(32409)
- 数学方法(31957)
- 财(25145)
- 中国(23455)
- 农(23378)
- 制(22794)
- 学(22164)
- 业经(20225)
- 理论(16854)
- 地方(16808)
- 银(16664)
- 银行(16612)
- 体(16444)
- 行(15849)
- 务(15827)
- 财务(15747)
- 财务管理(15706)
- 融(15466)
- 金融(15458)
- 农业(15055)
- 和(14890)
- 企业财务(14889)
- 贸(14539)
- 机构
- 大学(334962)
- 学院(333130)
- 管理(129694)
- 济(123506)
- 经济(120466)
- 研究(111712)
- 理学(111533)
- 理学院(110230)
- 管理学(108203)
- 管理学院(107599)
- 中国(84165)
- 京(72383)
- 科学(71348)
- 财(61050)
- 农(56722)
- 所(56650)
- 业大(52506)
- 研究所(51574)
- 中心(50895)
- 江(49875)
- 财经(47825)
- 北京(45551)
- 农业(44667)
- 范(44322)
- 师范(43806)
- 经(43312)
- 院(41465)
- 州(40211)
- 技术(37476)
- 经济学(36146)
- 基金
- 项目(230349)
- 科学(179220)
- 研究(167603)
- 基金(164867)
- 家(144923)
- 国家(143722)
- 科学基金(122273)
- 社会(102664)
- 社会科(97080)
- 社会科学(97057)
- 省(90753)
- 基金项目(87819)
- 自然(80657)
- 自然科(78704)
- 自然科学(78683)
- 教育(77528)
- 自然科学基金(77252)
- 划(76756)
- 编号(69066)
- 资助(67578)
- 成果(56984)
- 重点(51726)
- 部(50092)
- 课题(48438)
- 发(47920)
- 创(47649)
- 创新(44475)
- 科研(43990)
- 制(43590)
- 大学(42929)
共检索到492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艳松 翟刚 赵玉领 王光峰
本文从升级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的背景出发,全面分析总结了补充耕地项目全程监管制度设计及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以期为补充耕地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程监管 制度设计 指标体系构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正峰 陈百明 郭战胜
研究目的:构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定量反映和衡量通过耕地整理挖掘耕地利用的潜力,为土地整理专项规划、耕地整理项目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研究结果:从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和现实潜力两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界定指标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方法实现了指标的定量化。研究结论:耕地整理潜力可分为耕地整理的自然潜力和现实潜力。耕地整理自然潜力在评价时,主要从耕地整理扩展可利用空间、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与调整产权关系5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耕地整理现实潜力在评价时,主要从待整理土地所处的社会经济区位、待整理土地本身的基础设施状况和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等方面...
关键词:
耕地整理 指标体系 自然潜力 现实潜力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繁 王庆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明确提出规范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探索补充耕地的国家统筹。围绕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的来源、调剂主体、调剂方式、价格形成机制、调剂收益用途、调剂激励机制、市场调剂监管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对于规范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具有较好作用。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的现状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是指通过土地整治新增的耕地,经验收合格,且完成规定的报备手续,
关键词:
补充耕地 耕地开垦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晓燕 姜广辉 朱德举
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状况要求我们对耕地利用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从耕地综合利用效应的产生机制入手,阐述了耕地综合利用效应评价的内涵和特点,并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深化了该概念内涵;最后,在梳理耕地综合利用效应评价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初步构建了区域景观尺度上耕地综合利用效应评价的指标框架。
关键词:
综合利用效应 耕地 评价理论 指标框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凯 牛刚
耕地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需条件。根据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以及指标体系设置的目标 ,本着独立性、可比性、客观性、连续性和简单实用的原则 ,从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出发 ,将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分为经济评价指标、生态评价指标和社会评价指标三大类。
关键词:
耕地 可持续利用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凤荣 安萍莉 王军艳 张军连 刘黎明 陈焕伟
土壤质量指标是耕地分等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稳定性、空间变异性、主导性、生产性原则。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土壤特性响应时间、变异系数等方法是选取耕地分等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 ,但最有效的耕地分等指标体系选取方法应根据土壤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而指数和方法是综合评价耕地等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耕地分等 土壤质量指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覃琳 邓杨琼 邱凌
借鉴重庆地票制度中耕地占补创新模式,利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探索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可从出台耕地占补指标交易法规文件、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平台、健全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监督机制、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着手,建立耕地占补指标交易体系,以期实现全省(市)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
关键词:
耕地 指标交易体系 地票制度 重庆市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叶永刚 张培
金融监管是需要建立在系统性的定量分析框架基础之上的,而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整个定量分析框架的核心,本文从这一思想出发,建立了我国的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反映了金融监管的效果,为系统性定量分析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础。本文首先提出了金融监管指标体系的概念,然后对我国金融监管指数的构成因素及权重进行了分析,接着构建了我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金融监管指数进行了估计和分析,最后根据估计结果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监管指数 指标体系 主成分分析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谢志刚 崔亚
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保险监管制度体系,前提是要明确符合风险导向原则的监管目标。保险监管就是风险监管,风险有什么构成,监管体系就应该有相应的构成。本文从界定风险概念的内涵出发,通过分析风险的主体、形成及传导规律和风险的构成,提出我国保险监管的"三层次"目标体系: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督促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完善行业治理,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关键词:
保险监管 监管目标 风险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崔婕 沈沛龙
本文以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为背景,研究构建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双重监管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资本充足率监管存在资本充足率的顺周期效应、监管资本套利、评判标准单一化、计算复杂等缺点;杠杆率监管指标尽管具有降低高杠杆特性、降低监管套利发生几率、计算简单、降低顺周期性等诸多优点,但该指标尚不能构成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唯一指标,更不能作为资本充足率监管指标的替代,它只能作为资本充足率指标的补充标准。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设立必须是以资本充足率监管为主、杠杆率监管为辅的双重监管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而形成资本监管体系的有效防护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辛芸娜 孔祥斌 郧文聚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耕地各功能间相关关系,并以大兴区为例加以应用。研究方法:基于"指标—过程—功能—需求"理论框架,构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数和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有机碳密度方程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大兴区耕地生产、缓冲过滤功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健康功能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3)碳固持功能较弱,且空间分异较其他三种功能更为明显;(4)碳固持和健康功能呈现拮抗关系,其他各对功能间均有一定的协同关系。研究结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辛芸娜 孔祥斌 郧文聚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耕地各功能间相关关系,并以大兴区为例加以应用。研究方法:基于"指标—过程—功能—需求"理论框架,构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数和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有机碳密度方程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1)大兴区耕地生产、缓冲过滤功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健康功能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3)碳固持功能较弱,且空间分异较其他三种功能更为明显;(4)碳固持和健康功能呈现拮抗关系,其他各对功能间均有一定的协同关系。研究结论:基于过程的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是可行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袁源 王亚华 徐萍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大背景下,对耕地数量的单一管控已转向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大食物观”也赋予粮食安全新的内涵,“非粮化”治理亟需探索新时期耕地用途管制的应对逻辑并构建理论框架体系。通过对“非粮化”治理的政策回溯和困境揭示,提出应对逻辑要着眼于底线管控、动态发展和价值实现三个不同维度的治理视角,深入辨析安全与效率、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产的关系。理论框架需参照多层级规划目标、精细化分区管理、全生命周期流程和差别化规则体系的原则,围绕管制基础、管制模式、管制环节和管制手段四个核心内容构建用途管制体系。研究结果可为防止耕地“非粮化”、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九兴 黄征学
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近年来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粗放利用问题仍日益严重,表明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亟待加强。本文从强化管控耕地"非农化"手段、加大调控耕地"非粮化"的力度、实施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健全耕地生态健康的网络监测体系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多维度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的构建思路。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蕾娜 李超 程锋
为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满足自然资源管理新要求,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自然资源部研究改进了耕地质量分等方法体系,构建形成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
关键词:
耕地资源 体系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