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94)
- 2023(15946)
- 2022(13861)
- 2021(12984)
- 2020(10711)
- 2019(24637)
- 2018(24678)
- 2017(47100)
- 2016(25810)
- 2015(28934)
- 2014(29198)
- 2013(28773)
- 2012(26721)
- 2011(24175)
- 2010(24359)
- 2009(22438)
- 2008(22063)
- 2007(19650)
- 2006(17544)
- 2005(15788)
- 学科
- 济(104505)
- 经济(104363)
- 管理(75044)
- 业(70077)
- 企(57229)
- 企业(57229)
- 方法(40681)
- 数学(33828)
- 数学方法(33423)
- 中国(30574)
- 农(29854)
- 地方(27297)
- 财(26303)
- 业经(25393)
- 制(23301)
- 学(22318)
- 农业(20031)
- 环境(17842)
- 贸(17840)
- 贸易(17823)
- 银(17675)
- 银行(17631)
- 理论(17627)
- 易(17194)
- 和(16956)
- 融(16948)
- 金融(16943)
- 行(16916)
- 技术(16569)
- 务(15773)
- 机构
- 大学(363858)
- 学院(363608)
- 济(141478)
- 管理(141167)
- 经济(138059)
- 研究(125854)
- 理学(120549)
- 理学院(119093)
- 管理学(117168)
- 管理学院(116487)
- 中国(94749)
- 京(79798)
- 科学(77813)
- 财(68106)
- 所(63530)
- 农(59029)
- 研究所(57311)
- 中心(56750)
- 江(55942)
- 业大(53048)
- 财经(52884)
- 范(51397)
- 北京(51216)
- 师范(50930)
- 经(47779)
- 院(45979)
- 农业(45711)
- 州(45364)
- 经济学(41321)
- 师范大学(41258)
- 基金
- 项目(242407)
- 科学(190068)
- 研究(180643)
- 基金(173275)
- 家(150195)
- 国家(148847)
- 科学基金(127484)
- 社会(112407)
- 社会科(106276)
- 社会科学(106252)
- 省(95700)
- 基金项目(92743)
- 教育(82446)
- 自然(81849)
- 划(80322)
- 自然科(79823)
- 自然科学(79807)
- 自然科学基金(78338)
- 编号(75113)
- 资助(70631)
- 成果(61700)
- 发(54995)
- 重点(54139)
- 部(52877)
- 课题(52378)
- 创(50098)
- 创新(46701)
- 制(46458)
- 科研(45579)
- 项目编号(45570)
- 期刊
- 济(167101)
- 经济(167101)
- 研究(111717)
- 中国(77778)
- 学报(55393)
- 农(54896)
- 管理(53153)
- 科学(52467)
- 财(51794)
- 教育(45640)
- 大学(42132)
- 学学(39214)
- 农业(37858)
- 融(33985)
- 金融(33985)
- 技术(31686)
- 业经(28554)
- 财经(25361)
- 经济研究(24948)
- 问题(21915)
- 经(21586)
- 图书(20705)
- 业(19251)
- 理论(17729)
- 科技(17635)
- 资源(16898)
- 现代(16788)
- 技术经济(16637)
- 版(16578)
- 实践(16205)
共检索到555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林 覃峭
基于旅游动力系统理论研究有关成果,本文以龙脊梯田为例,分析了和谐旅游社区建设中面临着景观退化、环境生态衰退、社区文化被侵蚀、利益的分配不公平等不和谐问题,从补偿机制角度进行研究,建立了包含补偿机制在内的旅游系统多维循环动力模型,为实现旅游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旅游社区建设提供基础研究,并就龙脊梯田和谐社区构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补偿机制 旅游系统 和谐社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林
遗产的精英治理是指在政府监管和引导、在企业介入和经营的前提条件下,社区精英利用其自身的影响力来引导居民主动参与遗产保护工作。考察村庄是否具有自主生产价值的能力,可以通过考察村干部职位对于村庄精英非经济方面吸引力的大小。从社区的经济发展、遗产保护和社区居民旅游利益分配的多重角度看来,精英治理是一个较优的"博弈"。从自发性、被动的配合到内发性、主动的治理,龙脊平安寨的精英逐渐成长起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忠军 张瑾
文章在深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村寨调研的基础上,以翔实的基础资料结合旅游人类学中相关理论,对旅游业的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影响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山地少数民族 文化遗产 旅游 影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业红 周洪建 魏云洁
文章以云南元阳县两类社区(3个)深度访谈与半结构性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旅游社区灾害风险认知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在梯田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核心旅游吸引物的前提下,可视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歌舞与传统服饰)、收入与就业机会增加、外来投资增长和传统文化保护是区分旅游社区与非旅游社区的主要指标。(2)与非旅游社区相比,旅游社区灾害风险总体认知水平相对更高,对灾害(风险)也更为敏感,其遭受灾害的损失可能更大,旅游社区居民更愿意主动适应灾害(风险)。(3)"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可以较好地解释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文彤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 ,家庭旅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旅游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甚至受到了许多旅游城市的重视。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 ,着重分析了家庭旅馆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以求对我国家庭旅馆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基本认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成官文,王敦球,秦立功,孔运铎,严启坤,秦国辉
龙脊梯田景区是大桂林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景观独特,宜于发展生态旅游。但基础设施建设、耕地及人口素质成为约束性限制因素,也面临资源优化配置、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继承等问题,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中原 王蓉 胡静 李亚娟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以西江千户苗寨、龙脊梯田、傣族园西南地区三大著名的民族旅游地为案例地,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别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比分析了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形象感知的特征和差异,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这三大民族旅游地的形象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且三大民族旅游地分别类属于三种不同的旅游体验类型,西江千户苗寨是民俗风情体验型的代表,龙脊梯田是典型的田园风光体验型,而傣族园则为综合型的代表;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均持相对积极的情感态度,整体满意度较高,且旅游者对三大民族旅游地的特色餐饮和民宿客栈的关注度均较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亮 余千 贺正楚 李进生 张涛
农业遗产产业发展是一种对农业遗产地进行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政府和社会不断加大对农业遗产产业开发的投入。运用DEA模型,借助MAtlAb和DEAP 2.1软件平台对1999—2015年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5年期间,该梯田投入产出效率总体状况不佳,按时间序列可分为低迷期、波动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针对广西龙胜县龙脊梯田盲目扩大投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影响效率的因素,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及改进措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Geoffrey Wall 孙业红 吴平
经过世代演化,稻作梯田已成为代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生产性景观,其存在的永久性取决于其农业利用(农业生产活动)的可持续性。然而,梯田景观也会因其本身的特征成为基本的旅游吸引物,一些特殊案例已引起联合国注意。文章对比分析巴厘南部中心地区(Parawisata Budaya)对文化旅游的重视和红河丰富的梯田景观与文化,从资源与可进入性、市场和营销、规划等方面提出红河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措施建议,并且探讨了梯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此外,提出要增强当地居民的旅游参与度,不仅能确保他们从中获益,更重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睿 姬长旭
知识转移是乡村旅游产业与人才双振兴的有效途径。文章选取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案例研究对象,探究其近30年旅游发展历程中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知识转移经历了“萌芽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阶段演进过程,其中政府在知识转移萌芽阶段占主导地位;第一批乡村旅游创业者在知识转移发展阶段起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外来经营者是知识转移成熟阶段主要推动力量。在该演进过程中,知识转移推动农民实现了“传统农民-亦农亦旅的‘两栖农民’-乡村旅游职业农民”的职业转换。文章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晶晶 保继刚
旅游业的可持续依赖于各项环境资源的投入及其科学有效的治理,而旅游地公共池塘资源治理问题仍有待深入。水资源作为一类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是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哈尼梯田核心区为案例,以水权科层概念模型为分析框架,通过半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大众旅游发展前后目的地水权结构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1)政体变动和大众旅游业的发展是促成目的地水权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从赋权体系和分配方式两方面影响用户的水资源利用实践;(2)旅游情境下,目的地用户主体的异质性增强,水资源稀缺性提高,商品化趋势明显;(3)科层结构下,集体层级的决策实体作为连接国家层级决策实体和用户层级的中间层,只有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的治理职能才能促进资源的公平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案例地水资源治理以市场力量为主导,而政府管理存在一定缺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咏淑 翟辅东
梯田旅游是现代旅游中一个新兴的旅游产品。梯田景色壮观、多变,较一般观光性旅游资源有较高的重游率,并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是一种非遍在性旅游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在对梯田特点、形成原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梯田旅游开发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梯田旅游 资源开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悦柔 保继刚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发展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就业多为非正规、非标准形式,但这一现象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文章以处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非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文化理性理论,探讨乡村旅游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的外在表象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这一现象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双方共同塑造的灵活性。在旅游雇主的许可下,本地农村雇工受时空规律调控,在旅游场域与务农、务工、家庭、社会场域之间进行灵活转换。(2)灵活性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交织。文化理性体现为雇佣双方受地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灵活就业是文化的理性表达。研究结果对理解旅游情境下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解释乡村旅游就业的演化提供了理论参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卢双珍
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文化。近年来,哈尼梯田旅游在哈尼族分布地区悄然兴起。为了探索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云南元阳观音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分析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根据重视哈尼梯田旅游发展而轻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现象,提出了如何实现哈尼梯田旅游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并重的思考。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哈尼梯田 旅游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用户参与的在线旅游社区品牌价值共创机制研究——以马蜂窝为例
遗产地旅游发展利益网络治理研究——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以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哈尼梯田为例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湖南省新化县紫鹊界梯田为例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协调研究——以云南元阳哈尼梯田为例
四川民族村寨社区旅游社会冲突的调控机制研究——以甲居藏寨为例
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经济收入相关研究——以龙脊梯田为研究对象
增权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以江西婺源李坑村为例
乡村社区旅游业早期从业者研究——元阳梯田案例之启示
浅议旅游社区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