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80)
2023(6294)
2022(5270)
2021(4802)
2020(3960)
2019(8724)
2018(8313)
2017(15870)
2016(8625)
2015(9205)
2014(8857)
2013(8776)
2012(7974)
2011(7242)
2010(7130)
2009(6418)
2008(6339)
2007(5203)
2006(4652)
2005(3896)
作者
(27005)
(22644)
(22490)
(21298)
(14330)
(11193)
(10003)
(9122)
(8538)
(7897)
(7798)
(7487)
(7379)
(7122)
(7044)
(6969)
(6808)
(6696)
(6539)
(6407)
(5922)
(5489)
(5276)
(5104)
(5095)
(5020)
(4987)
(4888)
(4703)
(4537)
学科
(32919)
经济(32881)
(26696)
管理(26030)
(21334)
企业(21334)
方法(15834)
数学(14008)
数学方法(13923)
(10010)
(9852)
(8222)
(8191)
贸易(8190)
中国(8113)
(7963)
业经(7492)
农业(6947)
(6633)
财务(6620)
财务管理(6616)
(6395)
企业财务(6360)
技术(5655)
环境(5520)
(5371)
银行(5338)
地方(5175)
(5090)
金融(5090)
机构
大学(125821)
学院(124698)
(50999)
经济(50182)
管理(49263)
理学(43974)
理学院(43462)
管理学(42757)
管理学院(42547)
研究(42536)
中国(31286)
(29859)
科学(28492)
(25377)
业大(24833)
农业(24057)
(22241)
(21916)
研究所(20736)
中心(19237)
财经(18432)
(17273)
(16977)
农业大学(16674)
经济学(15492)
(15247)
北京(15184)
(14586)
师范(14284)
经济学院(14197)
基金
项目(92179)
科学(72607)
基金(69705)
(64209)
国家(63685)
研究(59097)
科学基金(53884)
社会(39988)
社会科(38043)
社会科学(38032)
基金项目(37882)
自然(37813)
自然科(36981)
自然科学(36969)
自然科学基金(36361)
(35051)
(30570)
资助(27383)
教育(26639)
编号(21127)
重点(20881)
(20445)
(19443)
计划(19135)
(18864)
科研(18477)
创新(18215)
(17346)
教育部(17169)
国家社会(17133)
期刊
(49473)
经济(49473)
研究(30678)
学报(27468)
(25574)
科学(23744)
中国(21186)
大学(19795)
学学(19299)
农业(16867)
(16361)
管理(16040)
(10062)
金融(10062)
(9304)
财经(8975)
业经(8854)
经济研究(8739)
业大(7954)
(7681)
(7481)
问题(7109)
技术(7100)
农业大学(6812)
科技(6597)
教育(6504)
商业(6462)
资源(6223)
(5886)
技术经济(5456)
共检索到168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冬平  柳林  陈建国  肖露子  宋广文  徐冲  
作案地选择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已有的重复作案地选择的研究表明,犯罪者"前案件"作案地选择对他们"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影响,但以往研究关注的是先前的犯罪时间和地点对其后续作案地选择的影响,仍未检验犯罪者在"前案件"中犯罪经历的具体作用。因此,论文以中国东南沿海ZG市为例,利用街头抢劫者的抓捕数据和混合Logit模型,聚焦探析街头抢劫者先前的个体犯罪经历对他们随后的作案地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街头抢劫者在"前案件"中的犯罪间隔、犯罪出行和当场被捕等个体犯罪经历对其"后案件"作案地选择具有强烈的影响,即"前后案件"的犯罪间隔越临近、"前案件"犯罪出行距离越短,以及"前案件"未当场被捕,则大大增加了街头抢劫者返回到先前抢劫区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并通过警察访谈和结合理论分析,发现"前案件"未当场被捕是由犯罪者当场被捕的恐惧感、警察特殊的干预方式,以及社会凝聚力和犯罪防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研究结论可为警务部门的"事前防控"与"主动处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冬平  岳瀚  陈建国  
作案地选择是犯罪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但以往研究侧重考虑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研究周围人口与视频监控的作用。为弥补这一不足,论文以中国ZG市为例,利用离散空间选择模型,检验周围人口和视频监控对街头抢劫者作案地选择的影响,并尝试验证其时间效应。结果表明:(1)周围人口与视频监控对街头抢劫者作案地选择均存在显著负影响,但两者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异,即它们均能抑制街头抢劫的发生,但周围人口的监护作用大于视频监控的威慑作用;(2)在周内日变化上,周围人口和视频监控的监护作用具有时间平稳性;但在日内时变化上,周围人口的影响呈现出时间波动性,而视频监控的影响却保持时间稳定特性。研究结果对警务防控和犯罪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如:(1)开展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防控效果的实验评估,并对其布设位置进行动态优化与调整;(2)在城市规划或城市更新时安排适量的混合功能用地,以在规划或管理上加强对周围人口的适度调节;(3)未来时间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日变化规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雅琦  陈鹏  
时空临近重复效应是犯罪活动的一种重要时空特征。为深入研究犯罪热点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论文以北京市内城六区2012—2014年抢劫案件为例,通过核密度估计、时空临近重复计算及定义时空临近重复案件链等方法分析了犯罪热点的案件构成,并从犯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对犯罪热点内的案件特征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内城六区的抢劫案件存在有"a""b""c"三个主要的空间热点,并且热点内的大部分案件均具有显著的时空临近重复效应;其中热点"a"位于双井、劲松一带,热点"c"位于南四环大红门桥一带,且2个热点内案件的犯罪人特征在一致性程度上高于环境类特征,表明热点的形成源于犯罪人在热点区域内重复作案的可能性较大;而热点"b"位于东南三环的分钟寺地区,热点内案件的环境类特征在一致性程度上高于犯罪人特征,表明该热点的形成为不同犯罪人在热点区域内集中作案的可能性较高。研究对警务部门开展针对性的犯罪打击和防控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冯辉  
转化型抢劫在司法实务中经常遇到,但对其构成条件如何把握,存在不同的认识。在此,依据刑法关于转化型抢劫的规定和相应的司法解释,在阐述刑法规定和分析转化型抢劫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刑法第269条规定的转化型抢劫的构成条件及其盗窃、诈骗两个前提涉及的相应罪名的转化进行了分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和平  
价格鉴定结论经委托机关依法确认后,就成为办理案件过程中认定鉴定价值的依据,直接影响到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判定。但是,故意毁坏财物罪中数额的含义与盗窃罪、抢劫罪中数额的含义是否完全一致?在现实中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本文就故意毁坏财物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的数额认定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曾敏玲  毛媛媛  黄伟  
试图借助空间句法,分析街道两抢一盗犯罪的案发情况与街道网络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量化分析探讨街道案发密度和空间句法整合度指标所表征的街道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可理解度较高、空间内部关系密切、与外部周边地区联系紧密的地区,两抢一盗犯罪发生可能性较低;具体到每条街段,车行活动的频繁程度也与两抢一盗犯罪有关联,车行活动的街道案件密度较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古杰   王丽芳   宋广文  
以“家”为中心的安全感研究是人文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重要议题,学界提出了脆弱性模型、受害模型和破窗理论等多种理论模型分析居民安全感的影响因素,但已有研究鲜有综合分析住房情况和不同类型犯罪受害经历对居民安全感的影响。为此,论文选取了广州市74个典型社区,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共计发放1568份调查问卷,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居民居住安全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体属性、社区社会环境、住房情况和犯罪受害经历对居住安全感具有显著性影响。在个体属性的指标中,性别对居住安全感具有显著性影响,女性居民的居住安全感水平显著低于男性;年龄对居住安全感具有正向影响,居住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显著提升。在社区社会环境和住房情况的指标中,物理环境失序和社会环境失序对居住安全感水平具有消极影响;正式社会控制和拥有房屋产权对居住安全感具有积极影响,而非正式社会控制和集体效能的影响不显著。直接犯罪受害经历和间接受害经历均对居住安全感产生消极的影响,相对而言,直接受害经历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程度高于间接受害经历。研究结果可为管理部门提升居民居住安全感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侯智荣  
公共场所是城市表现的大舞台。要抓住城市这个舞台,尤其要抓住作为交谈场所及交通空间的街道。因为街道提供了新鲜而又永久的节目源泉。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赵元中  
结合工作经验,对街头绿地设计提出了4种思路和手法,并作了一些理论探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庄奎太  邓安民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戴治勇  赵峰  
结合某监狱服刑人员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研究发现罪犯更可能属于风险规避者,但风险规避程度比普通人更低,低风险敏感度也正是其选择高风险犯罪活动的重要原因。以样本是否经常系好安全带作为风险态度的工具变量,我们对风险态度与犯罪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了稳健性估计。尽管我们还发现了风险态度对人们选择财产型犯罪还是非财产型犯罪有影响,但在犯罪的频率和严重性方面却没有发现二者有关的证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一力  
1991年4~月间,浙江人赵××与湖南人王××在罗马尼亚相识后,共同策划回国办理劳务输出护照,从中牟利。二人按照商定,回国后分头行动。赵××到浙江省某县联系出境人员及其户口迁移证;王××到湖南省联系办理出国护照手续。1991年6月中旬,赵××在办理了出境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刚  李树  
在理论上,教育同时具有犯罪预防效应和犯罪扩张效应,因此,教育对犯罪率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同时,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犯罪率的影响也并非是单调的。文章以中国2000~2008年的地区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总体的教育扩张显著降低了中国的犯罪率,这主要受益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且其犯罪预防效应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递增;但大学教育不仅未能降低中国的犯罪率,反而还显著促增了诈骗一类的高技能型犯罪。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刚  李树  陈屹立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单位2000和2005年的数据分析发现,大规模人口流动是导致中国犯罪率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即便在考虑了人口流动的内生性后,这个发现依然稳健;人口流动性每提高1%大约将导致犯罪率上升3.6%,就样本区间内而言,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大约能够解释犯罪率增幅的20%;此外,人口流动对犯罪的上述影响主要由省际人口流动引起,省内人口流动对犯罪率提高的影响尚缺乏证据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