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4)
- 2023(8676)
- 2022(7224)
- 2021(6929)
- 2020(5607)
- 2019(12592)
- 2018(12412)
- 2017(23871)
- 2016(12342)
- 2015(13788)
- 2014(12994)
- 2013(12202)
- 2012(10493)
- 2011(9353)
- 2010(9392)
- 2009(8745)
- 2008(7917)
- 2007(6581)
- 2006(5537)
- 2005(4688)
- 学科
- 济(47694)
- 经济(47650)
- 管理(32749)
- 业(29639)
- 企(24786)
- 企业(24786)
- 方法(22537)
- 数学(20121)
- 数学方法(19586)
- 农(12859)
- 中国(12350)
- 地方(10806)
- 业经(10662)
- 财(9785)
- 贸(9281)
- 贸易(9273)
- 学(9047)
- 理论(8997)
- 易(8951)
- 农业(8504)
- 环境(7483)
- 制(7225)
- 和(6971)
- 技术(6901)
- 划(6520)
- 银(6271)
- 银行(6268)
- 融(6213)
- 金融(6211)
- 务(6052)
- 机构
- 学院(163839)
- 大学(159539)
- 管理(63591)
- 济(62256)
- 经济(60856)
- 理学(55798)
- 理学院(55154)
- 管理学(53734)
- 管理学院(53461)
- 研究(50237)
- 中国(36968)
- 京(32663)
- 科学(31973)
- 财(27470)
- 中心(23684)
- 所(23407)
- 业大(23168)
- 江(22864)
- 范(22720)
- 财经(22559)
- 师范(22542)
- 农(22302)
- 研究所(21482)
- 经(20512)
- 北京(19844)
- 院(19239)
- 州(19019)
- 经济学(18939)
- 技术(18079)
- 师范大学(18062)
- 基金
- 项目(117701)
- 科学(94149)
- 研究(86071)
- 基金(85635)
- 家(74818)
- 国家(74295)
- 科学基金(64977)
- 社会(54995)
- 社会科(52285)
- 社会科学(52274)
- 省(46732)
- 基金项目(45297)
- 自然(42861)
- 自然科(41909)
- 自然科学(41899)
- 自然科学基金(41059)
- 教育(40644)
- 划(39541)
- 编号(35714)
- 资助(34494)
- 成果(27064)
- 重点(26642)
- 发(25336)
- 创(25126)
- 部(24793)
- 课题(24567)
- 创新(23405)
- 国家社会(22707)
- 科研(22457)
- 大学(21910)
共检索到224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雪霏 陈梓聪 廖书琪 马大卫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正处于一种存量更新阶段,大拆大建与底蕴流失使得历史地标街巷中的内聚、交流和拓展等功能逐渐弱化,导致具有记忆传承价值的历史街区呈现出绅士化现象。通过分析历史地标街巷的现状及与其关联人群需求,从街区记忆视角探析其在构建“新活力”过程中对“旧印记”的植入,从人群目标和街巷空间两个路径来建构复生居民日常化场景、适应传统文化特色的更新模式。进而以广州某街巷为例,尝试通过文化资源的提升与完善、闲置空间的置入与重组、游憩模式的筹划与搭建、街巷运营模式的组织与再生四个层面构建具有韧性的、迎合未来发展的历史地标街巷的更新实践模式。
关键词:
街区记忆 历史地标街巷空间 更新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纪小美 崔会芳 陶卓民
论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社会记忆理论,探讨街巷地名变迁的时空格局与动因机制。研究发现:新增地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外围,消失地名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内部。老城南既是现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也是消亡强度最大的地区。新增地名在20世纪50—80年代集聚于下关区沿江地带与明城墙内的老城区,90年代以来散布于老城区外围。民国开始政府成为命名主体,政府主导性与企业自主性不断增强。现存街巷以周边民居、祈愿祝福、异域文化和山水地物类为主要命名依据,既传承老城区的命名传统,也体现新城区的发展理念。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经济活动、市政设施、自然方位类地名易随社会意识形态与城市功能空间的转变而消亡。权力与资本的介入催生大量新式地名,记忆的惯性延缓了老地名的消亡,记忆的社会建构性驱动地名的演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敏 汤虞秋 陶卓民
以青果巷历史街区为案例,通过认知地图法研究居民的集体记忆。研究结果表明青果巷历史街区的空间感应发展阶段为成长阶段。青果巷历史街区意象空间的构成要素中,道路、边缘、节点的熟悉程度体现了记忆的当下性和动态性;区域、标志的熟悉程度体现了记忆的连续性。最后青果巷历史街区居民集体记忆的影响因素中主观因素"拥有青果巷的生活经历"、客观因素"主干道附近的建筑/事物"、中介因素"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了解青果巷历史街区"对居民的集体记忆影响最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耿大磊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界面更新过程中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街巷界面形态的量化分析框架,包括多维量化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宽高比、界面密度、贴线率三个参数,分别描述了各级街巷在宽高比例、疏密分布、凹凸变化三方面的形态规律与特征,总结出了控制界面形态的参数区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霍珺 韩荣 耿大磊
针对城市历史街区街巷界面更新过程中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局限性,提出了适用于街巷界面形态的量化分析框架,包括多维量化参数的选取与计算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以江苏省镇江市大龙王巷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宽高比、界面密度、贴线率三个参数,分别描述了各级街巷在宽高比例、疏密分布、凹凸变化三方面的形态规律与特征,总结出了控制界面形态的参数区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敏
本文总结了镇江三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特色,分析其现状存在问题,并从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街巷建筑尺度控制和街巷界面延续等方面提出了保护镇江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特色的措施。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传统街巷 特色 镇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思利 李鹏鹏
近年来,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历史街区采用居民完全迁出后再开发的简单粗暴的商业化开发模式,历史街区的主导功能由居住转化为商业娱乐,由此导致历史街区文化特色消失甚至空间同质化严重。文章以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为例,以城市人口热力数据、高德兴趣点数据(POI)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建立街区街巷活力与业态测度体系。综合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街区街巷活力与商业业态的相关性现状,进而提出了业态数量、密度、运营方面的几点策略。以期加强历史街区的商业发展与历史文化真实性展现的结合,增强历史文化体验感,实现街区的多元永续活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牛玉
一、"原真文化僵化保护"和"过度商业化"两种极端模式: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瓶颈历史街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情感、精致的美学艺术以及宝贵的物质遗产等多种文化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旅游是激发历史街区活力的有效途径,但在缺乏科学管理和调控机制下,历史街区极易陷入原真文化僵化保护或过度商业化的两种极端。一方面,为保护历史街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谭春华
历史街巷与旧宅反映了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市民生活的印痕,对其进行保护与整治能生动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对长沙市历史街巷与旧宅的选择,保护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以探求延续城市历史风貌与特色的方法,存留城市生活的记忆。
关键词:
历史街巷与旧宅 保护规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于英 高宏波 王刚
从智慧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出发,梳理出智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智慧发展理念。以苏州平江路悬桥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活力丧失、文化衰败的现象,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精神愉悦、文化传播、时空可达性为导向,通过植入一定数量的"微中心"——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及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的运用等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在传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激活老城区的空间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进行街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创新升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于英 高宏波 王刚
从智慧城市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求出发,梳理出智慧城市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提炼出城市空间的智慧发展理念。以苏州平江路悬桥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该区域公共空间活力丧失、文化衰败的现象,以当地居民的价值观为基础,以精神愉悦、文化传播、时空可达性为导向,通过植入一定数量的"微中心"——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以及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的运用等城市有机更新策略,在传承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的前提下,激活老城区的空间活力,并辐射带动周边城区,进行街区公共空间的智慧创新升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彭蛟
街巷作为城市空间的骨架和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文章按4条城市边界,梳理了近代汉口城市空间拓展轮廓;基于GIS分华界旧有街巷、租界街巷、华界新建街巷3类,系统讨论了汉口街巷发展演变过程,梳理了城市空间拓展脉络。最后,以部分重要街巷为例,在城市整体时空框架中分析认识了其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
街巷 城市空间 汉口 文化遗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成栋 李长奇 梁爽
历史街区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宝贵遗产,每条历史街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文化、空间特征和社会配置,这些不同的配置和可识别的空间格局代表了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与当时民众的意识形态的特点,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城市建设热潮的影响下城市中传统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少,承载传统文脉记录城市兴衰的街巷空间逐渐陷入萧条。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逐渐失去,其生命力亟需延续时,研究如何有效的保护与适度地更新它们,提供其空间改造的建议,在适宜性的商业化加持下护住流失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以及街区均质化同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苑 邓峰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其更新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从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更新前后社会结构以及街区空间类型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消解了街区原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同时,构建了另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体系,由此产生新的空间生产需求并反映在空间景观的改造之中,这在本质上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最后提出控制空间使用主体的替代,促进街区的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较适宜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志斌 张琦 陶韬
历史文化街区是重要一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既需保护也要发展。以无锡小娄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为例,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延续与活力再生的方式。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秩序,实现人们对街区传统文化的解读,通过适应现代生活的后续利用,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 整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