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14)
2023(14294)
2022(12602)
2021(11703)
2020(9957)
2019(22989)
2018(22884)
2017(43964)
2016(24299)
2015(27192)
2014(27396)
2013(27337)
2012(25194)
2011(22597)
2010(22822)
2009(21033)
2008(20498)
2007(17974)
2006(15804)
2005(14091)
作者
(70599)
(58984)
(58613)
(55673)
(37700)
(28437)
(26519)
(22938)
(22497)
(21219)
(20340)
(19857)
(18961)
(18887)
(18311)
(18071)
(17460)
(17325)
(17076)
(16911)
(14771)
(14531)
(14353)
(13468)
(13126)
(13123)
(13099)
(12961)
(11938)
(11531)
学科
(101910)
经济(101782)
管理(71938)
(67452)
(57027)
企业(57027)
方法(46042)
数学(40082)
数学方法(39494)
(26470)
(25044)
中国(24475)
地方(24245)
业经(23326)
(22260)
(21626)
农业(17484)
理论(16286)
(16129)
贸易(16116)
技术(15991)
环境(15882)
(15506)
(15485)
(15343)
财务(15267)
财务管理(15232)
(14828)
企业财务(14437)
(14363)
机构
大学(346850)
学院(345249)
管理(137562)
(136779)
经济(133727)
理学(119462)
理学院(118080)
研究(117112)
管理学(115770)
管理学院(115144)
中国(84705)
(74503)
科学(73266)
(62957)
(59090)
(55453)
(55343)
研究所(53825)
中心(52599)
业大(52050)
财经(49964)
北京(46306)
(45990)
师范(45537)
(45213)
农业(43164)
(42705)
(41621)
经济学(40585)
财经大学(37135)
基金
项目(239427)
科学(188609)
研究(174608)
基金(173240)
(150885)
国家(149694)
科学基金(128703)
社会(109518)
社会科(103808)
社会科学(103782)
(94848)
基金项目(92008)
自然(84363)
自然科(82326)
自然科学(82309)
自然科学基金(80765)
教育(80228)
(79124)
资助(71876)
编号(71021)
成果(57700)
重点(54108)
(52727)
(51244)
(49797)
课题(49592)
创新(46456)
科研(45443)
(45256)
教育部(45070)
期刊
(152961)
经济(152961)
研究(101359)
中国(68209)
学报(54656)
管理(51337)
科学(50672)
(50075)
(47618)
大学(41291)
教育(38964)
学学(38912)
农业(34445)
技术(30518)
(28393)
金融(28393)
业经(24683)
财经(24252)
经济研究(23067)
(20659)
问题(19684)
(17695)
科技(17271)
图书(16887)
技术经济(16844)
理论(16358)
资源(15952)
现代(15730)
(15706)
统计(15571)
共检索到506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珺  
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性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个地区缺乏资源禀赋、技术积累以及外部要素大量进入条件下,产业集群也是有可能生成的。只是这种生成机制存在着一个演化过程,即主导企业先从进入贸易活动为主,然后逐步转向以生产活动为主。当其他企业也仿效主导企业依次从进入贸易活动到进入生产性活动后,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就可能由依托专业市场而发展起来。本文以聚集在珠江三角洲西岸的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类集群生成条件和转化过程的理论分析,提出了衍生型集群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了开展这种集群类型的研究对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普遍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熊晓云  
本文提出了产业关联系数测算方法,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机制的阐述,在Porter的菱形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螺旋晶体模型。由于提出的是量化的计算方法,使得对专业镇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与测算成为可行。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刘琨瑛  丘海雄  张宇翔  
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是集群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内信任机制经历了从重人情向重制度的演变。基于组织层面的视角,本研究提出了产业集群内信任的四种形成机制,包括关系机制、过程机制、商誉机制和制度机制。珠江三角洲特殊的信任文化造就了家族企业,而关系型信任却制约着家族企业,影响产业集群的升级。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家族企业"只大不强"的原因,指出信任扩展对家族企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至关重要,并从实践的角度对产业集群建构信任提出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琨瑛  丘海雄  张宇翔  
信任治理是集群企业网络治理的核心机制。既有文献对信任产生机制的研究相对缺乏,并且将产生机制和信任后果人为割裂开来,没有构造出整体研究框架。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新的模型,同时探讨信任产生机制和后果。其中信任产生机制将已有研究归纳为关系机制、过程机制、商誉机制和制度机制,信任后果采用满意感和合作意愿来衡量。通过收集珠江三角洲两个产业集群242家企业样本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过程机制、商誉机制和制度机制与信任显著正相关,信任与满意感和合作意愿显著正相关,关系机制仅在家族企业子样本中与信任呈现显著正相关。本文的意义在于补充信任产生机制相关理论,并为集群企业间如何构建信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靖学青  
本文运用统计数据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工业结构进行了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层面的分析,最后在对比较分析结果总结的同时就其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重点及方向提出了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松志  孙冬英  肖佑兴  严宽容  
目前,珠江三角洲由于生产要素的抬高,产业升级与转型迫切。通过实证研究,探索了珠三角与外围地域创办"园区指向飞地型"产业转移的空间模式、成因、特征以及前景,旨在对缩小区域间差距纳言献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钟韵  林耿  
产业扩散是企业大量从集中地外迁的行为。传统产业、污染行业是珠三角产业扩散的主要类型。其扩散模式通常是整体搬迁和部分功能转移;国有企业的扩散主要限于原行政区范围内,非国有企业的扩散可到达行政区范围以外。企业扩散既有动力,也有阻力。建议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建立严格的环保要求;从珠三角大局考虑,做好规划指导。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春辉  
我国城市化发展较快,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最近20年城市化发展更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近20年城市化的提高是由于产业集群迅速的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建军  
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从形态上来看属于产业集群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集群模式有着较大的差距。文章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按照产业集群的原理,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树荣  王爱民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正面临着跨界冲突及区域协调的严峻挑战,区域发展的种种重大问题、冲突和矛盾在"行政区-跨界冲突-区域协调"这一主题下交织与渗透,使跨界冲突的稳定、协调与创新机制变得极为重要。隐性跨界冲突作为一种特殊的跨界冲突,存在着制度冲突、文化冲突和社会排斥三种类型。隐性跨界冲突及其协调中始终贯穿着市场、政府和文化三股力量,相互耦合,共同构成隐性跨界冲突的协调机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谭克  路瑶  
根据1995年和2000年的工业总产值数据,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工业的产业竞争力作了比较分析。从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两个角度对工业的39个具体行业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并对长江三角洲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珽  符文颖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引人注目。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并结合经济、政治、规划等因素,对比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六大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城市形态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979-2008年间,各主要城市在各自的地理条件和制度实践的基础上,演变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广州、深圳和珠海是自上而下的发展管治模式,其城市用地随着产业发展和优化而扩张并调整,但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造成了各异的空间形态;佛山、东莞和中山是自下而上的发展管治模式,空间形态总体上较为分散破碎,并在不同地理区位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联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郇  杜志威  李先锋  
城镇收缩现象早在20世纪中期已于欧美国家出现,珠江三角洲作为"增长的奇迹"地区也同样面临城镇人口的局部收缩,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城镇的收缩现象加剧。本文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从镇街单元和区县单元来考察珠三角地区城镇收缩的空间分布;并以东莞茶山为案例,从劳动力供给和产业需求的角度构建了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城镇收缩分析框架;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城镇收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珠三角核心区以局部城镇收缩为主,收缩相对集中的城镇分布在外圈层,并形成三大城镇收缩集聚区域;(2)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外来人口总量减少是珠三角城镇收缩的典型特征;(3)产业结构需求变化与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帆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我国沿海港口是否存在过度建设和竞争过于激烈的讨论令人关注,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港口群密集地区。作者选取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港口作为研究对象。文章从是否属于区域性港口的角度,分析了各港口运量增长、航线分布、内外贸定位、服务与运作效率,以及港口供给能力与需求的差距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小港口职能分工相对明确,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强劲增长的推动下,港口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