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5)
2023(8124)
2022(6709)
2021(6253)
2020(5114)
2019(11410)
2018(11056)
2017(20638)
2016(11363)
2015(12736)
2014(12632)
2013(12837)
2012(12277)
2011(11344)
2010(11597)
2009(10680)
2008(10136)
2007(9201)
2006(8375)
2005(7220)
作者
(33257)
(28260)
(27537)
(26761)
(17331)
(13772)
(12631)
(10863)
(10809)
(10087)
(9636)
(9465)
(9019)
(8724)
(8578)
(8416)
(8413)
(7994)
(7968)
(7750)
(7172)
(6984)
(6716)
(6578)
(6379)
(6299)
(6246)
(6036)
(5712)
(5708)
学科
(51204)
经济(51154)
(29754)
(28147)
管理(22895)
地方(20851)
农业(20144)
(16001)
企业(16001)
业经(15825)
方法(14454)
中国(14446)
数学(12339)
数学方法(12192)
(11743)
产业(9907)
地方经济(9775)
(9569)
(9158)
(9127)
农业经济(8900)
教育(8539)
环境(7730)
发展(7245)
(7232)
技术(7015)
(6968)
制度(6961)
收入(6820)
(6800)
机构
学院(160289)
大学(157225)
(63616)
经济(61712)
研究(58932)
管理(57919)
理学(49053)
理学院(48351)
管理学(47437)
管理学院(47130)
中国(42367)
科学(36065)
(34629)
(33687)
(28686)
(28618)
中心(28471)
(27674)
(26255)
师范(26092)
业大(26021)
研究所(25763)
农业(25618)
(24569)
(22763)
(21496)
师范大学(20809)
财经(20777)
北京(20692)
经济学(18854)
基金
项目(109266)
科学(85974)
研究(84235)
基金(76054)
(65241)
国家(64568)
科学基金(55279)
社会(53503)
社会科(50334)
社会科学(50325)
(48056)
基金项目(41790)
教育(37265)
(37180)
编号(35996)
自然(33364)
自然科(32439)
自然科学(32432)
自然科学基金(31810)
成果(28943)
资助(28407)
(27162)
课题(25718)
重点(24626)
(22606)
(22576)
发展(22535)
(22187)
国家社会(21388)
创新(21037)
期刊
(85609)
经济(85609)
研究(51943)
中国(40376)
(38604)
农业(25455)
科学(24285)
学报(24182)
教育(22783)
(19731)
大学(18980)
业经(18545)
管理(18042)
学学(17529)
(16075)
金融(16075)
技术(13231)
问题(11941)
(10850)
资源(10773)
经济研究(10169)
农村(10100)
(10100)
农业经济(9887)
(9822)
财经(9306)
(9283)
图书(8828)
(8440)
经济问题(8439)
共检索到255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二玲  魏莉霞  
在传统农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小镇,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而衍生在集群形成和空间生产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河南省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集群为例,基于实地调查,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以及ArcGIS的空间表达来探究农区产业集群是如何在企业衍生作用下形成,并促进乡村空间重构的。结果表明:①初创企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开了发展某种特色产业的机会窗口,它们将创新技术通过各种衍生路径就近传播,衍生出新的企业和机构,它们共处一地且彼此竞争又合作,从而形成特色产业集群;②衍生的空间邻近性和功能多样性,催生新产业空间的形成和传统农区的就地城镇化,政府的介入加速乡村空间重构;③兰考民族乐器产业集群在师徒衍生、企业裂变衍生、家族衍生、外包衍生和市场衍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经过民族乐器产业空间的生成和功能的完备形成特色小镇。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下,传统农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抓住发展特色产业的机遇,并利用企业衍生机制和集群的自增强机制,就地城镇化形成特色小镇,这可以作为传统农区实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集群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乔亦昕  
收集了309个村庄1 766位大病患者等数据,利用Arc GIS软件,展示了河南省兰考县农村大病患者分布的空间分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种格局的环境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大病患者的空间分布整体分散又局部集中,高发村庄多沿交通线呈带状分布,且具有行政边缘化的特征;(2)以本村患病率为因变量,选取本村贫困人口数、人均纯收入等9个指标作为自变量,通过散点图绘制、回归函数拟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均展示了自变量变化对因变量变化有关联却无明显的关系,不足以解释村庄患病率的空间分异性;(3)影响农村患病的因素极为复杂,文章并未找到真正的地方性原因,这实际上是次生地方病的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合理、科学解释。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汝  高成全  
一方面,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量大面广,人口众多,农村规划建设同样是关注的热点。因此,镇村体系问题重要性凸显。其中,合理规模是规划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合理规模的确定,规划建设就没有依据,因而,合理镇村体系规模结构成为镇村体系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视点同时切入,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柏泉镇、河南省兰考县爪营乡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三种不同类型小城镇合理镇村体系规模结构的探析,提出了区域是决定镇村体系规模结构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研究结论。
[期刊] 征信  [作者] 饶思原  李泽建  王佳惟  
基于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以兰考县普惠金融与信用体系建设联动发展为例,思考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分析表明:借款人的还款概率主要受贷款额影响,同时受授信成本约束;金融机构的放款概率主要受收益影响,同时受违约成本制约。现阶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构建更系统的信用评级和奖惩机制,建立完善的基层信用服务系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姗姗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二者间相互促进的作用有限,产业集群未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有效方式。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诺金  
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同意,《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兰考县成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与群体提供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对于完善现代金融制度,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以及解决社会贫困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在兰考县加快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总体方案》突出"普惠、特惠、县域"三大主题,围绕贫困县域及"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发展面临的难题,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在组织体系、市场建设、金融创新、基础设施、权益保护、政策扶持等方面多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诺金  
2016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同意,《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印发,兰考县成为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作为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与群体提供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对于完善现代金融制度,改善县域金融服务以及解决社会贫困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在兰考县加快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总体方案》突出"普惠、特惠、县域"三大主题,围绕贫困县域及"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发展面临的难题,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在组织体系、市场建设、金融创新、基础设施、权益保护、政策扶持等方面多措并举。在此意义上说,兰考县的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就是对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重大探索。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强海洋  杨海宾  李品  王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有效的地域生产组织形式和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已成为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以及公共政策等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研究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国家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在分析研究河南省鄢陵县花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以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和打造区域产品品牌为主要途径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倩   韩婧   范利瑶   蔡天毅  
以平原农区河南省扶沟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农产品生产、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5类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并结合优势功能法综合划分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区。结果表明:(1)扶沟县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表现出“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生态保育功能较强,非农经济发展、人居生活和农产品生产功能相对较弱”的位序特征,并且各类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2)基于优势功能识别结果,将扶沟县14个乡镇划分为综合型、单功能主导型和双功能并重型3种功能类型区,并按照“强化优势、补齐短板”的思路,提出分区差异化发展对策,为推进扶沟县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和分析策略可为平原农区其他类似县域明确乡村地域功能特征、探寻乡村振兴科学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贾玉清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培育和壮大县域产业集群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河南省不少县(市)立足本地特色,优化环境,以商招商,以外引外,实现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聚集,形成了以开放谋发展、以发展促开放的互促互动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许家伟  乔家君  李小建  
文章试图以演化的视角和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来审视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轨迹,把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跃迁(包含衰退和新的成长)四个阶段,强调了农区产业集群发展中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地方政府的合理干预。地方政府在延迟甚至阻止产业集群的衰退、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新产业集群的培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冬  乔家君  马玉玲  
新时期中国乡村正在经历新一轮剧烈的转型重构过程,而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可视为乡村转型重构过程在地方上的具体表现;由于乡村发展的多元性和外向性特征显著,其发展动力也变得更加多元,因此采用更加综合和系统的空间界面视角探索村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可为新时期乡村发展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以村域经济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集成乡村性指数评价、游动分割窗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巩义市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界面的位置和影响范围进行定量识别与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机理。结果表明:(1)巩义市空间界面主要分为自然界面、人文界面两大类,其中自然界面又分为地形界面和自然资源界面;人文界面主要由农业生产界面、居住界面、行政界面和交通界面组成。(2)乡村性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呈现出边缘强、中间弱的分布格局。(3)空间界面具有的多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县域要素的空间重组,促使巩义市乡村性空间分异的形成。其中,人文界面中的交通界面、行政界面和居住界面对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较大,而自然界面影响较小。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范荣华  
以河南省牛肉制品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对河南省162家企业的实地调查,共收回140份有效问卷,经过实证研究与分析,以网络的视角探讨其产业集群存在风险的原因,并提出深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地理临近优势、加强企业相互联系、共享集群溢出效应等对策建议,旨在引起相关政府部门及相关产业集群企业的重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二玲  史焱文  李小建  
基于创新体系理论构建了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分析框架,通过对河南省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91家农户和46家农业企业的实地调查,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农业创新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业创新体系可以看做是由创新主体、创新网络以及创新内容三个部分组成。外地同行企业对农业集群创新起主导作用,而传统农户仅仅是用祖传技术或模仿;本地企业中创新地位异质性较高;政府在农业集群创新中的直接作用较小,但紧密的产学研结合,能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于合作网络来说,知识网络呈多核心结构,网络集中度和密度均较高。与农区制造业集群相比,农业创新更加依赖外地同行企业和市场需求,更重视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志娟  
[目的]为有效测度、评价和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扶贫效益、把握脱贫工作的不足和方向,构建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该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固始县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估。[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加权评分法计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综合得分值。[结果] 2016年固始县旅游扶贫绩效综合得分为91. 66分,根据该文确定的等级评价标准,其旅游扶贫绩效处于良好等级。对旅游扶贫效益综合得分值贡献最大的指标是贫困户脱贫率,2016年固始县贫困户脱贫率为60. 61%,脱贫综合成效明显。通公路率、计算机普及率、基本养老保险普及率、沼气入户率是限制固始县旅游精准扶贫绩效等级提升的主要指标。[结论]开展乡村旅游对河南省脱贫攻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应加大对发展旅游扶贫的支持力度,最大效用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效益。且下一步旅游扶贫要着重从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入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