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16)
- 2023(9297)
- 2022(7703)
- 2021(7011)
- 2020(5942)
- 2019(12875)
- 2018(12645)
- 2017(23997)
- 2016(13241)
- 2015(14256)
- 2014(14266)
- 2013(13669)
- 2012(12565)
- 2011(11092)
- 2010(11007)
- 2009(10140)
- 2008(9884)
- 2007(8854)
- 2006(7766)
- 2005(6922)
- 学科
- 济(47564)
- 经济(47508)
- 管理(35849)
- 业(33714)
- 企(26967)
- 企业(26967)
- 方法(21509)
- 数学(19198)
- 数学方法(19034)
- 制(18053)
- 银(16291)
- 银行(16243)
- 财(15673)
- 行(15272)
- 农(14030)
- 中国(13735)
- 学(11676)
- 融(11000)
- 金融(10992)
- 体(10944)
- 业经(10485)
- 度(9846)
- 制度(9838)
- 贸(9430)
- 贸易(9423)
- 易(9168)
- 农业(9128)
- 地方(9025)
- 务(8822)
- 财务(8799)
- 机构
- 大学(182855)
- 学院(181944)
- 济(73128)
- 经济(71637)
- 管理(67171)
- 研究(65213)
- 理学(58296)
- 理学院(57589)
- 管理学(56467)
- 管理学院(56146)
- 中国(53062)
- 农(44829)
- 科学(42369)
- 京(38750)
- 农业(36164)
- 所(34566)
- 业大(34370)
- 财(34142)
- 研究所(31992)
- 中心(30509)
- 江(28067)
- 财经(27365)
- 经(25055)
- 北京(23619)
- 院(23274)
- 经济学(23000)
- 农业大学(22831)
- 省(22143)
- 州(21936)
- 范(21641)
- 基金
- 项目(129975)
- 科学(101044)
- 基金(95236)
- 家(87372)
- 研究(86693)
- 国家(86671)
- 科学基金(72412)
- 社会(56142)
- 社会科(53295)
- 社会科学(53279)
- 省(51413)
- 基金项目(50657)
- 自然(48992)
- 自然科(47938)
- 自然科学(47920)
- 自然科学基金(47113)
- 划(43935)
- 教育(39829)
- 资助(38256)
- 编号(32572)
- 重点(30058)
- 部(28228)
- 发(27431)
- 创(27277)
- 计划(26753)
- 创新(25679)
- 科研(25644)
- 成果(25251)
- 国家社会(24108)
- 业(23779)
共检索到269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立强 高虹 李跃东 李睿 商文奇 姚继攀 马亮 隋国民
合理行株距配置能调节水稻群体微环境,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是水稻高产栽培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技术。为探索不同行、株距配置群体结构及光合性能对产量构成的调控作用,构建合理行株距配置,以辽宁主栽水稻品种辽粳401为试材,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33+17)×17cm、(33+17)×14cm宽窄行栽植;25×17cm、25×14cm窄行等距栽植;30cm×16cm等行距栽植;30×20cm为对照]对齐穗期群体结构和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光能截获密切相关的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25cm等行距密植形式叶面积指数最高,可获得高产,但由于茎蘖数过多和LAI过大,群体质量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导致穗粒数或结实率的下降,宽窄行密植可通过降低40cm以下群体下部和80cm以上冠层叶面积指数来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优化群体,在保证稳定有效穗数基础上更利于后期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形成高产;宽窄行栽植模式下剑叶净光合速率高于其他栽植模式,显著高于25cm等行距栽植方式,各层消光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获得充分光能截获,(33+17)cm×17cm宽窄行栽植模式的温、光生产效率可高于对照18.89%,实现了对光、温资源的高效利用。宽窄行栽植可优化密植群体的冠层结构而获得高产,为北方粳稻行株距配置、宽窄行栽培增产原理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俊峰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 B_1)、缩行增密(行距25 cm, B_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 B_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_3B_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_1、A_2相比,A_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_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_1、B_3相比,B_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
关键词:
水稻 施氮方式 行距配置 冠层结构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娜娜 李慧 裴艳婷 石玉华 田奇卓 谢连杰 王树亮 刘鑫 徐凤娇
【目的】研究不同行株距配置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为不同类型品种超高产栽培的行株距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多穗型济麦20和大穗型山农8355为材料,探讨5种行株距配置对产量构成及生育后期光合、衰老特性等指标的调控作用。【结果】均等行株距和窄行宽株距可显著提高孕穗至花后7d的叶面积系数和群体净光合速率。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行距扩大和株距的缩小而提高,且提高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不同行株距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与旗叶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与丙二醛含量相反。大穗型山农8355灌浆中后期抗衰特性和光合速率优于中多穗型济麦20。光合速率与籽粒产量的相关不显著,群体光合速率与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军 陈温福 王嘉宇
由于冠层结构的时空复杂性和实验手段的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水稻理想株型理论的发展,本研究尝试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传统农业科研中,旨在为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在VC++6.0环境下,结合OpenGL图形函数库,开发出软件RPTDS(rice plant type design system),以三维重建法实现了对水稻群体冠层结构的模拟。进一步以冠层光分布为指标,通过田间试验与应用模型进行的光线追踪虚拟实验的比较研究,对软件的准确性与精确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虚拟试验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虽然在数值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RPTDS系统基本能够反映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分布态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本丽 黄龙 张烨 陈静 奚业文 何吉祥 吴仓仓 陈夏君
为优化稻鳖共作模式提供参考,本实验选择适宜稻鳖共作的籼稻丰两优香1号(FLY1)和粳稻香软粳2728 (XR2728),在穴密度相同的条件下,设置4组不同行株距的稻鳖共作组和仅种植水稻的对照组,并监测当地常规种植模式产量和效益。按照525 kg/hm~2养殖密度投放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监测各组水稻和中华鳖生长、形态和产量等指标,通过水稻和中华鳖形态特征值间的相关性分析评价不同行株距对中华鳖外观形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FLY1和XR2728水稻产量分别为7.04~8.66 t/hm~2和5.78~7.25 t/hm~2,最高产量分别出现在行株距为27.0 cm×16.7 cm和30.0 cm×13.3 cm。稻鳖共作组水稻产量均超过常规水稻单作组产量,水稻产量随行距减小有下降趋势。丰两优香1号组株高、有效分蘖数和穗粒数在各共作组间差异不显著;香软粳2728 30.0 cm×13.3 cm组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放密度为525 kg/hm~2时,丰两优香1号和香软粳2728号稻田中华鳖产量分别为0.89~1.04 t/hm~2和0.84~0.99 t/hm~2。水稻行株距与中华鳖产量和形体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FLY1较宽行距30.0 cm×13.3 cm和27cm×16.7 cm组裙边宽/背甲长、尾长/背甲长值较大;XR2728较宽行距30.0 cm×13.3 cm和27cm×16.7 cm组腹甲宽/背甲长,裙边宽/背甲长和前肢长/背甲长值较大。采用宽行距可有效提高综合经济收益,每公顷效益可达60 000元以上。结果表明在水稻总穴数一致情况下,较宽行距有助于提高水稻和中华鳖产量效益、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农艺性状及中华鳖裙边宽度等形态指标。水稻农艺性状与中华鳖形态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对水稻行株距具有一定适应性。
关键词:
稻鳖共作 行株距 产量 效益 形态适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秀锋 王冀川 高山 徐雅丽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杂交棉兆丰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膜下滴灌量的试验,探讨滴灌水量对南疆杂交棉群体光合性能、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限量滴灌条件下棉田土壤水分亏缺,群体光合速率(CAP)和叶面积指数(LAI)降低,群体呼吸速率(CR)及CR占群体总光合速率的比例(CRP)在盛花期上升,进入盛铃期以后又迅速下降,叶片平均叶簇倾斜角度(MFLA)增大,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CRP)增加,对光能的截获率降低。过量滴灌促进杂交棉生长势强的特性发挥,造成棉株营养体过旺,群体叶源量(CLSC)较高,但生育后期CR上升快,CAPP最低,光合物质累积量虽较高,分配到生殖器...
关键词:
棉花 滴灌 光合性能 冠层结构 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永鹏 南丽丽 于闯 付双军
以甘肃省主栽品种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Gannong No.3)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甘肃荒漠灌区播种量(12,16,20和24kg·hm-2)和行距配置[3种等行距10、15和20cm,2种宽窄行距6行×10cm(窄)+40cm(宽)和6行×10cm(窄)+30cm(宽)]对其干草产量、茎叶比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行距处理中,20cm行距的苜蓿干草产量显著高于15、10cm和两种宽窄行距(P<0.05);不同的播种量处理中,播种量为16kg·hm-2的苜蓿年总干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源 高洪文 王赞 孙桂枝
采取播种量、播种方式及品种三因素正交设计为试验处理,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对紫花苜蓿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水平结构特征系数除消光系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特征系数呈显著性差异,产量性状除株高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性状均呈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栽培模式 冠层结构 产量性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文祥 青先国 艾治勇
以双季早稻陆两优996和晚稻Y两优86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密度和3种栽插苗数的互作模式下水稻群体冠层生理生态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早晚稻栽插苗数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要大于密度及两者互作的影响;冠层太阳光截获率早稻以D45B3最高,晚稻则以D22B2最高;早稻齐穗期和乳熟期群体冠层太阳光截获率随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晚稻则随密度和栽插本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在高温季节其冠层温度要低于其他处理,相对湿度则增加。早晚稻产量均随密度和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密度或栽插苗数超过一定值后产量反而下降,早晚稻最高产量分别为9 681.19,10 512.7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早稻在...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栽插本数 冠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群体质量 大穗 产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圣刚 莫钊文 罗锡文 王在满 田华 段美洋 唐湘如
以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和超级常规稻玉香油占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机械同步深施肥不同施肥量对直播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 500kg/hm2范围内,施肥可以显著增加培杂泰丰和玉香油占的收获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可以显著增加水稻株高和叶面积指数,提高叶片SPAD,增加干物质积累总量,从而明显改善水稻群体质量。
关键词:
机械深施肥 水稻 直播 群体质量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旺锋 王振林 余松烈 李少昆 曹连莆 任丽彤
通过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节水高产的机理探讨表明 ,限量滴灌 (为新疆目前大田膜下滴灌暂定 375m3 /ha滴水定额的 2 /3)棉田土壤水分亏缺 ,群体光合速率降低 ;群体呼吸速率及群体呼吸占群体总光合的比值在盛花期较高 ,进入盛铃期以后群体呼吸又显著低于适量滴灌棉花 ;叶面积指数低 ,叶片平均倾斜角度大 ,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和群体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增加 ,对光能的截获率降低 ;光合物质累积少 ,但分配到生殖器官中的比例上升快。不同品种对滴水量的反应差异较大 ,新陆早 6号对限量滴灌反应不敏感 ,籽棉产量与适量滴灌棉田差异不显著 ;而新陆早 8号对限量滴灌反应较敏感 ,籽棉产量明显低于适量滴灌...
关键词:
棉花 膜下滴灌 光合作用 冠层结构 新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丽平 胡焕焕 李瑞奇 李慧玲 常春丽 李雁鸣
为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为试验材料,应用裂区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配置和4种密度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相同密度下,15 cm等窄行种植的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基本上最高,20 cm等宽行次之,16.7 cm+16.7 cm+26.7cm三密一稀种植样式最低。4种种植密度下的群体总茎数以高密度最大,随密度降低群体总茎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以中密度的较高,过大或过小密度的较低。即密度为300万/hm2或420万/hm2基本苗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密度为180万/hm2或540万/h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景慧 韩焕勇 王方永 陈兵 李保成
研究膜下滴灌不同毛管配置方式下滴水量对棉花冠层结构与功能的调节效应,揭示毛管配置和滴水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机制,为干旱区发展节水高产高效农业提供依据。以‘新陆早42号’为材料,设置1管2行和1管3行2种毛管配置处理,每个处理下设限量滴灌、常规滴灌和充分滴灌处理,研究了毛管配置对不同滴灌量棉花冠层结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与分配产量的影响。相同毛管配置下随滴水量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叶倾角变大,但滴灌量过大,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小,冠层结构不良,造成生育后期群体光合速率较快下降。相同滴水量下增加毛管间距,盛铃后期的叶面积指数、叶倾角和群体光合速率显著降低,群体散射辐射透过系数保持较高水平;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同朝 齐爽 关小康 李小艳 李仟 姜玉梅 卫丽
为给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种植密度和行距的配置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水分测坑池栽试验,设置等行距条播(W1,行距20 cm)和宽幅种植(W2,幅宽10 cm、行距30 cm)2种种植方式和105万(P1),150万(P2),210万(P3),270万(P4)株/hm24种种植密度,在冬小麦生长前期土壤水分较为充足、中后期较为干旱年型下,研究了不同群体配置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1、P2、P3、P4密度下,等行距种植(W1)小麦产量分别比宽幅种植(W2)高14.39%,12.54%,6.28%,14.37%;等行距种植在密度P4条件下产量最高(8 270.77 kg/hm2),宽...
关键词:
冬小麦 群体配置方式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