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12)
- 2023(7294)
- 2022(5627)
- 2021(5177)
- 2020(3769)
- 2019(8440)
- 2018(8147)
- 2017(15199)
- 2016(8431)
- 2015(9137)
- 2014(8963)
- 2013(8259)
- 2012(7766)
- 2011(7021)
- 2010(7080)
- 2009(6502)
- 2008(6572)
- 2007(5665)
- 2006(5150)
- 2005(4831)
- 学科
- 济(38185)
- 经济(38145)
- 管理(26836)
- 业(19282)
- 企(17498)
- 企业(17498)
- 方法(13839)
- 地方(11693)
- 环境(11618)
- 数学(10865)
- 数学方法(10755)
- 中国(9434)
- 业经(9414)
- 学(8479)
- 理论(8337)
- 财(8329)
- 农(8118)
- 划(7830)
- 地方经济(7655)
- 和(6730)
- 制(6458)
- 规划(5507)
- 农业(5424)
- 融(5389)
- 金融(5388)
- 发(5371)
- 环境规划(5296)
- 务(5075)
- 财务(5073)
- 体(5069)
- 机构
- 学院(117443)
- 大学(117182)
- 济(46812)
- 经济(45758)
- 管理(43180)
- 研究(39644)
- 理学(37359)
- 理学院(36897)
- 管理学(36283)
- 管理学院(36049)
- 中国(29658)
- 京(24610)
- 科学(23565)
- 财(22290)
- 所(18657)
- 中心(18357)
- 江(18083)
- 范(17849)
- 财经(17736)
- 师范(17721)
- 研究所(16962)
- 经(16065)
- 经济学(15391)
- 院(15204)
- 北京(15172)
- 州(14862)
- 师范大学(14463)
- 农(14404)
- 业大(14013)
- 经济学院(13834)
- 基金
- 项目(81148)
- 科学(64941)
- 研究(62472)
- 基金(58333)
- 家(50507)
- 国家(50075)
- 科学基金(43546)
- 社会(41493)
- 社会科(39250)
- 社会科学(39236)
- 省(32091)
- 基金项目(30339)
- 教育(29314)
- 划(26712)
- 自然(25586)
- 编号(25432)
- 自然科(24896)
- 自然科学(24890)
- 自然科学基金(24423)
- 资助(22327)
- 成果(20975)
- 重点(19085)
- 课题(18328)
- 发(18247)
- 国家社会(17988)
- 部(17889)
- 创(17214)
- 创新(16080)
- 制(16080)
- 教育部(15658)
共检索到173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真亮
近年来,部分区域从协同立法、联动执法、司法协作等方面积极推进跨区域环境合作治理,尝试破解属地管理模式的弊端。这体现了环境合作治理的空间转向,为环境法迭代更新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与理论发展机遇。在行政边界区域环境的空间特殊性、主体多元性、利益多层性、诉求多样性等特征的分析基础上,对行政边界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同法治"理论的运用场域以及区域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协作实践进行了阐释、反思。从环境治理转型和治理现代化来看,行政边界区域的环境共治内在的要求加强区域环境之间的合作共治,应推动从个体主义到生态整体主义、从城乡正义到区域空间正义、从地方法制到区域法治等方面的治理转型和制度体系的完善要求,从而促进基于环境改善的利益增进与共享以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权利的实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已经全面铺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治理体制"类"科层化、治理过程规范化、治理方式技术化的逻辑;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领导能力精英化、服务能力社区化、公共管理能力专业化的逻辑。但我国存在东中西区域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两个层面的限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匹配存在一定的张力,并会产生一些"意外的后果"。基于这一客观现实,需要对当前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进行反思,并重视简约治理传统。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有必要从改革乡村关系、推动自治下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多个方面达成国家政权建设与简约治理传统的协同。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罗祖兵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离问题是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争持不下的论题,这主要是由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二元论思维所致。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后现代主义思维范式为理解和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理论不具有惟一性,教育实践不具有自在的客观性,教育研究没有固定的方法。后现代视域中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从而为二者更为紧密的多重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兵 马贤茹
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础和目标之一。较城市环境治理而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象更为复杂,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区差异。注重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有助于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实施的系统化、规范化以及长效化。通过对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立法成本、执法成本以及守法成本的系统检视,认为目前立法成本总体偏高,执法成本不仅投入不足而且使用过高,守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故此,建议对有限的法治资源的配置与运行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及公平化改进,以此增进农村环境治理法治化效用,推动农村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与法治化。
关键词:
农村环境 供给侧改革 法治成本 资源配置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秀勇 何晓云
基于TOE分析框架,构建了包括8个观测变量和30个测量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检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实践效果。通过对14个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重塑乡村治理场域,实现乡村治理结构再造,拓展居民参与渠道,赋能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从而助力乡村实现有效治理的目标。但同时,数字技术也会造成一定的乡村治理负担,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功能“收缩”导致内容生产的行政化,数字技术的社区分化引发内容生产与需求的分离,数据指标硬化和治理内耗引致数字技术的悬浮化,治理主体间的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技术的挤出效应。为此,需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重新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超越对“数字技术”过度技术化和行政化的追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牛玉峰 刘晓伟
"五年规划(计划)"是我国最重要的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近30年来,学术界对"五年规划"的基础性、专题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且对"五年规划"的指导方针、编制与决策模式、作用与功能、历史经验与教训等方面作了重点研究。但是,研究中还存在视角不够宽泛、理论深度不够等不足,对于"五年规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的总体评价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今后,应注重从多学科、多角度拓展研究,加强对"五年规划"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整体、宏观研究,深化"五年规划"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体制改革以及"五年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绩效与评价等问题的研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京涛
环境审判模式的生成,有其内在的价值和规律。环境案件的特殊性是环境审判模式的内生性逻辑,现有司法制度是环境审判模式的外生性逻辑。从司法实践看,现有的环境审判模式主要有分散审判模式、"三审合一"审判模式、"四审合一"审判模式。延续着环境审判模式的生成逻辑和司法实践,"三审合一"的环境审判模式是未来环境资源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但面临着六大基础性法律问题,需要环境诉讼机制与环境审判机制融合共生,才能实现其价值。
关键词:
环境审判模式 生成逻辑 司法实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忠奇
文章基于2018—2023年31个省级统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数据,应用文本分析法,从规范体系构建、总体分布样态、公开具体内容三个维度考察了统计行政处罚信息。结果显示,统计行政处罚存在公开总体情况不佳、公开内容规范不一、责任追究机制失灵等问题。为此,应当坚持利益平衡的价值理念;加快完善统计行政处罚的信息公开规范体系,注重数字统计思维和数字技能培养;强化统计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的协同监督机制,更大程度地引入社会监督,不断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张皓然
行政主体为实现特定行政目的而归集、评价、使用信用信息,将合乎要求的守信主体列入红名单予以公布,并分级实施具体激励措施,可谓之守信激励。完整的守信激励过程呈现多阶段特征,可具体包括归集评价公共信用信息、确认守信主体、实施具体激励措施、退出红名单等四个阶段。实践中守信主体认定标准不一、激励措施的运用违反不当联结禁止原则等现象背离了守信激励设立初衷,宜完善守信激励总体制度设计,并明晰信用信息归集、评价范围,明确红名单管理标准,优化具体激励措施实施方案。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健康有序运行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的必要之为。
关键词:
行政法治 社会信用 守信激励 红名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彭中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通过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人宪法,从环境立法、执法、司法等多个维度,推动我国环境法治建设进人全面转型的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波
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新设性需要专业化和现实性的内涵与外延扩充,环境知识、环境技术、环保观念和一般环境事件的公开充实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内核。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有着不同的个人、组织和区域供给与需求。环境信息公开最终的法治治理路径既在于其内在的制度强化,还在于配套的立法跟进,以期形成完整系统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运作。
关键词:
环境 信息公开 法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文宏 辛强
跨省流域间污染纠纷频发多发的现象,折射出流域治理中地方政府间长期存在的“重竞争、轻合作”的博弈问题,反映了加强协同治理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国推行了一项重大的政策革新——跨省流域生态补偿。那么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是如何实现流域协同治理以及其政策效应如何,亟需得到回答。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作为一项准实验,探讨其实现流域协同治理的逻辑进路,并基于2007~2020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可以很好的平衡中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方政府在流域治理中成本收益不均衡的问题,是实现流域协同治理的有效制度安排。(2)开展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显著提高了地区的水生态韧性水平,已然成为了当下流域协同治理实现互利共赢的新道路。基于研究发现,分别从构建我国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流域补偿体系,以及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法制化体系建设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婧 姜哲
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区域41市的经验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空间分析工具检验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空间效应和经济复合效果。检验结论有:(1)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和问题导向特点,区域内环境排放逐渐趋同;(2)长三角区域环境排放空间关联较强,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双低”区域分布在城市群外围,“双高”区域则集中于核心区域;(3)各城市环境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所处的阶段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结论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需要长效动态机制的顶层设计,并应兼顾区际差异和空间异质性,以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而处于控制组的全国其他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关键词:
区域环境 协同治理 合成控制法 空间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婧 姜哲
基于2005—2018年长三角区域41市的经验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空间分析工具检验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空间效应和经济复合效果。检验结论有:(1)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直接效果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和问题导向特点,区域内环境排放逐渐趋同;(2)长三角区域环境排放空间关联较强,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双低”区域分布在城市群外围,“双高”区域则集中于核心区域;(3)各城市环境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所处的阶段存在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结论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协同治理需要长效动态机制的顶层设计,并应兼顾区际差异和空间异质性,以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而处于控制组的全国其他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关键词:
区域环境 协同治理 合成控制法 空间效应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
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乡村治理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我国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乡村治理面临着治理主体弱化、治理过程异化、治理保障不到位等治理瓶颈。因此,提升与改善乡村治理方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可以通过构建和完善"三治融合"、多元共治、外部保障等机制,破解乡村治理困境。
关键词:
乡村治理 转型困境 机制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