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52)
2023(14128)
2022(11948)
2021(11301)
2020(9584)
2019(21954)
2018(21678)
2017(41612)
2016(22399)
2015(25240)
2014(25247)
2013(24806)
2012(22871)
2011(20373)
2010(20543)
2009(19170)
2008(19065)
2007(17075)
2006(14833)
2005(13100)
作者
(63046)
(53404)
(52702)
(50594)
(33230)
(25464)
(24141)
(20840)
(20008)
(18799)
(17937)
(17921)
(16514)
(16472)
(16390)
(16377)
(16297)
(15463)
(15265)
(15184)
(13105)
(13044)
(13023)
(12309)
(12067)
(11986)
(11813)
(11756)
(10767)
(10735)
学科
(94623)
经济(94522)
(69514)
管理(63152)
(51224)
(48229)
企业(48229)
方法(42371)
数学(37707)
数学方法(37199)
农业(33963)
业经(25379)
(24879)
中国(23584)
(20121)
地方(19115)
(17362)
(16584)
贸易(16575)
(16128)
(15220)
财务(15171)
财务管理(15131)
(14556)
银行(14530)
企业财务(14364)
(13807)
(13789)
(13768)
环境(13646)
机构
学院(317798)
大学(313471)
(130497)
经济(127761)
管理(125567)
理学(108831)
理学院(107745)
管理学(105822)
管理学院(105223)
研究(101306)
中国(79960)
(68024)
(64077)
科学(61309)
(60044)
农业(52202)
业大(51548)
中心(51155)
(49817)
(48981)
财经(47375)
研究所(44914)
(43097)
(40939)
师范(40562)
北京(39324)
经济学(38999)
(38560)
经济管理(35580)
(35548)
基金
项目(213981)
科学(169341)
研究(158215)
基金(155877)
(134942)
国家(133699)
科学基金(115737)
社会(101455)
社会科(95800)
社会科学(95772)
(85208)
基金项目(82766)
自然(74260)
教育(72781)
自然科(72544)
自然科学(72523)
自然科学基金(71219)
(70426)
编号(65758)
资助(62704)
成果(52587)
(48016)
重点(47748)
(46372)
(44754)
课题(44013)
国家社会(41844)
创新(41793)
科研(41417)
教育部(41206)
期刊
(145580)
经济(145580)
研究(87934)
(70236)
中国(61960)
学报(48716)
(47545)
农业(47506)
科学(45188)
管理(41589)
大学(38253)
学学(36185)
(32108)
金融(32108)
教育(31532)
业经(30382)
技术(28062)
财经(22697)
(22675)
经济研究(20765)
问题(20686)
(19447)
(18070)
技术经济(15728)
农村(15646)
(15646)
统计(15554)
农业经济(15288)
世界(14965)
理论(14860)
共检索到466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国磊  张新文  
在科层制体系中,自上而下的行政考核在增强任务压力的同时,也催生出基层多样化的减负回应方式。基于"压力-回应"的分析框架对农村基层治理考察发现:以精细化管理为特征的行政考核不仅加剧了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压力,也塑造出上级部门常态化考核与基层淘汰式回应、上级领导不定期督查与基层拼凑式应对、上级政府签订责任状与基层选择性消解的治理样态。以靶向式的底层回应过程,在降低被督查和问责风险的同时,也显现出从"条块分割"走向"合作互动"的跨部门共谋,从"刚性约束"走向"弹性结合"的策略性变通,从"痕迹管理"走向"分类治理"的责任转移现象。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加强政策供给的有效性,使政策执行的刚性约束与考核目标的弹性机制相结合,在拓宽基层自治空间的基础上,提升各基层干部的执行能力,使中央减负政令真正落地。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卫龙宝  张菲  
本文运用1509户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农户对农村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本村组织治理的满意程度主要受到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影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导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经济开发区的农户对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较低;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对基层治理的满意程度和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启示是,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优先供给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物品,实施因地制宜的公共物品供给策略,保证专项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分配的公平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彬  刘红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资源向基层倾斜和下沉,以提高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调研发现,某些基层政府承接了大量下沉资源,但为何陷入疲于应付、忙而无效的“空转”状态?现有研究多从行政压力型体制和基层政府策略主义行为进行解释,而忽视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解释面向。文章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出发,通过对粤西L镇的案例分析,提出逆向压力型体制的解释框架。文章认为:逆向压力型体制不同于行政压力型体制,其关涉基层面对民生诉求时所承受的如何精准和精细回应的压力,以及由此而倚重情感关怀的治理体系;乡土社会对细致入微的情感治理的依赖,致使普遍性的技术治理在民生诉求回应中失准,从而造成农村基层的空转执行。因此,在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时,需要警惕技术“负能”现象,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政策和供给资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邓海娟  
行政指导是目前比较典型的非强制性行政行为方式,它对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和意思自治的强调有了很大的进步,是现代行政民主化的产物;它对于我国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为基本目标的农村改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基层政府应积极为农民提供信息指导、农业经营指导、农业政策等行政指导,这既符合农村基层行政科学化的基本要求,符合乡镇政府的职能要求,也是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青平  李崇光  吴乐  
本文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反映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内部结构的BRFCS模型。发现由于对工作回报、人际关系和个人—工作匹配感到不满意导致近半数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偏低,基层干部工作满意度与其工作绩效呈正向关系,干部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组织因素都对其工作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侯麟科  刘明兴  陶然  
文章利用2000年、2004年、2007年6个省60个乡镇120个村的抽样数据,研究了乡镇政府和村两委的重点工作任务的总体分布、地区差异,以及税费改革对于政府职能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税费改革显著地改变了乡村两级干部的职能结构,但是基层政府并没有切实向服务型政府转化;同时,基层政府维持社会稳定的压力也日渐增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华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不断转换和发展。其中,既有农村寻求高适应性治理形式的村庄逻辑,也有国家建设目标在农村落实的国家逻辑。国家是农村治理体制创新实践的关键变量,有效是治理体制转换中国家与农村的共同追求。国家建设目标既通过治理体制得以实现,也直接反映在体制所要实现的有效性内涵上。现代化的阶段性不同,国家建设目标不同,治理体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运行机制也不同,所实现的有效性内涵也不同。从有效视角审视70年来农村治理体制的实践,经验丰富、成就巨大,农村治理体制与国家建设高度同构。新时代建构乡村善治体制强调有效,有效的内涵包括行政、自治、组织、服务等多方面。有效的农村治理体制既要有效适应农村实际,也要有效实现国家建设目标,是一种功能复合性的、多元内涵式的治理体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议事协调机构作为县域治理过程中的非常规官僚组织体系,在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基层减负的视角审视了议事协调机构与基层减负的关系,所提出的双轨制的治理理论为基层减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官僚组织体系内部常规化组织体系与非常规组织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减负效果式微。要从根本上推进基层减负必须逐步改良县域治理所依附的组织体系,尤其是加强非常规官僚组织体系的规范化治理,将议事协调机构的考核纳入基层减负的考核范围,从而构建常规化官僚组织体系与非常规官僚组织体系相兼容的减负体系。在县域治理过程中,为配合做好基层减负,需要进行非常规官僚组织的规范化治理,主要包括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的数量,提升议事协调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能力,加强县一级议事协调机构自主设置决策权,注重对议事协调机构的考核与监督。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博  
议事协调机构作为县域治理过程中的非常规官僚组织体系,在实现县域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基层减负的视角审视了议事协调机构与基层减负的关系,所提出的双轨制的治理理论为基层减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官僚组织体系内部常规化组织体系与非常规组织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减负效果式微。要从根本上推进基层减负必须逐步改良县域治理所依附的组织体系,尤其是加强非常规官僚组织体系的规范化治理,将议事协调机构的考核纳入基层减负的考核范围,从而构建常规化官僚组织体系与非常规官僚组织体系相兼容的减负体系。在县域治理过程中,为配合做好基层减负,需要进行非常规官僚组织的规范化治理,主要包括严格控制议事协调机构的数量,提升议事协调机构的规范化管理能力,加强县一级议事协调机构自主设置决策权,注重对议事协调机构的考核与监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志兴  陈洁  张启明  杨勇胜  黄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实行农村基层法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利,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内容.本文从当前农民急需享有的民主权利入手,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突出基层法治权利建设下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基层法治机制的初探。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良  
税费改革之后,支农资金落实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越来越多采取项目制形式。项目制深刻形塑着农村基层治理。从条线控制来看,通过专项资金管理、专项资金的配套机制和项目落地的组织保障,确保国家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基层;从分级运作来看,项目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着县乡村关系,中央的各种惠农项目大多在县级各个部门汇集,强化了“以县为主”的公共产品供给格局,强化了县级职能部门与村庄的联系,弱化了乡镇政府在项目运作中与村庄的联系;从技术治理来看,项目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也存在着重效率轻公平、对乡村两级组织激励不足、民众参与缺乏等众多问题。项目制在农村基层治理中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立争  
"当家人"与"代理人"的角色冲突,使村民组长的职责履行陷入双重困境;低下的经济待遇和不可求的政治升迁机遇,使村民组长职位吸引力丧失殆尽,从而加剧了村民组长的"接班人"危机。稳固的乡村政治空间结构、强大的乡村社会资本以及双重角色寄托的延续,决定了村民组长"接班人"危机的解决不可一蹴而就。建议改进村民组长待遇制度,在乡村政治空间结构濒临崩溃、乡村社会资本面临瓦解的东部沿海农村,试行村民小组的合并或撤销措施,并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步推广。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晓波  樊胜根  张林秀  黄季焜  
在发展中国家,寻求最有效的社区治理方式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关键。因此,就各种治理方式进行实证评价已经刻不容缓。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村有成千上万个村子进行了村民选举,这无疑为研究民主对农村基层公共物品提供的影响提供了良机。基于最近一次农村调查,本文就两种基层治理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村民选举有助于增加村的收入,且主要靠企业上缴的税收。但是,私有化增加了向企业征税的难度。单靠选举不一定能增加村财务支出中公共投资的比例。只有真正实现决策权分担以后,公共支出中用于公共投资的比例才会增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祖佩  梁琦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构建既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规范要求,又要立足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的复杂现实,聚焦问题,提出契合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实际的现代化方案。而资源以及基于资源的利益博弈,构成审视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变量。基于此,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以资源形态为切入点,分析不同资源形态下"富人""狠人""能人"和"老好人"等村治精英的治理逻辑。在理清不同村治精英主导下农村基层治理所涵盖的治理结构、治理规则和治理秩序等层面的基本表现基础上,分析各个层面与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等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张力及其生成机制。最后,本文从农村基层治理各利益主体权利义务关系平衡、必要的农村治理空间和社区性规则培植以及村庄社会公共性构建等方面,提出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方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单琳琳  
农村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肩负着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等任务。目前,我国农村基层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现代化治理水平也有待提升。应突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治理理念,牢牢把握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以满足基层群众需求为核心,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平安建设为目标,以现代化治理方式为载体,发展社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有效解决农村基层治理的固有顽疾和新生问题,实现农村基层发展与治理的良性循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