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68)
2023(9073)
2022(7305)
2021(6955)
2020(5823)
2019(13163)
2018(13679)
2017(25887)
2016(14585)
2015(16357)
2014(16559)
2013(15572)
2012(14373)
2011(12941)
2010(13290)
2009(12772)
2008(12946)
2007(11681)
2006(10772)
2005(9995)
作者
(38324)
(31889)
(31844)
(30773)
(20163)
(14894)
(14554)
(12058)
(12023)
(11535)
(10817)
(10557)
(10327)
(10137)
(9969)
(9781)
(9350)
(9263)
(9257)
(9189)
(8220)
(7794)
(7684)
(7256)
(7252)
(7251)
(7230)
(7220)
(6348)
(6169)
学科
(50117)
经济(50024)
管理(46451)
(38203)
(32888)
企业(32888)
(21302)
中国(19010)
(18490)
方法(18404)
数学(16093)
数学方法(15934)
(14563)
(14242)
银行(14233)
(13721)
(13712)
业经(13344)
体制(12573)
(11867)
金融(11865)
(10201)
财务(10180)
财务管理(10147)
(9967)
贸易(9957)
(9802)
(9789)
企业财务(9642)
(9413)
机构
大学(201159)
学院(197097)
(82469)
经济(80625)
管理(71786)
研究(66061)
理学(59858)
理学院(59228)
管理学(58326)
管理学院(57941)
中国(54482)
(47644)
(42506)
财经(35218)
科学(35172)
(32372)
(31783)
(31442)
中心(29884)
研究所(28252)
北京(27708)
(26774)
师范(26550)
经济学(26089)
财经大学(26085)
(26024)
(25014)
(24176)
业大(23892)
经济学院(23381)
基金
项目(118351)
研究(94257)
科学(92834)
基金(83719)
(70772)
国家(70133)
科学基金(59901)
社会(59693)
社会科(56466)
社会科学(56453)
教育(45852)
(45788)
基金项目(43505)
编号(39576)
(38368)
成果(35952)
自然(34932)
自然科(34044)
自然科学(34036)
自然科学基金(33453)
资助(33349)
(29111)
课题(28949)
(27740)
重点(26869)
(25717)
(25200)
(25137)
项目编号(24888)
教育部(24664)
期刊
(98190)
经济(98190)
研究(69776)
中国(48128)
(38831)
教育(32580)
管理(30296)
(26187)
金融(26187)
学报(25502)
(23839)
科学(23492)
大学(21394)
学学(18950)
财经(18783)
技术(16677)
(16138)
经济研究(15977)
农业(15332)
业经(15325)
问题(13232)
(11389)
理论(10699)
图书(10682)
国际(9537)
实践(9461)
(9461)
改革(9294)
(9294)
会计(9255)
共检索到323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姚荣  
有别于美国社区学院以制度性利益与市场机制驱动的自主变革的转型逻辑,我国本科高校的转型则受到行政管控制度逻辑的支配。以计划、指标、项目乃至指令的方式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能够实现高校转型的"运动式治理",彰显"国家视角"的超强合法性及其资源配置与动员能力。然而,行政管控的制度逻辑往往忽视高校的自主性与差异性以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全局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建构以国家制度能力培育为前提,以制度性利益为核心,以复合共治的网络治理为权力结构,以高等教育与经济松散耦合关系为理想状态,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方法论的本科高校自主变革的制度逻辑,是我国本科高校转型的应然选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广海  
从价值取向层面探讨高校学术评价制度能够从根本上揭示其瑕疵所在,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变革之策。工具理性主导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凸显了工具理性效率崇拜、依赖评价技术、结果导向、"工具人"假设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学术活动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呼唤价值理性的觉醒,秉持理性平衡的价值取向是促使学术评价回归学术逻辑,最终实现高校学术繁荣的有效路径。具体变革策略主要包括:建立以学术权力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生成机制;实施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法;制定适合不同学科特点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合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唐敬伟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受到政府、市场、院校和教师等多重制度逻辑综合作用。地方高校转型中的各参与主体受到各自所遵循的制度逻辑所约束。不同的制度逻辑间的冲突导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陷入了困境。转型中的各行为主体需要统筹协调、相互协作才能帮助地方高校转型走出困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历经恢复调整、初步确立、转型完善、深化改革到全面建设等5个发展阶段。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探究我国科技人才政策变革逻辑与动力机制。结果显示,路径依赖是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保持结构稳定性与内在连贯性的基本阐释工具,体现在回报递增效应、多主体协作效应和制度场域自我强化等方面;关键节点在政治逻辑作用下成为科技人才政策变革的原始驱动力,其本质是在保证政治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建构以绩效为核心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进一步,在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以“缓冲器”式中介组织为核心的行政认同、市场协调和学术本位之间的合理张力,进而推进利益相关者群体利益协调与整合机制成为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不断自我革新的有效治理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志宏  
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和推行,既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追究机制存在的行政问责制,其主体应仅限于行政系统内部,客体应限于政府主要负责人,范围应重点放在社会领域、经济领域的重大安全事故或者社会民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程序应仅限于行政机关内部的责任追究程序,内容应主要是指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后果不应是责任人承担责任的终结而应当是追究其他法律责任的开始。也只有建立此严格意义上的行政问责制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绝不能误认为行政问责制是包罗万象的责任综合体,更不能把行政问责制简化为引咎辞职。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博文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碳排放“双控”的出发点。通过厘清碳排放“双控”的渐进逻辑、转型部署和制度取向,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渐进式决策理论框架下,碳排放“双控”渐进过程的核心是能源结构转型与减排技术创新的互动,应当形成以政府规制为基础,以企业履约和碳市场驱动发展为抓手的转型思维。鉴于此,我国碳排放“双控”转型部署与制度取向应当围绕三条主线展开:一是构建统筹碳排放“双控”与新型能源安全的转型发展格局,纠偏地方政府“运动式减碳”行为,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规则;二是完善我国碳排放“双控”数据报告核查标准,做好区域碳预算;三是建立全国碳市场多层次协同与双循环运行机制,完善跨区域碳配额流通市场体系,深化碳市场资源配置。通过加快推动我国碳排放“双控”顶层制度设计与部门耦合机制的建立,赋能新质生产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新争   曹宇彤  
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双螺旋动力,技术与制度是否协同匹配直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和速度。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我国技术范式的转变,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技术范式和制度框架内技术—制度的互动稳态,激发了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当前,我国制度创新的供给明显滞后于技术范式的转换,现行的制造业相关产业政策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还不适应数字技术范式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这是导致制造业企业陷入生产率困境、转型升级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从多制度变革入手,通过调整传统的制度框架适应技术范式的转换,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的制度变革路径包括改变强选择性的产业政策取向、致力于数字技术底层逻辑的制度变革、强化竞争导向的市场化制度改革、侧重促进协同创新的制度创新及聚焦动态能力的企业内部制度变革。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合文  
高校去行政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高校行政化的宏观制度表现为一种干预主义,标志是政府和高校之间形成了"行政文化",以及高校实质性办学自主权受到干预。解除管制是在新自由主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对政府干预主义的一种回应,但不是解决行政化的正确选择。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制度选择是要建立一种管制治理模式,正确区分政府与高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通过契约管理、增强管制透明度和政策回应性等对政府干预行为进行限制,对市场力量进行引导,对高校行为进行约束。从干预主义到管制治理的改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稳步推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淼  
基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分析框架,对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历史进程分析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历史逻辑是:工业化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需求是根本动力,主体信念变迁是先行条件,对非正式约束的重构是突破口,当前迫切需要探索"求诸己"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变革之路。建议通过多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价值讨论来改变主体信念,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建立政府、产业与职业院校的三维立体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多样性、竞争性激励制度激活各层面职业教育主体创新行动等策略来优化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动力机制。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怀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落后农业国,到2021年成功地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通过梳理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探索历程,能够探寻贯穿于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革之中的理论逻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资本,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开发和应用于生产。资本购买人工智能技术商品并应用于生产,形成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不由个别劳动生产。通过出售个别商品使用价值,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对个别劳动的剥削。资本支付工资购买科技劳动力,用于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有科技劳动的贡献。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能够保障科技劳动占有超额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能够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扩大社会劳动和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乔坤元  
引言和文献综述商业银行的绩效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它是我国金融业的一个关键问题。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似乎在"各司其职"——它们的目标有所不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上的考虑,受到更多行政力量的干预,比如起初承接的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另外,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层扮演着经理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袁康  鄢浩宇  
数字经济和科技变革浪潮下,数据保护利用需求更加多元,数据流通处理形态日益复杂,传统的“整齐划一”数据安全保护模式力有不逮,传统的信息安全保护范式也难以应对因大规模流通处理而产生的新型数据安全风险。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在转变数据安全保护理念和更新保护范式的基础上,对不同重要性和风险等级的数据采取差异化和针对性的管控措施,能够应对数据大规模流通处理下的新型数据安全风险,兼顾数据安全保障和数据开发利用的双重需求。应以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作为制度衔接与启示,总结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实践经验,明确数据分类分级的基本理念和关键要素,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体系标准和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的实效,平衡数据安全与利用,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继安  康宁  高众  苏慧斌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的总体数量和结构类型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基于124所样本高校在1980年、1992年、2001年和2016年四个改革节点的数据,梳理并分析了不同阶段机构设置情况和变化趋势,以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究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变迁的趋势和制度逻辑。本文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样本高校的内部管理机构总数增长了四倍多,其中行政机构和附属机构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党务机构和群众机构的比重相对下降,机构设置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机构类属不断增加;(2)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受宏观社会结构影响,通过社会制度结构中的各政治或利益集团与行为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实现变迁;(3)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呈现"行政主义"倾向。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对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琼  杜义飞  陈兴春  王琪琦  
在更加动态和复杂的背景下,持续性变革取向的价值更加凸显。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一家国有组织20年政企分离转型的过程为分析对象,尝试探究持续性变革的动力来源及过程机制。结合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研究发现小社会逻辑和市场逻辑是组织政企分离过程中最突出的两种制度逻辑。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关系与持续性变革状态转换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下:(1)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市场逻辑迅速提升对内部小社会逻辑产生挤压,两种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显性化促使组织从"解冻"状态进入"冻结"状态,随后转向"再平衡"的变革状态;(2)组织内部小社会逻辑的回顾使得制度逻辑之间的冲突性逐渐减弱,兼容性逐渐凸显,推动组织由"再平衡"状态转向"解冻"状态;(3)多重制度逻辑交互关系的不断转换为组织持续性变革提供情景动力。研究结合组织内外部因素对持续性变革的驱动情景进行了有益探索,丰富了组织变革理论研究,同时为当前背景下企业变革和创新实践提供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