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54)
2023(15546)
2022(13498)
2021(12658)
2020(10465)
2019(24224)
2018(23995)
2017(46387)
2016(24921)
2015(28160)
2014(27804)
2013(27348)
2012(24909)
2011(22282)
2010(22069)
2009(20028)
2008(19208)
2007(16744)
2006(14664)
2005(12194)
作者
(69575)
(58218)
(57398)
(54886)
(36749)
(28050)
(26102)
(22978)
(22161)
(20356)
(19990)
(19446)
(18125)
(17939)
(17767)
(17401)
(17389)
(17062)
(16706)
(16560)
(14281)
(14202)
(14009)
(13623)
(13083)
(12909)
(12868)
(12677)
(11666)
(11546)
学科
(102839)
经济(102643)
(74071)
管理(67794)
(53165)
企业(53165)
(51397)
方法(46744)
数学(40275)
数学方法(39731)
农业(34178)
业经(27874)
中国(25621)
(23692)
地方(22725)
(20497)
(17724)
理论(16729)
(16524)
贸易(16518)
技术(16345)
(16039)
(15887)
环境(15366)
(14699)
(14444)
财务(14370)
财务管理(14339)
(13952)
企业财务(13586)
机构
学院(347255)
大学(343746)
管理(142113)
(137166)
经济(134306)
理学(124864)
理学院(123542)
管理学(121298)
管理学院(120670)
研究(110825)
中国(82142)
(71366)
(70570)
科学(70201)
(59253)
业大(57507)
农业(53920)
(53894)
(53463)
中心(52632)
研究所(49460)
财经(48319)
(46322)
师范(45890)
(44236)
北京(43217)
(40344)
(39918)
经济学(39781)
经济管理(38965)
基金
项目(248234)
科学(196180)
研究(183506)
基金(180319)
(156027)
国家(154633)
科学基金(134325)
社会(116831)
社会科(109758)
社会科学(109725)
(98696)
基金项目(96860)
自然(87059)
自然科(85014)
自然科学(84995)
教育(83554)
自然科学基金(83447)
(81062)
编号(76444)
资助(72579)
成果(60019)
重点(54800)
(54764)
(53094)
(51617)
课题(51036)
创新(48039)
国家社会(47413)
科研(47410)
教育部(46825)
期刊
(150117)
经济(150117)
研究(95447)
(71541)
中国(64022)
学报(54978)
科学(51280)
农业(48973)
管理(47512)
(43544)
大学(43100)
学学(40856)
教育(37406)
业经(31062)
技术(30621)
(27848)
金融(27848)
财经(22387)
(22314)
经济研究(21010)
问题(20766)
(19003)
(18491)
科技(17391)
图书(17097)
资源(16945)
技术经济(16515)
理论(16025)
现代(15604)
业大(15324)
共检索到490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望超凡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提高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浙江宋村的治理实践表明,基层政府以改善村民自治运作条件为核心的行政介入是提高农村社会自治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随着农村社会的持续快速变迁,保障村民自治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渐瓦解,其结果是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快速弱化。通过选择性治理事务下沉、民主性议事规则供给、发展性经济资源输入,基层政府可以将行政力量有效嵌入村级治理。生活性治理事务下沉可以重建农民与村级治理间的利益关联,从而增强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动员能力;规范性协商规则供给可以为农民之间的理性协商提供空间与指导,从而引导农民围绕治理事务达成共识;发展性经济资源嵌入可以壮大集体经济,从而为自治活动提供灵活、持续的资源保障。由此,基层政府的行政介入能够重塑村民自治的实践基础,进而再造农村社会的自治能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从家庭与市场的契合性视角,基于浙江J村家庭作坊的社会学考察结果表明,家庭并不仅仅是市场解构作用的产物。依托作坊经济,家庭嵌入并适应市场的同时也受到了市场的再造。家庭的市场嵌入是指家庭的日常生活逻辑与家庭再生产的策略均服从于市场与资本的逻辑。市场对家庭的再造表现为伦理冲击与结构强化的悖论后果,形成利益性家庭。利益性家庭融合了激进与保守的双重属性,反映了家庭市场化转型的复杂性,并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蕾   姚兆余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浙江省象县G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作为案例,引入嵌入性理论的分析视角,对该村发展集体经济的实践机制和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G村集体经济受到三重结构性力量的嵌入作用,即通过市场嵌入的形式,建立了公司制的市场经营模式;通过关系嵌入的形式,激发了社会资本的力量;通过组织嵌入的形式,确立了村集体统筹的组织地位。嵌入性发展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农村经营模式改革、熟人社会中互助精神以及基层治理权威效应。因此,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协调集体经济“市场—社区”双重属性中的内在张力并构建起多重联结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包钢  郎友兴  
本文通过实证调查表明 ,在村民选举中 ,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程度低于男性村民 ,但  差别不大。在村民委员会的权力构架中 ,妇女处于弱势地位 ,主要表现为 :①职位数量少 ;  ②职位的配角性。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弱势地位并不仅仅由其性别所致 ,根本原因  在于中国农村、农民的劣势境况。因此要改变与保护中国妇女的权益 ,重要的是保护农民  整体的利益 ,改变其在中国的弱势地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翔  郑晓云  唐卫宁  马海英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章以农户为研究对象,将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考察了关系嵌入对农户生产经营能力的作用。通过浙江省203家农户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知识转化和获得外部资源对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关系嵌入对农户知识转化和获得外部资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栋  
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点,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中国乡村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发展并不必然走向规模化经营,农业"去过密化"的结果和机制也并不必然是农民非农化和乡村空心化。相反,嵌入乡土社会的农业转型可兼顾农民家庭经营的基本形式,其内在机制在于有利的外部政治经济结构、嵌入乡土社会内部的市场体系和融合型工农关系的构建,以及符合农民利益的复合型商品化生计体系的建立。通过借用乡村社会关系和伦理规范,农业转型深嵌于乡土社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排他性和关系排他性,从而对农民家庭经营和小农户形成社会保护机制。嵌入式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具有内聚乡村秩序的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的精英再生产和共同体重建。以社区为本位的农业转型道路,对乡村产业振兴和有效治理形成有益镜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栋  
乡村振兴的要义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点,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中国乡村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发展并不必然走向规模化经营,农业"去过密化"的结果和机制也并不必然是农民非农化和乡村空心化。相反,嵌入乡土社会的农业转型可兼顾农民家庭经营的基本形式,其内在机制在于有利的外部政治经济结构、嵌入乡土社会内部的市场体系和融合型工农关系的构建,以及符合农民利益的复合型商品化生计体系的建立。通过借用乡村社会关系和伦理规范,农业转型深嵌于乡土社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的地域排他性和关系排他性,从而对农民家庭经营和小农户形成社会保护机制。嵌入式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转型具有内聚乡村秩序的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的精英再生产和共同体重建。以社区为本位的农业转型道路,对乡村产业振兴和有效治理形成有益镜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姜裕富  
新农村建设中“建设”的真正含义不是来自外界的施舍,而是农村社会的自我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的全面落实,没有良好合作能力的村民参与是无法想象的。逐步从传统乡村社会转型过来的村民必须学会市场经济下合作的新形式。农民合作能力的培育只有在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项目中同步展开,在生动的实践中逐步习得合作经验,提高合作能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沈费伟  
探寻有效的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既是保障村民群众合法生态权益的现实需要,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之生态宜居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本研究通过对浙北荻港村环境治理的案例考察发现,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的实现机制是以广泛的社会资本为基础,以农村精英为组织领导核心,以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为支撑,以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改善为关键,以多元组织力量发挥为保障。尽管如此,在治理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如何平衡"公民参与"与"政府主导"之间的张力、如何实现"地方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如何增强"外部支持"与"内生力量"之间的互动、如何平衡"生产规模"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未来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治理方式以及治理机制四方面来总结提升农村环境参与式治理绩效的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军雷  
以典型的BS民族社区为研究个案,从嵌入主体和对象、嵌入过程和空间、嵌入效应3个不同维度细致描述了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本土民族社会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而对专业社会工作嵌入本土民族社会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文化视角与发展视角的双重运用、让度空间与拓展空间的双向扩展、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保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志远  
通过对华北农村以红白喜事互助为主要目的的"随姓"结合现象的考察表明:"随姓"结合关系具有多缘选择性、功能指向性、对等互惠性及代际传递性等特征;多姓聚居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中的族群集团意识以及村落认同的内生性力量,是"随姓"结合关系生成的主要诱因。"随姓"结合现象呈现出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阶序性"、"文化互嵌性"及"混合性"等特征,并折射出村落社会变迁过程中村民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和日益疏离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海彦  亓晓航  
依托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设计公共水资源治理的集体行动逻辑分析框架,以山东省邹县小规模流域为对象,对村民自治嵌入下的农村公共水资源治理集体行动的逻辑演进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公共资源的产权属性、村民自治偏好以及共同体规则的形成存在着规律性的逻辑关联。在农村公共水资源诸要素呈现新样态的今天,应快速建立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最优共同体治理规则,有效回应村民治理需求,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对策包括:唤醒村民的公共意识;树立公私有序的价值理念和内在推力,实现村民自治与正式制度间的良性勾连;统筹规划三次产业、城乡、村域的公共水资源配置;根据村庄差异提供个性化公共服务,建立有效补偿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马平瑞  李祖佩  
学界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重点关注经济效应和治理效应,有必要拓展社会效应研究。本文运用社会经济理论的分析视角,以鲁西南蔡庄村为例,探讨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社会效应实现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面对行政动员强激励和项目资源零输入,农村基层组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推动了乡村社会领域的建设发展。第一,在产业规划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自主选择适宜村庄自身条件的产业类型,通过开会议事与社会动员机制整合村庄内部资源并对接外部生产要素,实现对党员和群众的再组织化。第二,在产业运行阶段,加工厂生产管理方式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并与农民家庭生计生活模式相适配,进而形塑村庄社会结构和巩固农民家庭结构。第三,在产业收益分配阶段,集体收益用于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民间社会组织建设,形成以行政村为供给主体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个案村庄以内生型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为项目资源匮乏型村庄实现产业振兴提供了启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阿江  吴金芳  
当前农田用水问题日益突显,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状况各不相同,微观层面的用水问题非常复杂。选取巢湖流域蒋村,对其近一个世纪农田用水进行微观分析。传统时期,以"塘口"为用水单位,通过"大户领小户"式的合作,遵循"点香计时"规范分水。人民公社时期,村庄拥有了水塘—水库—电管站三级抗旱系统,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又基本恢复了传统的塘口用水方式。近十年来,村庄人口持续外流,精英缺失,代耕者挑战"熟人社会"规范,人—地关系弱化,蒋村原有的用水组织和用水规范难以为继。村庄日益"空心化"使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必然,土地规模经营将原来的户间合作用水转变为经营者的内部事务,有利于化解塘口用水问题,但要恢复村外的水库...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强  
本文梳理了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双重逻辑,指出了行政权力嵌入其中的基本路径。研究表明,效率逻辑主导下的农村集体收益分配实践,尤其是乡村干部报酬管理,是行政权力积极介入的主要领域。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干部报酬管理的经验考察,文章发现效率逻辑的应用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出现了分化。处于一线的基层政府通过调整报酬构成项目、稳定报酬增长趋势、软化行政考核效力等方式,偏离了根据贡献确定回报的效率逻辑。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干部通过持续互动与有效合作,共同分解了集体收益固定板块的分配权。最终,干部报酬异化为基层政府完成多元化治理目标的行政资源和满足乡村精英群体需求的特定利益。作为农村集体收益分配的重要项目,干部报酬应提高与工作绩效的匹配度、与集体成员的关联度,以保障集体经济的平稳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