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6)
- 2023(11613)
- 2022(9649)
- 2021(9173)
- 2020(7527)
- 2019(17127)
- 2018(16936)
- 2017(31949)
- 2016(17099)
- 2015(18622)
- 2014(18343)
- 2013(17567)
- 2012(15780)
- 2011(13980)
- 2010(13733)
- 2009(12302)
- 2008(11798)
- 2007(9904)
- 2006(8474)
- 2005(6867)
- 学科
- 济(67846)
- 经济(67759)
- 业(48002)
- 管理(46521)
- 企(36881)
- 企业(36881)
- 方法(31738)
- 农(28966)
- 数学(28677)
- 数学方法(28288)
- 农业(19396)
- 财(19246)
- 业经(18095)
- 中国(17246)
- 制(16805)
- 地方(13786)
- 体(12066)
- 学(11766)
- 务(11435)
- 财务(11399)
- 财务管理(11371)
- 银(10999)
- 银行(10987)
- 企业财务(10936)
- 融(10773)
- 金融(10772)
- 行(10502)
- 贸(10042)
- 贸易(10040)
- 技术(9921)
- 机构
- 学院(226376)
- 大学(224519)
- 济(93630)
- 经济(91821)
- 管理(90114)
- 理学(78998)
- 理学院(78182)
- 管理学(76836)
- 管理学院(76353)
- 研究(72553)
- 中国(54662)
- 财(44854)
- 京(44302)
- 科学(42712)
- 农(40077)
- 财经(35558)
- 中心(35225)
- 业大(34087)
- 所(33924)
- 江(32808)
- 经(32686)
- 研究所(30929)
- 农业(30097)
- 范(29569)
- 经济学(29542)
- 师范(29276)
- 财经大学(26797)
- 经济学院(26751)
- 院(26707)
- 北京(26581)
- 基金
- 项目(163075)
- 科学(130546)
- 基金(121189)
- 研究(120517)
- 家(105410)
- 国家(104478)
- 科学基金(91186)
- 社会(79595)
- 社会科(75317)
- 社会科学(75300)
- 基金项目(64387)
- 省(63705)
- 自然(58134)
- 自然科(56844)
- 自然科学(56829)
- 教育(56205)
- 自然科学基金(55805)
- 划(53137)
- 编号(47853)
- 资助(47696)
- 成果(37693)
- 部(37015)
- 重点(36585)
- 发(34878)
- 创(34617)
- 国家社会(33923)
- 课题(32521)
- 教育部(32451)
- 创新(32365)
- 制(31923)
共检索到3225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方成 靳永广
集体所有的制度安排、产权与政治的密切关联以及层级制的行政治理机制使村级组织和基层政府共同行动于土地制度改革场域中。本文的核心议题是探究土地制度改革中行政与自治能否以及如何有效联动。Y县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表明,行动的关键是构建集体自主治理的行动机制,实则是政府嵌入式治理与村庄自组织管理联动的过程。其中,前者以弹性制度嵌入、涉农项目进村和内生组织赋权等村庄面向的行政嵌入调动村民事务理事会主导改革积极性,而宗族性村庄具有的强关联特性和外部行政赋权则为后者通过情感与利益动员提供了条件。宅基地利用现状及未来需求、"尽量不得罪人"的心理定位、村庄集体收入水平以及制度赋予的行动自主性,分别从自然和社会层面约束或激励理事会的具体行动,由此改革呈现多样性结果样态。组织的非正式性与激励的单一性为自组织管理的长期存续埋下了消退的潜在可能性。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窗口透视新时代农村基层治理,认为应通过行政资源培育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从而实现政府治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关键词:
宅基地 行政嵌入 自组织 治理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晋洪涛 郭秋实 史清华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但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的积极性并不高。本文基于制度嵌入性理论,通过对河南省柘城县农户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究“家意识”和“面子观”两种非正式制度对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分化对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各类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都较为薄弱。由“家意识”衍生出的乡土情结、落叶归根观念等,是非农户和兼业户不愿退出宅基地的重要原因;“面子竞争”与传宗接代观念的结合使农村形成了激烈的子代婚备竞赛,由此导致的严重代际剥削引发农户对“老有所居”的担忧,并进一步弱化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传统的“家意识”与“面子观”共同促使农户形成了对宅基地的心理依赖,进而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了很强的削弱作用。当前在传统农区推进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尊重农户“归有其根”“老有所居”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户观念的引导,实现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互补与适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守英 熊雪锋
通过对四川省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案例研究,本文得出结论:经济结构变革与村庄转型是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内在需求,"农二代"社会和经济行为特征的变化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动力。不同世代的农民与宅基地的粘度不一,代际差异决定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节奏与速度。在总结泸县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传统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即以人为单位、以成员权为基础细化宅基地取得制度和落实居住权利保障;以激励为导向、以区位为根据实行宅基地的有偿使用与退出;以县域为半径、以农民身份为依托实现村庄的有效开放与要素集聚;以闲置结余宅基地为对象实现宅基地与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平等;以村庄规模控制为前提、以规划为龙头实现村内自治的宅基地管理与使用制度改革。
关键词:
经济结构变革 村庄转型 宅基地制度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商国富 王武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这为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特别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指明了方向。目前宅基地管理制度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改革完善?为此,笔者在山西晋城市选择了十二个典型村庄,对其宅基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12个典型村庄宅基地利用情况这12个典型村庄,分别选自6个县(市、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润秋 黄志兵
调研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与乡村现代化转型相辅相成。一方面,宅基地制度改革承载着乡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改革试点中也存在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匹配、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关系失衡、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以及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融合不足等问题,引发了"集中居住病""被上楼之争" "乡村治理危机""乡村社会困境"等诸多矛盾。从推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视角出发,宅基地制度改革应以推动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为改革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胜祥 李洪义
研究目的:探究农村闲置宅基地(含农房)盘活利用的市场主导型实施机制结构及其嵌入性运行方式,为推进同类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多案例比较相结合。研究结果:(1)"盘活利用"是通俗的政策用语,其广义实施机制包括5个市场交易构件,即清晰界定产权、搭建交易平台、拓宽交易范围、选择长期合约及防范事后风险;(2)一些交易构件以社会嵌入方式运行,有的必然,有的或然,使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市场机制具有社会嵌入性特征;(3)社会嵌入对市场机制既有促进又有制约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悖论效应。研究结论:改革实践既要通过构造5个交易构件完善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市场结构,又要正确对待社会嵌入对盘活利用市场机制的悖论效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刘浩然
如何通过有效利用宅基地来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将宅基地闲置问题置于昆明市乡村振兴试验区Y村的实践中加以考察发现,闲置宅基地的利用受到以政策压力和项目资源为载体的“行政驱动力”和由产权关系明晰、地权整合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而产生的“乡村内生力”的共同作用,“公司化集体”、产业融合、利益联结等中介机制将两股动力在村庄场域内进行融合、发挥和维持,实现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提供了试点村闲置宅基地有效利用的实现路径,以期为解决普遍性的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丽霞 刘浩然
如何通过有效利用宅基地来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将宅基地闲置问题置于昆明市乡村振兴试验区Y村的实践中加以考察发现,闲置宅基地的利用受到以政策压力和项目资源为载体的“行政驱动力”和由产权关系明晰、地权整合以及公共服务供给而产生的“乡村内生力”的共同作用,“公司化集体”、产业融合、利益联结等中介机制将两股动力在村庄场域内进行融合、发挥和维持,实现了农村闲置宅基地利用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提供了试点村闲置宅基地有效利用的实现路径,以期为解决普遍性的农村宅基地闲置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江红 苏运勋
利用来自山东省一个村庄的质性调查材料,通过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农场雇工,探讨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由村庄职业农民推动形成的家庭农场能够比较顺利的开展,与其嵌入村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有密切关系。家庭农场生产已经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小农户生产,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基于熟人关系流转的土地附带有合同关系,农场雇工虽然是来源于传统人情基础上的帮工,但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浩然 唐丽霞
在组织超规模设置的背景下,地方领导小组何以有效?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聚焦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实践过程,从地方领导小组“部门协调机制”和“政策主体”的双重角色定位出发,展现了情境与结构之间以行动为中介的契合过程。研究发现:第一,当地方政府面对复杂情境时,地方领导小组为破除科层桎梏提供了可能,其特殊结构生成了组织适应情境的能力,实现了组织情境与规范结构之间的协同性契合。在此基础上,地方领导小组通过控制调适的行动策略为政策实施提供了全过程的方向牵引,保证了任务情境与目标结构的治理性契合。第二,增强领导小组办公室能力来削弱“注意力依赖”、建立更为有效的外部情境沟通渠道来保障组织结构的完全开放,以及在目标模糊性和高度自主权的基础上发挥控制调适的行动策略,是实现“情境—结构”的双重契合的关键。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地方领导小组情境、结构和行动三大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地方领导小组有效性的生成机制和微观基础,丰富中国特色领导小组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为地方性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洪名勇 曹豪爽
农地制度是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线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革新了宅基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同时再造了乡村主体。所有权的具体明晰凝聚了村民的主体意识,资格权的期权逻辑重塑了乡村的内源主体,使用权的限制放松吸引来村庄的外源精英。乡村主体再造作为宅基地“三权分置”与村庄治理的中介,将宅基地“三权分置”的作用力向村庄治理传递,新主体从关系嵌入、要素嵌入、权力嵌入三个维度参与村庄治理。基于其作用机制,探索出“搭建多元主体治理框架、推进治理工具契约化、推进治理知识现代化、谨防‘资本—权力’共谋博弈”的四条村庄治理现代化提升路径。
关键词:
宅基地 三权分置 主体再造 村庄治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渤 曹玉栋 王玉庭
研究目的:基于产权理论评估宅基地确权的社会经济效应,以期准确把握宅基地确权的现实价值,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工作,释放制度红利。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广义精确匹配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宅基地确权有助于保障农民居住权益、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彰显宅基地的社会价值,同时能够促进宅基地流转和经营性利用,释放宅基地的经济价值。具体而言,每100个村庄中,宅基地确权使存在应分未分农户的村庄下降2.8个,村集体获得宅基地增值收益的村庄增加3.8个,有宅基地流转的村庄增加4.9个,有宅基地经营性利用的村庄增加2个。区位条件对宅基地确权的社会效应无显著影响,但会弱化其经济效应。研究结论:宅基地确权是释放宅基地多重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未来各级政府还需强化对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宣传和支持力度,为有效落实户有所居、发挥集体经济优势、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
宅基地 产权 社会经济效应 广义精确匹配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余敬 唐欣瑜
集体建设用地推动入市后,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理论革新与实践推动成为农村土地新一轮改革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12省30个村庄宅基地数量、取得方式、使用权证发放、土地闲置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的一户多宅、闲置率高、取得方式与实际发展不符、登记发证工作落后等问题。结合当前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改革政策与调研中反映的农民诉求,可从适当突破一户一宅原则、划分宅基地使用权取得方式、健全宅基地使用权证登记以及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补偿机制等方面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完善的应然进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梦真 吕晓
探究宅基地功能转型机理可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因村施策实施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参考。对此,论文在辨析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并依据山东省沂南县两个典型村庄案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宅基地主导功能变化与村庄的兴衰、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集聚提升类村庄在稳固宅基地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村集体通过制定科学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提升改造,促使宅基地生活居住功能不断升级,并向以文化、生态功能等为主导的多元复合方向转型;搬迁撤并类村庄因要素流失导致宅基地空闲废弃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政府通过局部搬迁定位、禁止建设要素投入、宅基地开发规划等途径促进闲置宅基地向非农生产、生态复合功能转型;村庄内、外部的要素交流与配置为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驱动力,推动宅基地功能由单一的居住保障向多元复合化方向转型。因此,未来要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要素配置概况,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管理机制和用地标准,将村庄规划以及宅基地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宅基地功能与人口、产业等要素配置的协同转型发展。
关键词:
宅基地 功能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 扎根理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超 谭峻
本文通过回顾农村宅基地功能演变历史,理清宅基地三大功能演变趋势,即政治稳定功能保持不变,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削弱,经济财产功能日益凸显。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参考上述宅基地功能演变路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坚持土地所有权不变,保持政治稳定;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差别化宅基地制度设计;加快宅基地流转制度改革,激活农民手中土地财产。
关键词:
农村经济 宅基地功能 宅基地制度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