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0)
- 2023(12963)
- 2022(11051)
- 2021(10563)
- 2020(9051)
- 2019(21073)
- 2018(21294)
- 2017(40309)
- 2016(22162)
- 2015(25049)
- 2014(25416)
- 2013(24666)
- 2012(22613)
- 2011(20317)
- 2010(20396)
- 2009(19043)
- 2008(18969)
- 2007(17143)
- 2006(14877)
- 2005(12903)
- 学科
- 济(89606)
- 经济(89491)
- 管理(60009)
- 业(58421)
- 企(45438)
- 企业(45438)
- 方法(41775)
- 数学(37269)
- 数学方法(36705)
- 农(34051)
- 财(25470)
- 中国(23527)
- 农业(22302)
- 业经(21226)
- 制(20188)
- 地方(19124)
- 学(18470)
- 贸(15041)
- 贸易(15036)
- 易(14603)
- 体(13847)
- 银(13828)
- 银行(13786)
- 务(13771)
- 财务(13720)
- 财务管理(13670)
- 融(13312)
- 金融(13309)
- 理论(13200)
- 行(13118)
- 机构
- 学院(309713)
- 大学(308778)
- 济(123245)
- 经济(120501)
- 管理(117553)
- 研究(104040)
- 理学(101101)
- 理学院(99977)
- 管理学(98030)
- 管理学院(97416)
- 中国(79310)
- 科学(65775)
- 京(64492)
- 财(59703)
- 农(59057)
- 所(53196)
- 中心(49994)
- 业大(48807)
- 研究所(48327)
- 江(47912)
- 财经(46033)
- 农业(45571)
- 经(41699)
- 范(41497)
- 师范(40998)
- 北京(40135)
- 州(37967)
- 经济学(37926)
- 院(37586)
- 省(34774)
- 基金
- 项目(208526)
- 科学(162568)
- 研究(150588)
- 基金(150026)
- 家(131586)
- 国家(130420)
- 科学基金(110892)
- 社会(94456)
- 社会科(89212)
- 社会科学(89185)
- 省(83225)
- 基金项目(79507)
- 自然(72196)
- 自然科(70481)
- 自然科学(70458)
- 教育(69797)
- 划(69548)
- 自然科学基金(69169)
- 资助(61764)
- 编号(61506)
- 成果(50347)
- 重点(47305)
- 部(46010)
- 发(45085)
- 课题(42682)
- 创(42670)
- 科研(40739)
- 创新(39990)
- 教育部(39102)
- 大学(39026)
- 期刊
- 济(139213)
- 经济(139213)
- 研究(88679)
- 中国(62634)
- 农(57255)
- 学报(52573)
- 财(48368)
- 科学(46670)
- 管理(40853)
- 大学(40001)
- 学学(37803)
- 农业(37711)
- 教育(33857)
- 融(28994)
- 金融(28994)
- 技术(27585)
- 业经(25098)
- 财经(22789)
- 经济研究(21107)
- 经(19570)
- 问题(18577)
- 业(17918)
- 版(17179)
- 统计(15971)
- 技术经济(14827)
- 理论(14518)
- 策(14074)
- 图书(13811)
- 资源(13807)
- 科技(13575)
共检索到460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华胤
村民自治是国家制度安排下的基层民主实践,其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联系亦是必然。调整自治单元是近些年基层政府追求自治有效的主要改革举措,但是,仅仅调整单元似乎很难奏效。贵州省河镇在单元下沉改革遭遇村寨单元自治失去活力的困境下开启二次改革,政府全面介入小单元自治运行,引导和协助村寨单元优化自治组织,同时结合村寨单元的治理习惯和治理资源,以行政力量为小单元自治输入其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权威要素、程序要素、规则要素、内容要素,推进外注要素的内生性衔接与自治生长。基于自治运转需要的、适度的政府介入构成了自治生长的关键要素。因政府改革而起的自治单元调整与自治生长不可能完全脱嵌于政府行政,政府行政应持续介入自治,使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形成良性的助推式互动。行政助推型自治的核心在于政府要精准把握介入的时间节点与度,在服务自治的逻辑下适度介入,培育自治、助推自治,以外部行政注入的自治要素驱动和激活自治,实现自治"由外而内"的植根生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华胤
村民自治是国家制度安排下的基层民主实践,其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联系亦是必然。调整自治单元是近些年基层政府追求自治有效的主要改革举措,但是,仅仅调整单元似乎很难奏效。贵州省河镇在单元下沉改革遭遇村寨单元自治失去活力的困境下开启二次改革,政府全面介入小单元自治运行,引导和协助村寨单元优化自治组织,同时结合村寨单元的治理习惯和治理资源,以行政力量为小单元自治输入其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权威要素、程序要素、规则要素、内容要素,推进外注要素的内生性衔接与自治生长。基于自治运转需要的、适度的政府介入构成了自治生长的关键要素。因政府改革而起的自治单元调整与自治生长不可能完全脱嵌于政府行政,政府行政应持续介入自治,使行政力量与自治力量形成良性的助推式互动。行政助推型自治的核心在于政府要精准把握介入的时间节点与度,在服务自治的逻辑下适度介入,培育自治、助推自治,以外部行政注入的自治要素驱动和激活自治,实现自治"由外而内"的植根生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徐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晓峰 魏程琳
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处理好与地方自治单位的关系。现阶段行政下乡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村级组织的行政化色彩加强,成为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另一方面惠农政策进村入户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增强了农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但是,农村基层行政效率总体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自治单位从行政村向自然村下沉,激活了村庄社会积累的内生性资源,使得以自然村为边界的社区社会组织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平等参与和民主协商公共事务的空间。这意味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政权建设不是要完全打碎地方自治单位使国家权力直面农民家庭,而是应重视农村基层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增强国家通过社会获得权力的能力,构建社会自治协同提升基层行政效力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微治理 村民小组 制度与生活 乡村治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微治理是乡村治理转型的重要方向。微治理立足于乡村治理单元下沉与生活转向,提高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因此,基于“制度与生活”理论视角,分析微治理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一方面,微治理有效应对村民自治下沉的制度环境,回应村民差异化的生活需求,及时处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微事务”。另一方面,微治理以村民小组为治理单元,构建“微共同体”“微网格”和“微组织”的内在要素,推动乡村治理共同体再造、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资源整合。微治理重构乡村治理形式和内容,在治理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制度化的治理规则和“软硬兼施”的治理策略。微治理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能够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优化乡村治理结构,有助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
微治理 村民小组 制度与生活 乡村治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汗青 柏维春
公共安全本身的控制难度较大,加之城市特性的扩大作用,使得城市公共安全很难受到政府单方的、完全的、全方位的管理。也就是说,对政府而言,城市公共安全的可管理性是有限的。治理理论对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启示在于政府的责任并非是无限的,但它需明确自身的应有角色并有效履行相应责任,促成一个能够有效维系城市公共安全的治理网络并在其中发挥领袖角色,即先行者、指导者、沟通者和激励者。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彬 刘红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资源向基层倾斜和下沉,以提高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效率。调研发现,某些基层政府承接了大量下沉资源,但为何陷入疲于应付、忙而无效的“空转”状态?现有研究多从行政压力型体制和基层政府策略主义行为进行解释,而忽视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解释面向。文章从国家与社会关系范式出发,通过对粤西L镇的案例分析,提出逆向压力型体制的解释框架。文章认为:逆向压力型体制不同于行政压力型体制,其关涉基层面对民生诉求时所承受的如何精准和精细回应的压力,以及由此而倚重情感关怀的治理体系;乡土社会对细致入微的情感治理的依赖,致使普遍性的技术治理在民生诉求回应中失准,从而造成农村基层的空转执行。因此,在推动资源向基层下沉时,需要警惕技术“负能”现象,有针对性地推进相关政策和供给资源。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姚合平 王卫东
村民自治是农村村民在民主的基础上自主处理集体事务的权利,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自治,它是村民所应该享有的一种固有权利。我国的群众集体所有制为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市民社会学说则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关键词:
村民自治 法理 市民社会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朋
本文通过对中部地区河南、湖北和江西三省的三县六乡镇的实地调研,认为探索乡镇政府改革必须认真思考五个基本问题:即乡镇政府改革的职能定位、目标旨归、方案适应性、切入点和难点所在。
关键词:
乡镇政府改革 目标 职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振奇
使用大规模的跟踪调查数据,从村庄民主自治开展的角度,研究了村庄合并和治理重心下移两类治理单元调整对村庄“四个民主”的影响。结果显示:村庄合并后,村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概率、村庄召开村民大会的频次都会降低,民主自治开展困难;治理重心下移后,村民民主参与的概率、村庄召开民主大会和民主评议的频次都会提升,民主自治较易开展。从影响机制看,村庄合并会减少村民获取重要信息的便利性,进而降低村民的民主参与概率;重心下移会提升村民的政治效能感和重要信息获取便利性,进而提升村民的民主参与概率;单元调整后,村民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村庄的民主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村庄合并后,提升交通便利性能激活村民部分类型的民主参与热情,但难以解决民主管理难题;重心下移后,议事会或理事会能承接部分村庄自治活动,而村庄合并难以达到类似效果。不论治理单元如何调整,提升村民的政治效能感和信息获取便利性,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热情,对开展村庄民主自治都是有益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昊 郑永君
规则属性、规则落地程度与村民自治基本单元具有关联性:规则的内生性与具体性越高,则规则落地程度越高;规则落地程度越高,则以规则落地单元为自治基本单元的有效性越高,进而村民自治的效果更好。通过对规则落地与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变迁与实践的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能够内生出具体规则的单元就是有效的自治基本单元;第二,规则落地单元与自治基本单元匹配性越高,则村民自治效果更好;第三,将自治基本单元划定到距离家户更近的地方,有利于更好的回归自治;第四,村民自治基本单元具有多样性,需要因地制宜的划定,其标准是单元的历史延续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叶敏
社区自治与国家组织间关系存在国家退出论、国家介入论和国家有效介入论三种论点。国家退出论认为国家介入对社会资本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国家介入则注意到了非西方社会和转型国家的独特经验,国家有效介入论则从更加微观和具体的视野揭示了国家介入与社会自治的复杂关系,得出国家的有效介入有助于社会自治的生长。文章在描述东部一个乡镇的社区治理创新经验的基础上,解读了国家有效介入为何有助于社区自治组织生长的理论缘由,包括输入外部权威和组织力量、拓展社会自治组织网络、分摊部分集体行动成本,以及作为集体行动的公共激励者。在我国,社区自治与国家组织之间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嵌入和共生的关系。
关键词:
社区治理 社区自治 国家介入 社会资本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谢琳
实践表明,要解决农村金融的市场失灵,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不当的政府介入会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论文讨论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首先从政府行为相关研究理论入手,重点探讨了政府定位以及以何种路径介入农村金融市场等问题,提出应进一步发挥农村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坤 唐琳 王涛
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受土地所有权社会化法律制度影响,公共权力过度介入土地资源配置,侵害村集体、农民个体土地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在土地所有权社会化法律制度体系构造下,地方政府行政权力介入土地资源配置要遵循法治的适当限度,以尊重农民土地"集体成员权"为逻辑起点,探索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的具体性制度,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及行为方式,重点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经营,合理引导农业新型组织形态与乡土社会结构有效契合,注重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等"柔性"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方式解决土地流转权属争议。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所有权社会化 行政权力限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的实证分析
村治能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逻辑分析与案例解剖——基于安徽省夏刘寨村的调查
零售企业渠道下沉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基于农村调研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行政体制演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个基于政府、市场、社会的分析框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路径分析
乡镇政府改革的“非帕雷托改变”——基于A镇权力结构的分析
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中的应用——基于海南政府会计改革试点的案例分析
行政改革中政府角色错位的表现
从悬浮到下沉: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基于江西省三个试点县的案例分析
河南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干预度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