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16)
- 2023(10438)
- 2022(8816)
- 2021(8406)
- 2020(7008)
- 2019(16150)
- 2018(15729)
- 2017(29683)
- 2016(15302)
- 2015(16945)
- 2014(16306)
- 2013(15482)
- 2012(13782)
- 2011(12008)
- 2010(11758)
- 2009(10203)
- 2008(9453)
- 2007(7879)
- 2006(6700)
- 2005(5686)
- 学科
- 济(61441)
- 经济(61378)
- 管理(44170)
- 业(41476)
- 企(35263)
- 企业(35263)
- 方法(29739)
- 数学(26385)
- 数学方法(25975)
- 财(17230)
- 中国(16924)
- 农(16577)
- 业经(13244)
- 地方(12469)
- 制(11630)
- 务(10900)
- 财务(10861)
- 财务管理(10840)
- 农业(10647)
- 企业财务(10384)
- 学(10153)
- 贸(9799)
- 贸易(9789)
- 易(9511)
- 理论(9476)
- 技术(8788)
- 体(8556)
- 和(8520)
- 环境(8518)
- 划(8347)
- 机构
- 大学(198954)
- 学院(197650)
- 济(82179)
- 管理(81660)
- 经济(80626)
- 理学(71483)
- 理学院(70800)
- 管理学(69544)
- 管理学院(69135)
- 研究(62160)
- 中国(47339)
- 京(39796)
- 财(38740)
- 科学(34799)
- 财经(31277)
- 中心(31264)
- 江(30984)
- 经(28695)
- 农(27591)
- 所(27464)
- 业大(27020)
- 经济学(25886)
- 范(25867)
- 师范(25652)
- 研究所(24908)
- 北京(23998)
- 院(23720)
- 财经大学(23683)
- 经济学院(23381)
- 州(22850)
- 基金
- 项目(144491)
- 科学(116194)
- 研究(108427)
- 基金(107655)
- 家(93044)
- 国家(92259)
- 科学基金(81131)
- 社会(71857)
- 社会科(68152)
- 社会科学(68133)
- 基金项目(56852)
- 省(55576)
- 自然(51126)
- 教育(50978)
- 自然科(49994)
- 自然科学(49979)
- 自然科学基金(49084)
- 划(46820)
- 编号(43289)
- 资助(42266)
- 成果(34241)
- 部(33104)
- 重点(32658)
- 创(30928)
- 国家社会(30787)
- 发(30583)
- 课题(29398)
- 教育部(29382)
- 创新(28848)
- 人文(28588)
共检索到284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富平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富平
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经历了从传统“社会主导的双轨治理”到当前“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的重大转变。新时代“行政主导的双轨治理”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国家介入(大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再造(小治理)的同步推进、共同强化,国家介入主要包括纵向派驻、横向扩张、全面渗透等三种机制,社会再造主要包括主体培育、平台搭建、活力激发等三种机制,同时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互动关系存在两种面相,从表层看是相互合作,从深层看则存在张力。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需要更好地实现行政轨道和社会轨道的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动态平衡,从而迈向二元合一的基层治理新境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小芹
将贫困置于中国自身的政治与治理语境中进行考察,这将有利于拓展贫困的本土研究。基于费孝通的"双轨政治",文章提出"双轨治理"概念,认为其既包含国家治理又包括基层治理,特指国家在"攻坚拔寨"特殊时期设置的第一书记制度与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延续至今的村支书制度在扶贫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治贫格局。然而"双轨治理"也潜藏着造假共谋和形式主义、权力博弈与不合作、农民边缘化与基层自治力量削弱,及村庄公共性瓦解等新问题。完善"双轨治理",可从政府与社会有限度的自主性、互惠性的资源依赖、合作型的治理及村落共同体的重建四方面入手,最终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关键词:
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 “双轨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小芹
将贫困置于中国自身的政治与治理语境中进行考察,这将有利于拓展贫困的本土研究。基于费孝通的"双轨政治",文章提出"双轨治理"概念,认为其既包含国家治理又包括基层治理,特指国家在"攻坚拔寨"特殊时期设置的第一书记制度与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延续至今的村支书制度在扶贫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治贫格局。然而"双轨治理"也潜藏着造假共谋和形式主义、权力博弈与不合作、农民边缘化与基层自治力量削弱,及村庄公共性瓦解等新问题。完善"双轨治理",可从政府与社会有限度的自主性、互惠性的资源依赖、合作型的治理及村落共同体的重建
关键词:
第一书记 精准扶贫 “双轨治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嘉鸿 贾林州
组织租并不足以说明村社理性所具有的特质,村社制度所内涵的,除了长期演进的重复博弈结构中形成的具有工具理性特性的"队生产"形态,还包括以血缘认同和村落共同体认同为基础的具有价值理性性质的家庭内代际分工和外部协作行为。这一价值形态和生产关系及其所依赖的小农经济,即为小农村社制度,它实质上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条件的制约下,农耕文明演进路径依赖地形成的内生性生产与治理结构。豫南村落自主治理实践形态表明,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乡村巨变导致乡土伦理价值体系的式微与村社制度的瓦解。因此,"三治"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建
关键词:
组织租 村社理性 小农村社制度 乡土伦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成良
联村制度成为转型期地方政府应对社会复杂矛盾、破解基层行政僵化、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探索。基于浙东的田野调查发现,联村制度通过推动干部下沉,以联村联户的形式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打破了科层制的诸多限制,重构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中间协调地带,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缓解干群矛盾、加强政府对基层社会需求的回应能力、弥补村级治理公共性的缺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多重困境:群众日益复杂多元的诉求、村级权力结构对正式权力的排斥、行政体系内过于形式化的监督与考核机制等。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志刚
如何逻辑一致地解读2015年以来发生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种种公司治理"乱象"和"怪象"?在提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三条逻辑主线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构建理解中国公司治理现实困境的一个统一逻辑分析框架。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我国资本市场进入股权分散时代,"野蛮人频繁撞门"和隐身在各种金字塔控股结构之后的金融大鳄的"兴风作浪";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式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当野蛮人遭遇"中国式"内部人,中国公司治理的现实困境出现了。我国需要从监管和公司治理政策两方面积极应对,如推行双层股权结构,制定税收政策减少金字塔控股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磊 姜海
研究目的:以土地资源配置方式遵从优势区开发原则到服从主体功能区分工协作规则演进规律,解释现行中国治理模式下国土空间管理逻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传统优势区开发理念为早期区域发展带来了集聚与规模经济效益,但其内部仍存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失衡等问题,降低了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传统优势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念转型,是中国特定时期具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明确地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核心定位,应以法律规范"央地"土地关系、差别化实施政策制度安排、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创新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研究结论:不同分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关系协调是世界性问题,转型时期中国国土空间优化和规制治理重点在于厘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精准落地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主体功能配套政策体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洪新
有效贫困治理需要强有力的村社集体,然而,废除农业税之后,乡村基层组织越来越"悬浮"于农民。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大量扶贫资源持续输入农村,软弱涣散的村社集体却失去了与国家资源对接的能力,造成贫困治理的"内卷化"。村社集体的内生活力某种意义上需要外部力量予以激活和再造,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帮扶"是贫困治理的一种有益探索。驻村帮扶本身是连续性的,成员通常由同一单位选派,类似于接力赛,故称之为"接棒治理"。"接棒治理"能够为理解驻村帮扶贫困治理实践提供一种可取视角。在"接棒治理"的框架内,由同一单位选派的驻村帮扶成员有着共同的身份认同,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帮扶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多办实事。作为外部嵌入力量,驻村帮扶不可避免地对村庄内部治理秩序产生影响,但由于退出机制的确定和可预期,驻村帮扶下的"接棒治理"不会完全改变村庄内部权力格局,更不会对村庄自治造成破坏,其旨在培育并回归自治,将"接力棒"最终交接给村社集体。
关键词:
驻村帮扶 接棒治理 第一书记 自治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勇
面对激增的任务与职责,基层干部并非被动承压或是一味逃避,而是在有限资源约束下选择性地分配精力资源、应对负担。借鉴组织平衡理论,从“行为可见性”和“行动效能”维度建立基层干部负担差异性认知与应对的分类框架,可分出忠诚——自主加码、准退出——弱化参与、呼吁——避责加压和混合——自我调适四种理想类型。基于T镇的田野研究表明,行动效能和行为可见性越高,贡献越容易获得组织认可,基层干部越愿意提升努力水平以适配更高任务要求(忠诚);行动效能不变而行为可见性越低,贡献难以被组织识别和认可,干部可能会维持既有努力不变、消极应对(准退出)。行为可见性并非越高越好,当行动效能较低时,基层干部更容易暴露在问责风险中而采取自我加压和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乔时 曹家为 王菁娜
国内外学者通常将交易营销和关系营销视为对立的范式加以研究,这对企业的营销实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营销组合理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作者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营销组合并没有过时,它同样适用于管理客户关系,并基于营销组合理论提出了拓展的概念性框架。新的框架遵循了新的营销主导逻辑,并兼顾了关系营销在理论上的最新视角和交易营销在实践上的优势。
关键词:
营销组合 交易营销 关系营销 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张栋 李婷
高杠杆,经济脱实向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也一直受到政府部门高度关注,但是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决定了西方典型的资本结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企业的融资实践。已有文献充分研究了企业资本结构的静态和动态影响因素,但是众多复杂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于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过程?不同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文章从企业内部现金流的充足性出发,基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视角,将已有关于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试图描述出企业资本结构的决策逻辑。文章认为,融资需求是资本结构决策的起点,而企业内部现金流充足度是影响融资需求的关键因素;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导致融资供给与融资需求常常不匹配;企业管理者和金融机构决策者共同完成企业的融资决策。
关键词:
资本结构 融资需求 融资供给 现金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秀兰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乡村治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是对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思想精髓的传承和弘扬,同时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的精华。其科学内涵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原则和治理方式四个方面,并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让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点,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压舱石。只有深刻理解乡村治理的基本逻辑,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新篇章,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乡村治理 农村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代志华
本文在分析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世界电信改革的经验,回顾我国电信改革历程,提出并构建了TDG-RCP分析框架。透过这个框架,旨在使中国电信改革能够沿着“规制—竞争—产权”的演进逻辑螺旋上升、逐步推进。从趋势上看,以构建有效竞争格局为目标,在3G实施和3C融合、兑现WTO承诺与需求不断增长的条件下,电信立法与专业规制、运营商全业务竞争、业务开放以及向民营资本开放正逐渐成为现实。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军 王念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活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工具进行创新实践,进而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延伸。分析发现,交易回报的泛货币化、需求推动金融创新以及共生性的金融生态系统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征。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通过"渠道"或"平台"的创新优化,实现了多元化、深层次的资金供求匹配。金融抑制、金融生态群落沉淀、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互联网技术为供给提供的保障以及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是中国互联网金融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从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比较分析角度入手,构建互联金融动因理论、模式理论及风险理论为一体的完整理论逻辑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