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37)
- 2023(12132)
- 2022(9690)
- 2021(9102)
- 2020(7455)
- 2019(17211)
- 2018(17205)
- 2017(33144)
- 2016(17768)
- 2015(20227)
- 2014(19931)
- 2013(19377)
- 2012(17121)
- 2011(15192)
- 2010(15137)
- 2009(13745)
- 2008(13011)
- 2007(11292)
- 2006(10017)
- 2005(8908)
- 学科
- 济(72160)
- 经济(72092)
- 管理(47549)
- 业(44701)
- 企(35141)
- 企业(35141)
- 方法(29719)
- 数学(25812)
- 数学方法(25260)
- 农(23676)
- 地方(21230)
- 中国(19094)
- 业经(18027)
- 农业(16141)
- 学(15325)
- 财(14266)
- 环境(13570)
- 理论(12306)
- 贸(12264)
- 贸易(12253)
- 制(12006)
- 易(11827)
- 和(10812)
- 划(10368)
- 技术(10326)
- 发(10268)
- 融(9607)
- 金融(9604)
- 地方经济(9486)
- 银(9197)
- 机构
- 学院(241883)
- 大学(238205)
- 管理(94597)
- 济(91729)
- 经济(89620)
- 理学(81942)
- 理学院(80993)
- 管理学(79175)
- 研究(78996)
- 管理学院(78747)
- 中国(59841)
- 科学(51645)
- 京(50611)
- 农(41916)
- 财(40041)
- 所(38740)
- 业大(38710)
- 江(37911)
- 中心(37828)
- 研究所(35666)
- 范(34397)
- 师范(34145)
- 州(32248)
- 农业(32184)
- 财经(32122)
- 北京(31168)
- 院(29692)
- 经(29104)
- 师范大学(27446)
- 省(27212)
- 基金
- 项目(172443)
- 科学(136543)
- 研究(125528)
- 基金(124167)
- 家(108925)
- 国家(108052)
- 科学基金(93620)
- 社会(79307)
- 社会科(75000)
- 社会科学(74977)
- 省(70533)
- 基金项目(66640)
- 自然(61795)
- 自然科(60263)
- 自然科学(60252)
- 自然科学基金(59112)
- 划(57720)
- 教育(57177)
- 编号(51593)
- 资助(49468)
- 成果(39894)
- 重点(39004)
- 发(37921)
- 部(36250)
- 课题(35828)
- 创(35817)
- 创新(33428)
- 科研(32701)
- 国家社会(32279)
- 大学(31275)
共检索到352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飞 杨庆媛 王成 江娟丽 胡蓉
近年来,中国将石漠化等生态退化区作为休耕的主要试点类型区之一,该区域人地矛盾突出,休耕试点中多以村委会为休耕管护主体。立足于探索在生态退化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休耕管护主体的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适用的运行条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松桃县为案例区,选择5个片区(7个村)为样本,围绕不同休耕试点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解析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以及不同休耕管护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松桃县休耕试点形成了四种休耕管护模式,即模式Ⅰ(种植大户管护)、模式Ⅱ(农民专业合作社管护)、模式Ⅲ(公司/企业管护)和模式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护);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的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并且遇到了9个方面的休耕问题,导致试行阶段的行动者网络不太稳定和调整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出现了分化,其中"休耕补助大幅减少和现行统一的休耕补助标准"是造成行动者网络分化的主要原因;应当制定有梯度、有弹性的休耕补助标准,加强休耕资金管理,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机械化投入。(2)休耕行动者网络中,人类行动者的理性行为是休耕试点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休耕管护模式及其策略。模式Ⅰ适合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坝区,但需要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模式Ⅱ适合任何区域,但需要合理分配休耕补助和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在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种植花生等利润相对较高的作物;模式Ⅲ适合石漠化程度较严重的区域,但需要资金雄厚和与休耕有产业上下游关联的公司/企业参与管护;模式Ⅳ适合土地流转费较低、村干部管理能力较强的偏远落后山区,但休耕区域必须符合休耕要求。(3)无论何种休耕管护模式,在生态严重退化区选取休耕区域,关键在于找准提升地力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同时,严格筛选休耕片区和管控休耕时长,保障复耕后可持续利用休耕地以及做好休耕户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此外,应当完善乡镇政府、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支两委和风险防范体系等休耕相关行动者,进一步提高休耕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石飞 杨庆媛 王成 江娟丽 胡蓉
耕地休耕制度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立足于探索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内涵和技术方法,以此解决因休耕地错配而导致休耕的效率和效益受损问题。以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贵州省松桃县为例,采用基于休耕目标的耕地健康综合评价法诊断识别休耕地,并按照休耕要求优选休耕地。结果表明:(1)广义上的耕地休耕空间配置的内涵本质,就是将休耕规模、休耕区域、休耕时序和休耕技术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对休耕地的“定量、定位、定序、定术”宏观调控。(2)休耕区域空间布局的重要基础是基于耕地健康综合评价的休耕地诊断识别,耕地健康程度由耕地质量目标和耕地产能目标共同决定;休耕区域空间布局的核心内容是空间约束,以集中连片作为主要约束条件。(3)松桃县耕地健康程度一般,休耕潜力较大且旱地明显比水田休耕潜力大,适度休耕为主、优先休耕为辅。(4)水田休耕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部和南部乡镇,旱地休耕区域全县皆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乡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军 蔡运龙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脆弱生态区 ,土地退化严重 ,人地矛盾尖锐 ,区域发展可持续性差。对此区退化土地进行生态重建 ,是西部开发中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以位于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带的关岭县为研究区 ,分析了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特点 ,土地退化的主要过程及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生态重建对策 ,指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外部的物质、技术、资金等投入扶持 ,而最终实现则需要立足于本地的生态重建和生态产业的良性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媛 支玲 林德荣
通过对安定区、宜川县退耕农户的深入调查,总结了案例区县森林管护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委托代理理论,针对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退耕地 森林管护 委托代理 对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俞振宁 谭永忠 吴次芳 张晓滨
研究目的:利用浙江省嘉善县428户农户调查数据,从兼业分化视角分析农户耕地轮作休耕参与意愿和最低受偿金额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中国的耕地轮作休耕模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CVM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耕地轮作休耕参与意愿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而升高:纯农户、Ⅰ兼农户与Ⅱ兼农户相应比例分别为30.00%、77.69%和78.90%;(2)同意参与农户中平均最低受偿金额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而升高:纯农户、Ⅰ兼农户与Ⅱ兼农户平均最低受偿金额分别为975.00元/亩·年、1041.58元/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文杰 刘丹 巩前文
耕地经营者的休耕补偿是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中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总结已有休耕补偿模式基础上,本文在系统分析现有休耕补偿模式存在补偿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失衡、补偿对象缺乏差异化区分、农户利益被弱化、补偿效果评估空缺等四大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休耕差别化动态补偿新模式。同时,文章提出应制定基于治理、社会及生态成本的差别化补偿标准,由单一化补贴向多元化补贴转变,并按休耕所处的阶段、周期长短、休耕目标及范围等,适时动态调整补偿分配比例;鼓励参与休耕的农户成立土地休耕股份制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休耕土地的培肥管护,提升农户在休耕补偿中的话语权,并以此来增强农户的自我补偿能力,调动土地经营者的养地积极性,保障休耕政策的可持续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祖健 张蚌蚌 孔祥斌
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综合法、案例研究法和数学模型法,基于农户调查数据,构建耕地细碎化及其利用效率定量模型,揭示西南山地丘陵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与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中确定合理地块大小提供借鉴。研究结果:1)草海村耕地在自然细碎化和权属细碎化的叠加下,呈现出地块数量过多,承包地块面积偏小,而地块离家不是很远的特征。自然细碎化主要表现自然地块数量偏多,全村达67块,平均自然地块面积为7.0×104 m2;权属细碎化S指数平均值为0.84,地块距离指数平均值为0.22。2)耕作效率,承包地块面积0~1 000m2,效率随地块面积增大快速提高,提高约61%;承包地块面积1 0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谢先雄 赵敏娟 康健 蔡瑜
首次利用中国西北生态退化休耕试点政策这样一个准实验,运用得分倾向匹配方法评估了休耕的“双赢”效应及其政策异质性,并进一步检验了其促进农户增收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总体看,休耕政策能实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促进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休耕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水平提升了4.40%,使农户总收入提高了18.10%。(2)休耕改善了当地耕地板结盐渍化、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耕地污染和耕地肥力,但对改善耕地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耕作条件并无效果。(3)休耕主要通过经济补偿的直接机制和挤出农户非农就业时间来增加非农收入的间接机制来促进农户增收。(4)休耕的“双赢”效应在参与程度和管护模式上均存在异质性,随着参与程度提高,“双赢”效应呈现递增趋势,但仅中、高参与程度组效应显著;两种管护模式均能够实现“双赢”效应,但能参与管护组则效应更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蔡品迪 喻理飞 付邦奎 殷建强
为了更好地揭示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状况,以修文县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指标敏感度从群落组成结构、群落演替和土壤理化质量等3个方面筛选出18个评价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退化喀斯特森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近自然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近自然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随着植被进展演替,群落近自然度综合指数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从草坡阶段演替到乔木林阶段,群落近自然度综合指数从0.127上升到0.617;由于示范区的乔木林群落主要是早期型乔木林,群落自然度综合指数相对较低,群落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演替阶段,需要进行群落结构调整;适时引入一些大高位芽植物,并对灌木层进行适当的疏伐,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隋虹均 宋戈 高佳
耕地生态退化严重威胁黑土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其时空分异规律是提高黑土耕地产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学命题。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富锦市为研究区,立足于耕地外部扰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胁迫与生态恢复,利用遥感驱动的多源环境胁迫监测模型、改进的CRITIC模型、优化的InVEST模型,明确二者间的作用结果,揭示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生态退化的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外源环境胁迫强度整体偏低,呈现出以东部、西部、北部高,中部、南部低为主基调的时空分异格局;(2)研究区耕地內源生态恢复强度高于胁迫强度,表现出以西部—东部—中部梯度衰减的时空分异格局;(3)研究区共有968.12 km~2耕地发生生态退化,展现出以团块状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中部,零星分布在其他区域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明晰了多源环境胁迫/多源生态恢复之间的交互效应,实现了各耕地图斑对多种环境胁迫力和生态恢复力的动态敏感度测算,进一步刻画出了生态退化过程,测度结果与现实耕地利用强度吻合,为准确诊断黑土区耕地生态退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罗昌琪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郭小年 阮萍
本文利用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对贵州省织金县部分农户的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结构分布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检验了样本农户生产效率的收敛性,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对该县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产生影响,同时也使该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收敛趋势发生变化。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宋进春 朱玉鑫 姚顺波
客观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对优化工程管理方案和促进工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带有区域虚拟变量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2000-2019年贵州省84个县(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进行测算,并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估算贵州省的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规模。研究表明:(1)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贵州省植被覆盖状况,2000-2019年间归一化植被指数增长了14.8233%,年均增长率为0.7412%;在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归一化植被指数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从地区看,贵州省石漠化地区的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为1.3002/百亿元,高于非石漠化地区的1.1279/百亿元;从县(区)看,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有效的县(区)共76个,其中21个县(区)的投资效率超过4.9914/百亿元,23个县(区)投资效率不足1.9888/百亿元,贵州省财政投资效率大致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县(区)GDP每增加1000元,政府需要拿出13.3元进行植被恢复才能保证现有生态质量不下降。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政府应把补偿资金优先分配到退耕还林工程财政投资效率较高的区域,并对财政投资效率较低的区域实行资金审计与管理,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适度投资。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郑雪梅
实施耕地休耕制度是保护土壤和解决粮食生产阶段性过剩问题的重要途径,而能否对休耕农民进行合理补偿,又是保证休耕制度持续推进的关键。本文在分析耕地休耕生态补偿理论基础和梳理总结美国土地休耕及我国退耕还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耕地休耕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与运作思路。
关键词:
土壤保护 休耕 生态补偿 经验借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但承龙 王群 厉伟
本文在界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由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环境三者组成的整体平衡的基础之上 ,对耕地总量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并以启东市为例 ,构建了耕地生产力总量动态平衡规划模式。
关键词:
生产力总量动态平衡 数量 质量 生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西部天保工程区集体公益林管护保障能力评价——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为例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
西部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云南省鹤庆县、贵州省织金县和四川省朝天区为例
贵州省耕地土壤硫素调查及硫肥效益研究
多重网络视角下乡镇政府产业发展的行动策略——基于贵州省Z县四个乡镇的调查
层次分析法在喀斯特地区退耕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以贵州省毕节试验区为例
基于利益博弈视角下的重金属污染区耕地休耕问题研究
耕地利用强度评价方法的县域休耕适用性——以曲周县为例
稻鱼共生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较——以浙江省青田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为例
生态视角下南方典型丘陵区耕地健康诊断——以江西省奉新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