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04)
2023(14042)
2022(12283)
2021(11652)
2020(9634)
2019(21766)
2018(21482)
2017(41162)
2016(22009)
2015(24286)
2014(23562)
2013(22933)
2012(20573)
2011(18365)
2010(18125)
2009(16822)
2008(15748)
2007(13544)
2006(11683)
2005(9748)
作者
(59448)
(49294)
(49190)
(46453)
(31277)
(23580)
(22161)
(19279)
(18600)
(17408)
(16820)
(16435)
(15397)
(15264)
(15186)
(14798)
(14750)
(14631)
(14038)
(14016)
(12077)
(11834)
(11722)
(11232)
(11014)
(10892)
(10880)
(10742)
(9761)
(9680)
学科
(80853)
经济(80752)
管理(66878)
(65019)
(54136)
企业(54136)
方法(37544)
数学(31904)
数学方法(31509)
(24694)
中国(21839)
(21704)
业经(20030)
技术(17823)
(17641)
农业(17159)
地方(16437)
理论(15168)
(14974)
贸易(14964)
(14824)
(14530)
(13909)
财务(13845)
财务管理(13823)
(13652)
环境(13219)
企业财务(13079)
(12819)
银行(12781)
机构
学院(297671)
大学(297223)
管理(122708)
(115267)
经济(112774)
理学(107539)
理学院(106414)
管理学(104612)
管理学院(104078)
研究(93742)
中国(68976)
(61535)
科学(58408)
(52223)
(44865)
(44101)
业大(43858)
中心(43010)
财经(42489)
(41316)
研究所(41157)
(39870)
师范(39545)
(38710)
北京(38162)
(34673)
(34431)
农业(34312)
经济学(34086)
商学(32053)
基金
项目(211952)
科学(168072)
研究(158135)
基金(154058)
(133112)
国家(131954)
科学基金(114799)
社会(100040)
社会科(94644)
社会科学(94623)
(83294)
基金项目(82407)
自然(74084)
教育(72555)
自然科(72381)
自然科学(72367)
自然科学基金(71042)
(69431)
编号(65535)
资助(61662)
成果(52129)
重点(46714)
(46297)
(46173)
(44726)
课题(44002)
创新(43108)
项目编号(40958)
国家社会(40757)
教育部(40202)
期刊
(122396)
经济(122396)
研究(84828)
中国(52884)
学报(44696)
管理(44447)
科学(42269)
(40503)
(38671)
教育(35905)
大学(34291)
学学(32162)
农业(28420)
技术(25653)
(23249)
金融(23249)
业经(22255)
财经(19770)
经济研究(19741)
(16864)
图书(16502)
科技(15812)
问题(15449)
理论(14405)
技术经济(14275)
(14184)
商业(13486)
现代(13462)
(13394)
实践(13381)
共检索到416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方迎风  
贫困依然是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各国扶贫的深入,扶贫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贫困研究已无法满足当前扶贫工作的需要,亟须有新的突破点,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为贫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选择会因为贫困而受到约束并产生偏差,进而影响个体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形成持久性贫困、代际贫困、贫困聚集等各种贫困均衡状态。扶贫政策也会与贫困者行为相互作用,政策对行为有激励效应,行为效应又会反向影响政策的减贫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行为选择是影响贫困动态变化的重要内在驱动机制,贫困者行为干预是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宋俊秀  钱力  倪修凤  
基于2014~2017年原始数据,从动态三支决策视角下,构建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4个维度的多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时序和截面两个方向对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进行评价,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三支决策分析,并运用Arc GIS软件刻画出片区多维贫困时空分布及演变,为片区有效治理多维贫困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认为:总体上,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现象仍然存在,但呈现出明显的减缓趋势;各片区多维贫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贫困治理有效性不同;片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而生态环境水平提升趋势不明显;片区多维贫困分布呈现出"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逐渐加深"的空间分布特征。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璐琳  
城市新贫困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型贫困,具有经济和社会"体制性"特征,属于再生性与被动性贫困,本质上属于失业型贫困。城市新贫困人口既具有生活状态差、收入水平低等传统贫困的特征,又有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机会,在城市生活中处于边缘化、家庭负担重、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固定资产、居住高度集中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贺立龙  朱方明  刘丸源  
深度贫困正从一个描述性概念扩展成为衡量全球严重贫困的一种经济标准,获得多维、动态的柔性内涵和区域、群体上的结构化外延。本文通过综述现有文献发现,基于贫困公理化衡量方法的进展,可进行深度贫困的结构化识别与综合测度体系的构建。深度贫困具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的性质,呈现出在区域、人口群体、动态演化上的结构性分布特征。深度贫困在发达国家是不平等以及社会排斥问题在弱势人口生存危机上的体现,可通过安全网计划与就业帮扶进行动态管控;在发展中国家则是不均衡增长与市场失灵等结构性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应通过发展减贫与保障脱贫的综合施策进行系统解决。国内学界需积极构建中国深度贫困的结构研究范式,指导深度贫困问题的高质量破解以及返贫风险防控,为全球深度贫困问题解决做出贡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昀  李小云  叶敬忠  
本文提出了性别在贫困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开理论论述 ,并对中国缓贫实践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展开讨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传俭  
当经济资源潜力相对充分时,经济资源错配造成生产效率损失引发的社会产品总量不足,是造成贫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社会产品分配方式,决定着谁将以"贫困者"的人口特征来承担社会产品不足缺口和不公平分配的后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剥削问题,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阻碍了劳动要素与经济资源的合理匹配,也造成社会总产品难以在城乡之间进行公平地分配,使大量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地区。消除农村贫困不仅要全面深化改革经济资源匹配的阻碍,还要将更多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农村居民。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龙莹  解浩  
利用CHNS1999—2010年调查数据,采取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中国多维贫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动态分解。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近年来,除就业维度和教育维度贫困发生率有所上升之外,其他维度贫困发生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医疗保险和收入维度最为明显。第二,多维贫困在1999—2003年间有所恶化,此时返贫人口比重高于脱贫人口比重,2003—2010年间有所改善,此时脱贫人口比重高于返贫人口比重。长期贫困人口比重在1999—2010年间出现显著的下降。第三,早期多维贫困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返贫效应大于脱贫效应,近年来多维贫困状况改善的主要原因是脱贫效应大于返贫效应,而长期贫困效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较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赵锐  眭睦  吴比  
本文基于新时期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利用动态贫困理论分析了精确瞄准贫困人口、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精准扶贫机制,提出针对不同贫困动态类型的贫困农户进行动态识别,为其提供相适宜的、精细化的帮扶政策;针对当前非贫困但贫困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应完善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机制,阻止其返贫;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动态追踪和退出机制,及时调整帮扶政策,在巩固扶贫成果的同时实现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精准扶贫效率,发展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按期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初升  赵锐武  孙永平  
长期以来,贫困理论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已经发生的、静态的贫困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动态贫困问题,这种研究状态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观。经济学家越来越意识到,贫困研究不能仅仅静态地关注同一时期贫困人口的规模大小,而是应当动态地研究贫困群体在不同时期脱贫、陷贫或持续贫困等贫困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国际经济学界在贫困动态变化方式、动态贫困的测度,以及动态视角下的贫困预防与应对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在发展经济学视野中展开评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童天天  周一鸣  
从多维贫困视角探讨社会保险的减贫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本文通过构建A-F多维贫困指数,检验社会保险对贫困恶性循环的调节作用以及多维减贫效应。研究发现:单一维度贫困之间存在恶性循环效应,形成从收入到健康、心理状态再到收入的循环怪圈;社会保险能够调节和减缓各维度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减少居民陷入深度贫困的概率,其中,社会医疗保险的调节作用和减贫效果更为显著;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居民陷入多维贫困的可能性,但效果上存在明显的群体差异,对城镇居民、老年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扶贫效果更为显著。有鉴于此,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减贫作用,确保贫困人口都能享受社会保险扶贫的政策红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侯亚景  周云波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社会地位、地貌特征仅对多维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未来扶贫工作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家庭的致贫因素采取差异化的扶贫方式。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坤  周云波  
本文基于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Alkire-Foster贫困测度方法对农民工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进行测度和比较,并对多维贫困测度结果按照区域和维度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基本能够摆脱现行标准下的收入贫困,但面临较为严重的多维贫困状况;各个区域农民工的多维贫困程度普遍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对农民工多维贫困贡献最显著的是住房、健康和教育三个维度,收入维度对农民工的多维贫困状况影响微弱,农民工的贫困是多维贫困而不是收入贫困。因此,应尽快构建统一的多维贫困指标体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侯亚景  周云波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收入贫困与多维贫困的关联性,并依据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双重识别标准下农村家庭的不重叠性,从家庭人口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资本特征、社会关系特征和村庄地理环境角度,对农村收入贫困家庭和多维贫困家庭的致贫机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流转、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越好,越利于两类家庭摆脱贫困;(2)土地面积、组织成员、当地教育条件、地区类型对于两类家庭具有相反的影响;(3)劳动力人数、户口类型、家庭经营、住房拥有情况仅对收入贫困家庭具有显著影响;家庭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钢  王丽娟  
在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的情况下 ,城市贫困日益严峻 :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加剧 ,贫富差距扩大 ;贫困职工绝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文化程度偏低 ;不同阶层、行业、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个 :从国际上看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贫困等社会问题的产生 ;从国内看 ,深层的原因是体制转轨导致社会分层结构向两极化发展。因此 ,新世纪中国城市反贫困应采取如下对策 :( 1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 2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拓宽中小企业就业渠道 ;( 3 )提高劳动者素质 ,以培训促进就业 ;( 4)创新扶贫制度是城市扶贫战略的灵魂 ;( 5...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黎骅逸  王超  李锐  
文章采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首先基于A-F方法对我国多维贫困指数(MPI)进行测度和分解,其次利用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倾向得分匹配,对可能导致农户家庭陷入贫困的异质性特征进行集中,估算农户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最后利用异质性处理效应(HTE)估计方法,从多维贫困视角对比分析我国林业扶贫政策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减贫效果的差异,并对我国林业扶贫政策减贫效果进行异质性分析,深入剖析我国林业扶贫政策对异质性贫困户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减贫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林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对农户的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均下表现出显著的减贫效果,但由于人口异质性的客观存在,林业扶贫政策减贫效果的异质性也十分突出。在减贫效果的异质性分析中可以发现,对处于第一层级的农户家庭,其多维贫困减贫效果的减贫系数为-0.205,收入贫困的减贫系数为1.593;但对处于第五层级,陷入贫困概率最高的农户家庭,其多维贫困减贫系数仅为-0.097,收入贫困减贫系数仅为0.530。此外,第二层级的回归结果表明,农户陷入贫困概率层级每增加一级,其多维贫困减贫效果降低0.024,收入贫困的减贫效果降幅为0.243。表明林业扶贫政策对农户家庭的减贫效应随着农户陷入贫困概率增加而减弱。而陷入贫困概率较高的农户家庭通常表现出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总抚养比等家庭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