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69)
2023(12793)
2022(11243)
2021(10630)
2020(8734)
2019(20089)
2018(19774)
2017(38718)
2016(20689)
2015(22876)
2014(22735)
2013(22279)
2012(20240)
2011(18102)
2010(17806)
2009(16019)
2008(15388)
2007(13190)
2006(11310)
2005(9746)
作者
(58222)
(48448)
(48136)
(45850)
(30648)
(23195)
(21878)
(19105)
(18407)
(16943)
(16689)
(16190)
(15269)
(15144)
(15003)
(14627)
(14587)
(14476)
(13861)
(13742)
(11864)
(11732)
(11532)
(10927)
(10815)
(10630)
(10545)
(10491)
(9587)
(9534)
学科
(84672)
经济(84588)
管理(59824)
(55270)
(46656)
企业(46656)
方法(38722)
数学(33419)
数学方法(33056)
(21219)
中国(20695)
地方(20311)
(19745)
业经(19031)
(18590)
(14345)
农业(14337)
贸易(14337)
(14163)
理论(13913)
(13858)
(13754)
环境(13417)
(12874)
技术(12861)
财务(12813)
财务管理(12792)
企业财务(12161)
(11609)
地方经济(11484)
机构
大学(291615)
学院(289317)
管理(119296)
(113083)
经济(110630)
理学(105091)
理学院(103864)
管理学(102122)
管理学院(101593)
研究(93904)
中国(67341)
(61404)
科学(60000)
(49355)
(45557)
业大(43008)
(42724)
中心(42491)
研究所(42120)
财经(41124)
(39936)
(39787)
师范(39591)
北京(38209)
(37545)
(35082)
经济学(33661)
农业(33386)
(32973)
师范大学(32393)
基金
项目(209624)
科学(166967)
基金(153978)
研究(153060)
(134084)
国家(133014)
科学基金(115667)
社会(97428)
社会科(92370)
社会科学(92348)
基金项目(83298)
(81243)
自然(76181)
自然科(74434)
自然科学(74420)
自然科学基金(73088)
教育(69862)
(68696)
编号(62178)
资助(61999)
成果(49096)
重点(46745)
(46065)
(44588)
(43744)
课题(41837)
创新(40728)
科研(39987)
国家社会(39929)
教育部(39719)
期刊
(117987)
经济(117987)
研究(81571)
中国(47837)
学报(45204)
科学(42484)
管理(41452)
(37480)
(34825)
大学(34046)
学学(31951)
教育(31513)
农业(26574)
技术(23746)
业经(20340)
(20299)
金融(20299)
财经(19126)
经济研究(18966)
图书(16841)
(16255)
问题(15441)
科技(14650)
理论(14350)
资源(13802)
技术经济(13675)
实践(13286)
(13286)
商业(13250)
现代(13104)
共检索到3974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佳  牛彩澄  朱建成  
论文系统综述了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多种视角与分析方法及其发展脉络,认为行为视角下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从行为汇总到行为交互、地方属性到网络联系的转变过程。早期的空间结构研究多通过行为汇总与地方属性的分析,聚焦于区域内空间单元的属性相关性,具体包括社会区、同质区与空间邻域等视角与方法。近期研究则逐步发生了“关系转向”与“网络转向”,更多从行为交互与网络联系出发,分析区域的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包括传统的功能区分析、社群结构分析、核心—边缘结构研究等。通过比较不同分析视角,论文最后提出未来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研究应加深对行为交互与网络联系的理解,加强对行为空间网络的中观尺度结构分析,在方法应用上需要避免“方法决定论”,并探索适用于多尺度、多要素的多层网络分析视角与方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苟雨君  何孝凡  苏振宇  
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树立底线思维、集约高效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旅游空间结构作为旅游专项规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呈现出重概念、轻落位,重发展、轻管控的特征,在空间用途管制、资源约束利用等诸多方面都难以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文章以普洱市为例,提出“底线确定—本底分析—结构识别”的旅游空间结构识别路径,结合“三区三线”成果,完成旅游“底线—约束性”评价;结合旅游开发潜力及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完成旅游“本底—适宜性”评价;再通过判断矩阵综合划定普洱市旅游主体功能区。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心力指标、GIS空间分析法及定性分析法,实现旅游空间节点确定、旅游发展轴线组织及旅游功能区划分;最后,构建普洱市“三核、八心、六轴、四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一套旅游空间结构识别的集成技术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提供新思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薪燕  
本文首先分析全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重点分析该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演进特征。最后根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进特征,基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探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进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文萃  周婕  陈虹桔  陈秋华  
传统视角下的城市之间的联系多通过要素流动体现。互联网的公共信息,以人的诉求为导向,遵循市场供需原则,数据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易获性和实时性,更能体现和预测城市之间关系。通过"58同城网",对武汉2小时高铁圈覆盖城市进行公共信息提取和分析,对其区域网络空间结构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信息流空间具有典型的层级体系特征:依据信息流总量,分为积极、消极和信息边缘城市。(2)信息流视角下,基于传统的中心地理论的圈层式区域空间结构形态被打破,地理邻近效应减弱,主要城市之间跨区域联系增强,呈现出多中心网络空间形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国庆  曾刚  顾娜娜  
受1990年代末期"社会转向、文化转向、制度转向"思潮影响,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知识、网络、学习、创新等4个方面展开,集中于网络特征、空间属性和动态演化等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文献的梳理,从创新网络的结构、邻近性、网络演化等3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简要评价并提出了未来深化研究的初步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关东  唐承丽  周国华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冲击与扰动,如何有效应对外界风险,保持区域经济系统稳定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现实问题。而韧性理念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为区域经济系统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本文从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内涵、测度与评估、影响因素及演化过程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其主要贡献及不足,从“专业化与多样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锁定与解锁”“协同演化”等方面阐述了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以期为后续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周庆山  杨志维  
[目的 /意义]开展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的引文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概貌,并归纳识别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方法 /过程]系统搜集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整理形成文献集,运用引文分析方法,统计出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和高被引作者,并进行定性内容分析,概述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结果 /结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社交网络的采用情况、社会网络结构、使用行为模式、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以及使用障碍5个方面,并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建楠  程绍铂  姚士谋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的推动下,城市群地区将成为区域空间未来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本研究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空间演化阶段、演化模式、动力机制、城市群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并对城市群空间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治  李国平  
关于城市空间扩展的城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由阿朗索、米尔斯和穆特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型基础上。通过对该模型建立以来的实证研究进展的分析,可以认为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模型的假设既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同时也从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发展,而且提出的相应建议措施也越来越符合实际。通过对该模型的修订和补充,该模型也已经在诸如最优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地价和房价等城市问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际应用和借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宏翔  胡艳波  赵中华  李远发  
角尺度作为测度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之一,具有检验能力强,调查简单易行等优点,现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有很多研究对这一参数应用不当并因此得出不合理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对角尺度理论基础缺乏了解。本文从角尺度概念的提出、相邻木个数的选择、标准角和随机分布阈值的确定、角尺度的应用等几个方面作详细阐述与总结,并指出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空间结构单元大小对角尺度分析的影响及如何利用点抽样调查数据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检验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丽  刘可文  曹有挥  
相比于高铁带来的时空收敛及区域重构效应研究,高铁站区空间结构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比较滞后,与我国高铁发展的速度严重不匹配。在此背景下,回顾、梳理典型高铁国家站区空间结构研究进展,可为国内高铁站区开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视角,对高铁站区属性及圈层空间,人口集聚、产业布局、土地使用等经济空间结构和效应,以及形成与发展机理等三大领域进行回顾,并指出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下一阶段研究的改进方向。在西方高铁国家,对高铁站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已经从早期探索、概念辨识阶段发展到基于定量模型的实证研究阶段,对于定量刻画站区产业空间演变以及指导产业空间布局具有切实指导意义。而国内对高铁站区空间结构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借鉴国外高铁站区空间演变历程并构思产业发展及用地模式的初步阶段。最后,从开展在高铁站分级分类体系下不同类站区的开发模式比较研究、深化高铁站区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的研究、关注高铁站区空间格局的效应评估与优化路径的研究以及开展高铁与民航等快速交通市场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深入研究等四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璐  
结合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从古典区位论到关系区位论、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从等级结构到网络体系等阶段性演进,结合已有研究主要进展以及今后拓展重要方面,从研究维度、广度、深度、方法四个方面论述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定量测度,并结合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空间战略规划关注重点从空间邻近性到网络连接性的转变,立足中国情景以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从等级化和网络化协同发展的视角,提出我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布局优化的方向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周一星  
在介绍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与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从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社会空间结构以及郊区化研究4个方面,回顾了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最新进展。文章最后分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的中西差距,并指出: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新时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伴随着中国经济成功转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正在转变;中国城市郊区化理论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理论等需要进一步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银凤  汪德根  
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是城市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研究重点领域。在中国步入高铁网络时代之际,高铁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1999-2017年期间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首先从文献量年际变化、载文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群、作者单位机构地域分布等方面归纳分析高铁影响下城市空间效应研究进展的总体特征;其次从城市可达性的高铁效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高铁效应、区域城市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等4个方面深入系统梳理高铁影响下城市空间效应的研究进展;最后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学科等3个角度展望高铁网络化时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子鑫  朱传耿  
区域空间整合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调整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区域空间整合的研究主要包括:空间整合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内容与目标、动力机制、整合模式及整合对策等。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区域空间整合研究提出了4个方面的展望:加强区域空间整合的理论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区域的空间整合研究、加强对边缘区域的空间整合研究以及深化区域空间整合的对策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