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57)
2023(13403)
2022(11769)
2021(11246)
2020(9191)
2019(21049)
2018(20879)
2017(40067)
2016(21670)
2015(24192)
2014(23675)
2013(23230)
2012(21076)
2011(18906)
2010(18711)
2009(17391)
2008(16470)
2007(13990)
2006(12229)
2005(10301)
作者
(60347)
(50001)
(49686)
(47244)
(31884)
(24012)
(22585)
(19569)
(19038)
(17596)
(17181)
(16695)
(15617)
(15556)
(15363)
(15151)
(15043)
(14876)
(14162)
(14155)
(12232)
(12089)
(11958)
(11357)
(11154)
(11018)
(10957)
(10918)
(9981)
(9911)
学科
(82024)
经济(81923)
管理(64142)
(57330)
(47847)
企业(47847)
方法(37483)
数学(32066)
数学方法(31702)
中国(23658)
(22005)
(20917)
业经(18519)
(18214)
地方(17578)
理论(15097)
农业(14976)
(14779)
环境(14334)
(14251)
贸易(14244)
(13786)
(13622)
(13275)
财务(13208)
财务管理(13187)
技术(12809)
企业财务(12467)
(11949)
教育(11214)
机构
大学(299343)
学院(298507)
管理(121674)
(113805)
经济(111109)
理学(106464)
理学院(105251)
管理学(103367)
管理学院(102816)
研究(96345)
中国(69932)
(63455)
科学(61549)
(52337)
(47205)
(44487)
业大(44169)
中心(43399)
研究所(43281)
财经(42777)
(41609)
(40754)
师范(40429)
北京(39649)
(38958)
(35560)
农业(34886)
(34691)
经济学(33503)
师范大学(32840)
基金
项目(212133)
科学(167273)
研究(155751)
基金(154082)
(133700)
国家(132597)
科学基金(114928)
社会(97795)
社会科(92563)
社会科学(92542)
基金项目(82720)
(82154)
自然(75463)
自然科(73633)
自然科学(73619)
自然科学基金(72280)
教育(71185)
(69376)
编号(64794)
资助(62378)
成果(51353)
重点(46715)
(46188)
(44633)
(44058)
课题(43234)
创新(40951)
科研(40236)
项目编号(40092)
教育部(39800)
期刊
(121274)
经济(121274)
研究(86406)
中国(51636)
学报(46296)
科学(42906)
管理(42442)
(39674)
(37503)
大学(34240)
教育(33505)
学学(31920)
农业(28035)
技术(24291)
业经(21230)
(20486)
金融(20486)
财经(19447)
经济研究(19148)
图书(18155)
问题(17002)
(16537)
资源(14914)
理论(14579)
科技(14518)
(13965)
现代(13771)
实践(13583)
(13583)
技术经济(13403)
共检索到4200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吴刚  陈兰芳  赵红霞  王多宏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在几次大起大落中对它的批判和质疑声音也从未间断。论文在对国内外行为地理学研究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从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进行必要转向是其顺利发展的必然选择。故而,在充分认识空间结构既是人类创造、又是个人行为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融合物质(社区和城市)与非物质(行为)空间,从融汇行为地理与反向物流的回收行为角度,深入阐释城市居民参与再生资源回收活动的过程机理和互动机制,进而探索现代城市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既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为洞悉行为地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刚  陈兰芳  李云  晏启鹏  
提出将再生资源回收分为规范回收与非规范回收两种类型,认为回收行为是建立规范循环经济体系规划的数据基础和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以废旧家电为例,设计了包括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形势感知、回收现状、回收再利用态度、回收影响因素、回收行为以及废旧家电生态消费态度、生态消费问题感知、生态消费影响因素、生态消费行为等9类共31个问题,通过对312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了样本个体废旧家电回收因素、样本家庭实际回收行为及现状因素、样本个体废旧家电回收方式的影响因素等废旧家电回收问题及行为总体状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深入挖掘了样本不同的社会—经济、社会—人口属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在废旧家电回收行为上的差异性,给出了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柴彦威  
行为地理学研究正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大热点。时代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地理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文章探讨行为地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强调微观个体行为与整体社会的结合、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结合、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制约的结合、定量研究与质性分析的结合等,并试图提出一个行为研究的整体性框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兰芳  吴刚  张燕  张仪彬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建立低碳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居民的态度和行为则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面临的关键问题。论文以废弃家电为例,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理论和方法,借助SPSS工具,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来探寻再生资源回收涉及的63个具体指标,以及由其构成的"引导因素、强制因素、环保意识、消费习惯、使用习惯、规范回收数量、规范回收质量、人口属性"等二级指标组和"影响因素、有关习惯、回收行为"一级指标组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及隐含的政策含义。特别是,论文引入了"回收质量"指标组并设定了不同的利用水平等级,解析了其与规范回收数量之间的关联意义;同时,论文将指标组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层次,并分层实施典型相关分析,使研究结论更加明确、具体。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塔娜  柴彦威  
始自行为革命,行为地理学逐渐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不断扩展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外延,反思并重新认识自身的意义,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入,世界越来越向着多样化、个体性、动态化发展,人们的空间行为决策、选择的差异与个性越来越明显,空间与行为的交互越来越强,为行为地理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论文通过梳理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基础,提出行为地理学的学科定位与内涵外延,并指出行为地理学已经呈现出面向动态人地关系、面向个体生活质量及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3个前沿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论文对行为地理学面临的方法论、研究方法与跨学科的挑战进行讨论,并展望行为地理学的未来发展,以期为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供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丰龙  
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因其独特的分析视角和对人地关系的深入阐释而在20世纪70年代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缺少关于行为地理学学科框架的系统界定,对于行为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独特性和学科分工的讨论尚不够深入,这既不利于人文地理学其他子学科的研究者正确认识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价值,也不利于行为地理学者之间凝聚共识、构建学术共同体。恰逢中国行为地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论文尝试进一步厘清行为地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定位,在回应当前行为地理学面临的一些学科属性和理论路径选择方面的困惑的基础上,指出行为地理学的一些拓展路径。行为地理学兼具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的定位,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了理解人地关系的个体视角、主观视角和过程视角;未来行为地理学应该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尺度理论推动微观尺度研究与宏观尺度研究的对话整合,进一步拓展对行为的心理机制解释和相关因果机制的检验,并立足中国的地理背景加强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的原创性和应用价值。期待更多学者积极投身行为地理学研究之中,共同推动中国行为地理学的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悦  王德  
行为地理学围绕空间与行为间的关系这一学科核心,不断完善理论基础、深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议题,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方法以及相应的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论文首先对行为地理学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跨学科基础进行梳理,进而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移动性规划与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治理3个方面阐述行为地理学与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试图探讨行为主义思想对于地理学和相邻学科产生的影响,厘清围绕行为地理学开展应用研究的学科交叉脉络,进一步推进行为地理学的跨学科发展,探索未来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德  
在流动性社会与转型城市背景下,人地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受到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城乡行为空间研究意义重大,对个体微观行为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上较为全面地解释社会问题的本质,这也是空间规划与管理政策实施的基础。行为地理学从微观层面理解地理空间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更加人本化、社会化、微观化以及时空整合的城市研究新范式。因此,对于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全面论述具有极高的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王小梅  
从回族居民群体特征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视角理解其时空间行为,提出少数民族行为的行为选择与制约效应框架,并以西宁市回族居民为例,从微观行为视角解读少数民族的城市时空间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1)回族居民受工作活动制约相对较弱,活动时间安排上自主性更强,活动具有丰富性、细碎性的特点;(2)回族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存在局限性,出行需求相对较低;(3)宗教活动对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存在制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一洺  柴彦威  王小梅  
从回族居民群体特征出发,基于时间地理学的视角理解其时空间行为,提出少数民族行为的行为选择与制约效应框架,并以西宁市回族居民为例,从微观行为视角解读少数民族的城市时空间行为与特征。结果表明:(1)回族居民受工作活动制约相对较弱,活动时间安排上自主性更强,活动具有丰富性、细碎性的特点;(2)回族居民活动空间范围存在局限性,出行需求相对较低;(3)宗教活动对回族居民时空间行为存在制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佳  鲁大铭  
自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革命以来,人文地理学研究开启了微观个体视角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具备典型微观人地关系研究范式的行为地理学研究。然而,当前研究对微观人地关系的探索仍然存在不足,理论上呈现宏观和微观尺度割裂的态势,已经成为限制微观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和指导实践的主要障碍。因此,论文在总结当今行为地理学方法论进展的基础上,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梳理了区域主义、实证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等不同理论思潮下人地关系研究范式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比宏观和微观人地关系研究范式的差异,认为行为地理学研究范式具有探索微观人地关系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可通过建立与其他研究范式的接口,立足人地关系研究微观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重构微观研究的人地观与方法论,并搭建从微观到宏观的跨尺度研究范式,以期为行为地理学和微观人地关系的发展给予启示。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刘光富  王群  
探索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比较研究国内外现有的回收体系,分析我国现有的回收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需要,利用信息系统、RFID技术和条码技术,提出一种依托便利店,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并分析其回收定价机制,解决社区再生资源回收渠道不明确、回收体系不规范的物流瓶颈问题,使回收便捷、智能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澍  
借鉴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国内10所不同类型重点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对象,进行活动日志调查,发现大学生日常行为具有主体时间的规律性、时间节律的滞后性、时间分配的多元性和自主时间的随意性等时间特征,以及主体空间的一致性、起居空间的依赖性、闲暇空间的分散性等空间特征。优化大学生时空间行为,需要打造人性化校园环境,改善起居空间,增加教育时间的弹性,提高运动场馆的时空可达性,拓展社团活动空间,构建信息共享空间,指导学生理性驾驭闲暇时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冬平  柳林  周素红  杜方叶  宋广文  肖露子  
犯罪地理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犯罪现象的格局、过程与机理,沿着"揭示问题、服务安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破解复杂的社会难题,并在公共安全和犯罪防控领域贡献力量。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犯罪出行、犯罪空间决策、重复犯罪三大研究主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犯罪者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如:(1)犯罪出行方面发现了就近掠夺和外出犯罪的空间模式;不同犯罪类型的出行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犯罪出行距离受犯罪者个体特征、地理特征、犯罪收益和情感因素的影响。(2)犯罪空间决策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犯罪者空间意识的影响。(3)重复犯罪存在时空聚集性和时空临近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理论与经验引介,犯罪时空分布、形成机理与空间防控,以及犯罪模拟与预测方面,而地理学视角下犯罪者行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有许多空白亟需填补。总体而言,在犯罪者研究领域,仍存在以下3点不足:(1)在犯罪出行方面,综合的视角不多;(2)在犯罪空间决策方面,尚未涉及犯罪空间决策的时间差异及形成机制;(3)在重复犯罪方面,尚未考虑过去的犯罪活动和经验。最后,论文从视角、内容、方法及应用上提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注重综合性视角的实证分析;开展针对犯罪团伙的研究;合理利用大数据分析犯罪者行为的规律、过程和机理,避免导致推理错误;注重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满足国家社会治安的重大需求,并提升犯罪地理学的学科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冬平  柳林  周素红  杜方叶  宋广文  肖露子  
犯罪地理学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关注犯罪现象的格局、过程与机理,沿着"揭示问题、服务安全、解决问题"的思路,去破解复杂的社会难题,并在公共安全和犯罪防控领域贡献力量。本文基于地理学视角,从犯罪出行、犯罪空间决策、重复犯罪三大研究主题出发,综述了国内外犯罪者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国外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如:(1)犯罪出行方面发现了就近掠夺和外出犯罪的空间模式;不同犯罪类型的出行距离存在显著差异;以及犯罪出行距离受犯罪者个体特征、地理特征、犯罪收益和情感因素的影响。(2)犯罪空间决策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