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29)
- 2023(6764)
- 2022(5803)
- 2021(5471)
- 2020(4559)
- 2019(10181)
- 2018(9899)
- 2017(18832)
- 2016(10105)
- 2015(10885)
- 2014(10354)
- 2013(9958)
- 2012(9005)
- 2011(8166)
- 2010(8142)
- 2009(7788)
- 2008(7153)
- 2007(6225)
- 2006(5656)
- 2005(5104)
- 学科
- 济(37080)
- 经济(37016)
- 管理(25730)
- 业(21357)
- 企(16394)
- 企业(16394)
- 方法(13287)
- 数学(11739)
- 数学方法(11577)
- 农(11361)
- 中国(10737)
- 地方(10506)
- 制(9726)
- 业经(8267)
- 学(8227)
- 财(8163)
- 农业(7272)
- 环境(7049)
- 银(6855)
- 银行(6848)
- 行(6595)
- 贸(6374)
- 贸易(6368)
- 融(6350)
- 金融(6348)
- 易(6091)
- 土地(6082)
- 体(6025)
- 度(5144)
- 发(5126)
- 机构
- 学院(131401)
- 大学(129233)
- 济(50591)
- 经济(49347)
- 管理(47604)
- 研究(45550)
- 理学(40562)
- 理学院(39986)
- 管理学(39077)
- 管理学院(38833)
- 中国(35665)
- 科学(29002)
- 京(28541)
- 财(24144)
- 所(22662)
- 中心(21855)
- 农(21455)
- 江(20922)
- 研究所(20437)
- 业大(19637)
- 州(19459)
- 范(19225)
- 师范(19055)
- 财经(18791)
- 北京(17590)
- 院(17399)
- 经(16957)
- 农业(16927)
- 经济学(15612)
- 师范大学(15386)
- 基金
- 项目(91169)
- 科学(72178)
- 研究(66232)
- 基金(66106)
- 家(57863)
- 国家(57436)
- 科学基金(49590)
- 社会(42671)
- 社会科(40402)
- 社会科学(40395)
- 省(35870)
- 基金项目(35592)
- 自然(32298)
- 自然科(31537)
- 自然科学(31529)
- 自然科学基金(30913)
- 划(30902)
- 教育(30143)
- 编号(27316)
- 资助(25965)
- 成果(21037)
- 重点(20795)
- 发(20192)
- 部(19611)
- 课题(19315)
- 创(18922)
- 创新(17778)
- 国家社会(17563)
- 制(17560)
- 科研(17487)
共检索到200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叶昌东 赵晓铭 郑延敏
从规模、结构、强度、布局和效益5个方面构建包括1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评价广州市不同行业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揭示行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行业用地集约度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形态,并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的生产要素高级化序列递增;行业用地集约度呈"三圈层+两类特定区"的空间分异规律,三圈层行业用地集约度先增后减,两类特定区的集约度最高;各种集约类型行业用地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规模集约型行业由中心向外逐渐减少,结构集约型行业逐渐增加,强度集约型行业先增后减,布局集约型行业相对稳定,效益集约型行业先减后增。最后针对广州市行业用地集约度空间分异的存在高集约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叶昌东 赵晓铭
用2012年广州市行业用地调查数据,对广州市工业用地空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广州市高耗地型行业呈郊区分布特征;中耗地型行业具有"轴线+集聚点"分布特征;低耗地型行业向中心城区集聚且呈均匀分布。中心城区以计划经济时期的金属、非金属制品业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为主,多为中耗地型行业;近郊区以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多为低耗地型行业;远郊区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为主,多为高耗地型行业。广州市工业行业用地空间结构主要受历史依赖性、企业用地需求、区位选择及地价机制的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剩富 胡守庚 杨俊 陈莉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的精细化管理是促进区域行业用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我国土地集约利用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立足综合利用城镇"二调"数据库和遥感影像图等现有土地利用基础信息,以钢构企业为例,通过行业用地效益评价、模型模拟等方法,尝试从宗地尺度探讨行业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优化方法。研究结果显示:①利用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构建的包括地均产值等在内的8个评价因子组成的钢构行业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典型研究区数据测算,其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总分值能客观反映当地实际情况;②通过多项式拟合模型模拟土地利用效益与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之间的关系,找寻钢构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标准最优控制值和...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晓莲 利振焜
本文基于广州市 2000-2016 年的工业用地样本数据,利用 Arc GIS 克里金插值分析等方法研究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广州市工业用地出让价格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不平稳;(2)广州市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且随时间推移,价格峰值区不断扩大;(3)广州市各地区的发展空间潜力不一致,中部与外围区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正确引导工业用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合理制定工业用地价格,提升工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管理
关键词:
广州市 工业用地价格 GIS 时空演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韬 朱一中 张倩茹
我国已进入了存量规划时代,研究文化创意导向的工业用地更新不仅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对产业结构调整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州市旧工厂改造而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为研究对象,引入场景理论,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不平衡指数和多分类Logistic模型等方法,探究广州市工业用地更新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业发展起源较早的区域工业遗产丰富,导致旧工厂文创园空间分布格局不均匀,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回归结果显示除了地理位置、市场和运营成本等传统区位理论所强调的外部环境因素,人才、文化活动、文化价值观等内部场景特征的差异化也对工业用地更新产生显著影响,揭示了场景特征对产业发展和用地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曾祥坤 李贵才 赵新平 罗婷文
尺度效应是当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一个鲜有涉及的领域,本文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考察了利用地均投资额和地均产值两个指标在街道、地块两级尺度上对全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结果,经过比较证实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尺度效应是客观存在的。文章还通过计算用地的数量结构和格局指数进一步探讨了用地空间结构对尺度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用地数量结构对更高尺度空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起主导作用,但用地空间布局却决定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表现形态;在用地数量结构相似的情况下,用地空间布局中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整体集约利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在实际土地管理中,应考虑尺度效应的影响,尽量避免仅从单一尺度评价土...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孟鑫 古恒宇 沈体雁
研究城市内部住宅价格空间分异规律对于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k-means方法,从住宅价格总体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空间分异规律、影响区识别与划分等视角,对广州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田克明 王爱莲
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定量评价法分析了江西省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行业和区域特征,拟为区域差别化政策制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江西省工业用地的行业和区域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支柱行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较高,非传统行业和升级转型行业偏低,空间上呈现了大致的由北往南、由中部往东、西部降低特征。主要影响因素为投资强度,次要因素则因行业和区位而存在差异。通过加强管理、分行业和区域差别化提高投资强度、严格执行现有用地标准及建立奖惩制度等可有效提高其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关键词:
工业用地 集约评价 分布特征 江西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建英 谭术魁
研究目的: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性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中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方法:GIS技术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观测期内中国粮食产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2)中部地区一直存在粮食产量"高—高"空间关联性,围绕安徽、山东等省形成显著的粮食高产集聚区。西北地区存在"低—低"空间关联模式,新疆附近为显著低产集聚区。粮食产量显著离散的主要分布在四川、海南等省附近。研究结论:观测期内,地区间粮食产量的增减会对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离散趋势产生一定影响,但粮食产量重心变动并不显著;为保障中国粮食产量,需要增加对粮...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粮食产量 省级尺度 空间分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军波 余斌 江海燕
社会经济体制综合转型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行政命令成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体方式,其空间分布形态也由空间均衡趋向社会分异。以广州市为例,基于3954份有效问卷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调查数据,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社会生态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社会分异特征显著,中心城区116个街镇单元可以划分为6个类型,不同阶层社会群体居住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及可达性存在显著差异;受旧城区社会经济持续繁荣及历史沉积效应影响,社区地位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及可达性之间呈非完全一致性,体现出类似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城市生态法则"的作用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镘 刘晔 谭伟伟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正在日益加剧。立足地理学视角,开展特大城市高温脆弱性评估研究,对城市高温风险调控和防灾减灾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引意义。论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从“暴露度—社会敏感性—物理敏感性—适应能力”4个维度构建高温脆弱性评估框架;采用等权重—函数模型法、熵值—函数模型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高温脆弱性得分,并结合热相关死亡数据,运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检验不同脆弱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准确性最高的高温脆弱性评估结果,揭示广州市高温脆弱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并识别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广州市中心城区的高温脆弱性整体呈现以老城区、老黄埔区和白云区西片区、天河区南片区为四大高地,高温脆弱性高、较高区域沿着城市建成区扩展方向分布,其中老城区内环路环绕的城市中心区域为极高高温脆弱性社区的集聚区域;(2)老年人口占比、老年人自评为健康状态占比、独居老年人口占比、住房建成年代在1990年之前的占比和高温日地表温度均值为影响社区高温脆弱性的主导因素;(3)地表温度均值、老旧住房占比和老年人自评为健康状态占比主要作为第1~3位障碍因子,对于抑制社区高温脆弱性发挥重要作用,适应能力相关指标的障碍因子排名相对靠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菊 袁源 王亚华 杨壮壮
研究目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研究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用地政策具有参考价值。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空间分异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宏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得分为79.45分,全省67所高校中最高为100分、最低仅为35.68分,差异明显;不同类型高校得分也存在显著差距,部分院校特色用地安排不足;(2)中观尺度上,全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规模等级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正相关,等级越高,集约程度越高;(3)微观尺度上,老校区集约度高于新校区;经翻修和扩建后的老校区,集约水平高于非教学用地比重大的老校区。研究结论:山东省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建设时间、区位条件、结构布局等是影响高校教育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不同情况下的高校建设标准应酌情考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妮 张艳芳 位贺杰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甄江红,成舜,郭永昌,张敏
以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依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不同工业类别及其用地进行集约利用程度分级与潜力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划分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集约利用及过度利用等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包头市实际情况提出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伟芳 吴迅锋 杨晓平
研究目的:综合评价宁波市不同行业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为指导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1)宁波市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与工业行业有关;(2)工业用地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研究结论:通过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制定不同行业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用地标准,完善考核机制和土地市场机制等措施,促进工业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