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06)
2023(2275)
2022(1800)
2021(1473)
2020(1098)
2019(2474)
2018(2611)
2017(4879)
2016(2807)
2015(3123)
2014(3244)
2013(3255)
2012(3182)
2011(2758)
2010(2745)
2009(1802)
2008(1914)
2007(1795)
2006(1475)
2005(1284)
作者
(8342)
(6795)
(6772)
(6416)
(4345)
(3213)
(3086)
(2737)
(2591)
(2543)
(2444)
(2324)
(2225)
(2198)
(2192)
(2126)
(2043)
(2043)
(2002)
(1981)
(1718)
(1700)
(1646)
(1607)
(1573)
(1562)
(1539)
(1463)
(1414)
(1357)
学科
管理(11351)
(11223)
经济(11220)
环境(8812)
方法(5765)
(5684)
数学(5243)
数学方法(5095)
(4920)
企业(4920)
(4309)
(4181)
规划(3570)
环境规划(3525)
(3372)
银行(3368)
资源(3284)
(3152)
(2908)
生态(2736)
中国(2675)
经济学(2580)
(2469)
(2405)
金融(2404)
(2275)
环境经济(2071)
理论(1930)
教学(1868)
业经(1840)
机构
学院(37838)
大学(36877)
(15123)
经济(14777)
管理(14617)
理学(12368)
理学院(12251)
研究(12115)
管理学(11877)
管理学院(11820)
中国(10698)
(8410)
科学(8109)
(6691)
(6218)
业大(6071)
中心(6052)
(5933)
研究所(5683)
(5679)
北京(5458)
财经(5284)
经济学(4813)
(4771)
(4769)
农业(4689)
技术(4638)
(4544)
经济学院(4441)
工程(4248)
基金
项目(26118)
科学(20217)
基金(18699)
研究(18334)
(16574)
国家(16481)
科学基金(14306)
社会(10997)
(10724)
社会科(10583)
社会科学(10583)
自然(9807)
基金项目(9730)
自然科(9559)
自然科学(9556)
自然科学基金(9352)
(8960)
教育(8365)
资助(8074)
编号(6907)
重点(6066)
(5929)
(5565)
计划(5424)
科研(5362)
(5183)
创新(4941)
课题(4877)
大学(4823)
成果(4808)
期刊
(14421)
经济(14421)
研究(8738)
中国(8418)
学报(5960)
科学(5631)
(5621)
管理(5281)
技术(4748)
大学(4446)
(4445)
学学(4288)
(4217)
金融(4217)
教育(3698)
统计(3157)
农业(3110)
会计(2841)
(2549)
决策(2438)
资源(2353)
技术经济(2339)
财会(2199)
经济研究(2178)
财经(2172)
(2011)
(1916)
业经(1824)
生态(1763)
理论(1741)
共检索到559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艳秋  
碳排放的测量是研究碳排放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消费碳足迹的思想,利用投入产出法,在全面考虑了行业直接碳排放和消费中间产品的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对我国42个行业的完全碳排放量、边际完全碳排放量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碳排放量较大、较小的行业及行业碳进出口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在综合考虑碳排放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对行业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行业发展政策,对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孙泽生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庆能  沈满洪  孙泽生  
本文在将完全碳排放分解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完善了完全碳排放分析框架,并利用这一框架,基于中国2014年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完全碳排放的行业特征。同时,根据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完全碳排放量这3个指标,将中国所有行业分为5种类型:类型I为隐蔽型高碳行业;类型II为典型低碳行业;类型III为明显型高碳行业;类型IV及类型V均为非典型低碳行业。结果显示,要提高中国碳减排效率,应调整行业结构,降低隐蔽型高碳行业产值比重,提高典型低碳行业产值比重;通过税收、信贷及补贴等手段,减少隐蔽型高碳行业及明显型高碳行业的间接碳排放量;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节能技术及清洁能源技术等,降低明显型高碳行业及非典型低碳行业的直接碳排放系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晓红   付益鹏   黄骋东   汪阳洁  
【目的】特高压工程作为中国“十四五”时期“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是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的主干,对清洁能源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构建一套适用于中国特高压工程建设碳排放测算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明确工程建设碳成本,助力工程碳管理和中国“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法】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突破了基于费用清单的测算体系,从碳足迹视角首次构建了特高压工程建设碳源排放清单体系,以此提出了工程建设碳排放量的分组计算方法,增强了方法的适用性和精准性,并以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为工程实例进行了测算和减碳潜力评价。【结果】研究表明:(1)本文构建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简化了计算工作,保证了对超大型输电工程建设碳排放相对科学和有效的测算;(2)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阶段整体碳排放量为336.7万tCO_2e,主要碳排放来源于碳不可溯源组项目,占总量的67.140%;(3)陇东—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单位投资碳排放量为1.667 tCO_2e/万元,大跨度的电力领域超级工程没有提升单位碳排放水平。【结论】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构建的特高压工程建设碳排放测算方法体系的适用性,方法体系为建立中国特高压工程碳成本预算、提升工程建设阶段碳排放管理能力、助力工程碳排放削减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揭示了采用充分利用现有电网基础规划工程选址建设、创新施工建设技术和引入绿色材料、充分运用数智技术做好工程建设阶段的过程管理是特高压工程建设阶段最具潜力的减排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磊玉  
文章以碳排放额度、产业内部门碳排放额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产业内部门碳排放对应能源消耗构建要素间乘积以及加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结果证实:我国整体产业碳排放存在下行缩减趋势,但以控制碳排放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了以低碳引导之外,还需注重产业结构间的关联。从加和指数分解以、乘积指数分解的碳排放增量因子影响分析结果来看,两者均证实我国产业碳排放增量有所削减,但仍受制于产业间协调而未呈现持续下行的总体减排效应。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新运  吴学锰  马俏俏  
系统的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并筛选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RAS法更新了2010年投入产出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采用两极分解平均法对2007-2010年行业碳排放量四个组成部分进行了因素分解。分解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调整应成为降低直接碳排放的有效途径;间接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且受碳排放强度变动的负向影响效应比较大;进出口结构调整将成为减少进出口产品碳排放的重要突破点。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平  王黎明  
居民最终需求已成为我国CO2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原因。为了测算我国居民因最终需求而直接和间接排放的CO2,本文以1992-2007年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结合能源消费实物量数据,编制出混合单位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从而得到居民CO2间接排放量占居民碳排总量70%以上且呈上升趋势的结论。在能源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通过结构分解模型,对居民最终需求及相关经济活动引致的CO2间接排放量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需求总量、城乡消费比例及居民消费结构三个方面的变化是促进CO2间接排放量增加的因素,以能源消耗系数下降为特征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是促使CO2间接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因素。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欧阳斌  凤振华  李忠奎  毕清华  周艾燕  
基于IPCC推荐方法,结合我国交通能耗统计基础,提出省级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测算方法和特征性评价指标,对2005~2012年江苏省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含港口)和城市客运领域的能耗与碳排放现状进行研究测算,分析能耗与碳排放总量、分能源品种与分运输方式的比例结构、能耗与碳排放强度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提出低碳交通运输发展需以降低能耗与碳排放强度为核心、以公路货运为突破重点、以优化综合运输结构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战略导向、以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为重要途径等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伟  吴婷  王凤侠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行业差异,明确减排目标,分摊碳减排责任迫切且必要。文章对2016~2020年我国6大行业的投入产出变量值进行预测,基于分配效率视角,运用原始DEA模型对其碳排放初始分配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效率较低;再依据ZSG-DEA模型对初始碳排放配额进行迭代优化,计算出合理的碳排放权分配结果以及调整方案,并提出改进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中华  石爽  
文章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1—2014年美国向中国转移的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并采用SDA两级分解法对驱动贸易隐含碳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是典型的贸易隐含碳转出国,2001—2014年间美国共向中国转移了5859.65Mt贸易隐含碳,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不包括机械设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三个部门承接了其转移的绝大多数贸易隐含碳;SDA结果表明,进口规模效应是推动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的最大驱动因素,直接碳排放强度有效抑制了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规模的扩大,其他效应影响相对微弱。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丽君  唐浩  孟浩  周浩  黄宇驰  赵杰红  
碳排放量是政府实施碳减排、评估区域低碳发展历程的量化指标。本文通过对闵行区现状能源使用情况分析,计算2005-2009年工业、民用、交通碳排放量,同时,根据闵行区未来经济、人口、能源消耗的增长情况,预测关键年份2015、2020年的工业、民用、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为闵行制定碳减排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相同,2007年相对较大,2008年又有回落,2009年略有上涨。工业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7%以上,民用、交通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比例较低。2015、202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 417.6 kg/万元、1 217.7 kg/万元,不能达到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杰鲲  牛丹平  曹子建  张凯新  
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贸易转移系数矩阵,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省域间的贸易转移碳排放量,分析了省域间碳转移的密切关系,核算了各省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利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Gini系数考察了省域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支付能力和综合公平等原则对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结果表明:可将中国30个样本省域划分为9个碳排放集结域;省域碳排放处于"比较公平"状态;要实现"十三五"减排目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碳排放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海燕  
作为国内生产总值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消费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以居民消费碳排放为研究对象,构建一套包含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CRITIC-TOPSIS法对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整体呈现出“东部和东北高、中部平、西部低”的阶梯型变化;不同维度对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同,其中化石能源和热力消费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为此,应多措并举完善碳减排顶层设计、加快碳减排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倡导国民养成低碳消费习惯,以降低居民消费碳排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陈耀辉  时云  
研究目标:探索国际最终需求视角下消费碳排放的测算与分析。研究方法: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采用MRIO模型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地区)最终需求视角下的消费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是全球出口隐含碳排放最多的经济体,欧盟是全球转移碳排放最多的经济体;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消费碳排放中"境外排放"所占比例较高,且主要来源于中国等发展中经济体;相较于发展中经济体,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更多地来自服务行业,而发展中经济体则主要来源于采掘业,重工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从隐含碳排放实现方式来看,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中国、印度,其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最终产品出口引致的,而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以能源、矿产资源出口为主的经济体,其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中间产品出口引致的。研究创新:基于"消费者责任"原则,在生产碳排放的基础上测算了不同经济体的消费碳排放,并对一国(地区)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行业结构和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价值:有利于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为准确核算一国(地区)碳排放的规模并界定其理应承担的碳减排义务和责任提供一个新思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韩君   陈俊松  
基于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30个省份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量化分析各省份数字产业化部门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不同能源的消耗量及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量在数字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清洁能源,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化石能源。基于以上结论,从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结合各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数字减排战略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