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08)
- 2023(5410)
- 2022(4534)
- 2021(4137)
- 2020(3473)
- 2019(7644)
- 2018(7160)
- 2017(13228)
- 2016(7066)
- 2015(7181)
- 2014(6738)
- 2013(6662)
- 2012(5929)
- 2011(5277)
- 2010(4952)
- 2009(4470)
- 2008(4232)
- 2007(3495)
- 2006(2944)
- 2005(2370)
- 学科
- 济(24750)
- 经济(24715)
- 业(21631)
- 管理(19729)
- 企(15081)
- 企业(15081)
- 方法(12335)
- 数学(11328)
- 数学方法(11262)
- 农(9851)
- 财(7610)
- 农业(7517)
- 贸(6882)
- 贸易(6882)
- 易(6744)
- 中国(6365)
- 业经(5817)
- 学(5582)
- 制(4990)
- 收入(4958)
- 技术(4841)
- 务(4735)
- 财务(4734)
- 财务管理(4729)
- 环境(4604)
- 企业财务(4532)
- 银(4373)
- 银行(4341)
- 地方(4155)
- 融(4078)
- 机构
- 大学(97711)
- 学院(97431)
- 济(40138)
- 经济(39511)
- 管理(38000)
- 理学(34281)
- 理学院(33908)
- 研究(33884)
- 管理学(33346)
- 管理学院(33193)
- 农(26578)
- 中国(24844)
- 科学(23492)
- 农业(21457)
- 业大(21044)
- 京(19302)
- 所(17880)
- 研究所(16894)
- 财(16326)
- 中心(15918)
- 农业大学(14645)
- 财经(13779)
- 江(12808)
- 经(12772)
- 经济学(12424)
- 院(11901)
- 省(11554)
- 经济学院(11532)
- 北京(11482)
- 经济管理(11329)
- 基金
- 项目(75974)
- 科学(59094)
- 基金(56854)
- 家(53151)
- 国家(52702)
- 研究(47561)
- 科学基金(44108)
- 社会(32309)
- 基金项目(31166)
- 自然(30795)
- 社会科(30736)
- 社会科学(30728)
- 自然科(30142)
- 自然科学(30128)
- 省(29730)
- 自然科学基金(29645)
- 划(25618)
- 资助(21719)
- 教育(20754)
- 重点(17214)
- 编号(16694)
- 创(16591)
- 计划(16577)
- 部(16141)
- 发(15995)
- 科研(15568)
- 创新(15566)
- 业(15236)
- 科技(14911)
- 国家社会(14200)
共检索到1273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春华 区颖刚 刘庆庭
在甘蔗收获机螺旋扶蔗器与甘蔗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建立输送段与甘蔗摩擦模型,结合甘蔗扶起试验,获得甘蔗在扶起过程中不跌落的条件。结果表明:无叶甘蔗的摩擦系数比有叶甘蔗小,甘蔗在扶起过程中跌落2~3次,扶起时间为6.5 s;有蔗叶甘蔗在扶起过程中很少跌落,扶起时间为4.5 s,螺旋扶蔗器对有叶蔗的扶起效果比无叶蔗的显著。
关键词:
甘蔗 螺旋扶起机构 摩擦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春华 区颖刚
在甘蔗收割田间试验和螺旋式扶起机构扶起甘蔗运动过程观测的基础上,建立了螺旋式扶起机构模拟试验台.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探讨了螺旋转速、机车前进速度、螺旋倾斜角等因素对甘蔗扶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转速、机车前进速度、螺旋倾斜角、甘蔗与地面夹角等对甘蔗扶起效果均有影响,其中螺旋转速对扶起效果影响最大,甘蔗与地面夹角影响最小.
关键词:
螺旋扶起机构 甘蔗 扶起效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德龙 牛安妮 邓挺 钱发军 石琴 罗铁贤 黎雪
硅肥对甘蔗试验效果表明,在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上,每公顷施硅肥750kg与对照不施硅肥相比,增产率达10.9%~23.2%。施用硅肥后的甘蔗,植株生长挺拔,叶片清秀、光亮,病中害减少,抗逆性好。施用硅肥平均每公顷增收5242.5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5。
关键词:
硅肥 甘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雄英 陈桂芬 尹辉 杨曙 顾明华 黎晓峰
为探究硅肥施用对强酸性赤红壤上甘蔗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桂糖02-208为材料,设5个硅肥(Si O2)施用水平(0,45,90,135和225 kg/hm2),测定土壤有效硅、甘蔗叶片硅含量、产量、含糖量,折算产值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用难溶性硅肥后,土壤中的有效硅和叶片中硅含量均显著增加。硅肥施用对甘蔗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与不施硅肥的对照相比,施用45~135 kg/hm2硅肥(Si O2)的甘蔗出苗数、伸长期的株高分别增加了27%~39%和9%~11%;蔗茎产量增加10%~21%,产蔗增收0.30~0.81万元/ha;含糖量增加4.5%~12.7%。在...
关键词:
硅肥 甘蔗 产量 经济效益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于华 陈杨明珠 黎晓峰
【目的】探究氮素形态对甘蔗锰毒黄化的影响,为防治甘蔗锰毒黄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分析锰毒胁迫期间和锰毒发生后不同氮源对植株锰含量、吸收、分布及叶片黄化的影响的差异性,揭示氮素形态对锰毒黄化的影响。【结果】将硝态氮更换为铵态氮培养后,植株锰毒黄化的幼苗明显变绿,SPAD值显著提高;黄化的幼苗在铵态氮溶液中培养后,叶片复绿速度加快,SPAD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在高锰胁迫下,铵态氮处理的植株锰含量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加长(2、4和9 d),处理间的差异加大;高锰溶液中,铵态氮处理植株的锰吸收量、地上部及根系的锰累积量均显著低于硝态氮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的根系与地上部锰积累量的比值无显著差异。【结论】铵态氮能更有效地阻止锰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减轻幼苗叶片黄化,加速黄化叶片复绿。
关键词:
甘蔗 氮素形态 锰毒 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红叶 陈斌 李正跃 杨进成 杨坚 单洪芳 阮映伟 郑国良
2009年4~8月,在云南省新平县水塘镇南秀村和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小怕浪村甘蔗种植基地,调查分析了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及捕食性瓢虫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净种田与间作田绵蚜的虫情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但净种田绵蚜虫情指数显著高于间作田(新平:F=55.43,P<0.01),表明间作田中捕食性瓢虫在甘蔗绵蚜种群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甘蔗 玉米 间作 绵蚜 瓢虫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品种来源:CP34-120×崖城71-374由四川省制糖糖料工业研究所育成。该品种于2003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10月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狄义宁 谢林艳 谷书杰 马豪 刘鲁峰 何丽莲 李富生
为进一步挖掘甘蔗栽培种及其亲缘野生种中内生菌的功能与价值,筛选出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功能活性的微生物菌株,用于促进甘蔗产业的增收增产。以前期分离纯化获得的589株甘蔗内生细菌为基础,筛选并鉴定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促生长特性的功能菌株。在此基础上,对菌株产生的有机酸、吲哚乙酸(IAA)和嗜铁素也进行了定量测定与种类划分。结果表明:共有12株功能菌株被筛选得到,分别编号为B7、B9、C9、D5、E12、F5、G3、H5、J8、L9、M3、O9,其中多株菌株同时具有固氮溶磷解钾等生物学活性;12株菌株分别属于Pantoea、Pseudomonas、Enterobacter、Serratia、Acinetobacter和Bacillus 6个属。进一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3与C9对于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能力较强,溶磷量分别为1 386.97±331.96与2 523±68.17mg/L;菌株M3解钾能力较强,解钾量为8.59±0.08mg/L;各菌株所产生的有机酸主要为酒石酸,其次为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12株功能菌株可产生IAA及嗜铁素,但产生嗜铁素的种类随菌株而异;各菌株与甘蔗种苗共培养过程中均能促进甘蔗种苗芽长与根长的生长,其中表现较优的有E12、C9、G3菌株处理组。该研究可为后续微生物菌肥开发奠定材料基础,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蔗 内生细菌 促生长 植物激素 有机酸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杨 傅华英 赵书环 陈如凯 张木清
在甘蔗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基础上,在甘蔗愈伤组织继代、胚性愈伤组织芽分化以及幼芽生根阶段的培养基中附加甘露糖,研究甘露糖对甘蔗外植体再生的影响,以确定用于甘蔗遗传转化筛选的最适浓度.结果表明,甘露糖对甘蔗茎尖愈伤组织诱导、愈伤分化和幼芽根形成均产生抑制作用.愈伤组织生长、分化、生根3个阶段的抗性筛选浓度分别为3-5、4-5和3 g.L-1.
关键词:
甘蔗愈伤 甘露糖 筛选体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兴云 覃兮然 周慧文 闫海锋 罗含敏 王盛华 钟明浚 莫大强 樊保宁 游建华 李杨瑞 吴建明 丘立杭
【目的】分析中耕施用药肥对甘蔗病虫害发生及拔节期和成熟期生产效果的影响,为甘蔗科学施用药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冬季种植的甘蔗品种桂柳05/136为研究对象,参考广西“双高”糖料蔗生产标准,于中耕期(分蘖盛期至分蘖末期)施用6种不同营养配比和药用成分的药肥(分别为A、B、C、D、E和F处理),于5月底—10月底调查各处理蔗苗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拔节期植株长速,成熟期调查产量性状,并分析不同处理甘蔗的农业产值。【结果】施用氮(N)、磷(P_(2)O_(5))、钾(K_(2)O)含量≥30%的药肥(A、B、C、D和E处理)对甘蔗分蘖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适当配施有机质(B和D处理)的效果更佳;含有机质药肥(B、D和F处理)对甘蔗黑穗病的间接防效较好,而含度锐药肥(D处理)防控螟虫的效果最佳。此外,施用含有机质成分的药肥(B、D和F处理)既能使甘蔗提早拔节,又能促进甘蔗株高生长,使甘蔗形成较多的有效茎数,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在相同肥料成本的前提下,不同药肥处理甘蔗的农业增值达2118.62~9199.31元/hm~(2),其中以D处理的增值最高。【结论】甘蔗中耕期施用药肥对蔗苗病虫害的防控效果与其药用成分、含量及肥料营养配比密切相关;施用药肥均可有效促进甘蔗分蘖,改善甘蔗的生产效果,其中施用N、P_(2)O_(5)、K_(2)O含量(17-7-11)≥35%+杀虫单0.10%+噻虫嗪0.10%+有机质≥3%或N、P_(2)O_(5)、K_(2)O含量(13-6-11)≥30%+度锐30 mL+噻虫嗪0.10%+有机质≥15% 2种含有机质药肥更有利于提高甘蔗生产效益,可作为甘蔗中耕较佳药肥在广西蔗区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韦本辉 甘秀芹 申章佑 宁秀呈 陆柳英 韦广泼 李艳英 胡泊 刘斌 吴延勇
【目的】评价粉垄栽培技术相比于传统栽培方法种植甘蔗的优势所在。【方法】选用新台糖22号和柳城03-1137两个品种,在不同地区进行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比较试验,在甘蔗工艺成熟期进行根系、绿叶、蔗茎性状、产量、品质及冬笋芽数等调查测定。【结果】粉垄栽培与传统栽培相比,根系鲜重增加了115.05%—146.48%;完全展开绿叶数(功能叶片)增加14.65%—19.35%;蔗茎产量增加21.91%—27.35%;甘蔗蔗糖含量、蔗汁蔗糖含量分别增加3.81%—5.17%、3.63%—5.75%,蔗汁还原糖分降低5.50%—9.76%;宿根冬笋芽数增加47.64%—197.70%。【结论】粉垄栽培的甘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鲍涵 陈教云 李永佳 李文佳 黄灿阳 陈健文 胡水凤 沈万宽
为了探索仿生类、内吸性化学药剂乙蒜素能否用于甘蔗病害防控及是否具有促生效果,通过室内抑菌试验、毒力测定、桶栽施药试验,评价乙蒜素对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Ashby) Dowson)引起的甘蔗白条病的防控效果,同时通过桶栽施药试验对不同浓度乙蒜素处理的甘蔗进行农艺性状、生物量等表型测定,并结合光合、根系及抗逆等生理特性评价其促生作用。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乙蒜素毒力回归方程为y=26.29x-30.29,相关系数R~2为0.948 9,有效中质量浓度EC_(50)为1 132.43μg/mL。病害防控及促生试验结果显示:80%乙蒜素1 000倍稀释液防控促生效果最佳。该处理下,施药42 d未检测出甘蔗白条病阳性植株,而对照(CK)阳性检出率100%。相较于CK,该处理(施药42 d)的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4.93%、净光合速率增加64.97%,根系活力增加62.44%,促生效果明显;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分别提高21.32%、44.32%、54.32%;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分别增加17.40%、17.39%、17.78%,而MDA含量减少22.74%,缓解膜脂过氧化、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甘蔗抗逆性。综上,80%乙蒜素1 000倍稀释液对甘蔗白条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且对甘蔗具有促生作用。
关键词:
乙蒜素 甘蔗白条病 化学防治 促生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小秋 梁永检 唐云仙 邵敏 杨丽涛 李杨瑞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stuntingdisease,RSD)病原物为革兰氏阳性菌Leifsoniaxylisubsp.xyli(Lxx).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Lxx离体培养物形态和感病蔗茎维管超微结构,并用光合仪测定感病甘蔗+1叶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改良的MSC培养基适于Lxx生长,培养的菌体形态多样,有隔膜和简体;菌体内细胞质分布不均,有电子透明物、电子稠密物及隔膜;RSD病原菌寄居在木质部导管的纹孔和导管壁上,其内粘附许多颗粒状物质;感染RSD蔗株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健康蔗株,RSD可降低甘蔗的光合作用.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形态特性 光合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霆 吴建明 闫海锋 邓宇驰 Prakash Lakshmanan 丘立杭 陈荣发 范业赓 周慧文 黄柯钧 黄杏 周忠凤
【目的】分析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甘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甘蔗宿根黄化的大面积高效低成本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2020年第1年宿根蔗地中设 6个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处理A为出苗3叶左右时叶面喷施铁肥,处理B为出苗前土施硫酸亚铁10.0 kg/667 m~(2),处理C为出苗前土施熟石灰20.0 kg/667 m~(2),处理D为出苗前根区土壤淋灌修复菌剂500.0 g/667 m~(2)(稀释3000倍),处理E为出苗前土施生物炭1.0 t/667 m~(2);处理F为出苗前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0 m~(2)],以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CK),处理后70 d统计当年(2020年)的黄化发生率和第2年宿根苗期的黄化发生率,并对比株高、分蘖率和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及有效茎数和茎径等产量指标与CK的差异,比较不同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结果】各供试土壤调节剂(肥料)对甘蔗宿根黄化均具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P0.05),但均极显著差于其他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在2021年,各土壤调节剂(肥料)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显著(PA>F>C>D>B。【结论】叶面喷施含Fe~(2+)叶面肥对当年已发生的甘蔗宿根黄化具有显著复绿作用,能快速挽回甘蔗宿根黄化引起的产量损失,但无法从根本上防治甘蔗宿根黄化。综合考虑防治成本及对蔗苗生长和甘蔗产量的影响,生产上以土施糖厂煤灰1.0 t/667 m~(2)对甘蔗宿根黄化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蔗前期生长和后期产量的促进作用效果较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覃振强 韦金菊 黄伟华 邓展云
粉蚧是甘蔗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文章对甘蔗粉蚧的分类地位、种类、发生危害、生物学特性、生物防治资源、监测预警及防治措施等进行了介绍,共记录了甘蔗粉蚧42种,甘蔗粉红粉蚧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及病原真菌分别为12、31和4种。并对甘蔗粉蚧今后的研究重点及难点进行了讨论,建议对已发生的甘蔗粉蚧尤其是甘蔗粉红粉蚧的生物学和关键控制技术研究,及从植物抗性和分子水平加强相关研究。
关键词:
甘蔗粉蚧 粉蚧科 粉红粉蚧 研究进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