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90)
- 2023(17194)
- 2022(14563)
- 2021(13705)
- 2020(11413)
- 2019(26762)
- 2018(26356)
- 2017(51471)
- 2016(27259)
- 2015(30648)
- 2014(30601)
- 2013(30336)
- 2012(27890)
- 2011(25266)
- 2010(25657)
- 2009(24015)
- 2008(22533)
- 2007(19628)
- 2006(17456)
- 2005(15983)
- 学科
- 济(129129)
- 经济(129007)
- 管理(76206)
- 业(73421)
- 企(60528)
- 企业(60528)
- 方法(54403)
- 数学(48314)
- 数学方法(47624)
- 中国(36817)
- 农(29892)
- 财(29229)
- 融(29081)
- 金融(29080)
- 地方(28040)
- 银(27445)
- 银行(27401)
- 行(26411)
- 业经(26221)
- 学(25015)
- 制(24078)
- 贸(22407)
- 贸易(22388)
- 易(21771)
- 农业(20428)
- 理论(18834)
- 务(18370)
- 财务(18291)
- 财务管理(18260)
- 环境(17544)
- 机构
- 大学(390198)
- 学院(388088)
- 济(171182)
- 经济(167862)
- 管理(152365)
- 研究(135363)
- 理学(131634)
- 理学院(130206)
- 管理学(127908)
- 管理学院(127221)
- 中国(107730)
- 京(83207)
- 科学(79646)
- 财(76343)
- 所(67520)
- 财经(61477)
- 研究所(61455)
- 中心(61277)
- 农(57829)
- 经(56000)
- 江(54655)
- 经济学(53749)
- 北京(53505)
- 业大(53504)
- 范(49173)
- 院(48882)
- 师范(48737)
- 经济学院(48286)
- 财经大学(45859)
- 农业(44853)
- 基金
- 项目(259975)
- 科学(205339)
- 基金(190969)
- 研究(190644)
- 家(165782)
- 国家(164476)
- 科学基金(141730)
- 社会(122748)
- 社会科(116652)
- 社会科学(116619)
- 基金项目(99890)
- 省(98474)
- 自然(90658)
- 自然科(88617)
- 自然科学(88599)
- 自然科学基金(87035)
- 教育(86941)
- 划(82964)
- 资助(80851)
- 编号(76077)
- 成果(61897)
- 部(58449)
- 重点(58251)
- 发(56039)
- 创(53417)
- 课题(52474)
- 国家社会(51460)
- 教育部(50711)
- 创新(49968)
- 科研(49406)
- 期刊
- 济(187129)
- 经济(187129)
- 研究(121085)
- 中国(72916)
- 管理(57168)
- 学报(56967)
- 财(56821)
- 科学(54392)
- 农(52344)
- 融(45799)
- 金融(45799)
- 大学(43973)
- 学学(41560)
- 教育(38129)
- 农业(35941)
- 技术(33897)
- 经济研究(32085)
- 财经(30966)
- 业经(27284)
- 经(26672)
- 问题(23783)
- 技术经济(20563)
- 贸(19738)
- 统计(19709)
- 业(19104)
- 世界(19064)
- 理论(18649)
- 国际(17879)
- 图书(17393)
- 策(17386)
共检索到5820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夏祥谦
本文基于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运用中国30个省区在2001—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融资规模、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现阶段,融资总量相对于实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直接融资比重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生产率途径实现,资本积累渠道的作用并不突出。本文从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配置资金效率提高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国有企业定位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玉琴 张华
基于上市公司分行业融资规模与增加值的实证结果表明: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在总量和行业结构的协调程度较好,但两者趋势未保持一致,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还需细分到行业层次;其次,各行业结构偏离度有着不同的演变趋势,相比较于行业增加值,金融体系对房地产等行业存在过度资金支持,而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偏离度的方向对不同行业制定与之对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以促进资金供给结构改革。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玉琴 张华
基于上市公司分行业融资规模与增加值的实证结果表明: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在总量和行业结构的协调程度较好,但两者趋势未保持一致,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还需细分到行业层次;其次,各行业结构偏离度有着不同的演变趋势,相比较于行业增加值,金融体系对房地产等行业存在过度资金支持,而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行业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偏离度的方向对不同行业制定与之对应的资金扶持政策,以促进资金供给结构改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原 王珍珍 陈玉菲
金融指标及金融工具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反映实体经济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也会促进金融的创新和发展。以我国新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形势为背景,打破传统的M21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等传统指标的束缚,通过构建"社会融资规模产出率"指标,研究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联动性,提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式以及如何保持合理性的新举措,使金融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关键词:
社会融资规模 GDP 社会融资规模产出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鑫 郭凯 咸笑然
本文引入"融资耦合"概念,并采用熵值法构建融资耦合度指标。在计算中国省际融资渠道熵权和融资耦合度的基础上,基于2014.Ⅰ—2017.Ⅳ省际面板数据,利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融资耦合、融资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动态效应。实证研究表明:(1)中国省际融资耦合度并不均衡,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实际融资额与融资结构的匹配度依次下降;(2)融资耦合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融资规模增加也能通过提高融资耦合度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对融资耦合有抑制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针对各自区域融资渠道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不断改善融资环境,通过提高融资耦合度、优化融资规模及多元化融资渠道来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动态调整融资结构,降低经济增长对融资耦合的抑制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志强 孙刚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近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已有的经验研究中在金融发展指标选择和经验分析方法选取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采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从中国金融总体发展的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效率变化3个方面,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重新检验。我们的经验结果显示,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铖
在我国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时期,金融数据对经济数据的先行引导作用有所减弱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构建STR平滑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不是单一的,两者之间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作用的高、低机制转换。在不同的运行区间中,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存在线性、线性和非线性共同作用机制。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冉光和 陈娟 张冰
基准利率、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状况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2~2013年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并运用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基准利率、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准利率、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正向协整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基准利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对实体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基准利率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共同变化是实体经济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基准利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变化分别是实体经济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利率市场化及社会有效融资的建议。
关键词:
基准利率 社会融资规模 实体经济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冉光和 陈娟 张冰
基准利率、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状况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2~2013年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并运用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了基准利率、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准利率和社会融资规模都会长期正向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基准利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对实体经济增长都有影响,基准利率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共同变化是实体经济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基准利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变化分别是实体经济增长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利率市场化及社会有效融资的建议。
关键词:
基准利率 社会融资规模 实体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国柱 马树才
一、政府规模的度量政府规模指以职能和权力配置为基础,按一定组织原则建构的政府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政府规模包括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两个方面。内在规模指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的范围及结构,即职能规模和权力规模。外在规模是指政府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的数量、结构以及行政成本消耗的数量,即机构规模、人员规模和费用规模。政府内在规模决定外在规模,但内在规模难以用指标进行衡量,所以在有关政府规模的实证研究中,常用的是政府外在规模的概念。根据政府外在规模的概念,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三个: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孙力军
金融发展为国债发行和交易创造条件,金融机构为国债投资提供配套资金,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利用中国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发展和国债融资的联合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当前,在我国金融体系资金充裕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发行国债,进一步改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人民福利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国债融资 联合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曹源芳
本文通过采用带有控制变量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从银行信贷规模、信贷结构和信贷效率三个层面对中国银行信贷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贷发展在规模扩张、结构调整和效率变化三个层面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关系和双向的因果关系,当前存在的银行离"心"倾向与金融资源"体外循环"将导致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枯竭",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是"复合型"的,既依赖于金融资源的数量扩张,又来源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银行信贷 经济增长 因果关系 复合型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晗
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与之相匹配的融资结构。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利用我国各省市数据系统考察了不同经济结构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体发展水平的上升,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增强,而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降低。同时在中、低发展水平地区,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并不是十分显著,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关键词:
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经济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邓创 曲丹阳 赵珂
本文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角度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实证探究了社会融资规模及融资结构变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动态。研究表明,无论从规模还是结构的视角来看,直接融资的发展对物价变动和经济波动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时变影响,间接融资的发展也仍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动力且对通货膨胀具有加速效应;但从边际影响来看,自新常态以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对经济繁荣的边际影响均开始减弱,特别是间接融资冲击的产出效应发生了相对更为显著的下降。在鼓励直接融资市场开放的基础上,完善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流向与整体布局,理性发展直接融资以期协调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是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勋 方晋 赵珍
本文运用我国省区1999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金融规模、银行集中度、直接融资比例以及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通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以及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我们发现,目前金融规模扩张不利于经济增长,而改善金融结构,降低银行集中度,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在银行业中所占的比重,会增加银行业内部的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我们还发现,改善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利于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金融规模 金融结构 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