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066)
- 2023(18342)
- 2022(15586)
- 2021(14301)
- 2020(12112)
- 2019(27542)
- 2018(27011)
- 2017(52631)
- 2016(28420)
- 2015(31471)
- 2014(30975)
- 2013(30951)
- 2012(28381)
- 2011(25424)
- 2010(25444)
- 2009(23417)
- 2008(21981)
- 2007(19384)
- 2006(16972)
- 2005(14804)
- 学科
- 济(116057)
- 经济(115941)
- 业(80876)
- 管理(80132)
- 企(65751)
- 企业(65751)
- 方法(54055)
- 数学(47603)
- 数学方法(47176)
- 中国(33267)
- 农(32164)
- 财(30067)
- 融(28532)
- 金融(28529)
- 银(26775)
- 银行(26694)
- 业经(26455)
- 地方(26030)
- 行(25654)
- 学(24886)
- 制(22988)
- 农业(22324)
- 贸(21518)
- 贸易(21503)
- 技术(21433)
- 易(20861)
- 务(19678)
- 财务(19608)
- 财务管理(19575)
- 企业财务(18631)
- 机构
- 大学(399935)
- 学院(398729)
- 济(162679)
- 经济(159378)
- 管理(155643)
- 理学(135774)
- 研究(135341)
- 理学院(134264)
- 管理学(131974)
- 管理学院(131283)
- 中国(104261)
- 科学(85203)
- 京(84772)
- 农(72948)
- 财(72469)
- 所(68306)
- 业大(64770)
- 中心(62901)
- 研究所(62793)
- 财经(59330)
- 农业(57705)
- 江(57411)
- 经(54111)
- 北京(52872)
- 经济学(50385)
- 范(50284)
- 师范(49631)
- 院(48959)
- 州(46819)
- 经济学院(45966)
- 基金
- 项目(280515)
- 科学(219580)
- 基金(204086)
- 研究(199161)
- 家(180652)
- 国家(179189)
- 科学基金(152952)
- 社会(126561)
- 社会科(120274)
- 社会科学(120244)
- 省(109748)
- 基金项目(108783)
- 自然(100977)
- 自然科(98668)
- 自然科学(98644)
- 自然科学基金(96948)
- 划(92507)
- 教育(90586)
- 资助(84253)
- 编号(79175)
- 重点(63502)
- 成果(62317)
- 部(61299)
- 发(60583)
- 创(58881)
- 创新(55046)
- 课题(54344)
- 科研(53887)
- 国家社会(52792)
- 教育部(52168)
- 期刊
- 济(169267)
- 经济(169267)
- 研究(114274)
- 中国(73555)
- 学报(69718)
- 农(64886)
- 科学(61644)
- 管理(54916)
- 财(54166)
- 大学(51916)
- 学学(49375)
- 融(44358)
- 金融(44358)
- 农业(44190)
- 教育(38566)
- 技术(34486)
- 财经(28991)
- 经济研究(28206)
- 业经(27701)
- 经(24911)
- 业(23237)
- 问题(22454)
- 科技(20648)
- 技术经济(20590)
- 版(19061)
- 理论(18712)
- 图书(18508)
- 业大(18254)
- 商业(17362)
- 现代(17261)
共检索到574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万宜超 刘廷廷
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增长新常态,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融资结构是否适合现阶段产业发展?何种融资结构更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升?本文以高技术产业为例,首先用索罗余值法对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然后探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分析表明两种融资方式均通过资本产生正向作用,且直接融资贡献约为间接融资的5倍。因此,笔者认为在推动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进程中,应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关键词:
融资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高技术产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亚茹 陈丹丹
传统索洛余值法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未剥离R&D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为了克服由此产生的高估"真实"TFP增长率和低估要素配置结构效应问题,本文以SNA2008和CSNA2016中R&D资本化核算改革为契机,基于资本服务理论和引入R&D资本的扩展CD生产函数,测算R&D资本并解决重复计算问题,重构基于增加值生产可能性前沿函数的TFP增长率分解框架,据以探究中国高技术产业的TFP增长内在动力,并对要素配置的"结构红利假说"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总体上,技术效应是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主导来源,但要素配置的"结构红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趋势上,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技术效应呈上升趋势,而要素配置结构效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2年以后的经济新常态阶段结构效应表现为"结构负利";从要素角度看,R&D资本配置的结构红利在逐期上升但份量较小,劳动配置结构效应起主导作用;从行业角度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技术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要素配置结构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张妍
本文采用三投入超越对数形式的随机前沿面板模型,考察了中国各省市1995年以来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迁,我们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东部、中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率高于西部,且东部和中部的生产效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西部地区处于相对平稳状态。(2)市场化程度、创新能力投入与企业规模对高技术产业生产效率有正影响,而政府的政策支持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3)高技术产业TFP平均值为10.42%,且呈现震荡略有下降的特点,技术进步率的普遍下降严重阻碍了TFP的增长势头。(4)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率和生产效率变化率。(5)东部地区的平均技术进步速度低于中西部,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德辉 杜明泽 于卓熙
基于我国1998—2019年高技术产业分行业及不同所有制的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演进特征,并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角度分析不同所有制分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技术进步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偏向性技术进步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促进作用;部分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匹配状态不理想,过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不利于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有一定差异,外资及港澳台企业资本推动明显。因此,应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与要素禀赋的匹配水平、加强资本投入、完善技术转化体制等方面切实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同斌 李金凯 周浩
在经典知识创新函数的基础上加入地理因素,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设置空间权重矩阵,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提升与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发现: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总体显著,但研发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研发存量较低也导致了部分地区"研发生产率悖论"现象的出现。大多数地区知识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在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高技术产业中技术差距的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知识的溢出。东部各区域内中心与外围省份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实现区域内技术进步的协同创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则由于研发资源匮乏、"政产学...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红驹 丁少斌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提出高技术产业发展是金融结构优化促进绿色发展的前提的假说。根据不同的融资工具,从股权融资相对银行信贷比重、债券融资相对银行信贷比重、直接融资占比三个层面考察金融结构优化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使用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债券融资比重和直接融资占比对促进GTFP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考虑产业结构差异后,发现股权融资比重存在显著的产业结构门槛效应,其对GTFP的积极作用只有当高技术产业发展到一定门槛后才会凸显。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达到产业结构门槛的过程中,四大区域呈现东部领先、东北次之、中部与西部落后的时空格局。提高股权融资比重和直接融资占比在东部与东北地区的效应明显超过中部与西部地区。此外,进入“十三五”时期后,股权融资比重的作用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卜洪运 陶玲玲 赵琳皓
基于指数功效函数和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4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与分析。首先,运用EviEws软件对两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得到两个变量的长期与短期关系;然后,参考新古典增长模型对两个变量函数关系进行假设,并通过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增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进步的贡献上;随着促进作用边际效应递减,当促进作用达到某一最大值,影响力达到稳态水平。近几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已经趋于稳定状态,因此,京津冀应该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营造区域创新...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旭华
本文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以省级层面高技术产业数据为例实证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外部性效应。研究表明,技术外部性对TFP增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相较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产生的贡献更加明显,是多种外部性成分中作用最为显著的一种外部性。货币外部性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小于技术外部性。本文还发现,在多种外部性成分中,专业化外部性,竞争外部性均显著具有跨越省际边界的影响,突破了现有文献对外部性效应的研究仅设定在特定区域单元范围内的传统视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建翠
文章运用C-D生产函数,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大中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讨论了影响TFP的主要因素,并估算了这些因素对TFP增长的作用。结论是,高技术产业大中型企业的TFP对产出增长起了主要作用,公共部门的研究与发展投入是促进TFP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研究与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文君 张捷
为了研究我国经济部门选择性对外开放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本文采用1992~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考察了第二、三产业对外开放度与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第二产业的对外开放对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短期内有促进作用,但是长期影响是抑制性的;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对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有促进作用。本文同时发现,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自我提升作用较为显著,而第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自我提升作用不确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治君 高文玲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OFDI逆向技术外溢对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OFDI技术外溢能够促进高技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因OFDI投向的行业中,高技术行业占的比重较小,其促进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人力资本投入、国内研发投入存在着"门槛",制约了对OFDI技术外溢的吸收。就此,文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开展OFDI的策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同斌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的框架下构建了研发投入非对称效应与生产率分解的理论模型,选取门限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中国高技术产业中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论表明,随着研发投入的积累,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增速逐渐下降,并且研发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影响,研发投入的生产率悖论特征凸显。研发存量对技术效率的提升效应总体显著,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效应。技术进步方面,研发投入没有促进基础科学的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难度增大和风险上升,导致研发累积的同时,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增速下降,技术进步增速下降也是高技术产业中全要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罗来军 李军林 姚东旻
本文使用微观层面的企业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资产增长、人力资本、企业利润、企业规模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资本劳动比、企业存货起明显的负向作用,外国直接投资等变量几乎不起作用。研发投入、银行贷款与政府补贴的实证结论与人们的正常预期不同,研发投入对生产率要么不起作用、要么起负向作用,银行贷款与政府补贴对生产率起着扭曲与阻碍作用,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导致了上述结论。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生产率 LP半参数方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大鹏 朱迎春
本文应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计算了1996—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分解,通过对高技术产业2002年前后各效率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深层因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1)2002年后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的快速下降。同时技术效率变化取代技术进步成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导因素。(2)高技术产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转变,但技术创新能力差,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是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瓶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晓珍 邹鸿辉 杨拴林 叶靖雅
运用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26个省份2000-2013年间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采用EMD方法定量分析各省域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R&D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5.8%,其中12个省份R&D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高于5.8%;(2)各地区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变化长期形态呈现正弦形、弱倒U形和递减形等三种形态且其分布存在地理相依性,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体R&D全要素生产率变化长期形态呈现正弦形态;(3)经济及产业基础、科技机构投入和经济外向性等基础性影响因素对地区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长期形态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区域形态及影响因素分析
R&D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定量分析
国际贸易、自主研发与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增长
研发资本累积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检验(1996-2004)
知识产权保护、FDI与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高技术产业效率提升——基于5大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数方法
基于三阶段DEA与Malmquist指数分解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三阶段Malmquist指数方法
市场一体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高技术产业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