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70)
- 2023(6551)
- 2022(5130)
- 2021(4741)
- 2020(3589)
- 2019(8104)
- 2018(7492)
- 2017(14686)
- 2016(7502)
- 2015(7885)
- 2014(7591)
- 2013(7344)
- 2012(6555)
- 2011(5765)
- 2010(6043)
- 2009(5998)
- 2008(4729)
- 2007(4249)
- 2006(3792)
- 2005(3594)
- 学科
- 济(28615)
- 经济(28601)
- 融(24787)
- 金融(24786)
- 银(21926)
- 银行(21917)
- 业(21690)
- 行(21330)
- 管理(19785)
- 企(18349)
- 企业(18349)
- 中国(16620)
- 中国金融(11027)
- 制(10992)
- 财(10830)
- 方法(10066)
- 地方(9243)
- 数学(9175)
- 数学方法(9030)
- 农(8891)
- 业经(8428)
- 务(7987)
- 财务(7955)
- 财务管理(7945)
- 企业财务(7678)
- 体(7177)
- 产业(7054)
- 体制(6373)
- 农业(6373)
- 贸(5331)
- 机构
- 学院(97717)
- 大学(94064)
- 济(42706)
- 经济(41795)
- 管理(34395)
- 中国(32087)
- 研究(31861)
- 理学(29240)
- 理学院(28955)
- 管理学(28485)
- 管理学院(28318)
- 财(21804)
- 京(18460)
- 科学(17555)
- 财经(17281)
- 中心(17106)
- 银(16248)
- 融(15923)
- 银行(15709)
- 经(15670)
- 金融(15603)
- 所(14933)
- 行(14747)
- 经济学(14746)
- 农(14588)
- 江(14230)
- 研究所(13478)
- 经济学院(13423)
- 财经大学(13038)
- 人民(12926)
- 基金
- 项目(65139)
- 科学(51337)
- 研究(49638)
- 基金(46760)
- 家(39820)
- 国家(39448)
- 科学基金(34218)
- 社会(32540)
- 社会科(31120)
- 社会科学(31110)
- 省(26885)
- 基金项目(24080)
- 教育(22256)
- 划(21632)
- 自然(20113)
- 编号(20090)
- 自然科(19666)
- 自然科学(19661)
- 自然科学基金(19338)
- 资助(19115)
- 成果(16245)
- 发(15807)
- 重点(15181)
- 创(14597)
- 课题(14445)
- 部(13849)
- 国家社会(13710)
- 创新(13663)
- 性(13453)
- 发展(13047)
共检索到151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再斌
2016年以来我国开启了去杠杆的历程。从实际效果来看,实体经济杠杆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当前社会整体杠杆率仍处于高位,特别是2018年以来,信用风险加速暴露,社会风险偏好普遍下降,企业资产负债表有加速恶化趋势。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人员提出金融政策"不可能三角",即在经济下行周期,无法保证去杠杆、实体经济融资和金融体系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三个目标同时实现。笔者认为,破局关键在于融资结构的优化,如果在去杠杆同时实现融资结构优化,解决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就能化解所谓的"不可能三角"。
关键词:
融资结构优化 去杠杆 风险定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茉楠
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风险突出通常,衡量一国杠杆率的风险用负债与GDP的比例作为杠杆率的评价指标,并将总杠杆率分解为政府部门、非金融部门、金融部门、居民部门4个部门的杠杆率。根据标普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非金融类公司的债务总额共有12万亿美元,为GDP的120%,债务比率已经远超90%的国际警戒线。预计2014年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哲希 王兆瑞 刘玲君 陈彦斌
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通常被认为是杠杆率高企的主要原因。由此,降低间接融资占比被视为去杠杆的有效手段。然而,本文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间接融资占比与杠杆率之间关系,并利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之后,认为这一论断有待商榷。(1)间接融资占比与杠杆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而非已有多数研究认为的正相关关系,间接融资占比并非越低越好。(2)间接融资占比与杠杆率之间U型曲线的拐点值会受到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信贷资金配置效率越高,U型曲线的拐点值越高。反之,U型曲线的拐点值越低,间接融资占比上升更容易推动杠杆率上升。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情况,高杠杆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因于间接融资占比偏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偏低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等相关举措来提高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更有助于推动中国杠杆率的下降。
关键词:
杠杆率 金融结构 间接融资 资源错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骁
探讨现阶段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债转股"案例,对于推进银行"债转股"实践具有积极意义作为去杠杆的顶层设计,中央提出"债转股"措施。由于"债转股"措施兼具企业去杠杆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双重功能,探讨现阶段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债转股"案例,对于推进银行"债转股"实践具有积极意义,本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周菲 赵亮 尹雷
"财政去杠杆"与"金融去杠杆"是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的两条政策路径,本文运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对企业部门杠杆"量"与"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财政支出和政府赤字较之于货币金融紧缩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调减国有企业的结构性高杠杆问题,促使更多金融资本配置到效率相对较高的企业,并且对融资成本影响更小,因而能够在"控风险"的同时兼顾"稳增长"。进一步研究表明,财政去杠杆应从压减政府投资建设性支出着手。为此,政府在去杠杆时应重点关注"财政去杠杆"途径,压减政府支出规模、控制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冲动;调节金融杠杆时应平缓稳健,为民营企业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硬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为结构性杠杆调控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潘晶
去杠杆是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企业部门去杠杆又是整个杠杆去化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我国当前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发展现状和结构特征入手,剖析企业杠杆率不断攀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杠杆去化路径做出了相应探索。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杠杆率 去杠杆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晓晶 文丰安
去杠杆工作要在短期内实现杠杆率的增速趋缓;在中短期实现总杠杆率的基本稳定,即总杠杆率从趋升到趋稳,在此期间要重点对杠杆率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在中长期实现杠杆率的趋降。评估杠杆率风险和提出结构性去杠杆举措前,必须承认并认真剖析杠杆率的内部结构差异。推进结构性去杠杆,应重点解决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债务积累问题。要积极推进破产重组,让市场清理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破除政府兜底幻觉,硬化约束,推进杠杆率风险的市场化分担。
关键词:
结构性去杠杆 防风险 宏观经济政策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小莉
8月2日,中国财政学会投融资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去杠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融资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从宏观与微观、外因与内因等角度深入分析了高杠杆的形成原因,探讨了"去谁的杠杆"和"去哪一部分杠杆"等问题,进一步厘清了去杠杆的政策取向、具体内涵及施策对象,并提出了通过继续深化改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何自云
去杠杆与融资结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权益融资所占比例越低,杠杆率就越低。中国直接融资(权益融资)发展最主要的障碍,是储蓄者购买并持有权益工具的意愿(即损失承担意愿)较低。决定这一意愿的是涵盖诚信主体、稳定预期、公平投资三个主要方面的市场信任程度,而其基础则是普遍的诚信文化。中国要建立起良好的诚信文化,道路还极为漫长,因此,去杠杆的任务也将是长期的。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育蓉 齐结斌 楼东玮
本文研究了企业杠杆率的两类动态调整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和企业风险效应,利用1998-2015年上市公司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1)企业杠杆率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而与企业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后者对应的拐点杠杆率更低。(2)中长期较短期杠杆率可以在更大区间兼顾"提效率"与"降风险"目标。(3)企业向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迈进的过程中,"倒U型"和"U型"拐点来临更快,降杠杆的迫切性越来越高。为此,企业"去杠杆"需充分考虑杠杆率的"效率"与"风险"效应,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以及杠杆率期限结构特征的不同而采取差异化策略。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娜
近年来,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在伴随金融创新和"牛市"催化下获得了爆发式上涨,随着2015年以来股市下跌和近两年来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层层推进,流动性趋紧和监管收紧也给融资和出资人双方都带来了考验,潜在风险逐步暴露并引起了市场关注。本文从金融去杠杆视角出发,梳理我国股权质押融资近年来发展的基本情况,深入探讨金融创新给股权质押业务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股权质押 金融去杠杆 金融风险防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娜
近年来,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在伴随金融创新和"牛市"催化下获得了爆发式上涨,随着2015年以来股市下跌和近两年来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层层推进,流动性趋紧和监管收紧也给融资和出资人双方都带来了考验,潜在风险逐步暴露并引起了市场关注。本文从金融去杠杆视角出发,梳理我国股权质押融资近年来发展的基本情况,深入探讨金融创新给股权质押业务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股权质押 金融去杠杆 金融风险防范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芦雅婷 刘春玲
积极稳妥地对非金融企业实施去杠杆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但非金融企业客观存在的表外融资行为利用了企业会计准则的"缺口",隐藏负债,无形中抬高了杠杆,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宏观经济调控及政策制定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准则制定机构应不断弥补企业会计准则的"缺口",使得表外融资表内化并加大其信息披露力度;监管部门应疏导非金融企业表外融资行为,同时,明确表外融资的监管权力并加大处罚力度。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伟 欧阳志刚
利用2009~2022年国有企业财务数据,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杠杆率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融资成本机制、资本回报率机制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原因是负债端减少和权益端增加。引入多种性质的非国有资本、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人数均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优于地方国企。鉴于此,应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这一特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降低经济金融风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引入的非国有资本更应遵循“重质非量”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非国有资本参股种类的多样化。非国有股东可通过委派董事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充分发挥非国有资本的制衡效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应针对不同政府层级控股的企业异质特征而有所侧重,深入推进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陆岷峰 杨亮
2016年监管部门提出抑制资产泡沫,表明宏观政策的关注重点转向防范金融风险。2017年上半年,金融去杠杆政策频出,在有效压缩金融泡沫的同时,市场产生了恐慌情绪,或将衍生出"二次风险",因此,亟须梳理国内商业银行的高杠杆现状与产生逻辑,分析当前金融去杠杆的症结所在,从而针对性地提出高效且稳健的治理路径,确保在推进供给侧改革、化解资产泡沫问题的同时,实现监管调控与市场发展的适度平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