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66)
- 2023(18348)
- 2022(14909)
- 2021(13559)
- 2020(11256)
- 2019(24796)
- 2018(24427)
- 2017(46917)
- 2016(25243)
- 2015(27629)
- 2014(26938)
- 2013(26082)
- 2012(23055)
- 2011(20372)
- 2010(20551)
- 2009(19945)
- 2008(19174)
- 2007(17235)
- 2006(15174)
- 2005(14061)
- 学科
- 济(98862)
- 业(98832)
- 经济(98708)
- 管理(88970)
- 企(88891)
- 企业(88891)
- 方法(39513)
- 财(35852)
- 业经(34688)
- 农(33554)
- 中国(31954)
- 数学(30469)
- 数学方法(30230)
- 融(28634)
- 金融(28631)
- 制(27963)
- 银(27354)
- 银行(27314)
- 行(26299)
- 务(25630)
- 财务(25588)
- 财务管理(25554)
- 企业财务(24303)
- 农业(23784)
- 体(20047)
- 技术(19693)
- 贸(18939)
- 贸易(18923)
- 理论(18806)
- 地方(18590)
- 机构
- 学院(350450)
- 大学(342568)
- 济(146597)
- 经济(143809)
- 管理(136867)
- 理学(117437)
- 理学院(116337)
- 管理学(114648)
- 管理学院(114033)
- 研究(110240)
- 中国(92604)
- 财(73403)
- 京(70073)
- 科学(64322)
- 农(61297)
- 财经(57590)
- 所(54249)
- 江(53626)
- 中心(52592)
- 经(52304)
- 业大(51081)
- 研究所(48608)
- 农业(48025)
- 经济学(45411)
- 北京(42991)
- 州(42649)
- 财经大学(42628)
- 经济学院(41114)
- 范(40219)
- 师范(39727)
- 基金
- 项目(229661)
- 科学(182573)
- 研究(169227)
- 基金(168414)
- 家(146116)
- 国家(144774)
- 科学基金(125931)
- 社会(111445)
- 社会科(105699)
- 社会科学(105674)
- 省(91138)
- 基金项目(88954)
- 自然(79870)
- 自然科(78071)
- 自然科学(78047)
- 教育(76965)
- 自然科学基金(76720)
- 划(74894)
- 编号(67814)
- 资助(66753)
- 成果(54069)
- 创(51498)
- 重点(51473)
- 部(50257)
- 发(49662)
- 制(47795)
- 创新(47399)
- 业(47143)
- 国家社会(46618)
- 课题(46573)
- 期刊
- 济(167172)
- 经济(167172)
- 研究(101403)
- 中国(69540)
- 财(61551)
- 农(58508)
- 管理(55839)
- 学报(51994)
- 科学(48730)
- 融(46424)
- 金融(46424)
- 大学(40349)
- 学学(38776)
- 农业(38757)
- 教育(31554)
- 业经(30575)
- 技术(29467)
- 财经(29394)
- 经济研究(26744)
- 经(25253)
- 业(22440)
- 问题(21725)
- 财会(17805)
- 技术经济(17638)
- 商业(17409)
- 现代(17215)
- 版(17114)
- 贸(17032)
- 世界(15714)
- 科技(15417)
共检索到527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心怡 刘广生
对于零售企业而言,通过开展金融投资活动,其无需提供产品或服务便可获得收益。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众多零售企业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便期望通过高收益的金融投资获得更多利润。然而,大多零售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仅仅关注短期的投资回报,而不重视长期的零售企业价值,这势必将制约零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融资约束视角出发,探究零售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影响机制,旨在引导零售企业制定合理的金融化发展策略,实现企业长期价值的稳步提升,进而保障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结果表明:零售企业金融化显著负向作用于企业长期价值;金融投资获益率显著负向作用于零售企业长期价值;在融资约束分组中,零售企业金融化对企业长期价值的负向作用相差不大;高融资约束企业中,金融投资获益率对零售企业长期价值存在正向作用,而在低融资零售企业中呈负向作用。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王芳云 扈文秀 刘莉
近年来,国内实体企业“脱实向虚”趋势日益明显,导致企业过度依赖金融资产获利。本文利用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并购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与并购行为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当企业金融化处于较低范围时,企业金融化的增加会促进并购行为。相反,过高的企业金融化会抑制并购行为。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通过融资约束影响并购行为。而且融资约束在企业金融化与并购行为之间表现为遮掩效应。在考虑了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改变模型和更改主要变量衡量方法后,本文结果仍然是稳健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书源 唐存琛
长期价值创造是零售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数字赋能为视角,基于2010-2021年我国A股零售企业样本数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数字赋能对零售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赋能与企业价值和研发创新显著正相关,说明数字赋能能够促进零售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在面板工具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匹配等内生性分析以及若干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保持不变。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大公司、非国有企业以及位于良好营商环境地区的企业中,数字赋能的长期价值创造效应更为明显。文章丰富了数字赋能和企业价值的研究内容,且为业界如何借助数字工具促进零售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
数字赋能 长期价值创造 零售企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顾雷雷 郭建鸾 王鸿宇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通过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资源交换获得战略资源,但是战略资源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投资方向。在实体企业金融化愈演愈烈的经济环境下,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重点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存在"金融化效应";(2)融资约束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剧了企业金融化;(3)企业社会责任的"金融化效应"仅在外部监管力度较弱的非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较低的低股权集中度企业中存在,行政外部监督和企业内部监督能够在"融资约束—企业金融化"过程中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发挥治理作用;(4)识别机制检验证实了中国企业金融化主要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替代"动机。以上结论为政策制定者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方式、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惠蓉 赵小克
创新是推动产业模式变化和升级的重要动力源泉,从融资约束的视角研究实体企业金融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能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选取2015—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适度金融化可以有效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融资约束在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
企业金融化 融资约束 企业创新 制造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一涛 刘津
具有财务背景的高管往往更加保守稳健,盈余也更加稳定,预期财务背景高管会投资较少的金融资产。文章利用2009—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这一预期,并且在控制上一期金融资产投资、控制高管金融背景后该结论保持不变。对其中影响机制检验发现,高管财务背景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而降低了金融资产投资这一替代性决策。此外,文章发现在高管权力更大、行业竞争程度更激烈时,高管财务背景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吴一丁 郭启明 罗翔 曾凯霖
近年来,实体企业"弃实投虚"现象愈演愈烈,资产金融化趋势逐渐涌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文章以2007—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将企业效率分为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分别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二者的影响,并检验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是否受到金融资产流动性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实体企业金融化对综合效率和主业效率均具有抑制作用;相比短期金融资产而言,配置长期金融资产对企业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考虑到金融投资决策受融资约束的影响,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融资约束下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效率的关系,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与综合效率间不存在融资约束门槛,但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主业效率间会因融资约束的差异呈现显著的倒"U"型非线性区间效应。研究结果可为监管层规范实体企业金融投资行为以及企业制定金融投资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梦凯 谢香兵
本文基于"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理论分析路径,分析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对其可持续增长水平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融资约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配置金融资产能够发挥"资金蓄水池"效应,显著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水平;机制检验表明,配置金融资产的"资金蓄水池"效应有助于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提升其可持续增长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配置金融资产的"资金蓄水池"效应对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影响大于对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为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抑制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一是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大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要促进不同行业间的利润均衡化,引导非金融企业加大实业投资,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三是要引导非金融企业在优化资产结构、合理利用金融资产"资金蓄水池"效应的同时,注意配置金融资产的适度性,防范过度金融化带来的风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艳
如何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提升新零售企业投资效率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议题。本文以新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数字技术提升新零售企业投资效率的基础上,基于2014-2021年我国A股新零售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我国融资约束、新零售企业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和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零售企业数字技术发展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融资约束在新零售企业数字技术发展提高投资效率中存在中介作用。据此,建议积极构建数字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着力培养技术人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数字技术快速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舒
数字化手段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使用2007-2021年申万行业分类中的商贸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文本分析法统计企业年报中数字化相关词频,以此度量企业受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实证研究发现:当零售企业受数字经济发展影响越深,越能缓解其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内部治理优化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当零售企业营运资本不足时,数字经济发展能更显著抑制零售企业融资约束。本文从融资约束缓解和内部治理优化的视角证明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同时为数字经济带动流通产业发展给出了企业层面的证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育全
长期以来,零售行业持续发挥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零售企业需要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持续优化。同时零售企业的高成长性特点决定了其资本结构升级的必要性,因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零售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此外,零售企业伴随的不确定性风险使得其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日益突出。基于此,本文在考虑融资约束调节效应的基础上,实证分析零售企业成长性影响资本结构升级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区间内,融资约束负向影响零售企业资本结构升级速度;随着融资约束程度的下降,高成长性零售企业会加快资本结构升级速度;随着融资约束程度降低,零售企业成长性对资本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得到增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郭丽婷
基于我国"脱实向虚"的经济现状,本文利用中国制造型企业上市公司2007~2016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制造业企业金融化、融资约束与创新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金融化会抑制企业的创新投资;当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约束时,金融化对创新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反之,金融化对创新投资产生"蓄水池效应"。本文为制造业企业进行金融化、提高创新投资水平及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曾玲玲 徐学仕 韩梦琼 周华峰
创新投入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企业未来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社会背景下,如何用有限的投入实现创新能力的最大化提升,一直是制造业企业探索的重点。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融资约束、金融化与制造业上市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投入呈负相关关系;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入呈负相关关系;融资约束能够增强金融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逆向影响。
关键词:
融资约束 金融化 创新投入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郭丽丽 徐珊
本文利用2011—2016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我国金融化对非金融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尝试从实体投资这一角度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化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实体投资在这一关系中起部分中介效应,金融化通过"挤出"实体投资,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引入企业融资约束,本文发现,高融资约束下,由于资金受到限制,企业倾向于将实体投资转向金融投资,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被放大,而低融资约束下,企业融资渠道被拓宽且金融收益可以"反哺"实体经济,金融化对经营绩效的正面效应得到增强。进一步研究表明,融资约束均负向调节金融化与实体投资、实体投资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
关键词:
金融化 融资约束 实体投资 企业经营绩效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顾海峰 张欢欢
选取2009—2018年中国2319家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从金融资产持有与金融渠道获利双重视角,对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与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企业通过金融资产持有与金融渠道获利双重路径实现金融化。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存在抑制作用促使企业“脱实向虚”,降低无形资产研发创新投入,从而抑制企业创新。(2)金融资产持有下的企业金融化对具有高股权集中度、高资产负债率、高成长性等微观特征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大。金融渠道获利下的企业金融化仅对具有高股权集中度、高资产负债率、低成长性等微观特征企业创新存在抑制作用。(3)融资约束在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中的中介作用显著。相对于企业从金融渠道获利,融资约束在企业金融资产持有抑制企业创新中的中介作用更为明显。相对于国有企业,融资约束在非国有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中的中介作用更为明显。(4)货币政策对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中具有调节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加剧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抑制作用。在企业金融化抑制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中,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部分对冲了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