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15)
- 2023(10138)
- 2022(8236)
- 2021(7415)
- 2020(6059)
- 2019(13963)
- 2018(13266)
- 2017(25923)
- 2016(13046)
- 2015(14695)
- 2014(14372)
- 2013(14582)
- 2012(13913)
- 2011(12707)
- 2010(12886)
- 2009(12703)
- 2008(11514)
- 2007(10125)
- 2006(9453)
- 2005(9056)
- 学科
- 济(85183)
- 经济(85128)
- 管理(36414)
- 业(36283)
- 方法(30310)
- 数学(28174)
- 企(28139)
- 企业(28139)
- 数学方法(28092)
- 融(27140)
- 金融(27139)
- 中国(27123)
- 银(24010)
- 银行(24003)
- 行(23338)
- 地方(20637)
- 财(18976)
- 农(16151)
- 制(15530)
- 业经(14738)
- 贸(14516)
- 贸易(14501)
- 易(14151)
- 地方经济(13107)
- 务(11847)
- 财务(11832)
- 财务管理(11820)
- 农业(11707)
- 学(11466)
- 企业财务(11407)
- 机构
- 大学(197300)
- 学院(195483)
- 济(110038)
- 经济(108489)
- 研究(74231)
- 管理(72287)
- 中国(65246)
- 理学(61273)
- 理学院(60686)
- 管理学(60137)
- 管理学院(59784)
- 财(49133)
- 京(40527)
- 财经(39253)
- 经济学(38395)
- 科学(36347)
- 所(36104)
- 经(35892)
- 经济学院(34567)
- 中心(33918)
- 研究所(32341)
- 财经大学(29427)
- 江(26631)
- 北京(26586)
- 院(25903)
- 融(25677)
- 金融(25283)
- 农(25143)
- 科学院(22347)
- 商学(22001)
- 基金
- 项目(121038)
- 科学(97681)
- 基金(93380)
- 研究(90806)
- 家(79759)
- 国家(79204)
- 科学基金(68517)
- 社会(65242)
- 社会科(62444)
- 社会科学(62432)
- 基金项目(47817)
- 省(42533)
- 自然(39456)
- 资助(39277)
- 教育(39203)
- 自然科(38614)
- 自然科学(38605)
- 自然科学基金(38002)
- 划(35752)
- 编号(32858)
- 国家社会(29578)
- 部(29285)
- 发(28122)
- 重点(27400)
- 中国(27195)
- 成果(26769)
- 教育部(26241)
- 人文(25231)
- 创(25209)
- 社科(24598)
- 期刊
- 济(122434)
- 经济(122434)
- 研究(69949)
- 财(37546)
- 中国(36870)
- 融(36857)
- 金融(36857)
- 管理(28686)
- 科学(24078)
- 学报(23007)
- 农(22857)
- 经济研究(22576)
- 财经(21731)
- 经(18936)
- 大学(18847)
- 学学(18174)
- 问题(16220)
- 贸(15976)
- 国际(15504)
- 技术(15432)
- 农业(14881)
- 业经(14549)
- 世界(14282)
- 技术经济(12428)
- 统计(11249)
- 经济问题(9871)
- 策(9598)
- 教育(9572)
- 经济管理(8972)
- 理论(8791)
共检索到315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澜飚 王博
本文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对中国投资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私人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来源所推动的非国有部门在过去十几年间始终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而私人储蓄通过银行贷款渠道以及资本市场投资渠道的漏损效应,实现从国有部门向私人部门的资金转移,有效地减弱了银行信贷配给制度给我国非国有部门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高了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政府预算内资金在投资总额中的地位却急剧下降,外资在总投资中的地位却逐步提升,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重要力量。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齐绍洲
由于不良的公司治理使更多的劳动和资本资源配置到经理的私人收益上,只要劳动所创造的边际私人收益为正,经理人就会减少公司红利或利息,对公司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降低融资效率,减少产出,影响经济增长。提高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可以有效地降低因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而带来的资源效率的损失,提高融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公司治理 融资效率 经济增长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朱成科 李虹含
本文利用2004~2013年省级融资租赁、设备投资和GDP增长的数据,对三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融资租赁促进了设备投资的增加,但在东部地带不显著,中西部地带显著;融资租赁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都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设备投资在中西部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在东部却没有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乐 刘信群
本文从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视角,运用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03年至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直接融资比例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当期直接融资比例提升与下一期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区域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与区域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关系并不显著。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直接融资的特点分析了产生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直接融资 金融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夏祥谦
本文基于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运用中国30个省区在2001—2011年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融资规模、融资结构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现阶段,融资总量相对于实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均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直接融资比重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生产率途径实现,资本积累渠道的作用并不突出。本文从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配置资金效率提高及资本市场融资的国有企业定位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静 张西征
本文分无融资约束和融资约束两种情况,讨论了企业出口和研发投资之间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使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投资环境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对出口与R&D投资之间两种效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融资约束抑制了出口与R&D投资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随着融资约束的增加,企业不能既出口又进行R&D投资,只能二者择其一。这一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发现,折射了我国金融发展相对滞后是阻碍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为何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没有带来经济转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秋敏
我国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有很强的相关性,现行投融资体制的扭曲制约了投资增长,从而导致当前的通货紧缩。改革我国投融资体制,应成为推动本轮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关键词:
投资波动 经济增长 投融资体制改革
[期刊] 征信
[作者]
杨乐
当前经济局势需要优化投资结构,加快补齐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坚持实施金融安全战略,保持融资杠杆以稳为主,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通过系统分析债务融资、企业环保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债务融资对企业环保投资具有抑制作用,其中,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非重污染企业比重污染企业抑制作用更为显著,非制造企业比制造企业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企业环保投资短期内对区域经济增长起抑制作用,其中,非重污染企业比重污染企业环保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中部地区企业环保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债务融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形”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可持续和稳健的区域经济增长。
关键词:
债务融资 企业环保投资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孙力军
金融发展为国债发行和交易创造条件,金融机构为国债投资提供配套资金,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利用中国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发展和国债融资的联合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当前,在我国金融体系资金充裕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发行国债,进一步改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提高人民福利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国债融资 联合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宗樾 宋旭光
以1993—2018年的中国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MS-VAR模型,着重考察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直接融资占比越高,金融结构的市场导向越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越大。进一步基于MSIAH(2)-VAR(2)模型和脉冲响应的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度存在时间结构特征。特别是在金融发展的扩张期,相较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强。因此,深刻理解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稻葵 孔睿 伏霖
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直接动力是日益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国经济庞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融资来源是什么?这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波动的基础性课题。本文分析论证,国内非中介融资(DomesticNon-IntermediatedInvestment,DNI)是中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最大融资来源。DNI指的是国内企业自有资金和民间资金,不经由金融中介或财政体系而直接进入投资领域的投资。DNI占固定资产总融资量的比重从1996年的53%上升到2011年的68%。本文进而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DNI与GDP的因果影响关系;运用2003到2010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了DNI占固定资产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成思 彭斯达
文章以中国境外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并利用"逐步检验法"和"Bootstrap检验法",证明外源融资通过转化为投资作用于产出增长的影响过程。同时利用"曼-惠特尼U检验法""倾向评分匹配法"以及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比较在香港、美国和新加坡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规模、投资效率和产出增长。结果表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势使在该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的产出增长较快;且该产出增长优势主要源于投资效率优势,而非源于外源融资规模优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泽华
从经济发展史上看 ,融资机制内生于经济增长 ,并成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的“助推器”。一个健全的融资机制对一国经济的增长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从经济增长中融资机制的变迁出发 ,分析了新经济时代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出现的必然性 ,指出了其不同于以往融资方式的融资绩效 ,最后 ,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改革和完善融资制度的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融资机制 风险投资 融资绩效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志耘 郭庆旺
论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赵志耘郭庆旺37年前,我国政府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是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当历史跨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当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当市场机制渐变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的时候,当财政政策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左良
为进一步发挥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维持金融稳定的功能,本文对我国2001年至2014年直接融资比重和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并未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不能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导致直接融资未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若要进一步发挥直接融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关键是要建立发达的、多层次的、充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资本市场体系以降低融资成本。
关键词:
直接融资 经济增长 内在机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