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82)
- 2023(6941)
- 2022(5597)
- 2021(5299)
- 2020(4209)
- 2019(8587)
- 2018(7986)
- 2017(15173)
- 2016(7874)
- 2015(8532)
- 2014(8299)
- 2013(8025)
- 2012(7495)
- 2011(6980)
- 2010(7525)
- 2009(7486)
- 2008(6338)
- 2007(5889)
- 2006(5362)
- 2005(4679)
- 学科
- 济(28898)
- 经济(28853)
- 业(25489)
- 融(25067)
- 金融(25065)
- 农(23209)
- 银(21991)
- 银行(21986)
- 行(21447)
- 管理(18399)
- 中国(17448)
- 企(16613)
- 企业(16613)
- 农业(15941)
- 制(12613)
- 业经(11815)
- 财(11597)
- 中国金融(10913)
- 地方(9995)
- 方法(7900)
- 体(7728)
- 农业经济(7160)
- 务(6958)
- 财务(6943)
- 财务管理(6931)
- 数学(6826)
- 数学方法(6772)
- 企业财务(6740)
- 发(6420)
- 体制(6167)
- 机构
- 学院(107955)
- 大学(104935)
- 济(45207)
- 经济(44040)
- 管理(38382)
- 研究(36532)
- 中国(35969)
- 理学(32379)
- 理学院(32031)
- 管理学(31589)
- 管理学院(31370)
- 财(23857)
- 农(21136)
- 京(20606)
- 中心(19884)
- 科学(18760)
- 财经(18306)
- 银(17568)
- 所(17009)
- 银行(16919)
- 经(16618)
- 江(16609)
- 融(15911)
- 行(15895)
- 金融(15590)
- 经济学(15149)
- 研究所(15122)
- 范(15070)
- 师范(14979)
- 农业(14939)
- 基金
- 项目(68569)
- 研究(55967)
- 科学(54108)
- 基金(49148)
- 家(41100)
- 国家(40586)
- 社会(37723)
- 社会科(35413)
- 社会科学(35404)
- 科学基金(34861)
- 省(27467)
- 基金项目(25549)
- 教育(24428)
- 编号(24031)
- 划(21882)
- 成果(21120)
- 资助(18851)
- 自然(18420)
- 自然科(17975)
- 自然科学(17972)
- 自然科学基金(17645)
- 课题(16439)
- 发(16224)
- 性(15836)
- 国家社会(15778)
- 重点(15316)
- 部(15208)
- 制(15013)
- 创(14596)
- 项目编号(14218)
共检索到1756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慧 吕哲臻
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情感治理的作用。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剖析"礼治"思想的情感结构,并思考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发展应用。希望借此理清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脉络,在乡村治理中构建适宜群众表达的情感空间和参与机制,运用情感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并与正式的规定相契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温度化。
关键词:
礼治 情感治理 乡村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慧 吕哲臻
在新的历史节点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重视制度和技术层面的发展,还应关注文化与情感资源的发掘与培育,发挥情感治理的作用。情感治理是乡村"软治理"的一种方式,其基本理念根植于儒家的仁、礼等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更为"融情于礼"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层面剖析"礼治"思想的情感结构,并思考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发展应用。希望借此理清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情感脉络,在乡村治理中构建适宜群众表达的情感空间和参与机制,运用情感将乡村治理多元主体结合起来,并与正式的规定相契合,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温度化。
关键词:
礼治 情感治理 乡村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云
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被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家礼治模式所形塑,表征着中国内生性发展的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因此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内部视角。追溯与梳理传统社会中的相关话语形式,理解与阐释历史上国家礼治与地方自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对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内部制衡机制的认知。纵观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发展历程,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化时代的“新德治”实践,以及新时期乡村社会中的“礼治复兴”现象,都会发现以礼治为表征的共享传统的坚韧传承及其在社会振荡时期的重要调谐作用。发掘中国社会共享传统中的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当今乡村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礼治复兴”现象,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镜鉴意义,还可在激活中国社会整体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云
中国社会的共享传统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被以儒学为主体的国家礼治模式所形塑,表征着中国内生性发展的一种社会运行机制,因此可以成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内部视角。追溯与梳理传统社会中的相关话语形式,理解与阐释历史上国家礼治与地方自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促进对自古及今中国社会内部制衡机制的认知。纵观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发展历程,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集体化时代的“新德治”实践,以及新时期乡村社会中的“礼治复兴”现象,都会发现以礼治为表征的共享传统的坚韧传承及其在社会振荡时期的重要调谐作用。发掘中国社会共享传统中的知识共享、社会共建、道德共育等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当今乡村社会中普遍出现的“礼治复兴”现象,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镜鉴意义,还可在激活中国社会整体人文精神的意义上,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中华文明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玖玲 聂玉珍
高价彩礼已沦为时代之痛、文明之殇和社会之弊。高价彩礼治理已上升为党中央顶层设计和重要部署,是提振乡村精神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科学有效地治理高价彩礼,应深入剖析其形成诱因以对症开方,及时洞悉其社会危害以警示公众,更要求我们从经济发展、思想教育、多元协同与法治规范等方面努力探索,建构起一套疏堵结合、德法共治、刚柔并济、综合施策的长效机制。唯其如此,才能祛除高价彩礼之歪风邪气,涵育文明淳朴乡风,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健康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澜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毕生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目睹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之中,他满怀修齐治平的理想,鼓吹仁义,推行礼教,一面深入实际作社会调查,一面培养推行理想的政治人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他二重性的理论素养、政治主张和生活作风。他的学说与事业闻名世界,本人被誉"圣人"。然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高喊打倒"孔家店",到"文革"至于极点,对孔子的评价其实各执一端。按历史唯物论试图实事求是地辩证孔子的思想核心,还其本来面目,以此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孔子 仁道 克己复礼 三纲五常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学通
(一)孔子传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末期鲁国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年73岁。他是商代后裔宋国公族的大夫之后,上代因宋国内战避乱来到鲁国,就做了鲁国人。父亲作过鲁国的鄹邑宰。幼年时相当贫贱,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仍保持着低级贵族“士”的地位。他非常好学,也是非常博学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梁秋英 孙刚成
孔子所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更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切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晓
本文从哲学角度切入终身学习的现实可能性问题,通过探讨孔子终身学习思想的哲学原点及其现实意义,论证终身教育的实践性。分别阐述:孔子"仁人"教育目的所隐含的"为学日益"的终身学习思想;孔子从"体知"出发探寻一条"为学日益"的路径;孔子阐释终身学习哲学原点"体知"的实践教育学意蕴。力求使中国传统终身学习哲学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发挥其在当代终身教育实践中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
终身教育 哲学原点 体知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赟
《周礼》是关于中国周代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的专著,其把财政原则、内控机制嵌入整个行政体系的分工与合作之中,大大提高了行政制度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梳理《周礼》中的内控思想,研究其对我国政府内控建设的启示,提出应同时做好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内控建设,充分运用内控的原理和方法,因地制宜地设计内控体系,将权责对等的理念和制衡机制纳入内控体系的设计和执行之中,并加强会计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来提升政府的管控效能。
关键词:
周礼 内控思想 内控建设 政府内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春梅
淮水古称四渎之一,曾经独流入海。随着黄河夺淮对淮河水系和淮河入海水道的影响,淮河水系发生重大变迁,并被迫在1851年与长江共用入海水道。淮河的变迁使淮河流域灾害频仍,民生凋敝,经济滞后。民国时期各种治淮方略的提出反映了治淮问题的必要与迫切。张謇、费礼门、导淮委员会提出的治淮方略分别代表了绅商、外国工程师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对治淮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各有侧重,又相互借鉴,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张謇 费礼门 导淮委员会 治淮方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建荣
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研究"天人合一"的乡村生态文化提供了指导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文化思想,在人与自然共生中运用,形成了许多宝贵而精辟的思想精华。梳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贯彻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行的讲话精神,"天人合一"思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建构新时代乡村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文化奠定了思想传统,为绿色发展的乡村生态文化丰富了方法论基础,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借鉴。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乡村生态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组织中的机械思维及程序化生活侵蚀人的精神安宁,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是诸多经典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命题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建构的礼治秩序将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想落实在社会组织与控制的生活实践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机制。它的形成和控制过程是一种自组织机制,伦理、情感及价值观等组织文化因素及其规范下的非正式规则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从而凸显出人的价值及其自主作用,礼治秩序这种人文特质具有科学管理模式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礼治秩序 无为而治 控制机制 人文特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