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47)
2023(7378)
2022(6044)
2021(5807)
2020(4689)
2019(10931)
2018(10500)
2017(18650)
2016(10980)
2015(12488)
2014(12542)
2013(11541)
2012(10705)
2011(9928)
2010(10573)
2009(9794)
2008(8912)
2007(8116)
2006(7354)
2005(6727)
作者
(29232)
(24017)
(23976)
(22935)
(15246)
(11483)
(11208)
(9574)
(9119)
(8864)
(8309)
(8190)
(7750)
(7700)
(7684)
(7575)
(7181)
(7157)
(7006)
(6892)
(6382)
(5957)
(5923)
(5669)
(5525)
(5494)
(5458)
(5395)
(5030)
(4903)
学科
(34932)
经济(34890)
(25475)
金融(25474)
(24582)
中国(24411)
管理(23857)
(22405)
银行(22385)
(21805)
(20716)
企业(20716)
教育(19784)
方法(15471)
数学(13665)
数学方法(13418)
(11500)
理论(11088)
中国金融(11021)
(10632)
(9896)
地方(9857)
(9331)
业经(8379)
(7787)
财务(7770)
财务管理(7759)
企业财务(7509)
农业(6843)
(6837)
机构
大学(149945)
学院(144363)
研究(54372)
(51369)
经济(49933)
管理(45705)
中国(41543)
理学(39385)
理学院(38694)
管理学(37556)
管理学院(37274)
(33241)
科学(31884)
教育(30958)
(30492)
师范(30291)
(27444)
(26380)
中心(25318)
师范大学(25300)
研究所(25184)
(23136)
北京(22055)
(21726)
财经(21036)
(19276)
(19205)
(19097)
业大(18613)
技术(18068)
基金
项目(92385)
科学(74404)
研究(73489)
基金(64367)
(55499)
国家(54837)
科学基金(46113)
社会(44707)
教育(42314)
社会科(42159)
社会科学(42147)
(37280)
(33793)
基金项目(33086)
编号(31380)
成果(28989)
自然(28179)
自然科(27596)
自然科学(27587)
自然科学基金(27104)
资助(26691)
课题(25775)
重点(22942)
(22191)
(21538)
(21413)
规划(20068)
(19950)
教育部(19877)
(19744)
期刊
研究(54710)
(53547)
经济(53547)
教育(50458)
中国(39576)
(28926)
金融(28926)
学报(21695)
科学(20013)
(19560)
(19433)
大学(17739)
管理(16067)
学学(15182)
技术(15015)
农业(12397)
职业(12049)
财经(10745)
(9205)
经济研究(8422)
技术教育(7891)
职业技术(7891)
职业技术教育(7891)
(7876)
论坛(7876)
(7596)
业经(7439)
理论(6493)
问题(6490)
(6408)
共检索到233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吴新慧  
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探讨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及其对流动儿童校园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与教师间的师生关系良好,但存在性别和就读年级的差异。师生关系影响流动儿童的教学活动参与、学习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教师转变态度接纳流动儿童、转变角色构建朋友型师生关系、关注初中后教育需求建立稳固型师生关系都是融合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曲可佳  邹泓  李晓巍  
以北京市1016名流动儿童和446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满意度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水平存在学校差异,打工子弟学校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显著低于公立校和混合校;(2)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水平有显著年级差异;(3)师生关系中,师生亲密性、支持性和低冲突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4)学业行为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能感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满意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皓  
文章利用"人口迁移与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数据,从状态与变动两个方面,讨论了社会融合在代际间的传承问题,以及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融合在代际间具有传承性,充分的亲子交流能够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发展;控制家庭背景后,学校效应依然显著。结论认为,社会融合不仅具有代际的传承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传承结果决定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起点,而亲子交流决定其方向和速度。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家庭环境建设与家庭教育方式的改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谢勇  
本文从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角度出发,对影响流动儿童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南京、苏州、杭州和绍兴等四个城市的调研显示:流动儿童在课堂回答问题、获得表扬和遭到批评等主要教育过程方面总体上弱于城市儿童,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在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学习成绩等教育结果方面也明显落后于城市儿童。进一步地计量检验发现,流动女童比男童更容易融入城市教育,来到城市的时长与流动儿童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城市融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就读于城市儿童为主的学校对流动儿童教育过程的融合产生了显著的负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石雪玉  
为探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和学校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调查了北京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共613名流动儿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受性别、年级、来京时长、就读学校因素影响。流动儿童问题行为与学校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且学校适应的5个维度不同程度上对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蔺秀云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北京认同度高、倾向与老家孩子比较、自我肯定;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更倾向于将自己归入农村、对老家认同度高、倾向与北京孩子比较、自我否定。相关分析、均值检验和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中的北京归类、北京认同、自我肯定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老家认同对城市适应中的探索顺应、融入整合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控制了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影响,社会认同仍然对城市适应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施鹏  张宇  
介绍了研究生教育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阐述了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条件与时代价值,在探寻当前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基础、着力点、动力、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路径。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汪杰锋  
学校教育场域中传统师生关系的裂变,主要表现为师生精神共识的断裂,教师传统权威的日渐旁落,以及师生情感交流趋于淡漠。其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内在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异化,及其所引发的师生交往心理阻隔;另一方面,则在于外在社会环境中多元文化碰撞所引发的师生文化价值观冲突。为顺应时代转型与现代学校教育变革,需着力打造师生交往冲突安全阀机制,疏通师生理解与心灵沟通渠道,开拓学校多元文化融合行进路线,以真正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当代重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艳虹  朱楠  
随班就读是中国大陆地区实施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融合教育模式。为了解融合教育环境下随班就读儿童与普通学生的发展状况,本研究采用质和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所选取的样本校中的35名教师、70名学生及57名家长进行了问卷测查,对校长进行深入访谈。结果表明:随班就读促进了特殊儿童学业能力、社会技能及情绪情感的发展;随班就读对融合教育环境中普通学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部分教师认为随班就读对学生的发展也具有消极影响。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秦红霞  
当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权利的实现和机会的获取存在诸多社会障碍,文章从刻板印象、群体情绪、社会距离三个层面建立了污名化的社会排斥模型,分析了污名化给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制度障碍,最后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儿童个体的成长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那些处于他生命周遭中他人的本质帮助。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儿童与父母、教师交往中获得的他者经验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舍勒对主体间关系与情感体验的现象学解读,我们看到孩子与父母、教师交往构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连贯意义的统一体,一个孩子与他者、与世界的遭遇也由此展开。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他者经验和情感体验特征,或许可从中看到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能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加渔  向晶  
根据研究取向的差异,儿童研究可分为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基于成人视域和儿童视域融合的研究。其中,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是成人本位的研究,成人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是儿童本位的研究,儿童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是共生立场的研究,成人与儿童在研究中作为研究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和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割裂了成年与童年、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内在联系,最终沦为了异化的"反儿童"研究;因此,有必要推进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以期实现儿童生命与成人生命的绵延生长及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有机整合。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中会  孙琳  蔺秀云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区域文化适应的特点及对其城市适应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文化适应问卷和城市适应问卷,对北京市7所中小学的992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人际观念适应困难显著高于生活方式适应困难;(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城市适应均在家庭经济状况、年级、来京时间、性别、学校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与文化适应有密切的联系,区域文化适应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城市适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郝文武  
现代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主体间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和双主体关系。形成师生主体间关系既是为了师生平等,也是为了提高师生的主体性。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教师必须担负起认真教育教学和严格管教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责任。学生、家长和全社会都要理解教师的重大责任以及教师在尽职尽责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失误,支持教师担负起主导主体的责任。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建新  
远程教育师生关系具有特殊性,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学生和虚拟社区共同构成了学习的网上生态系统,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这一生态系统下的共生的双主体关系。远程教育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就是教育质量的提高过程。积极、认真地开展各种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增进师生现实交流,教师对各种活动情况进行点面结合的记载,建立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人档案,是实现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个性化的指导性评价是繁荣虚拟社区,实现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确保远程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