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11)
2023(15899)
2022(13377)
2021(12256)
2020(10538)
2019(24132)
2018(23618)
2017(44675)
2016(23759)
2015(26858)
2014(26878)
2013(26556)
2012(24336)
2011(21487)
2010(22020)
2009(21051)
2008(19914)
2007(17654)
2006(15103)
2005(13662)
作者
(67551)
(56386)
(56115)
(53811)
(35774)
(26983)
(25797)
(22000)
(21477)
(20057)
(19159)
(19038)
(17738)
(17738)
(17682)
(17472)
(16985)
(16577)
(16390)
(16212)
(13830)
(13774)
(13696)
(12842)
(12818)
(12696)
(12573)
(12530)
(11414)
(11089)
学科
(93697)
经济(93565)
管理(74743)
(70346)
(59274)
企业(59274)
方法(45856)
数学(40464)
数学方法(39956)
(31556)
中国(30189)
(29194)
金融(29189)
(27155)
银行(27125)
(26028)
(25131)
(24716)
业经(21212)
(21067)
财务(20997)
财务管理(20914)
企业财务(19943)
地方(18933)
(17702)
(17521)
贸易(17500)
(17080)
农业(16949)
(15849)
机构
大学(335748)
学院(335380)
(138994)
经济(136030)
管理(131217)
理学(112928)
理学院(111781)
管理学(109831)
管理学院(109214)
研究(105967)
中国(88744)
(70297)
(69506)
科学(62580)
财经(55401)
中心(53280)
(52614)
(52110)
(50887)
(50094)
业大(48024)
研究所(46583)
经济学(43871)
北京(42841)
财经大学(41272)
农业(41225)
(40376)
(40335)
师范(39820)
经济学院(39816)
基金
项目(224997)
科学(177555)
基金(164606)
研究(164502)
(142360)
国家(141214)
科学基金(122504)
社会(105247)
社会科(100066)
社会科学(100037)
(88310)
基金项目(87134)
自然(79127)
自然科(77181)
自然科学(77158)
教育(76950)
自然科学基金(75780)
(73516)
资助(67457)
编号(66268)
成果(53743)
重点(50875)
(50525)
(47327)
(47284)
课题(45888)
(45040)
创新(44378)
国家社会(43985)
教育部(43955)
期刊
(145756)
经济(145756)
研究(97251)
中国(69128)
(58869)
学报(49371)
管理(48428)
(46541)
科学(45186)
(44767)
金融(44767)
大学(38469)
学学(36555)
教育(31783)
技术(31158)
农业(30244)
财经(27811)
经济研究(23731)
(23694)
业经(23193)
问题(19191)
财会(17722)
理论(16833)
统计(16395)
技术经济(16144)
(16025)
(15918)
会计(15815)
(15242)
实践(15234)
共检索到5005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洪辉  章琳一  
本文应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融券制度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融券制度降低了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容忍度,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显著下降,即审计质量显著提高;融券制度促使审计师出具更多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以降低潜在法律风险。本文通过建立中介效应模型,发现融券制度提高了法律风险,促使审计师提高审计质量。此外,融券制度也会减少上市公司财务重述的可能性。从高管权力角度,本文还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下降,即审计质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审计师需求,而不是上市公司主动降低盈余管理所致。本文也利用审计师变更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维奇  李林波  
以中国1997—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卖空机制对股票市场持续性过度反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产生的机制。结果发现,持续性过度反应指标呈现出短期动量、长期反转的特征。进一步考虑融券制度后发现,卖空机制可以降低持续性过度反应,但这种影响具有不对称性,极端情绪条件下持续性过度反应反而会显著上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亭立  姜莹  
我国证券市场卖空合法化已近十年时间,但前期卖空约束的存在使得该机制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作用存在争议。基于转融券制度这一准自然实验窗口,本文以2014-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排除了样本选择偏误后,通过盈余反应系数模型检验在卖空约束得到了极大缓解的情况下,卖空的事前威慑效应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并分析不同产权性质及股权结构下影响的效果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缓解卖空约束具有积极的外部治理效应,潜在的卖空机会具有典型的事前威慑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盈余操纵、提高盈余质量;但对于不同产权性质和股权结构的公司,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上述结论为卖空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检验,并为转融券制度的推进及完善提供了调整思路和方向。
[期刊] 预测  [作者] 徐露莹  汪方军  王璇子  
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启动是我国证券市场信用交易制度的重大突破。本文利用放松卖空管制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配对样本以及安慰剂实验的方法,系统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1)放松卖空管制后,审计师向融券标的公司收取了更多的审计费用;(2)这一现象在会计稳健性差和治理水平低的公司中更加明显;(3)动态视角下,卖空机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具有瞬时效应,而不具有持续性;(4)引入卖空机制会使审计师的审计工时延长,标的公司被监管部门处罚的概率加大,标的公司被媒体报道的负面消息增多,相应导致审计成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成群蕊  李薇  
本文利用我国证券市场推出融资融券制度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放松卖空管制的经济后果这一研究基础,进一步研究放松卖空管制如何影响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从卖空机制对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公司现金价值及对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治理作用来看,放松卖空管制通过这一系列治理作用降低了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进一步在不同产权性质条件下,对其进行分组回归,发现卖空机制在民营企业中对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并且在股权集中度高的样本中,债务融资成本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洪辉  平帆  章琳一  
内部人寻租一直以来是理论与实务界关心的重点,如何有效抑制内部人寻租行为是资本市场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内部人交易度量内部人寻租,分析了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影响。研究发现:(1)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融券规模越大,内部人寻租越少。(2)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当中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本文还将内部人交易分方向进行回归,结果显示融券制度对内部人寻租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卖出方向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路径,发现"竞争效应"和"信息效应"是融券制度影响内部人寻租的两条重要路径。本文考虑了竞争性解释——分析师关注的作用,发现分析师关注并不能影响本文结论的正确性;本文还利用反面事实推断、倾向得分匹配、反向因果检验等方法,确保实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的研究结果,丰富了内部人寻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内部人寻租行为的控制;扩充了有关融券制度的文献,为卖空制度的推行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学峰   蔡新怡  
2010年中国证监会将卖空机制引入资本市场。那么,卖空机制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呢?本文以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期DID模型考察了卖空机制对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机制能有效抑制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机制分析发现,卖空机制能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降低企业内外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可抑制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异质性分析发现,卖空机制对企业研发操纵的抑制作用在竞争程度高行业中的企业、法治化程度低地区的企业、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中更显著。经济后果分析发现,由于卖空机制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因此卖空机制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的治理力度。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范红忠  汪玉杰  
卖空机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种来自外部证券市场的治理机制,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基于我国融资融券试点启动并分步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08—2018年沪深A股中76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卖空机制对于上市公司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在资本配置效率的度量上,本文从投资效率和融资约束两个角度进行衡量。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使得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提高、融资约束降低,说明公司获取外部融资、进行外部投资这一资本配置过程更为有效,因而从整体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基于产权性质异质性的研究发现,相比国有控制上市公司,卖空机制对非国有控制上市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大。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朱焱  王玉丹  
卖空机制的引入加剧了上市企业财富缩水和声誉损失的风险。动态博弈的视角下,企业有动机通过调整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来应对卖空机制带来的风险。本文以2008-2017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企业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中国融券卖空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1)试点企业在卖空压力下既可能基于价值保护动机减少社会责任活动,又可能基于负面事件预防动机增加社会责任活动,而后者占据主导作用。(2)试点企业在卖空压力下会如何调整社会责任投资取决于代理成本的大小,故其本质是代理冲突的产物。(3)试点企业在卖空机制影响下增加社会责任活动的行为降低了股价对负面信息的反应速度,进而削弱了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泽宇  齐保垒  
基于融资融券制度的准自然实验,以2008—2015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融资融券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通过治理机制和信息机制能显著提升标的公司的社会责任绩效;卖空机制对融资融券标的公司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在管理层持股比例高和媒体关注度低的公司中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融券制度显著能提升标的公司的社会责任绩效,但融资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段超颖  张文龙  郑睿  
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卖空机制的引入对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可有效约束企业商业信用二次配置,而且该约束作用对于供应链议价能力高、内部财务风险高、科技含量高和国有等四类企业表现更加明显。进一步地,卖空机制在约束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同时,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实业投资。作用机理检验表明,卖空机制通过减少企业超额融资、提升股价信息含量与治理管理层自利行为,进而减少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本文为管控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止金融与实体经济风险交叉传染以及促进企业“脱虚向实”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俊威  龚光明  
本文基于我国融资融券分步扩容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融资融券制度对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效应,同时探讨了当资本结构低于或高于目标水平时,卖空机制的引入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显著加快了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速度,其动力来源于融券机制发挥的"卖空压力"效应。在进一步区分调整方向后,发现当资本结构高于目标水平,即向下调整资本结构时,卖空压力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促进作用会更大。渠道检验发现,卖空压力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提升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或代理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更为显著。本文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视角考察了融资融券制度的价值效应,同时基于企业杠杆率与资本结构的密切关系,从"卖空压力"这一新的视角为解读我国金融创新改革促进微观企业去杠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马惠娴  佟爱琴  
本文以我国卖空管制逐步放松为背景,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基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和薪酬粘性,考察卖空机制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机制能够显著提高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特别当业绩下滑时,卖空机制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积极作用加强,从而有效缓解薪酬粘性,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股东监督及薪酬股价敏感性发挥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在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外部治理环境,以及管理层权力较弱的内部治理环境下,卖空机制的治理作用更为明显。本文基于高管薪酬契约视角拓宽了卖空机制治理效应的研究,打开了卖空机制治理高管代理行为的"黑匣子",对我国融资融券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微观解读。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陈利  田甜  吴玉梅  谢家智  
本文从外部市场化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治理两个视角,以2007-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资本市场2010年放松卖空管制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卖空机制对上市公司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卖空标的企业的违约风险,同时内部控制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并发挥中介效应抑制了企业债务违约。结果表明,卖空机制对企业具有外部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双重治理效应”,且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治理效应随着卖空机制实施的时间推移越来越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卖空机制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治理效果受公司个体特征的调节影响,表现为融资约束程度高和现金流波动大的公司,卖空机制降低违约风险的治理效应更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卖空机制通过结合内部控制发挥双重治理效应降低了企业债务违约风险,为监管机构和企业防范债务违约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顾乃康  周艳利  
本文从卖空的事前威慑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卖空机制的引入对企业融资行为及其决策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我国证券市场实施融资融券制度所带来的准自然实验研究机会,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卖空机制的引入对我国上市公司新增外部融资以及财务杠杆的影响程度。本文发现,与不允许卖空的企业相比,允许卖空的企业其新增的外部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外部融资总额均显著减少了,且新增债务融资的减少程度要比新增外部权益融资的减少程度更大,并引起了财务杠杆的下降。这些结果在那些内部治理水平较差或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得到了进一步地体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